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伯顿测井新技术

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划分水淹层

2003年11月 第18卷第6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 urnal of Xi ′an Petr oleum Inst itute(N at ur al Science Edition) N o v.2003 V ol.18N o.6 收稿日期:2003-03-03 作者简介:宋子齐(1944-),男,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测井解释、储集层、油藏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1-5361(2003)06-0050-04 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划分水淹层 Recognizing watered -out zones by using traditional well logs 宋子齐,赵磊,王瑞飞,康立明,陈荣环,白振强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根据测井曲线的水淹特征,分别对砂泥岩剖面和下套管的老井水淹层段进行分析,阐述了自然电位、电阻率、双频介电测井、人工激发极化电位、声波时差、中子伽马、自然伽马、热中子寿命及碳氧比等测井曲线识别划分水淹层的方法、技术及特点,指出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实用效果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工作. 关键词:水淹层;识别;测井方法;测井解释 中图分类号:P 631.8+11;T E 1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各大油田相继进入勘探开发后期,水驱油田的测井解释作为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就显得愈来愈重要.然而,由于国内各大油田的地质特点、水驱开发及资源条件不同,尚没有一种通用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国外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常利用某些测井新技术以确定地层水真电阻率及地层含水饱和度.由于我国测井仪器的局限,在工作中很难套用国外的方法. 为此,从水淹层的特征研究入手,针对砂泥岩剖面的特点,对不同类型井段,根据单一测井曲线的水淹层特性以及多种测井曲线水淹特征的组合,分析并阐述水淹层段识别划分的方法. 1 砂泥岩剖面水淹层段的划分 为了强化开采,在边外或边内注入淡水,使得评价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更加复杂.划分淡水淹层虽然困难,但在较好的地层条件下,仍可用自然电位曲线、地层自然电流曲线、电阻率曲线、介电测井曲线、人工电位曲线等把水淹层识别划分出来.1.1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 由于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影响,大多数水淹层 都具有局部水淹的特点,被水淹的局部部位就引起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基线偏移的主要原因在于 油层被淡水水淹以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局部受到淡化. 假设砂岩下部已被水淹,地层水的矿化度由水淹前C w 2变为水淹后C w3,围岩的地层水矿化度为C w 1.若C mf

测井技术快讯-2

测井技术快讯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EXPRESS 第2期 2011年 2月15日 主办:技术信息研究所 套管井测井技术进展 先进的套管井储层测井评价与监测新技术能够确定地层孔隙度、岩性、泥质含量、流体饱和度以及压力等参数,还能够采集地层流体样品,在老油田增产挖潜中大有作为。近年来,继斯仑贝谢公司推出套管井分析ABC (Analysis Behind Casing )系列技术后,其它公司也相继开发出了新的套管井测井技术,为套管井储层评价和油气藏动态监测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哈里伯顿公司的新型井周声波扫描仪—CAST-M 哈里伯顿新近推出了超声脉冲回波成像仪器的升级版—CAST-M ,可以用于单芯电缆作业,在套管井或裸眼井中提供高质量和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测速提高了5倍)。高的测井速度是通过改进仪器的电子线路、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评价软件来实现的。 仪器有2种工作模式:(1)套管井模式,用于测量套管的内径、厚度以及声阻抗,垂直分辨率为1,3和6 in ;(2)成像模式,用于提供反映套管内壁损坏情况的图像,垂直分辨率为0.20 in 。这两种模式具有完整的水平覆盖范围。 CAST-M 采用一个定点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有效的计算方法,在井下完成大部分处理任务,即在井下处理器和地面计算机中同时进行数据分配和处理,这样,即使在遥测带宽受限时,也能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最终的计算精度和分辨率也不会降低。仪器添加了一个内置扶正器,使仪器在测井时居中,保证了数据质量,也能在套管外径小至4-1/2 in 的井中进行测井。CAST-M 在大于60 ft/min 的测速下每秒可以采集到180 个方位样点,这样高的纵向分辨率对于裸眼井成像特别有用。 威德福公司的磁漏式套管检查仪—MFL 磁漏式套管检查仪(Magnetic Flux Leakage(MFL) Casing Inspection Tool )采用了钐-钴永久磁体,比目前使用的永久磁体具有更强的磁性,可以在套管壁内感应产生更强的磁通量。仪器使用高分辨率霍尔效应重叠传感器来探测因内外套管损坏引起的磁通量的变化。 使用两种传感器(腐蚀传感器和甄别器),保证井眼被完全覆盖,可以用于区分是内部损坏还是外部本期导读 1. 套管井测井技术进展 2. 纳米传感器在油田勘探开发 中应用前景广阔 3. 雷达成像测井新技术 4. 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国内外石油测井新技术

