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宴会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其礼仪和文化传承至今。

在古代中国,宴会是一种展现社会地位、展示家族荣誉的场合,也是交流情谊、拓展人际关系的机会。

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首先,中国古代的宴会通常注重礼仪和仪式。

在古代,宴会通常由主人邀请嘉宾参加,嘉宾准时到达,并经过主人亲自迎接。

在进入宴会场地之前,嘉宾需要轻敲门铃以示敬意。

在宴会开始前,主人会引领嘉宾们进入宴会厅,主客之间坐立有序,根据嘉宾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安排。

酒席开始前,主人会发表祝酒词,表达对嘉宾的尊重和欢迎之意。

其次,中国古代宴会注重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不同的宴会有不同的菜肴搭配。

宴会上会有各种美食、美酒供应,食物注重颜色搭配、菜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

在宴会上,主人会亲自为嘉宾斟酒、夹菜,并且尊重地向嘉宾敬酒。

这种饮食文化展示了主人的好客和对嘉宾的尊重。

第三,在中国古代的宴会上,文人雅士常常会以诗词歌赋来表达情感。

诗词歌赋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宴会场合。

文人雅士们会在宴会上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的才华和情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增加了宴会的趣味,也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宴会上还会举行各种表演和游戏活动。

宴席中常常有歌舞表演、杂技演出以及传统乐器的演奏。

这些表演节目可以增加宴会的欢乐氛围,使嘉宾们享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宴会上还会有一些传统游戏活动,比如猜谜语、对联等,这也成为了增进嘉宾之间亲近感的途径。

最后,在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注重礼尚往来和互赠礼物。

在宴会结束时,主人通常会为嘉宾送上礼物,以表达对嘉宾的感谢和敬意。

嘉宾也会准备礼物送给主人,以回应主人的款待。

这种互赠礼物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的尊重和友好之意。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丰富多样,注重礼仪、饮食、文化表演和人际交往。

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展现身份、建立人脉、维系友情的重要场合。

中国古代宫廷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宫廷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宫廷餐桌礼仪
首先,宴会的座位是非常重要的。

宴会桌上通常设置有主席、副主席、重要宾客等座位,这些位置通常是根据官职、尊卑和资历来确定的。

主席
的位置在宴会桌的中间,这是最尊贵和重要的位置。

随后是副主席,以及
其他宾客根据重要性依次排列。

座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和尊贵,同时也显示了主办方的礼貌和尊重。

宫廷宴会中有着严格的饮食顺序和吃饭方式。

在宴会开始之前,侍者
会为每个人准备好餐具,包括碗、筷子、勺子等。

宴会开始时,主席会率
先进食,其他宾客则在主席开始进食后方可动筷。

宴会进行时,宾客不宜
过度进食,应保持适量,以示谦虚和节俭。

进食时,要注意装盛的食物,
不能满盈,以免给人的感觉是一尽人间珍馐的情形。

在宫廷宴会上,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宴会上的宾客之间应该保持
有礼貌、友好的交流。

宴会期间,不宜谈论政治和敏感的话题,以免引起
争议和尴尬。

相反,宫廷宴会是一个交流情感和拉近距离的场所,所以宾
客应以谈论家庭、兴趣爱好等为主题。

最后,宴会结束时,宾客应向主人致谢,表达对主人招待的感激之情。

这是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离开之前,宾客应站起来向主人行礼告辞,
表示对宴会的尊重和对主人的敬意。

在中国古代宫廷餐桌礼仪中,座位次序、餐食顺序、沟通交流、赞美
表达、致谢告辞等方面,体现出了尊卑秩序、尊重友好、谦虚节俭的传统
价值观。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底
蕴的重要方式。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这些礼仪规范着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长者和客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非常重要。

通常,最尊
贵的客人或长辈会坐在主人的右侧,而次要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左侧。

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年龄或地位顺序入座。

2.餐具使用:古代中国的餐具包括碗、盘、筷、匙等。

在使用这些餐
具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或戳食物,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搅拌等。

3.进餐顺序:在古代中国,进餐顺序也是有一定规范的。

通常,先上
一些小吃或凉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在进餐时,需要按照顺序一道道品尝,不能随意跳过。

4.饮食姿态:在进餐时,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斜倚或趴在
桌子上。

同时,咀嚼食物时要闭上嘴巴,不能发出声响。

5.敬酒礼仪:在古代中国,敬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主人需要向
客人敬酒,而客人也需要回敬主人。

