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失 眠

失   眠

七、预防与调摄
(一) 本病属心神病变,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
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二) 睡眠环境宜安静,避免睡前饮用浓茶,咖
啡等兴奋刺激品; (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打太极拳、气功锻炼。
八、近年来本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龙氏辨证治疗神经衰弱107例,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 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 、远志10g 、白术10g 、枣 仁10g 、龙眼肉15g 、夜交藤15g 、甘草6g ;阴虚火旺型用 生地20g 、山萸肉20g 、茯苓20g 、泽泻15g 、知母15g 、淮 山药15 g、丹皮10g 、枣仁10g 、参须10g 、黄柏8g 、 麦冬 12g 、远志6g ;脾胃不和型用半夏10g 、枳实10g 、川厚朴 10g 、太子参10g 、陈皮6 g、 茯苓12g、 竹茹5g ,水煎送服 保和丸或五积散。治愈5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 52% [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38]
归纳
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与肝脾肾胆胃有关。
病性: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 久 病多虚中夹实。 基本病理:心神失养 心神不安。
四、诊断要点:
(一)主症: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 连续三周以上,甚至彻夜难眠。 (二) 伴随症: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 心神不宁,多梦。
(三)排除妨碍睡眠的器质性病变。
五、辨证论治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木通、车前子—利小便、清热;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生地—滋阴柔肝;
甘草—和中。
五、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胸胁胀闷,加香附、郁金。
头痛甚,当归龙荟
五、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时间缩短或彻夜不眠。失眠症是 临床多发病 , 属于中医学“ 不寐” 范畴。 关键词
睡眠是人类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睡眠障碍 则是一组常见病 、 多发病 , 在社会节奏加快及竞争 加 剧 的今 天 , 眠 已经成 为一 种 十分普 遍 的现象 而 失 成为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资料


7 6
Xni gJu a o Taioa C ieeMei n i a or l f rd i l hns d ie jn n tn c
新疆 中医药
21 0 2年 第 3 0卷 第 1 期
2 1 V 10 o 0 2 o3 N . . 1
会引起 医源性疾病 , 因此治疗本病具有一定 的优
显示 , 成年人失眠发病率为5 4 % 在老年人 中失 5 t 1 , 眠更普遍。5岁以上者失眠 占总失眠数的4 %,O 0 0 6~ 9 岁的境遇性失眠, 0 或慢性失眠高达9 %2 0t ] 。失眠的 表现形式有入睡困难 、 过早觉醒 、 睡眠不实和夜 间 觉醒次数过多等翻 。 近年来 , 随着不寐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 正确诊
起, 多见于青壮年 , 治以清热化痰为基本法 , 同时顾 及疏肝健脾 ; 另一种为阴虚火旺 , 多见于素体虚弱
或久病之人 , 以滋阴降火、 治 养心安神 。 1 复方制剂 何展旺、 . 2 雷夏燕[ a l 用百乐眠胶囊 口 服治疗失眠, 对照组采用柏子养心丸。连续观察2 周 后结果表明 :治疗组和对照组经给药 1d 4 后的有效 率分别达到9. 1 %和9 . 7 0 %。曾永青[ 0 9 1 用甜梦胶囊 口 服治疗失 眠疗程 1周 ; 2 结果表明 : 甜梦胶囊对于改 善更年期综合征失眠临床症状较明显 。中轻度失眠 显效2 例 , 4 治愈1例 , 3 有效2 例 , 8 无效 1例 , 5 总有效 率为8%。 1 1 专方加减 戴子辰【 . 3 q 应用竹 叶石膏汤加减 ( 若 心中烦躁不宁加焦栀子 、 淡豆豉 : 心悸、 健忘加酸枣 仁、 炙远志 : 多梦加丹参 、 琥珀末 : 胃纳欠佳减石膏 , 加陈皮 、 六神米 曲) 治疗顽固性不寐5例 , 8 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2期·综述·3.3 外用方法独特彝医外用方法较为独特:①彝医喜用动物皮外用作垫、护具,如全身皮肉酸痛用豹皮缠于手脚或睡于之上,可以治好。