国内外石油测井新技术 第一节岩石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研究是进行油层识别与评价的核心技术,主要研究岩石的电、声、核等物理性质,研究手段主要是实验室岩心测量。这些测量是刻度现场测井曲线、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之间关系的基础。岩石物理性质研究是测井学科。最基础的研究领域,最终目的是发展新的测井方法,改进测井参数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减少测井解释和油气藏描述的不确定性。 测井解释和油藏描述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有效描述岩石复杂的孔隙结构,尤其是对于碳酸盆岩。要显著减少不确定性程度就要求开发出新的技术,精确描述岩石微小结构,并将这些信息与测量的岩石物理性质联系起来。 C . H . Arns等人使用一种高分辨率X射线微型计算层析(micro一CT)装置分析了几组岩心塞碎片。该装置包括一个能从岩心塞卜采集、由20003个体元组成的三维图像。研究者通过对各种砂岩样品和一块碳酸盐岩样品的分析,给出了直接用数字化层析图像计算的渗透率和毛细管压力数据。将这些计算结果与相同岩心的常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数据非常一致。这说明,可用不适合实验室测试的岩心物质(如井壁岩样或损坏的岩心和钻屑)预测岩石物理性质,还说明结合数字图像与数值计算来预测岩石性质和推导储层物性间的相互关系是可行的。 M.MARVOV等人研究了双孔隙度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空间的微观结构对其物性参数的影响。利用两种自相一致的方法计算了弹性波速度、电导率和热导率。这两种方法是有效介质近似法和有效介质法。双孔隙度介质被认为是一种非均质物质,这种物质由均质骨架构成,同时带有小规模的原生孔隙和大规模的包含物(作为次生孔隙)。这些介质的所有成分(固体颗粒、原始孔隙和次生孔隙)都可用三轴椭球体近似表达。次生夹杂物椭球体纵横比的变化反映了次生孔隙度的类型(孔洞、孔道和裂缝)。研究人员将有效介质参数(声波速度,电导率和热导率)作为次生孔隙度大小和类型的函数计算了这些参数,此外,还考察了次生孔隙形状的双模式分布对研究参数的影响。所获得的结果是用反演方法独立确定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的基础。 M . B . BP11Pf1PI等人分析比较了4种用LWD数据确定孔隙度的方法。在LWD测井中测量是在滤液侵入较深前就完成了,“天然气效应”体积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测量范围内,低密度、低含氢指数(HI)的轻烃的存在导致测井响应的分离)无处不在,确定岩石孔隙度变得很困难。研究人员用尼日尔三角洲浅海海滨采集的随钻测井数据评价了四种计算孔隙度的方法(快速直观的中子一密度法,电阻率一密度迭代法、中子一密度迭代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一般情况下,这4种技术都可较准确地估算出孔隙度。文献讨论了这些方法的相对优点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对这4种方法的使用建议:

九种常规曲线测井方法(苍松参考)

常规测井曲线方法及应用 项目符号单位 测量的物 理量 理论基础分辨率主要应用影响因素影响结果表现 井 径测井CAL In/ cm 测量井眼 直径的变 化 机械式直 接测量 井径的 大小 ①辅助区分岩性 ②井眼形状 ③计算固井水泥 用量 ④其他曲线的环 境校正参考 ⑤检查套管变形 和破裂情况 ①岩性 ②裂缝 ①泥岩段或裂缝发育段易 发生扩径。 自然 伽马测井GR API 或μ R/h ①地层中 天然GR 射线放射 性强度 ②计数率 (地面仪 器接收到 的每分钟 形成的电 脉冲数) ①岩石具 有自然放 射性 ②不同地 层具有不 同的自然 放射性 垂向: 12~16 In 径向: 4~6 in (1 in = 0.0254 m ) ①区分岩性 ②进行地层对比 ③估算泥质含量 ④判断放射性矿 物 ⑤划分储集层 ①υτ影响 (υ为测井 速度,τ为时 间常数) ②放射性涨 落的影响 ③层厚对曲 线幅度的影 响 ④井的参数 (井径、泥浆 比重,套管, 水泥环等) ①表现在GRmax下降,且 GRmax的位置不在地层中 心,而向上移动 ②GR曲线上具有许多“小 锯齿”独特形态 ③厚度小于3倍井径时,地 层变薄,泥岩的GR曲线值 会下降,砂岩层的GR的曲 线值则会上升 ④泥浆、套管、水泥环吸收 GR射线,使得GR值降低 自然 电位测井SP mv ①钻开岩 层时井壁 附近产生 的电化学 活动而形 成的自然 电场。 ②电极和 地面参考 电极间的 电位 ①井壁附 近两种不 同矿化度 的溶液 (泥浆和 地层水) 接触产生 电动势 垂向: 6~10 in ①划分渗透层 ②估计泥质含量 ③确定地层水电 阻率Rw ④判断水淹层 ⑤判断岩性 ⑥地层对比与沉 积相研究 ①地层水和 泥浆滤液中 含盐度比值 Cw/Cmf ②岩性 ③温度 ④地层水和 泥浆滤液含 盐性质 ⑤地层电阻 率 ⑥地层厚度 ⑦井径 ⑧泥浆侵入 ①Cw>Cmf 砂岩层SP负异 常;Cw

钻井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

钻井新技术及发展方向分析 1 钻井技术新进展 1.1石油钻机 钻机是实现钻井目的最直接的装备,也直接关系到钻井技术进步。近年来,国外石油钻机能力不断增强,自动化配套进一步完善,使钻机具备更健康、安全、环保的功能,并朝着不断满足石油工程需要的方向发展。主要进展有: (1) 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套装式井架,减少钻机的占地面积,提高钻机移运性能,降低搬家安装费用。 (2) 高性能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促进石油钻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3) 采用套管和钻杆自动传送、自动排放、铁钻工和自动送钻等自动化工具,提高钻机的智能化水平,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1.2随钻测量技术 1.2.1随钻测量与随钻测井技术 21 世纪以来, 随钻测量(MWD) 和随钻测井(LWD) 技术处于强势发展之中,系列不断完善,其测量参数已逐步增加到近20种钻井工程和地层参数,仪器距离钻头越来越近。与前几年的技术相比,目前,近钻头传感器离钻头只有0.5~2 m 的距离,可靠性高,稳定性强,可更好地评价油、气、水层,实时提供决策信息,有助于避免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引导井眼沿着最佳轨迹穿过油气层。由于该技术的市场价值大,世界范

