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合集下载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课件

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 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 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归:通馈,进食,送食。 与:称赞,同意。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
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
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颠倒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
➢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用和蔼自谦的话第一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 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 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 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以:因为,介词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 译文:
长乎尔:乎尔长(状语后置)
不知道我:
乎:于。比 译文:年纪比你们大
如:连词,表假设。或:不定代词,有人。
毋吾以也:点毋击 此以处 编吾辑也文 本(。宾点 击语此 处前编置辑 文)本以。 点:击 此通处
☆知:了解。v.(1)知道,懂得
编辑文本。
教化,还难办到。
性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格 语言描写
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 也?”肯定冉有的志向,赞赏他谦逊的态度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
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 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
如(①):或者
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
为:治理 比及:等到
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 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足:使……足。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为:治理
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之:指千乘之国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 哂:微笑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指天子、帝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
王:万乘之尊 摄:夹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
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 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 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 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
道家的社会理想 和政治主张
史传
生动的历史场景 鲜活的历史人物 历史思想与观念
第一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图文

评“志 ”
11
·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
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
12
· 四弟子志向: ·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
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 "愿为小相"。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 咏而归。"
语,宾语前置。
35
(2)状语后置句 4、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 饥 译文:用军队来请略它,接下来有饥荒 5 、异 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6、 以吾一 日长乎尔 译文: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36
(3)省略句 (其)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 懂得做人的道理。 2、毋吾以也
22
α为何“哂”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力动。
— — 《论语 · 颜渊》
23
x为何“与”点?
【 太
(

不还
平 想是
盛 做在
世 官讲
的 道沿
缩 影
遥国 生」

以 礼 治 国
24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 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 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 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 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 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18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 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 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 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 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 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 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华夏文明因他而 灿烂。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
孔子其人
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 子 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 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能:胜任
端: 名作动,穿着礼服Fra bibliotek之:代词,代这些事
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如:或者
愿: 希望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拜见天子
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解析

能在诸侯举行会盟的时候担任
一个“小相”。
性格 评价
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 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恭谦有礼、娴于辞令。(委婉曲致)
观点一
孔子游仕于诸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 在“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之后, 恬退避世的思想渐渐开始凸显。曾点远离俗世的 悠然场景引起孔子的深沉感触。
观点二
曾点所描述的暮春出游图是儒 家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太平 盛世”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 最高境界。
观点三
指古代“雩祭(春天求雨)仪式”。 《礼记》:“舞雩,祭水旱也。” 春秋时,国君亲临城南郊外主持雩祭 ,读过祭 文后,使童男童女和巫师“舞而呼雩”。 曾点描绘“古礼”,寄托理想。这与孔子“礼 乐治国”思想相契合。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 “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

点 击
(2)莫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茻”字(即草),里边是“日”字,合
起来指傍晚太阳落入草丛中。是“暮”的本点字,表示傍晚、日暮,后

借用来作否定副词。
例句
义项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①同“暮”,晚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②不,不要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第11段)子曰:“何伤
①希( 同“稀”,稀疏) ②作( 起身,站起来) ③撰(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④何伤(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点 击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
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
(第12段)曰:“莫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第13段)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 (第14段)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②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③鼓瑟希
名词作动词,弹奏
④冠者五六人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⑤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⑥赤也为之小,孰能 形容词作动词,小,做小相/大,做大相
为之大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否定词)、 吾(人称代词)
理解性默写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 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 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ppt课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分析:子路篇 • 人物形象分析:曾皙篇 • 人物形象分析:冉有篇
目录
• 人物形象分析:公西华篇 • 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探讨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论语》及其作者孔子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 四十二岁。公西华是鲁国人(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也有说是卫国三河 人。唐代追封为“邵伯”,宋度宗咸淳三年追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 称“先贤公西子”。
侍坐场景描绘与意义
侍坐场景描绘
孔子和四位弟子围坐在一起,气氛和谐而庄重。他们谈论着各自的志向和理想, 展现出儒家学派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曾皙:名点,字皙,又称曾晳、曾点,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 沂市平邑县南武城村)人。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 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 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 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形象在《论语》中地位和影响
在《论语》中的地位
公西华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孔子的教诲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公西华的谦虚有礼、善于言辞和忠诚可靠的性格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典范。他的 形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9张PPT)