②彝医喜用活物吸毒,如用水蛭吸吮瘀血。

③鲜品捣敷,如用山蠏、小鸡捣敷骨折;治大腿生疮化脓用山麻雀一只捣烂包敷患处。

④干粉撒敷,如用豹骨粉止血。

⑤研粉水调敷,如熊胆麝香治蛇伤,研粉内服。

⑥外搽:如熊胆治水逼伤寒用涂搽肚脐。

⑦烟熏,如用麝香、灵猫香驱邪毒昏迷。

⑧彝医喜用“香针”疗疮,即将麝香装入獐子獠牙中,遇患痈毒疮疡者,用“香针”在毒疮周围涂划,有消肿排毒功效[10]。

4 结语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之一,其中动物药极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尤其在彝族医药独特理论和彝族动物药独特用法方面,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富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玉溪民族宗教事务局.吾查们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8.[2] 杨本雷,余惠祥. 中国彝族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2.[3] 贺廷超,李耕冬. 彝医动物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9[4] 林璨,张维维. 彝医动物药与《本草纲目》中动物药的比较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7-1318.[5] 余惠祥. 浅谈彝医对动物药的认识及应用特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3):16-17.[6] 余惠祥.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71-178.[7] 陈抒云,袁航,曹树萍,等. 对彝族动物药发展的认识. 中医杂志,2014,55(16):1360-1364.[8] 杨本雷,杨勤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41-42.[9] 胥筱云,杨福珍. 《哀牢山彝族医药》中所用动物药整理.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6.[10] 张娥,顾健,罗小文,等. 彝药回心草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0:307-309.目前,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研究进展

因此 , 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 但其理念在《 黄帝 内 经》 时代就早有体现 。中医学关于“ 治未病” 的含义 可 以概 括 为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j) 病 养 生 、 - 未 ( 防病 于 先 ;2 欲 病 救萌 、 () 防微 杜 渐 3 已病 早 治 、 () 防其 传
变 ;4 瘥 后 调 摄 、 其 复 发 。 因此 , 以 应 用 中 医 () 防 可 学“ 治未 病 ” 的理论 指导 亚健康 的中 医药 干 预 。
静催 眠类 药物 治疗 , 引起 头 晕 、 睡 、 断 反 应 等 易 嗜 戒 副作 用 , 长期 应 用 易 形 成 耐 药 , 使 患 者 产 生 依 赖 并
性 ]其疗 效 不理想 。近年 来 我 国学 者采 用 中医 药 , 治 疗 , 得 了较好 的疗 效 , 文试 就近年 对本 病 的 中 取 本
摘要 : 文章 综述 了亚健康 失眠的 中医病 因、 病机 , 系统回顾 了近年来 中医药治 疗亚健 康 失眠 的研 究进展 , 并就今后 的 中医临床
研 究提 出 了建 议 。 关键 词 : 健 康 失 眠 ; 医药 研 究 ; 展 亚 中 进
中图分类号 :2 R4
文献标识码 : A
2 亚健 康 失眠 的中 医病 因病 机 中医学认 为 , 人类 正常 睡眠 由心 神所 主 , 出则 神
临 床 流行 病 学 调查 显 示 , 眠 是亚 健 康最 突 出 失
的表现 之一 , 可表 现 为入 睡困难 、 早醒 、 眠浅易 醒 、 睡
多梦或醒后不易再睡等多种临床表现 , 且发生率高 , 长 时 间 的失 眠会 使 人 的 注意 力 不 集 中 、 记忆 出现 障 碍及工作 、 学习力不从心等 , 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 活、 工作 、 习与社会交往等 。 。由于亚健康失眠 学 J 是非 躯体疾 病 或神经 精神 疾患 如发热 、 痛 、 郁症 疼 抑