围内有几十家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其中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3 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 1.2.2电磁波传输式随钻测量技术 为适应气体钻井、泡沫钻井和控压钻井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电磁波传输MWD(elect romagnetic MWD tool s ,EM MWD) 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很大进展,测量深度已经达到41420 km。 1.2.3随钻井底环空压力测量技术 为适应欠平衡钻井监测井筒与储层之间负压差的需要,哈里伯顿、斯伦贝谢和威德福等公司研制出了随钻井底环空压力测量仪(ann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APWD) ,在钻井过程中可以实时测量井底环空压力,通过MWD 或EMMWD 实时将数据传送到地面,指导欠平衡钻井作业。 1.2.4 随钻陀螺测试技术 美国科学钻井公司将航天精确陀螺定向仪封装在MWD 仪器中研制出随钻陀螺测试仪( gyro measurement-while-drilling ,gMWD) ,截至2007 年底,gMWD 已经在美国的多分支井中成功应用数百口井,特别是在需要精确定向或对接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2.5 井下随钻诊断系统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井下随钻诊系统(diagnostics-whiledrilling,DWD)包括井下温度、压力、钻头钻压、钻头扭矩、井斜方位和地层参数等各种参数测量仪器,高速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及其相关的仪器,地面

测井解释报告

2014年全国测井大赛海油杯 1号井测井解释报告 学生姓名:赵炜 专业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1-4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测井 二〇一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摘要 (3) 第一章常规测井资料处理 (4) 第一节常规解释程序模块选择(POR or CAR) (4) 1 GR数值显示。 (4) 2 电阻率数据显示 (5) 3 密度数据显示 (6) 小结 (6) 第二章特殊测井资料处理及分析 (7) 第一节核磁共振测井分析 (7) 1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7) 2 资料应用 (7) 3 核磁共振资料分析 (7) 第二节阵列声波测井分析 (9) 1 纵横波时差识别流体性质 (9) 2 横波速度对测井解释段分层 (12) 3 阵列声波识别裂缝 (13) 4 岩石力学分析(脆性评价) (14) 5 储层各向异性分析 (15) 6 斯通利波定性评价渗透率 (16) 第三章解释结论与分析 (17) 重点层段分析 (17) 井段一 (17) 井段二 (19) 第四章总结 (21) 附录一核磁共振T2谱反演图 (22) 附录二常规测井解释成果 (22) 附录三解释结论表 (26) 附件四纵横波慢度交会图识别流体性质 (27)

摘要 根据竞赛要求,本人针对该井标准、综合测井(测量井段:270m~1900m),核磁共振(测量井段:1449.5m~1507.00m)、阵列声波、偶极横波系列测井(测量井段:270m~1900m)进行分析。测量项目有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连续井斜、侧向、补偿声波、补偿中子、补偿密度、核磁共振、阵列声波。 《1号井测井解释报告》共分三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概况、常规测井资料处理及成果分析、特殊测井项目资料处理及分析。 1.处理内容 ①用岩性密度以及电阻率资料对测井段上下矿物类型进行了分析,选择适合分析的处理程序类型。 ②对常规测井资料在EPGS平台上进行了综合分析,990m-1670m采用POR砂岩分析程序进行处理与评价;1670m-1900m采用CRA复杂岩性分析程序进行处理与评价,求出各岩石骨架、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气饱和度等参数。 ③使用核磁共振资料确定孔隙结构、识别流体类型、计算储层的有效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主要标定了1466.3-1472.4为水层)。用阵列声波以及偶极横波资料提取了纵横波时差(速度)、到时、岩石力学参数、各向异性参数,对特定储集层的裂缝、发育情况以及脆性指数做了分析,采用纵横波时差交会图识别流体性质的的办法对储集层进行了流体性质识别,结果与常规测井资料的流体性质判定一致。 2.解释成果 针对一号井990m-1990m井段进行了测井解释,共解释了151.12m/31层,其中油层4.56 m/2层,油水同层48.97m/8层,含油水层37.4m/8层,水层53.4m/10层,干层8.37m/2层。 第一井段990m-1670m,运用POR解释模块处理后,解释2.66m/1层油层、油水同层45.7m/7层; 第二井段1670m~1900m,运用CRA解释模块处理后,解释1.9m/1层油层、油水同层3.27m/1层。

测井新技术培训总结

2015年测井新技术培训总结 首先,我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说明公司对我们员工培训的重视,反映了公司“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对于身处测井行业的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2日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职业学院参加了这次测井新技术培训。经过这10天的学习,对钻井、采油等测井相关领域的技术及测井新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第一天:开班典礼/中石化测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杨明清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技术—王桂英 第二天:钻井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冯光通 移动端学习—孙艳 第三天:低渗透油气藏压裂酸化配套技术—肖金 套管井剩余油评价测井技术—张玉模 第四天:随钻测控技术—于其蛟 射孔技术—朱建新 第五天:石油工程科技论文写作探讨—陈会年 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王永诗 第六天:拓展训练—翟莉 第七天:低孔渗地层评价及水平井测井解释—吴海燕 第八天:随钻测井及解释/井间电磁成像测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赵文杰 第九天:测井软件现状及应用—刘子文 第十天:交流学习 这些天学习中首先的问题就是介绍目前寒冬期中我们如何求发展?老师开篇介绍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28中成立,包括测井事业部、8家地区公司等,各家公司的不仅服务于国内各大盆地,也有服务海外市场的,除华北测井其他测井公司均在海外市场有服务队伍,这个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老师说到目前市场上,测井设备品牌繁杂,自主设备品牌滞后,高端测井设备利用率低。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各测井公司应巩固内部市场,扩大国内外部市场,大力发展国际市场,同时由于内部竞争激烈,应成立专业化油服

