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少先队活动课详解
2024年中秋节少先队活动方案

2024年中秋节少先队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本次中秋节少先队活动旨在加强少先队员之间的团结,培养少先队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活动主题:共商中秋,共庆团圆三、活动内容:1. 学习传统文化为了让少先队员更好地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安排了一场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讲座。
通过讲座,少先队员们可以学习到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以及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诗词和故事。
同时,少先队员还可参与手工制作中秋节的传统祝福卡片,通过亲手制作,感受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2. 传承民俗活动为了让少先队员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首先,我们将进行传统中秋游园活动,少先队员们可以在园内与家人共赏明月,品尝月饼,感受中秋节的浪漫氛围。
其次,我们还将组织传统的中秋晚会,少先队员们可自由展现才艺,表演传统节目,共同欢庆节日。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传统游戏比赛,如踢毽子、捉迷藏等,让少先队员们在游戏中体验传统的娱乐方式。
3. 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让少先队员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和种类,我们将组织一次DIY月饼的亲子活动。
在活动中,少先队员们将学会制作传统的广式月饼和人们日常所见的各式月饼。
通过动手制作,少先队员们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活动安排:1. 上午9:00-9:30:少先队活动开展仪式,宣布活动目标和主题。
2. 上午9:30-10:30:传统文化讲座,学习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3. 上午10:30-11:30:手工制作中秋节祝福卡片。
4. 下午1:30-2:30:中秋游园活动,欣赏明月,品尝月饼。
5. 下午2:30-4:30:传统中秋晚会,自由表演才艺,共庆团圆。
6. 下午4:30-5:30:传统游戏比赛,踢毽子、捉迷藏等。
7. 下午6:00-7:00:DIY月饼亲子活动,学习制作传统月饼。
五、活动要求:1. 准备材料充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少先队活动:端午情怀

端午情怀(端午节)你好!欢迎来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艾草萋萋门前挂,粽子迷香鼻尖传”,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影响深远。
这一讲我们来说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端午情怀》。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怀。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整个活动划分为4个课时,活动安排如下:一、课时划分第一课时:了解端午节的有关知识,制定计划、讨论交流、明确分工。
第二课时:分小组开展不同的节日活动调查及资料收集。
第三课时:交流汇报调查成果,亲历实践制作端午美食。
第四课时:学生总结反思,教师组织展开多元评价。
今天这节课例主要呈现第三课时的活动内容,下面我来具体谈谈活动目标的确定和活动过程的组织。
二、活动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饮食及诗歌,2.通过参与调查和实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态度。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第一步猜谜导入(2分钟)在学生对中秋节己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通过“五月节里粽儿香, 小朋友们把它抢”,简单的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导入今天的主题“端午情节”第二步分组交流(10分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组成了四个小队,各报队名!(节日饮食队、节日故事队、节日习俗队、节日诗歌队)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交流收集的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
老师参与各组的讨论交流,并提出建议。
第三步汇报展示(25分钟)每个队根据自己的分工做交流展示:1.节FI故事队的学生展示端午由来动画,并绘制端午小报在课堂上对大家投屏展示。
2.节日习俗队的学生课前学习制作香囊、插艾子、系彩绳等等,进行现场展示,赛龙舟则通过现场视频展示,与全班学生一同感受龙舟竞赛的现场氛围。
少先队教案《清明节》

少先队教案《清明节》一、教学目标1、让少先队员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引导少先队员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少先队员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清明节的由来和主要习俗。
(2)理解清明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少先队员在活动中深刻体会清明节的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清明节的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料。
2、准备清明节传统食品(如青团),供少先队员品尝。
3、制作教学 PPT。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清明节人们祭扫祖先墓地的视频,引起少先队员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明节。
(二)讲解清明节的由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清明节的历史渊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三)介绍清明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地、献上鲜花、食品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2、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少先队员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和家人一起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认为插柳可以辟邪,也有表示挽留思念之意。
4、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少先队活动课案例《粽叶飘香话端午》

少先队活动课案例《粽叶飘香话端午》选题分析(从“上情”“地情”“学情”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的确,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如果再不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导致我们民族无形文化的急剧消亡和流变。
本单元通过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人格修养。
让广大少先队员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基因。
队员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队员深入地去认识端午节,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队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培养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提高队员主体参与意识,培养队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的精神。
活动过程:活动序曲1.师生共同观看端午节宣传片的视频,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视频中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辅导员和两位主持人依次吟诵端午儿歌上场,由此切入活动主题:端午节。
师: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
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
男: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品味端午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设计