失眠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 失眠的病理机制
1.1 西医失眠机制 失眠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假说是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
眠是一种过度觉醒状态,这种过度觉醒横跨 24h 的日周期 [3]。失 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日间多次小睡潜 伏期延长、24h 代谢率增加、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 - 垂 体 - 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8] 指出药物治疗的次序 ( 专家共 识 ):推荐用药顺序为:(1) 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 ( 如右 佐 匹 克 隆 ) 或 褪 黑 素 受 体 激 动 剂 ( 如 雷 美 替 胺 );(2) 其 他 BzRAs 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3)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 如曲唑酮 ), 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的失眠患者;(4) 联合使用 BzRAs 和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5) 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不 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6) 巴比妥类 药物、水合氯醛等,虽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失眠 的治疗,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0 引言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 眠 感 不 满 意 为 特 征 的 睡 眠 障 碍,可 孤 立 存 在 或 者 与 精 神 障 碍、躯 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并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1]。失眠患 者可表现为注意难以集中,日间乏力、嗜睡、心神不安、心悸健忘, 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等功能缺损表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有 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 1 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美 国约 30% ~35% 的人群曾经有过睡眠障碍,且 17% 的患者认为失 眠严重影响其生活,而 85% 的患者认为未得到有效治疗 [2]。失眠 的诊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药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很多内容尚未 完全阐明,现就失眠目前的病理机制、诊断评估及中西药物治疗做 一系统回顾。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 169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9-ZD-0437)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胡晓丽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① 胡晓丽② 【摘要】 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不寐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综述 doi:10.14033/ki.cfmr.2024.01.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1-0169-05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AO Chang, HU Xiaol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1): 169-173 [Abstract] Insomnia is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has a high incidence,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ing insomnia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aiming to prove that traditional Gynecol Minim Invasive Ther,2022,11(1):23-27.[19] LEE M S. Treatment of vaginal relaxation syndrome with anerbium: YAG laser using 90° and 360° scanning scopes: a pilot study & short-term results[J]. Laser Ther,2014,23(2):129-138.[20]谭毅,陈燕,蔡桂容,等.新型Er:YAG 激光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8):98-100,153.[21]汪怡,陈敏建,宋湧. 2 940 nm 3D 点阵铒激光治疗阴道松弛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观察及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6):56-58.[22] VICARIOTTO F,DE SETA F,FAORO V,et al. Dynamicquadripolar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f vaginal laxity/ menopausal vulvo-vaginal atrophy: 12-month efficacy and safety[J]. Minerva Ginecol,2017,69(4):342-349.[23] JUH ÁSZ M L W,KORTA D Z,MESINKOVSKA N A. Vaginalrejuvenatio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lasers and radiofrequency devices[J]. Dermatol Surg,2021,47(4):489-494.[24]荣贵川,刘洋,陈本均.温控射频技术在女性阴道松弛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22,12(12):21-24.[25] WATTANAKRAI P,LIMPJAROENVIRIYAKUL N,THONGTAN D,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combined multipolar radiofrequency with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vaginal laxity: a double-blinded,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J]. Lasers Med Sci,2022,37(3):1829-1842.