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认知者的经验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 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4 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作用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与归因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人所好

归因的概念

内因与外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归因控制点理论罗特

不变性原则

归因原则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的概念

社会动机概述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的功能指向功能

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亲和动机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

定义

成就动机目标的吸引力

主要的社会动机影响因素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社会动机权力动机

与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

社交情绪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解释洛伦兹

原因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定义

利他行为外部因素:a 自然环境b 社会情境c 时间压力d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 心境;b 内疚;c 人格;

社交情绪的定义利他技能

社交焦虑

社交情绪嫉妒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羞耻

内疚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

态度形成态度与行为

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卡茨

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凯尔曼

态度转变的模型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转变接收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态度形成海德的平衡理论个体(P)、他人(O)、对象(X)

与态度转变理论认知失调论费斯延格

态度转变社会交换论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测量着名的投射测验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TA T);罗夏的墨迹测验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

结构与沟通的功能

功能人际沟通的分类

沟通网络

目光与面目表情

沟通体语沟通身体运动和触摸

与姿势与装饰

人际关系人际距离

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⑴个体性;⑵直接性;⑶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和理论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人际互动的概念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第七节社会影响

从众的概念

从众的功能

从众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寻求行为参照

从众行为的原因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群体因素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

情境的明确性

社会促进的定义:也称社会助长。

社会促进与社会促进相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扎荣克

社会惰化的定义:也称社会逍遥

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去个性化

模仿的概念劳动过程得到动态监控

模仿的意义

模仿模仿的发展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暗示的定义: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暗示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社会感染的概念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收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的定义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爱情的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爱情的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婚姻的定义

爱情、婚姻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婚姻婚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

与家庭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离婚

离婚的原因

家庭的概念

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家庭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

情感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家庭生命周期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心理学框架图

心理学框架图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心理学概述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任务应用任务(揭示各个时间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绪论心理学历史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反映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概述 反射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与心理

注意概述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生理机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因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注意范围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的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范围越大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注意特征注意稳定性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 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专注程度 新对象特点 认知概念感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多个属性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种类感觉(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感觉和知觉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 知觉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殊知觉幻觉和错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感受性变化感觉的适应,对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痛觉) 感觉的对比,“月明星稀”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 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 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 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张、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图式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学习图示 春华整理 要达到真正深刻记忆,需要在心里把所学的内容连结成一棵大树 全书脉络 一,全书主干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与它相对应的是应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横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心理学定义(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学科。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1种系发展描绘动物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的大致图景,比较心理学。。。(发展:无脊椎动物(感觉)——环节动物(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知觉)——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人类特有的:思维、意识、精神、社会需要。) 2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描绘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3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既属于基础理论,又属于应用心理学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变态心理学: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 精神病学: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二,三大块 1压力的三个种类:生物性压力源(直接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疾病,饥饿,噪音,性剥夺等),精神性压力源(错误认知,不良体验,道德冲突,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性的如失恋离婚战争家庭长期冲突,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适应不良等) 2压力的三个中介系统:生物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的控制,环境的控制,人格),社会支持系统 3三个临床相:躯体反应,心理反应,社会行为反应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 1.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

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 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由于 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本课程不仅 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 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

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根据每学期教学18周上课计算,《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五章,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第四部分包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注意理论流派 1、勒温社会行为的公式 2、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中个别知识点 3、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精神分析论)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乃至哲学都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908年两本书的先后出版: —罗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英国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试图揭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主张实验研究。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所处情景的状况。 勒温(K.Lewin,1936)公式:B=f(P,E) B:behaver——行为 P:pesernnal——个体 E:environment——个体所处的情境 F:fax——函数关系 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社会心理学之父”,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霍兰德(E.P.Hollander,1976)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1.2 自尊 1.3 行为归因 1.4 自我知觉 2 社会影响 2.1 从众 2.2 说服 2.3 群体影响 3 社会关系 3.1 偏见 3.2 攻击 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3.4 冲突 二、知识框架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 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 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 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尊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提高自尊的方法主要有:学会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 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者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能力遭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中西方对自尊的理解是不同的,西方的自尊概念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个人自尊的需求。杨国枢等人对中国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的,分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精华版

