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鉴赏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人物鉴赏

红楼梦⾦陵⼗⼆钗⼈物鉴赏红楼梦⾦陵⼗⼆钗⼈物鉴赏1、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带林中挂,⾦簪雪⾥埋。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
因⽗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虽然她是寄⼈篱下的孤⼉,但她⽣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相爱,但这⼀爱情被贾母等⼈残忍地扼杀了,林黛⽟泪尽⽽逝。
特点:她⽣性孤僻,天真率直,和宝⽟同为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事谨慎,处处留⼼;她留给世⼈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及年少才⾼2、薛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带林中挂,⾦簪雪⾥埋。
⾦陵⼗⼆钗之⼀,薛姨妈的⼥⼉,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莹润,举⽌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背地⾥斥之为“混帐话” 。
她恪守封建妇德,⽽且城府颇深,能笼络⼈⼼,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她挂有⼀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锁要拣有⽟的⽅可配”,在贾母、王夫⼈等的⼀⼿操办下,贾宝⽟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法忘怀知⾳林黛⽟,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
特点:她宽厚随和、豁达⼤度让她拥有了最好的⼈缘;她天资聪慧,深谙为⼈处世之道、明哲保⾝之理;她才华横溢,在⼤观园的众姑娘中,只有黛⽟可与之媲美;她具有“事不关⼰,⾼⾼挂起”的冷漠3、贾元春判词:⼆⼗年来辨是⾮,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兕)相逢⼤梦归。
贾政与王夫⼈之长⼥。
⾃幼由贾母教养。
作为长姐,她在宝⽟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
后因贤孝才德,选⼊宫作⼥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座省亲别墅。
文学鉴赏分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文学鉴赏分析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塑造形象、烘托氛围、抒发情感,丰富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情感意象、色彩象征和物象象征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一、情感意象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状态,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
首先,通过描述宝黛之间的眼神、微笑等情感细节,展示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在《红楼梦》中,宝玉常常想着黛玉,对她关怀备至。
而黛玉也常常用“骂”作为表达宝玉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宠爱。
这种描述揭示了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加深了读者对二人感情的理解。
其次,作者通过对宴会上吃酒的描写,抒发了大观园中众多女子的情感纠葛。
宴会上的酒席富丽堂皇,但背后却暗藏着种种勾心斗角,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
通过描写宴会场景和人物对酒的态度,读者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心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色彩象征色彩象征是指通过描述物体的颜色以及与其相应的意义,来表达人物情感、氛围或主题的一种手法。
在《红楼梦》中,色彩象征被广泛应用。
首先,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欢乐。
红楼中常常出现红色的描写,如红杏枝头、红桃枝上等。
红色代表着喜庆和欢乐的氛围,也暗示着情感的亲密和热烈。
这种象征手法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种温暖而欢快的氛围。
其次,绿色象征着嫉妒和背叛。
绿色在《红楼梦》中被用来描绘宝钗、王熙凤等角色,这些角色常常表现出嫉妒和背叛的特质。
如宝钗被描述为“绿葱葱一片、参差美不胜收”,暗示着她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黛玉的嫉妒。
三、物象象征物象象征是通过描写与携带特定寓意的物品,来表达人物性格、命运或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
《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物象象征。
首先,宝玉手中的玉石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玉石象征着纯洁和珍贵,宝玉的名字就是源于“玉”。
通过描写宝玉手中的玉石,可以窥探宝玉的人格特质和命运走向。
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二、终身误原文: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词句注释金玉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此处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对立面。
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而缺少真正的爱情。
山中高士,比宝钗,喻其清高、洁身自好。
雪,“薛”的谐音,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
姝,美女。
寂寞林,写明黛玉孤独死去。
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爱的是林黛玉,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案:有足的小食盘。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
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2]白话译文说金锁和宝玉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玉的前世之盟。
每天面对人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女一样聪明寂寞的林黛玉。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人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足。
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一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一片深情。
三、枉凝眉作者:曹雪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注释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
仙葩(趴)——仙花。
“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
“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
红楼梦艺术鉴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虚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以下是对其艺术鉴赏的几个方面:
背景与主题:《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小说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态,具有百科全书的特色。
人物刻画:《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极为出色,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众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刻画得深入人心。
叙事手法:《红楼梦》采用了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小说中既有宏观的家族兴衰,也有微观的个人命运,两者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此外,小说中的伏笔和隐喻也增加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趣味性。
语言艺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极为出色,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化特色。
文化内涵:《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中的礼节、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色。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艺术价值无法估量。
无论是从文学、历史、哲学还是社会学角度来看,它都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鉴赏