轻率急忙的样子
中等国家(古时一车 四马为"一乘"
夹处 于,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攻打 有 军队 接续 饥荒
治 指千乘之国 等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人人)都有勇气
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是非准则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微笑 并且
夫子哂之。
子路急忙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 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 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 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义理。”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 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 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 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 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谈一谈:你觉得孔子是怎样一位老师?
示例:
1.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2.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 3.注重教育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在日常谈话 中,引导学生立志)。
何妨,有什么关系呢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同“暮”,农历三月 夹衣 定
成年人
才能,指为政才能 少年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动词,吹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
长叹的样子
赞同
点 ,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 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了。成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 个,到沂水里去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啊!”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5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56张ppt)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 的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
章甫 动)
[fǔ]
(名作动),愿为小相焉。”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 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 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 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 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 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 能做大事呢?”
侍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 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自谦
称名
论语lún 舞雩yú 冠者guàn 摄shè 冉răn 端章甫fǔ
饥馑 jĭn 铿尔 kēng 喟kuì 毋wú 莫春者m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曾皙xī
哂shĕn
小相xiàng 沂yí
撰zhuàn
思考:文章五人是围绕 什么展开对话的?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 咏而(表修饰)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重点词:希:同“稀”,稀疏。 尔:助词,在拟声词之后。舍:放下。 作:起, 站起来。 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亦:只是,不过。 莫:同“暮”。既:已经。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风:动词,吹风, 乘凉。 咏:唱歌。 喟然:长叹的样子。 与:赞同、赞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冉子 坐有路 ︑︑ 公曾 西皙 华︑
《论语》
大关县职业高级中学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 者集会巴黎时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你了解孔子的智慧吗?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用,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曾晳、冉有、公 西华陪(孔子)坐着。 • 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 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 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 •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 了解我呀!' •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 么(你们)打算怎么做 呢?"
•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 千乘(shè 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 四马为"一乘"。千乘的国家,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 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 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 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 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 比(bì )及:等到。 • 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 哂(shěn):微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何妨Biblioteka 通“暮”介宾短 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风,动词,吹风。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 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希:通"稀"。指弹瑟的速 • 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 • 铿(kēng)尔:铿的一声, 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 • 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 一声高音。尔:"铿"的词 • 尾。 •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 稀疏下来,铿的一声, 放下瑟直起身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 所说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 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 志向!"
• 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 • 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 • 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 关系。会同:诸侯会盟。会, 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 • 见天子。 •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 帽。端,礼服。章甫:礼帽。 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 愿为小相:希望成为赞礼人。 小相:赞礼人。 •
(由)(点)(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听读课文
内容理解
问“志”
言“志”
评“志”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闲居,平时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 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 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 谦让,所以笑他。 •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 家呢? •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 什么呢? •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 大事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 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莫(mù )春:农历三月,天气已 • 转暖的时节。莫:通"暮" • 冠者: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 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 • 童子:未加冠的少年(不到20岁)。 • 浴:洗澡。乎:在;沂,水名, • 在今山东。此水因有温泉流入, 暮春时即可人浴。 • 风:吹风,乘凉。名词作动词。 •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 设有坛,在今山东 • • 归:通馈,进食,送食。
翻 译
子路(仲由)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 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 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 并懂得义理。
侧重强国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方圆,纵横
或者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动词,治理。
比( bì )等到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 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论语•子路》) • 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 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 学。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 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 •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 人的道理。" •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求)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 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 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侧重富民
性格: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
或者 主持赞礼和 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穿礼服戴 礼帽 名作动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你知道孔子关于教育的哪些智慧?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 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智者、仁者----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
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
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使动用法, 使……足。
至于
等待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方,见方,方圆。 • "冉有,你怎么样?" 方六七十,即国 土边长为六七十 •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 里。 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 • 如:或者。
让我去治理, • 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 足起来。 •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 等待贤人君子了。"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 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 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 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 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
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 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
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延伸练习
一、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 孔子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 生思想的浓缩; •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 万世楷模。 •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轻率急忙

春秋时一辆兵车, 配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
指军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 bì )等到 夫子哂之。
正道,指是非准则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微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 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 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 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 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 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 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 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 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 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 是礼治。
志向虽各有侧 重,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是 参加政治.
同“稀”
铿的一声 放下 起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