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王金山
【期刊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的工作回顾
【总页数】12页(P2-13)
【作者】王金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晶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05年3月10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景宇
3.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19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J], 徐荣凯;
4.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
告——2005年3月10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景宇
5.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内政字[2005]100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内政字[2005]100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bfd8cf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b.png)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内政字[2005]100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4•【字号】内政办字[2006]40号•【施行日期】2006.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法其他规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内政字[2005]100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内政办字〔2006〕40号2006年2月14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提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的意见》(内政字〔2005〕10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享受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人员的范围及认定程序(一)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意见》所指全国、自治区(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范围见附件。
(二)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对于证书、奖章齐全并与档案记载一致且表彰决定明确为全国、自治区(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由所在盟市、自治区各产业(系统)工会作出资格认定,并报自治区总工会备案;对于证章不全、档案无记载、表彰决定没有明确的,由自治区总工会作出资格认定;对于其他省(区、市)调入我区工作的省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由原调出省(区、市)总工会出具明确其身份的证明后,由自治区总工会予以确认;对于国家各部委1995年以前表彰的,由表彰单位出具证明后,由自治区总工会予以确认,国家各部委1995年及以后表彰的,由自治区人事厅确认,在自治区总工会备案。
二、《意见》部分条款的解释(一)《意见》第一条,获得三次及三次以上全国或自治区(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退休时所加发的养老金比例与获得两次称号的相同。
对于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按照原《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人事厅关于干部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劳人险字〔86〕第20号)规定执行,即获得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退休时加发退休费10%,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加发15%;获得一次自治区(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退休时加发退休费5%,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加发10%,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不超过原工资标准的100%。
中国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统计(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

104.8 125.2 113.2 118.8 111.6 107 109.6 129.7 159.4 125.2 120.7 124.3 123.1 112.5 112.6 116.9 118.5 117.9 117.3 121.1 109.4 114.2 115 119.9 109.2 112.7 114.3 101.9 111.5
112.1 116.3 113 113.3 113.1 116.6 117 113.1 114.1 112.6 114.7 112.2 111.6 113.8 114.6 113.6 112.7 113.3 111.8 114.6 113.8 123.8 128.6 128.6 127.7 121.6 123.2 137 124.4 124 120.5 121.9 123.1 122.4 112.3 116 114.2 116.2 113.8 115.1 116.4 116 120.4 113.5 117
117.6 111.3 109.5 113.5 113.4 110.4 117.2 112.4 119.7 110.9 108.4 117.7 121.7 123.8 103.8 139.4 103.1 117.1 129.3 115.4 118.3 117.2
117.9 112.3 100.8 110.9 109.1 110.6 117.7 110.2 116.7 114.9 111.6 118.6 115.2 124.5 103.1 142.9 103.5 117.8 139.5 115.7 119.4 117.3
116.7 118 115.5 114.1 116.5 115.6 119.6 119.5 119.3 118.7 117.8 115.7 118.1 120.8 113.2 111.3 110.9 114.9 113.9 116.3 116.7 114.5 119 125.9 116.3 117.9 120.4 117.2 115.3 115.7 128.9 124.9 113.7 124.4 120.9 111.8 114.1 123.1 122.4 119.3 116.3 117.8 121.1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明朝天顺年间,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 1年,撤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璀璨,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城市”之一。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
从1994年开始鄂尔多斯的经济规模强劲扩张,整个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年均20%的速度飞增,增长速度连续7年居内蒙古之首,9年内经济总量翻三番。
2004年鄂尔多斯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羊绒、煤炭产量均位于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鄂尔多斯现象”。
鄂尔多斯GDP总量由2000年的150亿元攀升到2005年的550亿元。
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800亿,财政收入80多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根据《2009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鄂尔多斯市GDP达到2161亿元,人均GDP达到134361元,折合19672美元。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重大工作部署,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初步核算增长28.1%,达到800亿元,居全区第三位,当年增量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GDP6600美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财政收入145.8亿元,增长56.1%,总量跃居全区第一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2亿元,增长78.3%,地区跨越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5.7:54.3:40。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多灾之年,粮食产量增加0.9亿斤,达到24.4亿斤,牧业年度牲畜总数1499万头只,纯增156万头只,总量跃居全区第二位。
二产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户,产品产销率99.1%,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2亿元,增长32%,综合效益指数365,提高58个百分点,均居全区第一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亿元,增长15.5%,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7%,提高7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增长51.1%。
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非公有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
达电四期一号机组、黑岱沟露天矿技改、蒙西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亿利PVC、鄂绒大化肥、伊化天然气制甲醇、蒙西氧化铝等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5年襄樊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6日襄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市长李德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的回顾2004年,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活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3%;全地域财政收入55.8亿元,增长15.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亿元,增长5.6%,按可比口径增长17.5%;吸收外商投资8013万美元,增长21%;外贸出口10318万美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增加402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好形势。
粮食总产62.2亿斤,增长35.6%,增量占全省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农民收入打破多年缓慢增长的局面,年增长额相当于前六年增长额的总和。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1亿元,增长27%;实现利润22.5亿元,增长10.5%;实现税收24.7亿元,增长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上年的119提高到122。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深入推进市直国企改革,已批复企业改制方案103户,其中68户企业改制已基本到位;批复企业破产预案56户。
企业改制已转让国有产权16.53亿元,近12万人退出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
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
鄂尔多斯历史沿革

鄂尔多斯历史沿革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洲,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州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
成汤灭夏后,夏因君主的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
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分。
商朝灭亡之后,狺狁民族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狺狁,并命令南仲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历史上被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
公元前5世纪末,今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一带为魏国行政辖区,名上郡。
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战败,魏把上郡割让于秦。
此后,秦国杀掉义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
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
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秦国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鄂尔多斯设立郡、县。
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