测井新技术

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综述 1.所调研专题的主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随钻测井(LWD)是在泥浆滤液侵入地层之前或侵入很浅时测得的,更真实地反映了原状地层的地质特征,可提高地层评价的准确性[1 ]。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先进测井技术[2 ],在某些大斜度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或高压地层) 钻井时,电缆测井困难或风险加大以致于不能进行作业时,随钻测井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随钻声波测井旨在节省钻井时间,利用测得的地震波速度模型与地震勘探数据相结合,实时确定地层界面的位置、估计地层孔隙压力等, 在这些方面的应用, 都可取代常规的电缆声波测井。随钻声波测井的任务是在钻井过程中确定地层的纵波和横波速度, 这两个弹性波速度更多被用于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地层模型修正。随钻声波测井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实时性, 及时有效地获取地层信息, 为科学地制定下步施工措施提供依据。 在过去的近20 年里, 随钻测井技术快速发展, 目前已具备电缆测井的所有测井技术。全球随钻测井业务不断增长, 已成为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的主体技术之一,其业务收入和工作量大幅增加。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向复杂储集层纵深发展, 随钻测井技术将更趋完善, 电缆测井市场份额将更多地被随钻测井所取代。 20 世纪40 年代和50 年代LWD 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关键技术很难突破。在测井技术发展开始的50 年间的石油工业界许多人的眼里,LWD 是难以实现的理想化技术。钻井工业的需要推动了随钻测井技术快速发展;反之,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复杂钻井获得成功。20世纪80 年

代中期,大斜度井、水平井和小直径多分枝井钻井已成为油气开发的一种常规方法。在这样的井中,常规电缆测井仪器很难下到目标层,通常借助于挠性管传送和钻杆传送,这些作业方法费用高,操作困难。过去20 多年里,在油公司的需要和钻井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各种随钻测井仪器相继研制成功。现场服役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使用的声源有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如贝克休斯INTEQ 公司的APX既使用单极子也使用四极子声源,斯伦贝谢公司的Son2 icVision使用单极子声源,哈里伯顿Sperry 公司的BAT是偶极子仪器。这些仪器可测量软/ 硬地层纵/ 横波速度和幅度,测量数据一般保存在井下存储器内,起钻后回放使用[3 ,4 ]。随钻声波测井仪器的发展见表1.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 技术介绍
1
随钻测量(MWD)
旋转倾斜角
– 旋转钻井过程中的井眼倾斜角
旋转方位角
– 旋转钻井过程中的井眼方位角
方向原始数据
– 用于对钻柱轴向磁场干扰进行修正
振动粘滑动态
– 轴向振动 – 横向振动 – 粘滑振动
2
3
2008年5月28日
1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高速数据传输 (aXcelerate)
原始信号的形状清晰且容易 确定 泵噪音和反射作用导致到达 地表传感器的信号失真 对泵噪音的消除使得对井下 脉冲发生器信号的识别成为 可能 动态优先级提升(DPP)算 法可消除反射作用和表面噪 音 对信号进行最终过滤,并采 用自适应相关器恢复井下脉 冲发生器的原始信号
4
高速数据传输 (aXcelerate)
3比特/秒的实时数据 密度具有足够分辨率 能确保图像重要特征 的识别 增加至6比特/秒的数 据密度可产生清晰的 图像,可确保特征识 别以及实时倾角选择
5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Gamma 伽马射线 Ray
6
2008年5月28日
2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电阻率 Resistivity
MPRTEQ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7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Density & 密度与孔 Porosity 隙度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中子放射性测量
– 确定孔隙度和识别天然气 – 图像可用于构造解译 – 用于计算井径仪
8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中子放射性测量
– 确定孔隙度和识别天然气 – 图像可用于构造解译 – 用于计算井径仪
9
2008年5月28日
3

三分量测井方法规程

6 特种测井方法技术设计 特种测井方法由于不常使用,尚无相应的规范或标准,有些方法属国际合作项目,所用仪器尚未落实,只能根据有关参考资料,编写初步技术设计。待项目落实后,再根据有关资料补充或修改设计。 6.1 井中重力测量 井中重力测量主要测量重力变化值Δg,可以确定重力场、岩石的平均整体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它与岩性密度测井通常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探测深度远大于岩性密度测井,因而可以发现钻井附近的密度异常体,这对于解释地面重力异常和地震勘探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6.1.1 任务及目的 测量井段:主孔0米到5000米; 测点间距:控制测量为50米,密度边界测量应加密,总测点数控制在150左右。 测量目的:测量地层密度,了解钻井附近的密度异常体和构造情况。 6.1.2 测量仪器 采用引进的美国L&R井中重力仪和精密深度控制系统。 井中重力仪主要技术特性见下表: 6.1.3 测量技术要求 深度误差:绝对深度误差与其它测井要求相同,两种测量间距测量间的相对深度误差小于10厘米; 重力测量均方误差小于20微伽; 对每点仪器稳定后的测量值求平均作为最终重力值,每点测量时间约为10分钟,总测井时间小于2天。 测量时,应考虑零漂的影响。

