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景宁县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王金山
【期刊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的工作回顾
【总页数】12页(P2-13)
【作者】王金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晶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05年3月10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景宇
3.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19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J], 徐荣凯;
4.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
告——2005年3月10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上 [J], 杨景宇
5.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2月27日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州长宋嘉林各位代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开拓进取,狠抓落实,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好成绩过去的一年,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努力克服电力短缺、运力紧张、环境脆弱等困难,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初步核算,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24.13亿元,增长13.1%,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2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0.7亿元,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98.6亿元,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同比增长28.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亿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1247元,增长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295元,增长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3%。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59亿公斤,增长1.72%。

三七、烤烟、辣椒、蔬菜、畜牧等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累计建成蔬菜基地7.7万亩;实现三七产值11.79亿元,增长57.1%;烟农收入2.98亿元,增长62.46%;经作面积比上年增加12.2%;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建设造林19.8万亩,实现农民造林劳务收入2183万元;20万头商品猪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州完成畜牧业产值(现价)23.1亿元,增长26.5%。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总产值完成数同比增长17.9%。

丽水景宁凤凰古镇简介

丽水景宁凤凰古镇简介

丽水景宁凤凰古镇简介
丽水景宁凤凰古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被誉为“江南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凤凰古镇由三条街道组成,南北向长约两公里,街道两旁分布着当地特色的民居,多数是楠木构建的古式房屋,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古镇内穿插着清澈见底的河流,河畔还有众多的小船正在漂流,彰显出一片淳朴而恬静的氛围。

古镇内还保存着诸多古迹遗址,其中以白鹭洲古城、紫芝古城、洪洋起义纪念碑、洋洋碑最为著名。

这里也是诗人郑板桥的故乡,古镇内建有郑板桥纪念馆,展示了郑板桥的生平和作品。

凤凰古镇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水上花会”、“游龙降凤”等,这些民俗活动也使得古镇更加热闹壮观。

景宁考察调研报告

景宁考察调研报告

景宁考察调研报告景宁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境内。

作为一名研究员,我报告的目的是对景宁进行考察调研,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

在此报告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在景宁的调研过程和获得的一些重要发现。

首先,我对景宁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考察。

景宁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景宁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山峦连绵起伏,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种自然环境为景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体验。

此外,景宁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清凉峡、乌杨竹海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行者。

其次,我还对景宁的人文历史进行了调研。

景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的人文遗产和传统文化。

我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景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传统,为景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景宁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古迹,如古镇古街、古民居等,这些都是景宁的重要文化资源。

最后,我对景宁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考察。

景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等农作物。

此外,景宁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也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景宁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业观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使得景宁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景宁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

我通过对景宁的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

我相信,景宁将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地方。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年)说明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编制的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利用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地利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规划编制的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县域经济社会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及“四查清、四对照”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规划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对新一轮规划编制的主要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规划基期年后的执行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规划基数转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0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处室:办公室发布日期:2006-02-07 点击数:258【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2005年,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力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和建设“平安宁波”战略部署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新形势和新挑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第一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5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增加值1201.8亿元,增长12.2%,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964.1亿元,增长15.2%。

三次产业比为5.3:55.3:39.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3873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超过4700美元)。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5764个。

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5亿元。

组织2.8万名失业人员、7.5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转移培训,培训就业率在60%以上。

全市共7万名失业人员在政策帮扶下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万名。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已连续三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2%。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地方债务【发布部门】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发布日期】2005.12.27【实施日期】2005.12.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控制和压缩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浙政发〔2005〕5号)和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浙财农税字〔2005〕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本通知所称政府性债务,包括县、乡政府及其部门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申请国债转贷资金、上级财政周转金等,或者政府所属单位(含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融资机构)申请贷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债务,以及通过政府担保、承诺还款等融资形成的或有债务。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是保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方面,关系政府信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各乡镇政府和县级各部门必须从事关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建设“平安景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坚持政府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观念,坚持依法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权、责、利”和“借、用、还”相统一,将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努力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风险。

2005年大事记

2005年大事记

1月5日副市长招炳德在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以及市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到云安县六都渡口所检查工作。

同日云安县召开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联席会议。

会议总结了上年县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部署了2005年春运及全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6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清林在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陪同下到云安县镇安镇调研。

7日云安县举行援助印度洋地区地震及海啸灾民募捐活动。

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县长肖向荣以及县四套班子成员带头进行了募捐。

活动共募得捐款17万多元。

10日市委副书记叶志容在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陪同下深入挂点的云安县六都镇佛水村指导工作。

同日市人大副主任王肇唐在云安县委常委彭仲典以及市公路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陪同下深入云安县镇安镇下围村委进行调研,并部署了驻村工作。

11日副市长招炳德一行在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等陪同下到云安县石城镇指导工作。

同日在云安县副县长申广华、县政协主席朱祖球等陪同下,市政协副主席谭少伟率领市政协“加快中心镇建设”专题调研组到云安县六都镇调研。

12日在云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伍启汉陪同下,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古伟中、副局长黄学敏一行深入挂点联系的云安县石城镇托洞村检查指导“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

