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语用等效视角下的翻译异化与归化.

合集下载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 略
2023-11-15
目 录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策略 •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的定义与特点
异化策略定义
异化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为导 向,尽量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04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 应用案例
异化策略应用案例:诗歌翻译
01
保持原诗的意象与语言风格
在诗歌翻译中,异化策略通常用于保持原诗的意象、比喻和语言风格,
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审美和文化特点。
02
注重原文的语言表达
异化策略强调对原文的语言表达给予高度重视,包括修辞、音韵和句式
等方面,以保持原诗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局限性
归化策略可能会牺牲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导致原文的意境和风格无法得到完全的传达。此外,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生硬和不自然,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03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语言文化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强调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归化策略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包括语法、表达方式、意象等,给读者 呈现原汁原味的源语言文化。而归化策略则更注重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 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读者反应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容易给读者带来陌生感和疏离感 ,归化策略更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详细描述
由于异化策略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色,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 陌生和疏离。而归化策略通过将原文转化为 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形式,更容易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外事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作用愈发凸显。

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深入分析归化和异化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

二、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特点1. 归化:归化是指将外来文化、语言等进行本土化处理,使其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

归化的特点是易于理解、接受,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2. 异化:异化则是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接近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异化的特点是能够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色,但可能增加理解的难度。

三、归化和异化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1. 归化策略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1)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归化策略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促进交流。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表达时,归化策略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2)便于理解:对于非专业人士或对某一领域不熟悉的观众,归化策略能够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通过将专业术语或复杂表达转化为日常用语,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口译效果。

2. 异化策略在外事口译中的应用(1)文化传承:异化策略能够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色,有助于保留原语的文化价值。

在外事口译中,尤其是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时,异化策略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2)增强表达力:在某些情况下,异化策略能够增强表达力,使译文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通过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口译的质量。

四、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灵活运用在实际的外事口译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一方面,要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另一方面,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赶猪去市场 意译:打鼾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15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 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 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16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共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 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Foreignization is a source-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which strives to
preserve the foreign flavor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o the target one.
异化与直译 归化与意译
11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Foreignization or domestication can be viewed as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2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
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 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 中提出来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将前者概括为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后者为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用角度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作者:武清宇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2期摘要对于归化和异化2种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

从语用角度探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更贴近读者;适度异化可以消除2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使读者增加对源语国文化的了解,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语用;翻译;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G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2-0058-02Study of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in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Wu QingyuAbstract Foreignizing method and domesticating method,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Appropriate domesticating can make the translation fluent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ppropriate foreignizing can remove the gaps in some turns of express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is dialectical unity.Key words pragmatics;translation;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Author’s address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gdong 271016目前,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问题争论颇多,许多学者从文学翻译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

在 目的语中表现文 化差异 。异化 翻译追求最 大限度的等值 。 但是 , 异化 翻译也有 自己的劣势 , 它常常使译文 句式生硬 , 晦
涩难懂 , 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 困难。常见的异化 翻译 策 略有“ 音译法 ” 和“ 直译 法” 等。
归化 和异化 问题 涉及某些含 有文化色彩 的语 句 的翻译
译文 ( 1 ) 简洁达意 , 但丢失了原文 的文化 内涵 ; 译文( 2 ) 再现 了原文意义 , 且形象生动 , 但“ 诸葛亮” 一词属归化过度 ; 译文 ( 3 ) 则 同时满足 了达 意、 顺畅性及 文化 内涵 的传达几方 面, 因此比前两个译文要 更胜一 筹。其 实 , 如果 根据 以上 两 条标准 , 很多我们认为 已有定论的译 法都是可 以商榷或改进 的。比如 K a K r p H 6 r a r l o c ,  ̄ e Ⅱ 0 , 人们~ 向认为应该按归化 法译为 “ 如雨后春笋” , 这当然是可 以的。但我们 能否用异化 法译为 “ 如雨后的蘑菇 一般” 呢?笔者认为 这也是完 全可行 的。无论是从“ 蘑菇” 这种植物在国内的普及范 围, 还是从人 们 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来看 , 绝 大多数读 者都应该能理解 并接受这种译法。当然, 在翻译 中遇到那些文化 因素特别浓 厚 的词语时 , 由于两 种语言 间文化上 的巨大鸿 沟 , 仅 靠异化 法 可能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其意 , 这 时可尝试 在异化的基础上 加 释意 的方法来处理 。
多数 翻译教材都认为应该 直接归化译 为“ 多此 一举 ” 。不过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可以商榷 的。如本例 中的两种译文 , 译文
问题。处理翻译 中的文化 因素应该是归化 还是异化的 问题 , 主要应考虑 以下 两条标 准 : 1 ) 译 文是否 有 利于原 作 意义 准 确、 顺 畅的传达 ; 2 ) 译文是 否有利 于不 同语 言间 的文 化交 流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首先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在汉英新闻翻译中如何应用这两种策略。