6.1.4 数据处理与解释 测量数据应进行零漂、深度(井斜)、地形等校正。 从校正后的重力值,给出视体密度和布格异常垂直剖面图; 正反演求解钻孔外侧异常体参数或探索地层产状。 6.2 井中三分量磁测 井中三分量磁测是地面磁测向井中的发展,在钻孔中确定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它的特点是可以同时测得磁场的三个互相垂直分量:△Z、△X、△Y。该方法同时亦能划分磁性岩层的界面及发现井周的磁性不均匀体。 6.2.1 任务与目的 测量井段:0~5000米分次完成测量; 测量目的:提供井及其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地下地质体磁性、空间分布、构造和空间磁场变化规律等资料。 6.2.2 测量仪器 井中三分量磁测属于国际合作项目,因客观原因,具体的仪器型号、参数尚未得知,暂按德国Braunchweig大学研制的FML磁饱和式井中三分量磁力仪考虑。 测量范围±65000nT 分辨率 0.1nT 6.2.3 测量方法技术要求 该方法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测量方法技术等可参照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局1982年颁发的《井中磁测工作规范》和有关文献资料。 1、由测量段底部向顶部提升时连续测量 测速:小于720m/h 测量精度:20 nT 采样间距:8~10cm 2、为减少外地磁场短时变化的影响,钻孔中的测量安排在夜间磁场活动平静期进行; 3、基点选择和正常场的确定 在井场附近,其周围20~30米范围内无磁性干扰,建立校对仪器用的分基点,该点应与工区地面磁测基点联测,推算工区正常场值。 4、所测钻孔应是斜孔,其斜度需大于1°。其它如深度控制、重复测量长度、深度比例尺、横向比例尺、对钻孔和提升设备的要求和安全操作等和常规测井曲线基本相同。 5、井场的资料初步验收

测井新技术进展综述

测井技术作为认识和识别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是石油十大学科之一。现代测井是当代石油工业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产业部门之一,测井学是测井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测井的前沿技术必须要有测井学科作指导。 二十一世纪,测井技术要在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三个领域寻求发展和提供服务:开发测井技术、海洋测井技术和天然气测井技术。目前,测井技术已经取得了“三个突破、两个进展”,测井技术的三个突破是:成像测井技术、核磁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测井技术的两个进展是:组件式地层动态测试器技术、测井解释工作站技术。“三个突破、两个进展”代表了目前世界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也要开展“三个突破、两个进展” 的研究。 一、对测井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发展对测井关键技术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油气开采的需求、工程上的需求。 1)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我国石油储量近90%来自陆相沉积为主的砂岩油藏,天然气储量大部分来自非砂岩气藏,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油田总体规模小,储层条件差,类型多,岩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变化大,薄层、薄互层及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存在。这些迫切需要深探测、高分辩率的测井仪器和方法,开发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配套测井技术。 2)油气开采的需求目前国内注水开发的储量已占可采储量的90%以上,受注水影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0%,综合含水85%以上。油田经多年注水后,地下油气层岩性、物性、含油(水)性、电声特性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识别水淹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多相流监测、计算剩余油(气)层产量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 3)工程上的需求钻井地质导向、地层压力预测、地应力分析、固井质量检测、套管损坏检测、酸化压裂等增产激励措施效果检测等都需要新的测量方法。 二、测井技术现状 我国国内测井技术发展措施及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方面走引进、改造和仿制的路子;另一方面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下面分别总结一下我国测井技术各个部分的现状: 1)勘探井测井技术现状测井装备以MAXIS-500、ECLIPS-5700及EXCELL-2000系统为主;常规探井测井以高度集成化的组合测井平台为主;数据采集主要以国产数控测井装备为主;测井数据的应用从油气勘探发展到油气藏综合描述。 2)套管井测井技术现状目前,套管和油管内所使用的测井方法主要有:微差井温、噪声测井、放射性示踪,连续转子流量计、集流式和水平转子流量计,流体识别、流体采样,井径测量、电磁测井、声测井径和套管电位,井眼声波电视、套管接箍、脉冲回声水泥结胶、径向微差井温、脉冲中子俘获、补偿中子,氯测井,伽马射线、自然伽马能谱、次生伽马能谱、声波、地层测试器等测井方法。测井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测井工艺水平、仪器的质量和科技人员对客观影响因素的校正。测井数据的应用发展到生产动态监测和工程问题整体描述与解决。 3)生产测井资料解释现状为了获得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准确的资料,许多公司都把生产测井资料和其它科学技术资料综合起来。不仅测得流体的流动剖面.而且要搞清流体流入特征,因此,生产测井资料将成为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最重要的基础。生产测井技术中一项最新的发展是产能测井,它建立了油藏分析与生产测井资料的关系。产能测井表明,生产流动剖面是评价完井效果的重要手段。产能测井曲线是裸眼井测井资料、地层压力数据、产液参数资料、射孔方案和井下套管设计方案的综合解释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油层参数预测井眼流动剖面。生产测井流量剖面成为整个油层评价和动态监测的一个重要方法。 4)随钻测量及其地层评价的进展随钻测井(LWD)是随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海上钻井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成为日趋成熟的技术了。如今随钻测井已经拥有了

贝克休斯包括异常强化材料的井下工具以及相关方法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11.12 C N 104145073 A (21)申请号 201280066307.0 (22)申请日 2012.11.07 13/295,670 2011.11.14 US E21B 10/46(2006.01)E21B 43/11(2006.01)C22C 19/00(2006.01)(71)申请人贝克休斯公司 地址美国得克萨斯 (72)发明人R·迪弗吉奥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 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秦振(54)发明名称 包括异常强化材料的井下工具以及相关方法 (57)摘要 用在地下地层井孔中的井下工具,包括:本 体,所述本体包括至少一种异常强化材料。形成用 在地下地层井孔中的井下工具的方法,包括:形 成包括至少一种异常强化材料的本体。在地下地 层井孔中使用井下工具的方法,包括将包括至少 一种异常强化材料的本体布置在地下地层中。可 以使所述至少一种异常强化材料在井孔内暴露于 比地下地层表面处的温度更高的温度并所述至少 一种异常强化材料的屈服强度可以增加。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7.08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US2012/063850 2012.11.07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74346 EN 2013.05.23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7页 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权利要求书1页 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声明或说明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7页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权利要求书1页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声明或说明1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145073 A