在敬酒时,需要用右手拿起酒杯,左手托住杯底,然后恭敬地向对方敬酒。

6.说话礼仪:在餐桌上,人们需要避免谈论一些不吉利或敏感的话题,
如疾病、死亡等。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会。

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已经逐渐被淡化或忽略,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以及现代的中餐礼仪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1.年少者坐的时候必须安稳,长者没有同你谈话,不能随意插话。

2.与长者同桌进餐,年少者不能先吃饱完事,必得等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3.如果餐桌上有水果等物,则要让尊长者先吃,年少者不可抢先。

4.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不要争食。

5.吃饭时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没够似的。

6.吃饭咀嚼时,口中不要发出响声。

7.吃饭时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专取那一味。

8.宴饮将近结束时,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全部吃完才停止进
食。

如果客人还没吃完,主人就离席了,便是不恭。

9.吃过饭,客人要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

待主人说
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
古代餐桌礼仪:
座次礼仪:在古代,座次暗含着大学问。

例如,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是主人,坐最尊贵的东向坐,其次是谋士范增南向坐,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客人只有北向坐。

菜肴摆放礼仪:入座后,且看桌上菜肴的摆放,这也是相当讲究的。

据《礼记·曲礼》记载:“凡是陈设餐食,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饭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右手边。


进食之礼仪:进食之礼大概就是要保持手的整洁、吃饭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碰响碗筷等。

现代餐桌礼仪: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或地位高的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

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也不要有声音。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

典故中的宴会礼仪

典故中的宴会礼仪

典故中的宴会礼仪
一、入座礼
在古代,宴会的入座礼是十分讲究的。

宾客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依次入座,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长辈和地位高的人优先入座,其他宾客则按照年龄或地位依次入座。

在入座时,宾客们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拥挤、吵闹,以免失礼。

二、服饰仪容
在宴会上,宾客的服饰仪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参加宴会的宾客应该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同时,宾客的仪容也要保持整洁、端庄,不要过于随意或张扬。

在宴会中,有些场合还需要宾客佩戴特定的饰品或服装,以示隆重。

三、敬酒礼节
在宴会上,敬酒是一项重要的礼节。

在敬酒时,宾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等主人先敬酒;其次,要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敬酒;最后,要适度饮酒,不要过量。

在敬酒时,宾客应该保持庄重、礼貌的态度,不要强行劝酒或以不礼貌的方式饮酒。

四、饮食规矩
在宴会上,饮食规矩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要先等主人动筷子或勺子,宾客才能开始进食。

在进食时,要遵循“食不言”的原
则,不要边吃边说话,以免影响食欲和卫生。

同时,要注意餐桌上的规矩,不要将餐具发出声响或用手触碰餐具等不礼貌的行为。

五、离席礼仪
在宴会上,离席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

在离席时,宾客应该先向主人告别,并感谢主人的款待。

同时,要注意不要在宴会进行中突然离席,以免影响其他宾客的用餐和交流。

如果需要提前离席,应该先向主人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在离席时,要保持安静、整洁,不要大声喧哗或带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 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 中国宴饮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探讨中国古代宴饮活动中的礼仪, 对于探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 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同时对古代宴会礼仪的取精华去糟粕,对当代中国文明礼仪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宴会礼仪饮食礼俗现代礼仪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个案研究
引言: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

中国宴会的礼仪, 至迟在周代, 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由于周礼受到孔子的称赞, 一直沿用至今, 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 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 互致问候, 延入客厅小坐, 敬以茶点导客入席, 以左为上, 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 以左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 首座之下为三座, 二座之下为四座现代中餐宴会, 为斟酒布菜便利, 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 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 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 变通处理。

客人坐定, 由主人敬酒让菜, 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 导客入客厅小坐, 上茶, 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 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 先主宾, 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 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一、座次之礼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
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

(详见图1)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图1:鸿门宴座次图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文。

下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 安排筵席时, 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 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 肉羹则放在右边, 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 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食器饮器的摆放, 仆从端菜的姿式, 重点菜肴的位置, 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 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 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 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 必须将脸侧向一边, 避免呼气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人的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 一定要使鱼尾
指向客人, 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 要将鱼头对着客人, 千鱼由头端更易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 摆放时鱼腹向右, 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 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 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仆人若是不知事理, 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待客宴饮, 主人必须作陪伴, 主客必须共餐。