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汉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杭锦旗一带设朔方郡,郡下设临戎、沃野、临河、广牧、朔方、呼遒、渠搜等县;准格尔旗北部地区设云中郡,郡下设沙南县;在今准格尔旗东部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设西河郡,郡下设谷罗、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个县;在今乌审旗一带设上郡,郡下设奢延、白土、高望3县。
公元12l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五个属国,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
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云中郡改为受降郡,西河郡改为归新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28日鄂尔多斯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鄂尔多斯市市长刘锦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强健步伐。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4亿元,同比增长31%,居自治区第三位。
其中一产增加值40亿元,增长15.7%,二产增加值226.1亿元,增长36.7%,三产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26.1%。
人均生产总值2.6万元(折合3100美元),超过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建设大见成效。
植被覆盖率达70%,其中森林覆盖率15%,草原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5%。
牧业年度牲畜总数1094万头只,增长33.4%。
农区畜牧业迅猛发展,已占牲畜总数的53%和新增头数的57%。
牲畜出栏率61.6%,畜牧业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增长31.4%,首次突破20亿斤。
优质饲草、饲料种植比例达49%,为养而种的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恢复生态与农牧业发展的“双赢”。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抓住国内能源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坚持总量扩张与提升产业层次并举,加快发展煤、电、化工等优势产业,资源转化取得重要突破。
实现工业增加值176.1亿元,增长2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38.4%,实现利润27亿元,增长113.8%。
煤炭产量1.17亿吨,比1999年翻了两番;发电量191.4亿千瓦时,增长27.4%。
第三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225万人次,旅游收入9.6亿元,增长128.6%。
商贸、住宿、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档次有了较大提高,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增长23.8%。
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仅汽车销售收入就达14亿元。
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4亿元,贷款余额206.9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增长18.8%。
(二)扩大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引进国内(区外)资金103亿元,增长65%,实际利用外资5757万美元,增长25.1%。
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实施,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0项,其中新开工49项。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7亿元,增长93.8%。
达电三期建成投产,新开工电厂15个,总装机容量528万千瓦。
特别是神华煤液化、达电四期、鄂绒硅电联产、伊化天然气制甲醇、亿利PVC、新奥煤制甲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在提升产业层次、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康巴什新区完成投资6亿元。
准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阿镇至大柳塔、达旗树林召绕城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呼准铁路、东苏高速公路加紧建设,东乌铁路、城壕至大饭铺高速公路、东胜至康巴什新区快速通道、东胜绕城公路开工建设。
旗区全部实现220千伏主供电。
新增水库库容量1.1亿立方米。
(三)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税收政策,大力培植税源,理顺征管体制,强化征管手段,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达到42.4亿元,增长4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亿元,增长53.9%。
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倾斜,实际支出较上年增长58%。
农牧业结构调整效益进一步显现,转移农牧业人口7.3万人,加之免征农业税、“三补贴”、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8元,增长26.5%,纯增818元,其中务工经商收入占到31%。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4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7%。
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提高低保标准,出台增资政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0元,增长21.7%。
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和特困户的基本生活,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
(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依托项目引进人才,对贡献突出的拔尖人才给予优厚待遇,创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
投入1.5亿元,改善了中心城区和产业重镇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7%;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提高,高考升学率在全区的位次继续前移;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稳步推进。
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成果显著,文物保护得到加强。
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开。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9‰。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入。
国防动员、双拥工作得到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以“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凝心聚力,大力开展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党派和群众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35件,政协委员提案99件。
法制宣传教育日益普及。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新进展。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收到实效。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全市上下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最齐的一年。
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埋头苦干、不懈努力的结果。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感谢全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并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帮助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鄂尔多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突破,农牧民增收依然困难;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和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水、电、运瓶颈制约突出,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政府自身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05年主要工作任务2005年,是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的攻坚年,也是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年。
按照市委一届七次全委会“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文明科学、全面和谐,争创新优势,实现翻两番”的总体要求,政府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适应宏观调控,突破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28.7%,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财政收入55亿元,增长29.7%,力争达到6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增长1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2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52.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培育绿色产业和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站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更多地关注农牧区、支持农牧业、关心农牧民。
我市2000年以来的农村牧区工作思路,完全符合实际,必须继续坚持。
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结构调整,实施重点突破,构筑农牧业市场竞争新优势。
一产增加值达到45亿元,增长10%。
高标准构筑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扶持壮大羊肉产业,以绿色保健、优质高效为内涵,全力打造鄂尔多斯羊肉品牌,尽快将羊肉产业培育成为最大的主导产业。
同时,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巩固提高绒、毛产业,稳步发展肉牛、奶牛产业。
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
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重点抓好四季青、东达造纸、大草原乳业、华森饲料、天骄沙棘等企业的发展壮大。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的产业对接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高度集约化生产经营。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继续做大畜牧业总量,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400万头只,出栏率达到65%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的比重达到51.7%。
进一步扩大青贮玉米和水地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
强化农牧业基础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高水平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建立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牲畜良种扩繁体系。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预防和控制重大疫情发生。
推进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羊肉标准化生产,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良品牌参与竞争,占领市场,取得效益。
鼓励农牧民兴办以养殖协会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高成效转移农牧业人口,确保年内转移8万人。
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政策机制,拓宽农牧民的从业空间,把工业和城镇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服务容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农牧民。
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组织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