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黛玉葬花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引言:《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其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下面是小编分享经典片段《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
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
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
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
不免又滚下泪来。
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
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说到《葬花吟》,我们不得不先谈黛玉葬花。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黛玉葬花”便广为传颂,成为红楼最动人的故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早在明代中叶,唐伯虎在他的桃花庵前种过不少牡丹,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时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以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六》)。
唐寅《花下酌酒歌》里的“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知是谁?”极似黛玉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葬花故事也远非唐寅一家,与曹雪芹先人交好的杜濬也写过《花冢铭》,其中这样写道“余**瓶花,不减连林,尝窃有慨世之蓄瓶花者,当其荣盛悦目,珍惜非常,及其衰悴,则举而弃之地,或转入溷渠莫恤焉,不第唐突,良亦负心之一端也,余特矫其失,凡前后聚瓶枯枝计百有十三枝,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隙地,穿穴而埋之。
(《变雅堂之集卷八》)曹雪芹根据这些原形,比较综合之后,构造了《红楼梦》的黛玉葬花,葬花从此广为流传。
红楼梦句子赏析

红楼梦句子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句子不计其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赏析一些经典的红楼梦句子。
1. "黛玉葬花"——“悼红颜薄命,哭红颜不哭命。
”。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是宝玉在黛玉去世后为她所作的挽联。
这句话表达了对黛玉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
黛玉作为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而宝玉对她的感情也是无法抗拒的。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令人感慨万分。
2. "情天情海"——“情天情海,人情冷暖,一笑一颦,都是天机。
”。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是贾母对宝玉说的。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冷暖,以及人情的复杂。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纠葛,人情冷暖,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左右。
这句话通过“情天情海”和“一笑一颦”来表达了情感的无边无际和微妙变化,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 "梦幻诗情"——“梦中说梦,梦幻诗情。
”。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九十回,是对宝玉的形容。
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常常在梦中说梦,表现出他对梦幻诗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句话通过对宝玉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柔情和诗意,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4. "风月情怀"——“风月无情,人事如梦。
”。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慨。
风月无情,人事如梦,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风月依旧,但人的情感却常常受到伤害,人事如梦,转瞬即逝。
这句话通过对风月和人生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和感慨。
5. "红颜薄命"——“红颜薄命,怎不悲凄。
”。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是对红颜薄命的一种感慨。
红颜薄命,是指美貌女子命运多舛,往往悲剧多端。
这句话表达了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和悲凄,从而引起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红楼梦》第⼆七回读红品诗词-108《葬花吟》赏析⽂/墨吟筱蕊图:黛⽟葬花黛⽟在怡红院外吃了闭门羹,宝⽟浑然不知。
黛⽟对他爱理不理,他还以为是昨天⼀时忘情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姐同鸳帐”,惹得黛⽟还在⽣⽓。
这⽇未时正交芒种节,姐妹们在园中各处游玩。
宝⽟低头看见许多凤仙、⽯榴等各⾊落花落了⼀地,因叹道:“这是她⽣了⽓,也不来收拾这花了。
待我送了去,明⽇再问她。
”说着,便把落花兜了起来,登⼭涉⽔,过树穿花,⼀直奔了那⽇林黛⽟葬桃花的去处来。
将到花冢,只听⼭坡那边呜咽之声,⼀⾏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宝⽟想道:“不知哪房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来哭。
”便煞住脚,听她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惜春暮,愁绪满怀⽆处诉。
⼿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巢已垒成,梁间燕⼦太⽆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去梁空巢也倾。
⼀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时?⼀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痕。
杜鹃⽆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花⾃羞。
愿奴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未若锦囊收艳⾻,⼀抔冷⼟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奴⾝何⽇亡?奴今葬花⼈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死时。
⼀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
吟诵这⾸《葬花吟》者,正是林黛⽟。
它是黛⽟⾃叹⾝世的哀歌,也是黛⽟叛逆性格的⾃⽩。
让我们⼀起来感受《葬花吟》的艺术魅⼒。
⾃“花谢花飞花满天”⾄“忍踏落花来复去”⼋句为第⼀段:但见落花满天飘飞,有谁会怜惜它落红已逝、⾹⽓已绝的命运?看着春尽花落,悲于斯,感于斯,想着⾃⼰付出的⽚⽚深情,⼼内满是怨恨和委屈,两⾏清泪兀⾃地流。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惋叹生命黛玉葬花,是青春少女对生命的惋叹,对美好的憧憬与呼唤。
《葬花词》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是以哭声中伴有歌声的方式出现,是送别青春的诗作,读它,就好像在读自己的生命中那些美好的岁月,随风飘逝,随花飘零,随水漂流。