接着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平衡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归化与异化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汉英新闻翻译中的策略选择,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汉英新闻翻译、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平衡。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汉英新闻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在沟通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到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保留原文信息和传达目标语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平衡策略,旨在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旨在通过对归化和异化概念的解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它们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效果。

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贴近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3 研究意义汉英新闻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归化和异化作为汉英新闻翻译中两种重要的策略,对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和传达目标读者的理解至关重要。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研究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研究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研究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不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外宣翻译。

归化和异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可以从文化适应度、受众导向、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从归化视角来看,外宣翻译应该尽可能接近与适应受众的文化。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信息的传播,与读者建立共鸣,使之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的传达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化。

对于外宣翻译来说,归化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使信息更加贴近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从异化视角出发,外宣翻译应该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和特色。

异化是指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惯用语、修辞手法等保留下来,不做任何加工和改变。

对于外宣翻译来说,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使受众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性,并加深对原文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方式。

既要注重传播的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也要尊重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外宣翻译的研究还需要从文化适应度、受众导向和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文化适应度是指翻译是否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接受和理解。

在外宣翻译中,应该注重做好文化调研,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口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翻译,从而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受众导向是指将受众的需求置于翻译的首位,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翻译。

在外宣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翻译,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文化传播是指翻译中文化内涵的传递。

外宣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使受众了解和理解外宣信息所代表的文化。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权衡受众需求和文化保真度,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外宣翻译的研究还需要从文化适应度、受众导向和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外宣翻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语用等效视角下的翻译异化与归化摘要:本文通过社交语用等效对比分析了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差异,运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理论阐述了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具体翻译技巧,并借助语用学观点论证了异化与归化是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的语用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用翻译社交语用对比等效异化归化在谈到翻译中的语用问题时,芬兰学者Rune Ingo明确指出:所谓语用,归根结底,强调的是语言信息所采取的形式,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所决定。

(注:Rune Ingo, “Translation Theory: Four Fundamental Aspect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ed. by 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54.)随着语言、文化、读者、时间、空间等语境因素的改变,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的翻译必然要经常涉及语用问题,而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为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论提供借鉴。

语用翻译是与语义翻译相对应的翻译理论,它重在研究翻译中的语用对比问题以实现翻译等效,其实质就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它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的问题。

(注;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页。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策略。

一、汉英语用差异和归化异化策略语用学介入翻译意味着译者要努力使译文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掌握汉英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着重处理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的翻译。

汉英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主要来自文化因素,导致语用差异的文化差异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汉英文化差异,它源于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民族心理、思辨方式与推理模式,并影响社交中的信息获得,甚至造成交际障碍。

(注:同上,第177―182页。

)如:“Of course I can learn it,” Uncle Tom said,“who say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由于东西方人对“狗”产生的不同民族心理,把此句中的“an old dog”意译成“老年人”可避免信息的误导。

在中国,“戴绿帽子”隐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直译成“to wear a green hat”令外国读者不知所云,而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法是“cuckold”。

又如,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好”来回答对方的夸奖,旨在以“自贬”突出谦虚的美德,若直译为“where, where, our work has been poor”会令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对原文信息产生曲解,而译为“Thank you”才地道贴切。