《红楼梦》鉴赏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
这顽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
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
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人红尘”。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
他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
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
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遭到岳父的白眼。
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考中进士,派任县令,来找甄士隐。
甄士隐已不知去向。
不久,因本性贪酷,恃才侮上,终被革职。
于是,他便游览天下胜迹。
后来到林如海家给他女儿林黛玉当老师。
一年后,黛玉的母亲贾氏病逝。
一日,雨村在一家小酒馆碰见了旧相识古董商人冷子兴。
二人便边吃边聊了起来。
冷子兴说到了贾雨村同宗贾家宁、荣二府的许多事,用冷子兴的话来说,目前宁、荣二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荣府贾政生了一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玉来,就取名作“宝玉”。
贾宝玉周岁时,贾政便想试一试贾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各种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红楼梦⼗⼆曲原⽂及释义赏析⼆、终⾝误原⽂:都道是⾦⽟良缘,俺只念⽊⽯前盟。
空对着,⼭中⾼⼠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间,美中不⾜今⽅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词句注释⾦⽟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此处特指宝⽟与宝钗的婚姻。
⽊⽯前盟:“⾦⽟良缘”的对⽴⾯。
指贾宝⽟和林黛⽟建⽴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缺少真正的爱情。
⼭中⾼⼠,⽐宝钗,喻其清⾼、洁⾝⾃好。
雪,“薛”的谐⾳,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本为绛珠仙⼦。
姝,美⼥。
寂寞林,写明黛⽟孤独死去。
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总是念念不忘林黛⽟,他爱的是林黛⽟,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样⾼,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分恩爱。
案:有⾜的⼩⾷盘。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孟光对他⼗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盘举得同眉⽑⼀样⾼。
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2]⽩话译⽂说⾦锁和宝⽟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的前世之盟。
每天⾯对⼈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样聪明寂寞的林黛⽟。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
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深情。
三、枉凝眉作者:曹雪芹⼀个是阆苑仙葩,⼀个是美⽟⽆瑕。
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个枉⾃嗟呀,⼀个空劳牵挂。
⼀个是⽔中⽉,⼀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注释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
仙葩(趴)——仙花。
“阆苑仙葩”指林黛⽟,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畔的绛珠仙草。
2.瑕——⽟的疵斑。
“美⽟⽆瑕”指贾宝⽟,他本是⾚瑕宫的神瑛侍者(瑛,⽟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同时也赞他⼼地纯良洁⽩,没有那种儒臭浊⽓。
红楼梦文学赏析

红楼梦⽂学赏析红楼梦⽂学赏析【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红楼梦》是⼀部具有⾼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主张。
这些思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作品的主题。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家族荣衰的描写,展⽰了⼴阔的社会⽣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情。
⼈称炫i楼梦》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争的历史,可以容得下⼀部⼆⼗四史。
有⼈说它是历史⼩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说它是爱情⼩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说它是政治⼩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有⼈说这是作者的⾃叙传……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看见缠绵,⾰命家看见排满,流⾔家看见宫闱秘事……”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偽:楼梦》的⼀⼤特征。
《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对⼈性摧残的⾎泪控诉。
如对以⾦陵⼗⼆钗为代表的⼥性的摧残,书中还⽤曲折⼿法表现这⼀主题,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千红⼀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假宝⽟〉、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甄⼠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
更有诗、词、灯迷、酒令、⾻牌等皆⽤隐语。
万艳同悲、千红⼀哭、原应叹息是⾮常明显的有关该书⼈性被摧残的主题的揭⽰。
⼆、《红楼梦》的结构。
《红楼梦》的结构新颖⽽奇巧,曹雪芹脱出了中国章回⼩说的窠⾅,以散⽂化的描写为主,进⾏着⽣活全景式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以⼈情世态和⼈物刻画见长。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精选8篇)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篇1“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
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一句。
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
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
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
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
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
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
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
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
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
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赏析鉴赏红楼梦赏析篇1《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
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
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__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
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__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
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
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
”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
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
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
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
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
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
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
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
有实写,有虚写,__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
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
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
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
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
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
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
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
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
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
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
”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
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
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
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
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刻划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说她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主意。
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她处处仔细地观察,事事认真地思考,时时谨慎地行动。
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
黛玉初到贾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确地分析,敏捷地判断,并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动上来。
这一点在人物描写上,势必表现为精炼扼要的心理描写和人物言行的紧密结合。
黛玉几次选择座位的情景,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黛玉选择座位时,总要先“度其位次”,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
文中四处用“一一”修饰黛玉的行动。
从这许多的“一一”中,我们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当之处,“被人耻笑了去”的要强性子。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
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
作者要与黛玉这个处在特殊地位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少女,突出地描写她的心理,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方法了。
第三,写人物出场与介绍两府环境交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豪华的陈设,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安排这样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场能够有波澜起伏,__可以做得变化多姿,同时这些穿插内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
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
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
从这里也可看到,《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而且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红楼梦赏析篇2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宝玉是石头下凡。
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
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
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
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
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醒来后就忘了此梦。
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
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
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
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
这是书上讲到的。
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
“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
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不好解释的。
意思是说,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是痛苦的、曲折的,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得以安慰,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
(也可能是这样: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熟悉她们的性格,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是独一无二的,即书中的黛妙,——按:近日看了电视剧《曹雪芹》,即筠妹妹。
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这些爱,最终都成了梦,悲痛之后,要将它写成书,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只好借题发挥,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
通灵,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妙。
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落魄之际(风尘),竟然有闺中小姐(虽然是丫头)爱上他。
他很感激,写了诗,做了官后第一件事便是接他的爱。
贾雨村虽坏,这一点又能引起读者的欣赏。
(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体验,在倒霉之时,或在心灵失衡之际,有女性真正爱他)这“贾雨村”,是“假语村言”的谐音。
是说这部《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
风尘怀闺秀,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这“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
意思是说,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斥的,只好隐居起来。
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
是全书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