终将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不再,会像花一样凋谢吧!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前一句,只七个字,通过两“花”,两“飞”的重复,就描绘出一幅画卷:风儿吹拂,花瓣飘落,下起了花雨。
那抹绚丽的红落入土中就要化成花泥了,香味就要消散了,只是又有谁会对她们产生怜悯?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人为她的结束而感慨吗?只可惜,答案在风中飘散,无法听见罢了。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花谢之时,风中飘来游丝,那是花儿最后存在的信号吧。
不知为何,想起木槿花的朝开暮落,黛玉如它坚韧,虽然她的生命短暂,但她的美丽在我们心中是永恒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阁,忍踏落花来复去。
闺中女儿惋惜春天的流逝,不知如何释放愁绪,因执花锄,走出绣房,为花儿埋葬。
见那满地的落花,不忍踩踏。
类似的场景,每年五月,台湾桐花祭,当雄桐花离开枝头自我完成的时候,相信你不会忍心去践踏那片花冢,因为那是对生命的感动。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正值春夏之交,桃花与李花毫不留情都凋谢了,但柳会结丝,榆会结荚,它们不会怜惜桃李的凋亡,独自完成自我。
或许花在明年还会绽放,可闺中少女是否还在就不得而知了。
黛玉或许表面上在悼花,实际在悼念自己未来的离去吧!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燕子三月在梁下筑巢,可季节转凉,它便会离去。
或许发现所谓生命,到达最后只是一场仙梦而已。
试问我们的青春靓丽还能坚持多久?一旦飘零,就将不复存在。
木槿花的美丽仅有一天,我们呢?或许心底的坚守的美丽才是永恒。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一个角色黛玉,则成为了这个作品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存在。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而其中最为动人心魄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
这个场景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更是对黛玉悲惨命运的象征。
黛玉是林黛玉的娘家名字,在红楼梦中,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灵动,却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和贾宝玉是表亲,二人从小一起长大。
黛玉一直对宝玉怀有深深的感情,但由于身份的差距,这份感情永远成为了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黛玉的悲剧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而葬花则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黛玉喜欢护花,她在贾府中有一个专门种花的园子。
然而,她种出的花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凋谢。
这使得黛玉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这些花朵一样,注定要以凋谢为终点。
天阴了,黛玉独自走进园子,看着自己的花朵,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决定为这些凋谢的花朵举行一个葬礼,以表达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黛玉葬花的情节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生活的无望和无力改变的命运。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更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被困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注定了她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思考:生活中的悲剧是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以思考的作品,它通过黛玉的悲剧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的无力。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红楼梦中,黛玉的悲剧被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因为她身上承载着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
她的虚幻和现实一样真实地存在着,她的痛苦和无力也被无数读者共鸣。
黛玉葬花给我们启示,我们不能被外界对我们的定义所束缚,而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纵使命运有时不尽人意,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正如黛玉葬花,她虽然命运多舛,但她仍然选择用行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
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
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
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
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
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将自己比作张生。
黛玉比作崔莺莺。
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
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
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
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
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
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
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
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
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
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
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
黛玉葬花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
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
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
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
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
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
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
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
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
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