品味端午活动名称:品味端午活动年级:五年级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学校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品味端午”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劳动乐趣的思想感情。
活动内容: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包粽子、搓五彩绳,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诵读屈原诗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吟诵屈原的诗歌,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的精神。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1、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
2、包粽子的食材和五彩线。
3、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二、三级报告三、出旗、奏乐、敬礼四、唱队歌(前言)中队长: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古文化由于大海、高山、沙漠、草原、森林等地理环境的局限,成就了自己的独立性,并在漫长的岁月里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保持了从未间断的完整性。
中古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传承悠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原生文化。
中古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渺无垠。
(中)又到一年粽香时,让我们一起品味端午,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宣布品味端午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有请主持人上场!第一篇章端午奇缘话习俗演示文稿:探究“粽香之源”。
●端午节是哪天?端午的别称有哪些?●端午有哪些习俗?●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传说?(甲)大家好!今天的中队主题会由我们为大家主持,关于端午节,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许多资料,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中国传统节日 少先队活动课

春节
七夕
中秋
元宵
清明
重阳
端午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据记载,中 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 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 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 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 除夕晚餐最为丰盛, 吃饺 子、吃鱼(寓年年有余), 除夕晚上,熬夜,燃放烟花 爆竹, 辞旧迎新。大年初 一, 年长者给年幼者“压 岁钱” 。 大年初一放鞭炮, 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 任由孩子们随意睡。有的家 不动菜刀、不扫地(认为会 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 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 滚进来”。
关于中秋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 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 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 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农 阳历 节九 月 九 日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 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 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 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 阳登高的名篇。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 统节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 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 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 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 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粽叶飘香话端午端午节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设计

粽叶飘香话端午【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引导学生围绕端午节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设计了“粽叶飘香话端午”这次主题班队会,在说、看、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有关故事、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活动年级】四年级【活动准备】1.学生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请老师制作相应的PPT。
2.学生在家学裹粽子,写体验日记。
【活动过程】(队仪式略)一、第一组汇报端午由来大探秘1.汇报端午节的别称。
2.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故事伍子胥故事曹娥传说二、第二组汇报端午习俗大搜索1.诗中找习俗。
2.介绍艾草。
3.介绍吃粽子的习俗(在家学包粽子的视频,分享学包粽子的感受)。
4.观看赛龙舟场景。
(谈感受)5.了解画额。
三、第三组汇报端午美食大荟萃1.边吃粽子边了解粽子相关知识。
2.端午吃黄鳝。
3.端午吃“面扇子”。
4.端午吃大蒜鸡蛋。
四、主持人小结联系历史赞屈原出示诗《赞屈原》总结升华。
辅导员讲话。
传统文化 少先队活动课

传统文化少先队活动课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记忆,是人民的情感寄托。
而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少先队活动课的意义、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少先队活动课的意义少先队活动课是学校开展的一种特殊课程,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良好品德具有重大意义。
二、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的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1.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少先队活动课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文人墨客、传统节日等。
通过讲解和互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的背景、内涵和影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传统文化技艺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少先队活动课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体验,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技艺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少先队活动课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传统戏曲表演等。
通过观看和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厚重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三、少先队活动课的效果少先队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瑰宝,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 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 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 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 事: 传说以前有一种野兽,名叫 “年”,总是在除夕出来害人, 人们都很害怕。有一次年来害人 时,一位老爷爷用爆竹把年吓得 落荒而逃。从此,每到除夕大家 都燃放炮竹来驱赶年。久而久之, 燃放炮竹就成了过年的习俗 。
熬 年 守 岁
吃 不 了 兜 着 走
下 一 页 返 回
贴 春 联 和 门 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 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 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 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 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 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 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 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 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 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 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 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 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 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 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 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 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 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 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 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传统节日
进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 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 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 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 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 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艾叶,中药材做成 香包 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 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 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 舟以纪念之。
端午习俗
吃粽子: 饮雄黄酒: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 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 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 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 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清 明 扫 墓
有谁知道《清明》这首诗么?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 明 节 诗 词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 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
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 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 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 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 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农历七 月初七
七夕节
下 一 页 返 回 目 录
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 五日,是传统的中秋 佳节。这时是一年秋 季的中期,所以被称 为中秋。 此夜,人们 仰望天空的朗朗明月, 会期盼家人团聚。远 在他乡的游子,也借 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 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 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 统节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 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 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 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 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下一页
春节
七夕
中秋
元宵
清明
重阳
端午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据记载,中 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 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 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 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 除夕晚餐最为丰盛, 吃饺 子、吃鱼(寓年年有余), 除夕晚上,熬夜,燃放烟花 爆竹, 辞旧迎新。大年初 一, 年长者给年幼者“压 岁钱” 。 大年初一放鞭炮, 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 任由孩子们随意睡。有的家 不动菜刀、不扫地(认为会 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 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 滚进来”。
元农 宵历 节正 月 十 五 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观灯、猜灯 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 祭”之礼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 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 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日子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 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 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