浅谈声电成像测井解释模型及应用

浅谈声电成像测井解释模型及应用 X 朱大伟 (长城钻探解释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摘 要:声电成像测井能有效识别非均质性储层,具有高分辨率、大信息量、直观反映井壁地层变化的新技术。通过简单介绍声电成像测井的原理,重点介绍声电成像解释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分别介绍成像图的形态、地球物理意义、地质意义,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在识别岩性变化、岩性界面归位、识别裂缝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成像测井;解释模型;岩性;裂缝;应用 中图分类号:P631.8+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9—0004—02 目前,我国很多油田在进行致密地层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广泛采用声电成像测井及时,解决了很多以前依靠常规测井技术难以解决的地质难题,为油 田的勘探开发,增产增效贡献力量[1] 。声电成像测井的优势主要以下几点:具有高井眼覆盖率、高分辨率、可视性、精确反映地层特征的特点,能够较准确地划分裂缝性储层,确定裂缝产状等信息;有助于对储层流体的识别。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地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声电成像测井原理 目前主要有两种井壁成像测井技术比较成熟一种是井周声波成象(贝克休斯公司的CBIL 、哈里伯顿公司的CAST );一种是微电阻率扫描成象(贝克休斯公司的STAR 、哈利伯顿公司的EMI )。其中,井周声波成象测井是利用声波脉冲回波的方式来测量,通过旋转式超声换能器发射超声波束,被聚焦后对井壁进行扫描,并通过一个可旋转的传感器记录回波波形,其井眼覆盖率为100%,分辨率达到0.2in 。这时,井眼周围岩石的声阻抗不同会引起回波的幅度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得到声波产生的回波的幅度图像,同时,由于井壁的几何形状变化会导致回波的传播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声波产生的回波的时间成象。测井仪器能够将测量回波的反射波幅度和传播时间的数组资料按照测量井眼的范围内360度全方位来成图,从而获得整个井壁的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从而根据图像信息结合仪器本身的模式来识别井下的岩性和井壁的变化(如裂缝、孔洞 等)[2] 。井壁微电阻率的扫描成象通过利用测井仪的6个极板上的纽扣式电极来实现,其井眼覆盖率能达到59%每7.875in,分辨率高达0.2in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时仪器的极板打开并紧靠在井壁上,通 过地面仪器控制向地层中发射电流,这时,每个发射极板的电流强度会依据井壁的岩石及井壁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然后记录每个接受电极的电流强度及其所施加的电压,从而来反映井壁四周的微电阻率变化,最终来反映井壁周围岩性、地层等的变化。2 声电成像测井模式分类 声电成像测井仪器在测井过程中获得到得图像信息,需要与仪器本身标准的解释模型来比对,从而正确解释测井信息,来为勘探开发服务。常用的解释模式主要是依据颜色分类、形态分类、地球物理意义分类以及地质意义分类来建立的。下面详细解释模式分类特点。 首先,对于具有地质意义的成像图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块状模式、条带状模式、线状模式、对称沟槽模式、斑块模式、以及杂乱模式。具体来说,不同的图像类型反映出不同的地质意义,其中块状模式(见图1-a ),又分为亮块模式和暗块模式,亮块图像一般对应致密碳酸盐岩、火成岩以及致密砂岩;暗块图像主要反应多孔碳酸盐岩、火成岩及泥岩等岩性。条带状模式(见图1-b 、c)主要反映的地质意义是砂泥薄互层、泥质条带状灰岩。线状模式又根据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孤立线状、组合线状、亮线和暗线四种主要类型,孤立线状(见图1-d 、e 、f)主要反映出层面、冲刷面、不整合面、缝合线、裂缝、断层等地质信息;组合线状主要表现出层理、流纹等地质信息;亮线模式线与高阻物质充填的裂缝、缝合线、断层等信息有关;暗线模式(见图1-g 、h)与亮线对应出现,反映低阻物质充填的裂缝、缝合线等信息。对称沟槽模式的出现主要代表椭圆井眼的崩落、垮塌信息。斑块模式又分为亮斑和暗斑两者图像类型,其中亮斑模式(见图2-a 、b)主要反映高阻砾岩、高阻物质充 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9期  X 收稿日期35 作者简介朱大伟(),工程师,5年中国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测井)硕士毕业,现在工作于长城 钻探解释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工作。 :2012-0-1:1980-200