[26]杨芳华,曾定元.射频治疗阴道松弛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21,11(10):36-40.[27]李珊. AI 温控射频在阴道松弛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皖南医学院,2022.[28] PHOTIOU L,LIN M J,DUBIN D P,et al. Review of non-invasive vulvovaginal rejuvenation[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20,34(4):716-726.[29] BASNET R. Impa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n pelvic organprolapse[J]. Int Urogynecol J,2021,32(6):1351-1360.[30] LACHOWSKY M,NAPPI R E. The effects of oestrogen onurogenital health[J]. Maturitas,2009,63(2):149-151.[31] MITSUYUKI M,ŠTOK U,HRELJAC I,et al. Treating vaginallaxity using nonablative er: YAG laser: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from 2.5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J]. Sex Med,2020,8(2):265-273.[32] RAHN D D,GOOD M M,ROSHANRAVAN S M,et al.Effects of preoperative local estrog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prolapse: a randomized trial[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4,99(10):3728-3736.[33] ISMAIL S I,BAIN C,HAGEN S. Oestrogens for treatment orprevention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8(9):CD007063.(收稿日期:2023-07-30) 不寐,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失眠,传统医学又称之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轻者有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1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 睡眠为特征的 一 类 病 证,是 临 床 的 常 见 病、多 发 病。 近 年 来, 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 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 床经验。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作者简介: 高德菊( 1975 - ) ,主治医师,主攻方向: 中医学,E - mail: 1046121268@ qq. com,Tel: 13642169347
2015 年第 36 卷第 4 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失眠,组方: 黄芪 20 g,生地 20 g,麦冬 20 g,红花 10 g,丹参 10 g,酸枣仁 25 g,炙甘草 15 g,太子参 15 g 1 剂 / d,水 煎 取 汁 300 mL,分 3 次口服。30d 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 86. 6% 。李 静[14]自拟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 70 例,眠安方由黄连 6 g,牡 丹皮 12 g,栀子 10 g,郁金 12 g,炒酸枣仁 30 g,茯神 12 g,珍珠 母 30 g 等组成,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 l 剂,1 日 2 次; 对照组 予以氯硝西泮每次 1 mg,日 1 次,睡前 30 min 服用。2 组服药 时间均为 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1% ,对照组总有效 率 81. 2% 。 3. 3 针灸及贴穴治疗失眠 3. 3. 1 针法治 疗 失 眠 孟 宏 等[15] 运 用 针 灸 治 疗 顽 固 性 失 眠。选用百会穴、神庭穴,通穴,完骨穴、风池穴。配穴: 神门 穴,内关穴,三阴交穴。针刺手法要求“快刺皮,捻进针,提插 气”。10 次为 1 个疗程,疗效颇佳。徐世芬[16]采用电针百会 神庭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 48 例。治疗组取穴: 神门、三阴交、 百会、神庭、安 眠、太 溪、足 三 里 和 太 冲。 头 部 穴 位 用 毫 针 针 刺,快速刺入头 皮 下,匀 捻 转,得 气 即 止。百 会 与 神 庭 接 电 针 仪,每周 3 次( 隔日 1 次) ,连续治疗 6 周。有效率 87. 5% 。周 运[17]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失眠 50 例,治疗组给予薄氏腹针 疗法和热敏灸相结合,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10 次后休息 2 天, 30 次为 1 疗程,1 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86% , 对照组有效率是 58% , 3. 3. 2 灸法治疗失眠 汤昌华[18]采用温和灸方法治疗: 病 人取侧卧位,暴露腰部,医者点燃艾条,将点燃端对准腰部之 双侧肾俞及命门穴整片区域进行施灸,艾条距皮肤约 3 cm,保 证艾灸的热力。每次需 20 min。1 次 / d,7d 为 1 个疗程,疗程 间隔 3d。痊愈率为 45. 65% ,总有效率达 91. 30% 。 3. 3. 3 穴位埋线法治疗失眠 张东艳[19]穴位埋线治疗心脾 两虚型失眠。埋线操作: 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神门、安 眠、百会,双侧取穴。选用腰穿针、羊肠线对准穴位快速刺入, 达到针感后,针芯抵住羊肠线向前推,针管往后退,退出穿刺 针后针孔处消毒棉球按压,以胶布固定。每 15d 埋线 1 次,2 次为 1 个疗程。效果显著。 3. 3. 4 贴敷法治疗失眠 陈晓蓉[20]采用耳穴埋豆改善不寐 26 例。取穴主穴: 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配穴: 心、肾。 方法用耳穴探测棒按压,找到取穴点。将耳穴贴对准敏感点 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 1 min,嘱每日按揉 3 ~ 5 次,3 天 换贴 1 次。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4 结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2 痰 瘀 学说 . 基 于先 贤 “ 久病 必瘀 ” 百病 兼痰 ”之 说。 代 医 家 多 从 、“ 现

