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赏析范文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是一个极其著名的描写枯萎与消逝的诗歌。
这个场景描述了一个瑞雪初晴的冬日,宝玉看到花园里的金钗梅垂死挣扎的情形,非常悲伤,于是发出了这首葬花吟。
这首诗歌描述的不仅是枯死与消逝,也暗示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和命运的无常。
在一个冬季的结尾,花园里的花朵们全部枯萎,而这个场景中最能代表该主题的便是那金钗梅。
这个花冒着风雪在花坛上艰难跋涉,努力地延展自己的一丝残存生命,并且与此同时普遍的“冰雪消磨离恨,春水泛滥游魂”的诗意,加强了主题的极端性。
当我们看到这个花朵时,我们不难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生命的短暂性。
保玉的思考和咏叹,不仅是对冬季结束的悲伤,也是对生者与死者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仅描绘了花朵的生命消逝,也描述了生活的无常。
例如,咏叹中提到的朝离夜湮,风飘零舞,和眼前世态炎凉,都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同时,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包括以前的生活,以及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例如,他感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问题,最终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歌因此包含了哲学和超自然主题,强调了人类的本质和命运终将落入坟墓,而人的灵魂必须五旬飞升。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表现了文化中心上地主和朝臣势力的腐败现象、官场斗争的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色彩。
这首诗歌也通过把人们的短暂性和华丽腐朽的象征融入到诗意中,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性。
通过保玉的角度来思考,其中承载的教育意义也需要被强调:人类必须正确面对生命现实,并且跨越诸多无法驾驭的命运差异,才可能生活得更加充实。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引言:《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赏析林黛玉的《葬花吟》。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中诗句的隐喻的作文

葬花吟中诗句的隐喻的作文The poetic lines in the "Dirge for Flowers" are rich in metaphors that convey deep emotional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s. The use of flowers as a central image in the poem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life, death, and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beauty. Flowers, like life itself, bloom briefly before withering away, symbolizing the impermanence of existence.葬花吟中的诗句富含隐喻,传达着深邃的情感和哲学意义。
诗中运用花朵作为核心意象,隐喻了生命、死亡以及美丽的瞬间性。
花朵和生命一样,绽放片刻后便凋谢,象征着存在的无常。
The act of burying flowers in the poem reflects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and the cycle of life. It reminds us of our mortality and the fragi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e imagery of burying flowers also conveys a sense of mourning and loss, as the beauty of the flowers is laid to rest in the earth.诗中葬花的行为反映了死亡不可避免,生命循环的本质。
它提醒我们自己的有限性和人类存在的脆弱。
埋葬鲜花的形象也传达了悲伤和失落的情感,因为花朵的美丽被安葬在大地之中。
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导语】:《葬花吟》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林黛玉葬花吟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