常规测井方法及其地质响应

第二章常规测井方法及其地质响应 所谓常规测井方法主要是指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探井测井,评价并测井、开发并测井工程中都要测量的测井方法,即所谓“九条”曲线系列——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三 岩性曲线,浅、中、深三电阻率曲线,声波、中子、密度三孔隙度曲线。在地层复杂的情况下再加上地层倾角、自然伽马能谱二项构成所谓的“十一条曲线”,这也是测井地质学研究所依靠的基本测井信息。这些测井方法从70年代的数字测井系列。到80年代的数控测井系列,直到90年代的成像测井系统(如5700和MAXIS—500)都保留着,也都是常测的项目。本章将简述它们的基本原理,测量信息,影响因素,所能解释的地质现象,重点不在于方法原理的数学推导,而在于其地质响应。 第一节岩性、孔隙度测井系列 一、自然电位测井 在电阻率测井的初期,人们在钻井中就观测到了一种非人工产生的直流电位差,且可以毫伏级的精度记录下来,人们称之为自然电位。自然电位的测量很简单,即把一个测量电极放在井下,另一个放在地面,可以连续地测量出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如果把曲线正极电位作为基准,则曲线的负峰处一般都是具有渗透性的砂岩。因此自然电位曲线可以作为划分岩性,判断储层性质的基本测井方法。 1.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1)扩散电动势 在纯水砂岩的井壁上产生的扩散电动势,是井壁的钻井液滤液与砂岩中地层水接触的结果。这些钻井液滤液是井内钻井液慢慢脱水产生的。钻井液滤液和地层水都主要含NaCI,假设钻井液滤液的浓度是Cwt,地层的水浓度是Cw,电阻率是Rw,一般是Cw>Crnf,Rw <Rnif,也就是说地层中的Nif“,CI离子都要由地层向钻井液滤液方向扩散,由于*的迁移速度比Na”快,于是在地层水内就富集正电荷,钻井液滤液中富集负电荷,形成了一个由于离子扩散而产生的电动势——扩散电动势,实验证明,纯水砂岩的扩散电动势等于: F7一二K.1。处(mV)() H砂I\llg \1llV’\““/ ”and 式中凡——扩散电位系数,与溶液的成分和温度有关; aw和a加——分别表示地层水和钻井液滤液的电化学活度,与含盐量和化学成分有 关。 与纯水砂岩相邻的泥岩井壁上产生的扩散电动势,是泥岩所含的地层水与井壁钻井液滤液相接触的产物。泥岩所含的地层水其成分和浓度一般与相邻砂岩石中的水是一样的。由于泥岩的孔隙喉道极小,地层水都被束缚在泥岩的泥质颗粒表面。而泥质颗粒对C厂离于有选 择性吸附的作用,CI离子都被束缚在泥质颗粒表面,不能自由移动,只有Na”可在地层水中移动。因此,在泥岩井壁上只发生Na”离子的扩散。这时形成的电动势,称为扩散吸附2.电位曲线形状的分析 井内自然电流的分布如图2—2所示,它说明并内的电流强度不是均匀分布的。因为井内的自然电动势和自然电流的分布都对并轴有对称性,图上只绘了井和地层的一半。 .I。_自然电位测井在井内测量的电位是自然 。2-l;。l)a 电流的电位降产生的。在离砂岩较远的泥岩

中国测井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测井新技术 国外裸眼井测井、随钻测井、油藏评价、在水平井、斜井、高产液井产出剖面测井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仪器的耐温、耐压指标较高,可靠性高,技术的系列化、组合化、标准化和配套化水平较高。流体成像测井和传感器阵列设计是产出剖面测井新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永久监测技术是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的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十一五”863计划“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应瞄准世界测井技术发展方向研发的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为解决我国复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的油气藏地质评价难题和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析与油藏动态监测、油井技术状况监测提供先进有效的测量手段,满足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 1 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集成化、系列化、组合测井仪器的研发成为测井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的Tohoku大学开发利用井眼雷达的直接耦合进行电磁波测井,新仪器可以获得雷达图像、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仪器的分辨率为1m,理想情况下探测深度为10m。Proneta开发了可以透过原油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光成像的成像技术,已经申请并获得了专利。目前电缆测井占主要地位,随钻测井发展比较迅速,由于数据传输等技术不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以电缆测井为主,套管钻井测井是未来测井发展的方向。套管钻井测井是在套管钻井技术诞生后出现的新的测井模式,用套管作为钻杆,井眼钻成功时,一口井的钻井和下套管同时完成。套管钻井测井有钻后测井模式或随钻测井模式。钻后测井模式是在完成套管钻井作业后,用电缆将测井仪器在套管内下到要测量的目的层段,进行测井;随钻测井模式是测井仪器安装在与最下面一根套管连接的底部钻具组合内,在套管钻井进行的过程中,在需要测井的层