如果老幼尊卑共席, 讲究就更多了。

比如同席的尊长未动筷子, 你可一定别抢先, 看到尊长将要吃饱, 你不论吃饱与否, 都不能再大嚼下去, 等尊长一放下碗筷, 你也要停止进食, 注意也不能先放下筷子。

三、进食之礼
当代的中国人, 无论男女老少, 都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继承了古代一些进食礼仪。

现在的一些餐桌礼仪习惯, 可以说都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饮食传统。

在《礼记》这部书中,对进食之礼, 有较为详细的陈述。

试举几例如下
1、宴饮开始, 饭菜端来时, 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赫敬。

主人让食, 要热情取用, 不可置之不理。

2、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 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 等主人寒喧完毕后, 客人
方可入席落座。

3、饭菜摆放好以后, 主人要先从盘碗中拨出少许撰品, 放在桌上, 将少许酒洒在地上, 以祭祀发明饮食的先人, 表示不忘本。

如果吃剩饭或吃晚辈准备的饮食, 则不必行祭。

4、同别人一起进食, 要注意谦让, 不可吃得过饱。

5、一起吃饭时, 不可用手抓吃。

6、要入口的饭, 不可再放回食器中。

7、不可将饭传成大团, 大口大口地吃, 这样有争饱之嫌。

8、吃饭时不可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响声, 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饮食不满意。

9、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准备的饭菜, 以为只配给狗吃。

10、“唯食忘忧” , 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

四、“会约”、“筋政”及其它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清代时, 许多文人雅士为重整筵宴礼仪和消除非礼现象, 对有关餐桌礼仪做了一些补充与发展。

其中以尤同人的《真率会约》及沈存西《筋政》最为出名。

尤同人在《真率会约》中想扫除当时浮华奢侈的社会弊端, 提出“真率”理论, 对人要求质朴, 对物要求检素。

书中从几方面提及对宴礼的要求, 如“会之人”、“会之期”、“会之地”、“会之具”、“会之事”等等。

关于“聚会之人”是宁缺毋滥, 陪客可有可无“聚会之期” , 至多一周一次, 不可每日聚餐“聚会之地” ,他写道“暑宜长林, 寒宜密室, 春秋之际, 花月为佳”关于’聚会之具” , 四盘足矣, “素一腥三, 酒五行, 中放加羹汤一” , “薄晚小饮, 设果一盘, 杂蔬九合, 加小点一”关于“聚会之事”是各从所好, 可以赋诗、读书、作字、弹琴、下棋, 只是不许赌博。

众从说话, 可以谈经、谈史、谈禅、谈山水, 但不能谈当官、不能谈挣钱、不可谈女人⋯⋯
沈从西的《筋政》有五十则, 讲述的是酒筵礼仪, 但更多谈及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一些禁条, 比如“主人宴客, 有时不免招待不周, 客人要为主人考虑, 尤其是夏冬两季, 不能久坐不散, 当见好就收”“邻里和朋友, 讲究礼尚往来, 始终如一, 不能有事相求就酒肉相待, 事成之后便冷若冰霜”“席上客人对自己的嗜好应当有所约束, 不能见某一味菜肴适口, 便索要不止”“筵宴上不要拍马屁, 光知围着显贵和有钱人打转也不要目无尊长、高谈阔论”
研究发现: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以“面东为尊”或“左为上”为原则;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

而且旧时宴会礼越是社会上层,越是苛细烦琐。

随着历史的检验,有些礼俗被淘汰了,有些礼俗被更新了,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宴会仍有菜肴过多,礼节过繁,消费过高,时间过长等等弊病。

现在提倡一般筵席“四菜一汤“,革除繁琐礼节,实行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筵席改革,这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礼仪要坚持平等原则,平等是现代礼仪的基础。

因此现代家庭宴会,座次灵活安排,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

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对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菜肴造型正面朝向主宾。

宴会前后主人对亲朋都要敬茶,热情招待,宾客辞行要向主人答
谢。

整个宴会活动,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使得与宴者始终心情宽舒,既享用丰盛的肴馔,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参考文献:
【1】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与习俗论略.江汉论坛,1990年08期
【2】黄伟达.鸿门宴座次新探.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03期
【3】徐文华.浅谈宴会的改革.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4年04期
【4】林永匡,黄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中州学刊,1989年02期
【5】张华.古宴会礼俗谈.四川烹饪网:美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