社会心理学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Social psychology的意义 “social”来源于拉丁文“socius”, 源意义为“结交”,引申为“社交” “psychology”在词源上由两个词“Psyche”和“logy”组成 “Psyche”心灵或精神的意思 “logy”词源意是“逻辑” Social psychology的词源意义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灵(心理)逻辑(规律)的研究 2.学术界定义 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力量(社会影响)的科学,尤其关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3.中国人的语言如何表述“社会心理学” 思考:传统的中国人如何理解“社会”(social)与”心理学”(psychology)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社会=世道;心理学=人心,因此社会心理学按照传统的中国话表述为“世道人心” 中国话表述:社会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世道”对于人心理(“人心”)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文化与社会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 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赫尔亲密关系助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心理学取向 麦独孤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体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2.社会学的取向 罗斯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集群行为等群体行为。 3.文化人类学取向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来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特质的差异。 4.生物学的取向 人类存在的大量社会心理机制来源于人类的生物进化例:合作行为 5.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一系列社会行为所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大脑神经区域的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 (综合层面的解释)神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层面的解释)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种层次的解释是互补的,而非相互排斥的。例如“爱”的解释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包括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自然关系。

社会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研究特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微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 2.群体层面(中观):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 3.社会层面(宏观):风俗、民族心理、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倾向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 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素) 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普通心理学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而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社会学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及其本质、结构及各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 角度与侧重:社会学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例: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会关注婚姻关系、离婚以及同居比例;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一个个体如何被另一个个体吸引或排斥。 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而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归因理论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因素。 外因:周围环境、他人、规则、奖惩、工作的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背诵脉络暨纲要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 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 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 2、发展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 5、组织关系心理学 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7、工业心理学 8、运动心理学 9、艺术心理学 10、犯罪心理学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哲学思辨期 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 例子: 孔子、诸葛亮、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二、经验描绘阶段

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 德国民族心理学: 拉扎劳斯、施坦泰尔 三、实验分析阶段: 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 1924 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 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 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 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 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 (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现象描述性研究 2、验证性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 F.H.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 学。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其中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 ——函数关系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 E.P.Hollander ,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麦独孤是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 和臆测。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 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原则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不作为考试重点,了解即可)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最重要 (二)学校:不可或缺 (三)大众传播媒介 (四)参照群体。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社会化: a)性;(生物学概念) b)性别;(心理学概念) c)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 (三)家庭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四)道德社会化 (五)政治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1.艾尔乌德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2.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奠基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公式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1.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2.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2.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3.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4.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5.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1、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別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 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第二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阶段) 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Z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 (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 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 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彖 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 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 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 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 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一一社会角色的获得 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屮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 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3、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4、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屮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屮,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5、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2、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2019) 一.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 角色引导机制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内在心理状态。 (角色采择:指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的行为情景中的状态,了解其期望与感情) 2. 社会比较机制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 社会学习机制 是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有重要作用,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由外部社会制约力量,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经验基础上获得的。 4. 亚社会认同机制 也成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知己社会环境,又是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亚社会≠大社会,亚社会有自身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技能) 三.自我:self ,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 Ego ,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 罗杰斯: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把对象自我和主体自我并列为自我概念的两个部分,并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内在一致性 2. 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自尊=抱负 成功,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3.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五.(社会知觉)印象的形成 1. 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行程中最重要的维度 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力度和活动向度,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行程中最为重要。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2.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认为知觉者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2)叠加法则: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根据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特征以不同的权重之后再进行平均,形成总的

心理学基本框架

心理学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印象与归因,态度, 群体心理:群体互动,集群行为与领导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人际沟通,人际互动 学科性质: 1、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2、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研究方法:我们如何研究社会心理学 1、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相关还是因果) 3、调查研究 4、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控制变量 随机分配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小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与生物性的影响。 社会学与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相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侧重于实验。 相比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得较少些,而更关注人类如何看待影响彼此。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理解“焦点效应” 1、现场实验 2、焦点效应: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3、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4、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社交失误或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自己错按了警铃 自己是宴会上唯一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 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与很好的回忆。 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 心,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度。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