浅谈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09-12-03T11:41:43.57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下旬刊供稿作者:杨云侠庞巨丰 [导读] 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测井是确定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杨云侠1,2 庞巨丰1 (1.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延长油田股份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测井站) 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测井技术发展已愈来愈迅速,高分辨阵列感应、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新的过套管井测井仪器,如电阻率、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电缆地层测试及永久监测等现代测井技术可以在套管井中确定地层参数,精细描述油藏动态变化;随钻测井系列也不断增加。通过介绍国外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阿特拉斯、康普乐、俄罗斯等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和部分仪器结构,寻求我国测井技术的差距和不足,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技术过套管成像随钻核磁地层测试 1 测井新技术 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测井是确定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外测井技术领先者是斯伦贝谢、贝克—阿特拉斯、哈里伯顿公司三大测井公司。 1.1 电阻率测井技术 1.1.1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哈里伯顿的HRAI-X由1个发射器和6个子阵列接收器组成,每个子阵列有1对接收器(主接收器和补偿接收器)。线圈间距选择上确保子阵列接收器的固有探测深度接近设计的径向探测深度,所有子阵列接收器均位于一侧,具有5个径向探测深度和3个工作频率。除了感应测量外,还采集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和探头温度。 1.1.2 电阻率成像测井把由岩性、物性变化以及裂缝、孔洞、层理等引起的电阻率的变化转化为伪色度,直观看到地层的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识别岩性、孔洞、裂缝等。电阻率成像有FMI、AIT及ARI等。斯伦贝谢的FMI有四个臂,每个臂上有一个主极板和一个折页极板,主极板与折页极板阵列电极间的垂直距离为5.7in,8个极板上共有192个传感器,都是由直径为0.16in的金属纽扣外加0.24in的绝缘环组成,有利于信号聚焦,使得钮扣电极的分辨率达0.2in,测量时极板被推靠在井壁岩石上,小电极主要反映井壁附近地层的微电阻率。斯伦贝谢或阿特拉斯的AIT是基于DOLL几何因子的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对单一发射线圈供三种不同频率交流使其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电磁场,用共用一个发射线圈的8对接收线圈检测感应电流,从而可以求出介质的电导率。ARI是斯伦贝谢基于侧向测井技术推出的,可以有效的进行薄层、裂缝、储层饱和度等地层评价。 1.1.3 三分量感应测井三分量感应用于电性各向异性地层测井,Bak-erAtlas的三维探路者3DEX,用三对相互正交的发射-接收线圈对,采集5个磁场分量Hxx、Hyy、Hzz、Hxy、Hxz。这些信息可导出地层的水平电阻率(Rh)和垂直电阻率(Rv),从而可描述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斯伦贝谢的多分量感应测井仪有一个三轴发射器和两个三轴接收器,每个线圈系都含有一个常规的z轴线圈和两个横向线圈,形成正交线圈系。 1.2 声波测井技术声波测量能揭示许多储层与井眼特性,可以用来推导原始和次生孔隙度、渗透率、岩性、孔隙压力、各向异性、流体类型、应力与裂缝的方位等。声成像测井是换能器发射超声窄脉冲,扫描井壁并接收回波信号,采用计算图像处理技术,将换能器接受的信号数字化、预处理及图像处理转换成像。斯伦贝谢的Sonic Scanner将长源距与井眼补偿短源距相结合,在6英尺的接收器阵列上有13个轴向接收点,每个接收点有个以45°间隔绕仪器放置的8个接收器,仪器总计有104个传感器,在接收器阵列的两端各有一个单极发射器,另一个单极发射器和两个正交定向偶极发射器位于仪器下部较远处,可接收在径向、周向和轴向上纵波和横波慢度。 1.3 核磁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是磁场中的原子核对电磁波的一种响应,处于热平衡的自旋系统,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化矢量偏离静磁场方向,外磁场作用完后,磁化矢量试图从非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叫做驰豫。核磁共振NMR信号的驰豫时间与氢核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水的纵向恢复时间比烃快得多。根据核磁共振特性间的差异指示含氢密度的高低来识别油层。共振测井仪主要有哈里伯顿和阿特拉斯采用NUMAR专利技术推出的MRIL、斯伦贝谢的CMR及俄罗斯的大地磁场型MK923。 1.4 电缆地层测试技术斯伦贝谢的RFT及MDT在油气钻探过程中对地层压力及流体进行测试,RFT每次下井只获取2个样品,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样品。只是取样前,仪器中设有预测试功能,取样能力很有限。MDT具有流体动态实时监测功能、地层压力测量、地层流体性质分析、地层流体取样及地层渗透率估算等,通过流体压力剖面的预测,可以在勘探初期确定气、油、水界面,研究油藏类型及其油藏性质,结合其他测井资料进行储层产能预测。 1.5 随钻测井技术随钻测井仪帮助作业者进行重要的钻井决策以及用于确定井眼周围的应力状态,提供地质导向,在完井和增产作业中用于地层评价。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有泥浆脉冲遥测、电磁传输速率、钻杆传输及光纤遥测技术,泥浆脉冲遥测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为4~16bit/s;电磁传输与泥浆脉冲传输速率相当是双向传输的,不需要泥浆循环,有精确钻井康谱乐公司的EMMWD系统、斯伦贝谢的E脉冲电磁传输系统,通过钻杆来传输声波或地震信号达到100bit/s,不需要泥浆循环;光纤遥测技术传输速率1Mbit/s。 1.6 过套管测井技术现代测井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套管井中确定地层参数,在油藏动态描述中,国外近几年主要采用脉冲中子仪、过套管地层测试器、过套管地层电阻率及永久监测技术。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过套管地层测试器和脉冲中子可以提供下套管后的地层孔隙度、体积密度、岩性、含水饱和度、声波特性、渗透率估算值、地层压力和地层流体采样。其更有效地评价无裸眼井测井资料或裸眼井测井资料有限的井、对老井重新评价寻找遗漏的或新增的油气层、监测流体界面与饱和度及压力变化及优化完井设计和射孔作业、漏失油气层的评价、流体界面的移动、饱和度与压力的变化和衰竭及注入剖面等。斯伦贝谢的过套管油藏评价仪有C/O、RST、DSI 及CHDT。 1.7 井下永久传感器永久井下监测可以为生产决策实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无须井下作业,还可用于井间成像,有井间电阻率成像及井间地震成像两类,可以监测地下流体(油气、蒸汽、水)的分布,井下永久传感器测得的资料来控制井下的一些阀,以封闭出水层位,调整各层的产出量或是注水量,达到智能化。光纤传感器可以在高温下工作,可以不用井下电子线路,不受干扰,其信息可以通过光纤快速传送到地面等,美国CIDRA公司在光纤压力监测研究方面处于前沿,光纤温度传感器准确度1℃,分辨率0. 1℃。永久井下光纤3分量地震测量具有高灵敏度和方向性,能产生高精度空间图象,不仅能提供近井眼图象,而且能提供井眼周围地层图象,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温度175℃,压力100MPa),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DTS)可以很高精度和分辨率获得井眼中温度分布,用于生产和注入剖面监测,为生产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