语用差异的形成还源于汉英两个民族所处的不同社会制度。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尤其是与数字连用的词组,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法,翻译时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意,增补潜在信息,让读者容易理解,如:“三讲”,若照字面译成“three emphases”,还是没有表达出内在含义,运用解释法译成“emphasize the need to study, to be political―minded and to be ho nest and upright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则可以避免引起信息障碍;同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应增译为“attend to bo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s with neither aspect being neglected”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社交语用等效。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在翻译中正确处理这类语用差异并运用语用对比知识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社交语用等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解决翻译中语用差异与语用等效的矛盾,翻译界提出了许多迥然不同的见解,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争。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语文化(domestication)。

(注:L.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20.)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这样的译文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

(注:罗选民,“论文化 / 语言层面的异化 / 归化翻译”,《外语学刊》,2004年第1期。

)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foreignization)(注:L.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20.)。

作为异化派代言人,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努力保留作品的原味,从而突出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

当代学者、归化派的代言人奈达(Nida)相继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其实质也是遵循译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

他认为,译者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原文的意图;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但他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注:Eugene A.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 1964, P.159.)两派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翻译目的,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展示异国文化,而归化派认为是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求相互交流沟通;(2)忠实性,异化派认为只有传达了所有源语现象才能忠实,而归化派认为忠实于原著意义更能达到文化对等的效果;(3)读者因素,异化派认为读者对异国文化具备理解与包容能力,而归化派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让读者能轻松阅读。

(注:刘嫦,“也谈归化与异化”,《外语学刊》,2004第2期。

)概括而言,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具有不同的文体构形特征和社会语用价值。

异化翻译不照搬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旨在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情调的语言表达;而归化翻译则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旨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与传统的风格来迎合译文读者。

二、社交语用等效原则社交语用等效原则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读者。

读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信息只有来源而没有对象,传递就无法完成。

纽马克强调对作者的忠实第一,但对作者的忠实必须与对读者的忠实相结合,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译文对译文读者的效果必须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基本相同,用两套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信息,接受者虽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注:金?,《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6页。

)换句话说,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

(注:同上,第40页。

)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异化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与归化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虽然鲜明地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但两种译文又分别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社交语用等效。

因此,异化也好,归化也好,只要能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都是得当的翻译方法。

社交语用对比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努力沟通汉英文化差异,从而消除语用障碍与语用失误,使交际成功。

语用翻译注重所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为了取得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时可以灵活地转换表达形式,舍形取意或变形取意。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读者等因素的改变,一些在原文语境中一目了然或有关的内在信息已被原文读者视为当然的浓缩信息可能会变得晦涩难懂,译者则要进行语用调整,或使用准确解释加以语用增补,或对特定词语做出相应的释义处理,或选用译文中语用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语进行语用转换,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注: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一切取舍抉择都应该以如何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近的理解与感受为标准。

尤其在翻译习惯用语或文化、语义负荷较大的词语与成语时,更要从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

(注:郑延国,“语用翻译探索”,《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1期。

)社交语用等效原则虽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不同文本的翻译应各有侧重,译者要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通过分析作者意图、翻译目的、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文体、风格来决定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三、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具体翻译策略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时一般要遵循优先实现社交语用价值的原则,主要体现为传达原文的信息并为读者所接受,讲究译文的语用价值,追求译文的接受效应。

作为处于主体性地位的信息接受者,译者要根据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表达法进行语用分析,用符合译语语用习惯的译文把属于源语语言文化环境的信息介绍给译语读者。

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翻译的目的与读者对象决定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要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读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译文。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领略异国风情,增长域外见闻,展示原文的形象与习惯,译者可以借助于异化翻译手段再现原文的风格与文化;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容,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译者则不必拘泥于原作的形式,不妨以照顾译文文化为主,只需根据原作所提供的语境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或变洋为土,或改换形象,或直接译出意图;如果出现需要兼顾两种目的的情况,尤其在翻译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语时,就应考虑综合异化与归化,在忠实与沟通的前提下提供读者易于接受又有民族特色的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