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赏析

合集下载

《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葬花吟》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第一次黛玉葬花共读西厢赏析

第一次黛玉葬花共读西厢赏析

第一次黛玉葬花共读西厢赏析
《红楼梦》中有一段经典情节,描写了黛玉和众人第一次一起读《西厢记》并葬花的场景。

这段情节别具深意,反映了黛玉性格中忧郁孤独的一面,也预示了她后来的不祥结局。

在这个场景中,众人品评《西厢记》时,黛玉独有一番领会。

她认为这出戏折射出世事无常、美好转瞬即逝的哲理,所以她倾心于将鲜花掩埋。

这种行为表现出她对生命短暂性的敏锐意识,也透露出她内心对现实的失望和叛逆。

黛玉性格中有着悲剧英雄的意味,她的行为似乎早已暗示了她注定要遭受苦难的命运。

这一情节无疑是小说中最富象征意义的桥段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这一场景抒发了黛玉孤高、忧伤的内心世界,也为后文渲染了一种忧郁压抑的基调。

它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认,也彰显了小说高度的艺术成就。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黛玉葬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是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著名篇章。

故事讲述
了黛玉在林黛玉去世后为母亲举行葬礼时的悲痛场景,这里面充满了悲伤而又美丽的思念。

从情节来看,这是一首悲守的诗篇,作者用细腻的表达对这一悲痛的场景进行再现,以母亲去世再也没有回来的绝望以及亲人失去后无法言表的安慰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悲伤在这里掩饰下流淌。

故事中虽然没有渲染的太多的情节,但是却能深深的抚慰读者的心,令人产
生共鸣。

此外,该诗篇中包含的思想也值得玩味,读者可以从黛玉葬花中感受到一种自虐式的爱,这种自虐式的爱可以说是母爱和孝道的最高表达。

黛玉犹如牺牲自己,在葬礼上献出一颗破碎的心,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热情,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

而整首诗也道出了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要记住爱的付出,将不朽的爱永久地记在心中,
以让生命中意义的存在给予生活内涵的力量。

虽然有时生命会让人悲伤,但黛玉的感慨和
反省也似乎让孤独一点也不再孤独。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不仅充满深切的悲伤,而且也是一种最高程度的爱。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爱,将不朽之爱永不熄灭,以让人生获得心灵的安定。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赏析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出现了两次,“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这就是黛玉首次出现在葬花情境中的写照。

看到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拿着这些东西,乍一看去会觉得很不搭,但是这也正是黛玉的独特之处。

或许红楼梦中的其他女子也会爱花惜花,但是应该没有人会像黛玉一样,那么地怜惜花儿,还专门为落花寻找一处最干净的安身之所。

当宝玉想要把落花撂在水中时,黛玉说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不仅是为落花想得周到,其实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在大观园里面自己虽是可以生活得悠然自得,但是一旦离开,外面污浊的世界自己是无法适应,也是容不下自己的。

从侧面反映了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伤,父母亲去世了,天大地大,除此处再无自己的容身之所。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中有那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可见,黛玉这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黛玉眼中,自己身世可怜,就算在大观园中有贾母的疼爱,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就像花儿一样,有一天凋谢落地了,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正应了后文黛玉去世时,大家都忙于宝玉的婚事而无暇顾及黛玉,黛玉就这样在凄惨寂寞的情境中离开了人世。

而“花落人亡”也是后面黛玉去世,宝玉流亡在外的预兆。

宝黛之间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悲剧收场。

黛玉葬花何尝不是黛玉对于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的一种自慰呢?在大观园里面,能够理解黛玉的恐怕就只有宝玉了吧。

但是,宝玉生性喜欢跟女性玩在一起,很多时候也会让黛玉觉得孤单寂寞。

再加上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从葬花中,她才能够找到一点点的安慰,通过葬花,才能让自己的愁绪得以舒缓吧。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中最为经典的部分不得不提到《葬花吟》。

下面我就黛玉葬花中葬花吟这一部分发表一下个人愚见,请老师斧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在桃花下偷西厢,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满地,宝玉不忍践踏了,正踟蹰将地上的花如何处置时,手拿花帚的黛玉来了,将花扫了装在囊里,送到花冢埋掉。

二十四回贾政将宝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去探视,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不料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之声,黛玉一夜不眠。

第二日两人更是凭生误会,气愤委屈之下黛玉偷偷来至葬花处吟唱《葬花吟》。

此乃葬花吟之背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

第二节转而写人。

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

许最后一句写黛玉不忍心践踏落花,同时也暗含其他人却在落花上走过的意思。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

第四节转写燕子。

前一节已言桃李不如柳丝榆荚,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极,因此将视角植物转向梁间飞燕。

燕巢飘香,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却恼燕子无情,本节之妙正在于此。

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衔花筑巢的结果,怎能不让惜花的黛玉生恨。

情由景发,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节之问,重拾上文之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第五节写花之境遇。

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霜无情地摧残花枝,艳丽的芳华能有几时呢?一旦飘落便化作香尘,再也无处寻觅。

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译文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译文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译文|赏析《葬花吟》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葬花吟》原文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及注释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正文: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

这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以下是《葬花吟》的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葬花吟》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与哀愁。

诗中描绘了黛玉葬花的情景,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短暂和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黛玉的个体情感,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困境。

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葬花吟》是林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叩问。

在她眼中,落花虽美,却注定要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反思。

同时,《葬花吟》也是黛玉对自己身世的哀叹。

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这首诗是她对自己命运的诉说,对生活的哀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

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

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

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

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

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

所谓“黛玉情情”,林黛
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

《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

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抒情上淋漓尽致,在艺术上也是十分成功的,脂砚斋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武雪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