1 6・ 0
C n e o n o I f mat on n C hi es J ur a1 f n or o T M i
M y 0 2 o1 1 N .5 a 2 1 V 9 o

失眠 中医病 因病机研 究进展
马捷, 李峰, 宋月 晗, 刘晶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京 10 2 北 009 关键 词 : 失眠 ; 病 因病 机 ; 综 述
“ 不寐 ”范畴, 多因脏腑相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 虚所致 。 笔者通 过对近年来有关 失眠 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文
献 的 回顾 性 分 析 , 以求 完善 对 于 本 病 中医 病 因病 机 的 认 识 。
发病 中的核心地位 。李氏等 认为, 胃是卫气形成 的基础, 脾 也 是其运行 的枢机 ; 脾胃生化乏源, 则影响卫气运行 , 进而引起失
失常, 水道不通, 凝液成痰, 或气衰不充, 心脉失濡 ; 其次是过悲
伤 肺 , 魂 相欺 。 神
制” 理论, 认为导致失眠的五脏之 间存在着制化现象, 其根源 但 均 出于肝 。王翘楚提 出肝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是失眠的基本病 理特征 。裘 昌林教授认为, “ 从肝论治不寐, 要从气血入手, 其 发现肝郁化气, 以致气郁化火、耗血伤阴, 使得 阴阳失调, 最终 肝 肾俱损, 上扰心神, 遂成不寐 。王 氏等 认为, 失眠病机 当 以肝 郁为首, 肝失疏泄形 成气滞, 乱神 明, 扰 魂不安藏, 则发 不 寐 。 氏等 从肝论 治更年期失眠, 傅 发现肝气郁 结贯 穿其始终 。 曹氏 认 为, 不寐病因不出二端 : 其一, 木火相扰, 即肝气郁滞,
难 以抑制, 则见失眠、多梦 。影 响肝藏魂 的功 能, 魂不 内藏, 神
明被扰, 亦可致不寐 。《 血证 论》 :“ 云 肝病不寐者, 肝藏 魂……
若 浮 阳于 外 , 不 入 肝 , 魂 则不 寐 。 许 氏 依 据 《 ” 内经 》“ 害承 亢
的记述 。 氏 认 为, 段 不寐从肺论 治, 不外两端:首先肺气宣肃
并 提 出不 寐 之 主 宰 在 “ ”, 基 础 在 “ ” 脑 其 胃 。
《 问・ 素 病能论篇 》 云:“ 人有卧而有所不 安者, 脏有所伤 , 及精有所乏, 倚则 不安 。 ”说 明失眠不仅与心神有关, 、脾 、 肝 肺、 肾的失调 皆可致不寐, 且五脏亦涵养五神, 神机 不安亦可 生
[9 2 ]吴永 江, 余杰 , 程翼 宇, 于中药 质量整 体辨 识 的小 波基化 学模 式 图像 用 识 别法 []浙 江 大学学 报 :工学 版, 02 3 () 5— 5. J. 20 ,6 4 :45 48 [o 3 ]张 万祥 , 庞其 昌, 赵静 , 中药光 谱成 像 图像 自适 应 区域增 长 分割 方 等.
[7 2 ]王亚杰 , 李一 波 , 殿起 . 于纹 理 的中药材 贝母 显微 图像 的识 别 [] 李 基 J. 计算 机工 程与 设计 ,0 42 (0 : 17—6 7 2 0, 5 1) 66 17 .