同日在云安县委书记崔逢池、县长肖向荣等陪同下,以广西钟山县县委书记毛绍烈为团长的广西钟山县党政考察团一行20多人到云安县开展为期2天的考察活动。

13日在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冯培荣、云安县副县长欧皓、县经济普查办、统计局负责人等陪同下,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统计局局长卜新民一行到云安县检查经济普查工作。

14日云安县召开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会议总结了“禁毒03工程”工作和2004年云安县的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表彰了2004年云安县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个人,部署了2005年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市景宁县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创建”战略,扎实开展“平安景宁”建设,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兼顾,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县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一产增加值为3.09亿元,二产增加值为5.66亿元,三产增加值为4.55亿元,分别增长4.6%、19.6%、13.1%;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18.3%,同口径增长2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2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3元,分别增长6%和8.6%。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认真落实各项重农扶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和效益四增长,总产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11.6%。

坚持“茶竹富农”,农业结构得到调整。

新建和改造茶、竹、药、果等各类特产基地2.5万亩,高山蔬菜、花卉、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食用菌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袋料黑木耳、珍稀菇等较快发展。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成效明显。

金奖惠明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我县编制的《浙江省无公害厚朴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填补了国内同类标准研究的空白;在省农业博览会上,我县农产品获得“三金四优”的好成绩。

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

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县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

深入实施“五万农民素质培训”、“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实施项目69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新整理和复垦农用地497公顷。

完成72万亩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50.9%。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的企业达到22家。

水电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建电站13座,全县电站已达121座,装机达到21.38万千瓦,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

阀门铸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产值2.5亿元,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又一新亮点。

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在我县落户发展。

维康和海南亚洲两家制药企业技改基本完成。

民族经济开发区、鄞景扶贫经济开发区保持平稳发展,外舍工业区块建设有序推进。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业经济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

认真组织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县引进市外内资项目17个,实际到位资金1.14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45.5万美元。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外向型经济再创佳绩,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338万美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成功举办了二十周年县庆暨第二届中国畲乡风情节,提高了畲乡景宁的知名度,达到了办节促开放、促发展的预期目的。

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8.2万人次,同比增长34.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9.5%。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12亿元,贷款余额8.9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3亿元和0.26亿元。

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邮政通讯、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等均有较快发展。

移民工作开局良好。

坚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把移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领导,理顺机制,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扎实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库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移民干部的艰苦努力,以及全县上下的合力支持,库区移民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第一动迁年4719名移民动迁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启动了移民建房;完成库区淹没线以下水干果和经济林详查,基本完成库区企业、个体工商户详查;编制完成两个复建乡镇的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

库区社会保持稳定。

项目建设难中求进。

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医院门急诊楼、第二水厂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景中迁建工程有序推进,石印山居住小区建设进展顺利。

东坑至石门洞、东塘至雁溪路面砂改油工程基本完成,“康庄工程”全面实施,完成投资8186万元,改造路基路面305公里,实现34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

云景高速公路通过工程可行性会审,滩坑库区庆景青三级公路通过初步设计审查。

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东坑、英川35KV变电所完成增容改造并投入运行。

外舍防护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审查,检察院技侦大楼、县疾控中心综合楼、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集镇建设扎实推进。

重视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积极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完成人民路、鹤溪路、复兴路等县城主要街道路面及路灯的改造,完成石印山公园一期和鹤溪路景观带延伸工程,开展鹤溪河水环境整治,市容市貌得到较大改观,实现创建市级文明县城和市级卫生县城的目标。

小集镇建设稳步推进,东坑、鸬鹚等一批集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幼儿和高中段教育,学前三年入学率达78.9%,初升高比例达70.62%,分别比上年提高10%和7.5%。

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3项科技研究和推广项目获得市进步奖、星火奖。

加强“文化畲乡”建设,舞蹈节目《球娃梦》参加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演出,“文艺直通车”等活动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展开。

完成生态县规划编制,启动生态县建设。

认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

以“平安景宁”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化解各类矛盾。

侨台、外事、档案、保密、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08个,35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启动,集中供养率达到63%。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政协委员提案96件。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切实开展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

扎实开展“三树一创”学习教育活动,为民服务意识日趋增强。

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奋进、全力拼搏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景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来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景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县市区、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主导产业培育难度大;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还比较艰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增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弊端依然存在,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个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不尽理想;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主动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从外部条件看,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为我们承接、集聚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从内部条件看,我县电力资源充足,民族政策优惠,全县上下气顺心齐,思进求变,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得到了不断巩固。

特别是二十周年县庆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民心,为我们加快发展攒足了信心。

从我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今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县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基于以上分析,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建”战略,坚持“五动促五化”举措,以小康县建设为载体,以移民工作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畲乡和谐社会。

200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5%;外贸自营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个方面,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新的发展机遇,在调控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控;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切实抓好一批能够影响和带动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要求,更加注重“三农”、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鼓励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营造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