林黛玉葬花吟林黛玉葬花吟赏析一曲葬花吟,犹如看见黛玉满眼的泪痕,手持花锄,一个人面对满地落花,轻轻拾起,连同自己的苦难与失落,还有前世今生的爱恋,一同埋葬。
十八年的生命,世事的苦难与不平,还有世俗的观念,让她的一生总在失落、失去——母爱、父爱、亲情之爱,还有爱情。
葬花吟是曹雪芹写尽黛玉一生愁绪的的代表作。
伴随这哀怨的曲调,解读曹雪芹笔下的“葬花吟”我们再次解读和理解黛玉坎坷的人生之路。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样。
黛玉,经历了亲情的丧失,从苏州的画舫,一个人默默地走出来,那是她孤身一个人面向尘世的开始,是去奔向苦难,还是找寻幸福?到底有多少人生遗落与苦难等待着她,不谙世事的她也许并没有想过。
黛玉,有着绝世的容貌,满腹的才情,两弯似蹙非蹙娥眉,有着似喜非喜含情默默的双眸;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谈笑间,也总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映水,倩影袅袅婀娜,行动如一缕柔风,身姿盈弱,好似飘荡的拂柳,盛开满腹优雅若兰的心花,那份脱俗的美,犹如一缕馨香,如梦如烟,默默地装点着大观园的每一个景致。
黛玉,空灵如波,轻盈柔美似落叶,委婉含蓄,妩媚深情,愁煞身边人......黛玉,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用诗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忧郁脱俗气质。
她用一颗诗心活在自己的真性情世界里,爱情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用情和爱浇灌着自己柔弱的生命,滋润着自己如花的灵魂。
黛玉,晓露轻愁,轻灵如斯,心里揣满清秀的诗句,还有对生活、对幸福的期待……带着天生的柔弱,还有多愁善感走向了她的人生之路。
指尖微微的苦痛与得失,唯感心灵的孤单,默默地、无声地,瘦了河岸的古柳,惊了燕雀的嬉戏。
生命中,两行清泪,那是尘世在向她诉说的怜悯。
黛玉,原本用一世的爱恋,洒一世的泪,接纳一生的苦难,只为用爱等了几世的宝玉,只为拥有这一生一世的唯一!只是不知道当所有的泪都流干之前,是否就已经用如此的专注和执着,默默地书写着内心的失落和悲伤?有谁能知?黛玉的前世今生的爱恋,经历过多少个无尽的岁月的等待?我们也许看到的只是她的这一生。
葬花吟中诗句的隐喻的作文

葬花吟中诗句的隐喻的作文
《葬花吟》中的诗句,就像一幅幅精致的画卷,每一句都藏着深深的隐喻。
你瞧那“花谢花飞飞满天”,可不是在说那花儿凋零时,花瓣随风飘舞,漫天飞舞的美景?但仔细琢磨,这不就是人生的写照吗?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花儿一样,总有一天会凋零,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故事,却会像那花瓣一样,随风飘向远方,被世人传颂。
“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问得真是让人心疼。
花儿凋谢了,香气也散了,还有谁会去怜惜它呢?可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在问我们自己吗?当我们老去,当我们失去年轻时的光彩,还有谁会来关心我们、疼爱我们呢?但这又如何,花儿虽谢,但它的美丽和香气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再来说说这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不仅仅是在说那闺中的少女,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惋惜和忧愁。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流逝、青春的逝去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但你知道吗?这“愁绪满怀”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的珍惜。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这句诗看似在描述春天里,柳树和榆树都在争奇斗艳,而那些桃花和李花则纷纷凋零。
但这里面的隐喻,却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去羡慕别人,也不必去攀比。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一、背景介绍《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字数不多,却充满了诗人深沉的哲理和感慨,被誉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赏析1. 内容主题《葬花吟》通过描述花朵凋落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短暂、无常的主题。
诗中诗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为主题,旨在唤起人们对于生命脆弱性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2. 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鲜花绽放与凋零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开头两句“秋草瘦风萧,芳菲苑外香”,描绘了花朵盛开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而诗末两句“红消香断有谁怜,落尽灰胡不归去”,则表达了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激发人们的深思。
用典手法诗中运用了“葬花”一词,暗示了花朵凋零的悲凉情绪。
其中“葬”一词,正常意义上理解是指埋葬,与花朵凋零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用词使诗中的花朵凋零意象更加深刻,加强了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无常和珍惜生命的主题。
3. 情感表达《葬花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整首诗在描绘花朵凋零的同时,也折射出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诗人通过对花朵凋零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以及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人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意义《葬花吟》虽然字数不多,却能唤起人们的思考。
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呼唤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无常和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眼前的一切,感悟人生的真谛。
三、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葬花吟》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
诗歌的整体结构紧凑,通过对比描写花朵的盛开和凋零,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2. 诗歌语言《葬花吟》的语言简洁明了,字字珠玑。
诗中的写景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相互烘托,给人一种深沉、哲理而又真实的感受。
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

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去赏析呢?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3篇《葬花吟的赏析》,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好友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花吟赏析范文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的葬花吟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
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
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
“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
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
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
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
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
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
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
”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
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