的关系 [] 广西 中医 药,9 4 1 (2 : 1— 1 J. 19, 7 1) 0 1. [4 3]吴 曙军. 石症超 声 图像特 征与 中医辨 证分 型关 系探 讨 [j浙 江 中医 胆 J. 杂志, 99 4 () 5—5 . 19,4 8 :33 34 [5 3]刘雪玲 , 史伟 . 性肾炎 B 图像及病 理改变 与中医辨 证分型 的关系 [] 慢 超 J 中医药 研究 ,02 1 () . 2 0, 84 :7 [6 3]赵 静, 刘红 菊, 庄天 戈, . 合 中医知识 库 的虚拟 针灸 三维 浏 览器 [] 等 融 J 上海针 灸杂 志, 05 2 () 9 3. 20 ,4 2 :2—0
眠 。由此 表 明 了 “ ” 胃 ”二 者 的 联 系 , 提 示 了调 护 脾 胃 、 卫 、“ 也
1 营卫失调 有关不寐 “ 营卫失调 ”学说 的初始记载见于 《 灵枢 ・ 营卫
故昼 精 而 夜 瞑 ” 其 后 《 病 源 候 论 》“ 。 诸 阴气 虚 , 卫气 独 行 于 阳, 不 入 于 阴 , 不 得 眠 ”是 对 这 一 理 论 的发 展 。 张 氏“分 析 了老 故 年 失眠 患者 这 特 殊 群 体 的 发病 原 因 , 为 老 年 人 气 血 虚 弱 、真 认
35 ’ . 肾志学说
肾主水 , 纳气藏精 。肾中真元不足, 可直接导致 阳不入 阴, 神 不安 守, 其多表现为入睡 困难、易醒早醒等 。清代医家郑寿
全 《 医法 圆通 》谓 :“ 卧 一 证 … … 有 因 肾 阳 衰 而 不 能 启 真 水 不
上 升以交于心 , 心气即不得下降, 故不卧。 ”招 氏 在分析祝味 菊 、徐小圃、陈苏生等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之后, 出肾阳虚 衰, 提 虚 阳浮越亦 是本病病机之 一。而恐惧 、惊 吓等不 良情绪, 亦可 使肾水 不固, 失济于心, 而生不寐 。
阴 阳 不相 交 接 的结 果 。邱 氏 依 《 枢 ・ 惑 论 》所 载 “ 气 灵 大 卫
而 阳气盛, 则寤矣。 ”提示 “ 阴阳失交 ”是本病发病 的主要原因 之 一 。蔡 氏等 认为, 不寐病 因繁多, 不外 “ 但 阴阳失和 ” 。黄 氏 从 “ 六经、六气 、五脏 ”的关 系入手, 为三者之间是通 认 过神机相协调, 依据 “ 立”而相互感知, 气 其基础 即是 “ 阴阳” , 人体 自身阴阳与宇宙运行不 一致时, 就可造成 阳不能入 阴, 或 阴不能纳阳, 形成不寐。陈 氏等 依据 《 外台秘 要》“ 虽复病后 仍不得眠者, 阴气未复于本故也”与 《 景岳全书》“ 真阴精血不
[7 3 ]严 振 国, 水金 , 延祥 .“ 灸穴位 医 学: 程 学 ”的构 建 [ ] 浙 江 中 邵 刘 针 1 J.
[8 2 ]张 翠萍 , 善超 . 杨 基于 K均 值聚 类算法 的中药 叶片 显微 图像分 割 [] J.
石河 子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0 9 2 () 8 — 8 . 2 0 , 7 3 :3 4 3 6
基金项 目:北京市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1 O 1 7 1 7) 2 通讯作者 :李峰, - a 1 ie g 5 v p s n . o Em i:1 f n 9N i . i ac m
之论, 认为阳气 内衰, 不得温 煦心神, 故使其虚怯 不安, 而生虚 烦, 神不安则致不寐 。
医药大 学学 报, 09 3 () 5. 20 ,3 5 :6 1 [8 3]余 安胜 , 张海 东, 李风梅 , 中 国穴位 三维人 应用 解 剖学研 究 []/ 等. C / 上
海第三 届 中外针 灸科 研及 临床 会议 资料 . 海 :上 海 中医药 大 学,0 2 上 20 :
3 5 3 6 0— 0 .
“ 胃不 和 则 卧不 安 ” 的理 论 与 此 相 互 验 证 , 证 了 卫 气 在 不 寐 佐
失眠是指睡眠发生或维持 出现障碍, 睡眠质量不能满足 人
或 多 梦 易 醒 , 醒 后 不 能 再 寐 , 者 彻 夜 难 眠 。本 病 属 中 医 学 或 甚
体 生 理 需 要 , 而 影 响 生 活及 健 康 ; 者 入 睡 困难 , 睡 眠 表 浅 , 入 运 行 , 可 出现 不 寐 。 而 卫 气 为 水 谷 之 气 , 由 胃而 生 成 。 进 轻 或 则 本
元亏 衰等病因终可导致营卫运行 失常, 而致 不寐 。孙 氏等 分 别从 “ ” 卫”二气 探讨与不寐 的发病关系, 营 、“ 认为 “ 卫气不 得入 于阴”与 “ 营卫之 气衰少”是本病 的症 结所在 , 提示 “ 营 卫协调, 气血充和”才是正常作 息的关键 。 现代 医家亦 多单从 “ 卫气 ”论述本病 。卫气昼行太阳、少 阳、阳明三 阳经, 夜而行于三阴经而入肾、心、肺、肝、脾五脏 , 人始寐 。老 氏等 认 为, 不寐是 卫气入阴不利, 留滞阳分, 以致
足, 阴阳 不 交 , 神 有 不 安 其 室 耳 ” 而 的理 论 , 为 阴虚 不 能敛 阳, 认
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 不得
— —
使阳气 不得 入于阴分 , 阴阳失和, 阳浮越 于外 , 导致失眠 。刘 氏 等呻据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篇》“ 阳气者, 精则养神 , 柔则养筋 ”
协调卫气运行是治疗失眠 的重要思路; 作者还依据相关研究提 出了 “ 卫气 ”的昼夜节律, 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是大脑皮质、中
律 的调 控 。 2 阴 阳 失 交 《 枢 ・口 问 》 云 :“ 气 尽 , 气 盛 , 目瞑 ; 阴 气 尽 , 灵 阳 阴 则
生会 》“ 壮者之气血盛, 其肌 肉滑, 气道通 , 营卫之行, 不失其常, 枢 神经 、植 物神经系统 以及神经一 体液系统对人体生理活动节
( 收稿 日期 :2 1- 5 2 , 辑 :梅 智 胜 ) 0 1 0- 6编
2 1 年 5月第 1 卷 第 5 02 9 期
3 五脏藏神
中 国中 医药信 息杂志
・O 17・
交感平衡的 中枢, 又作 为“ 神机 ” 物质基础的化生之源 。 “ ” 而 脑 统司神志, 调谐阴阳, 故二者关系密切, 对不寐的发病至关重要,
本病 。
34 肺 魄学说 .
肺主气, 司呼吸, 内藏魄 。 肺气过盛, 气机 升降失常, 神摇不 安 ;肺 气虚损, 魄不制魂 , 魄离散, 魂 导致不寐 。《 黄帝 内经太 素 ・ 七邪 》有 “ 肺者藏之盖也, 肺气盛则脉大, 则不得偃 卧” 大
31 肝魂 学说 . 肝为 刚脏 , 主动 主升, 气郁化火, 上扰心 神, 情志亢奋 而 使
4 他 邪 所 生
魂不 守舍, 扰动心神;其二, 木土相克, 即肝郁乘脾, 脾失健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