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前兆

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1]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

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前!不要到阳台上去!

地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地震自救口诀

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

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

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

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地震时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如

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

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旁边,身子低于桌子、床铺,

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远离危险地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

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

车要立即停车。

3.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

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

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地震时的十条注意事项

1.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2.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3.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请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5.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6.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

7.汽车靠左停车,在管制区域内禁止行车!

请根据汽车收音机的信息行动。

8.注意山崩、崖塌、海啸!

处在山崩、崖塌、海啸等危险区域时,应立即避难。

9.请徒步避难,携带品控制在最小程度!

使用汽车会引起堵塞,妨碍灭火、救援、救护活动。

10.不要相信流言,请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

地震后防病知识口诀

灾后防病很重要病从口入杜绝好

喝开水、吃熟食鼠蝇蟑蚊全灭掉

生活用具勤洗晒发热腹泻早治疗

水源周围防污染卫生搞好生病少

以上口诀记在心预防疾病靠自己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篇1 地震知识总结 引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来说,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然而,通过了解和学习地震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将总结地震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预防、应对和恢复等方面。 地震成因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应力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出来的一种现象。常见的地震成因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了解地震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 地震预防 地震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通道等。 2.了解地震危险区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以便更好地预防地震。 3.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结构,确保其安全。 4.学习地震安全知识:学习地震安全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地震应对

地震应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即关闭火源: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关闭火源,以免发生火灾。 2.保护自己: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避免可能的危险。 3.前往安全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前往安全区域,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4.联系救援人员:在地震发生时,联系救援人员,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地震恢复 地震恢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理废墟:在地震发生后,清理废墟,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2.修复损坏的建筑:在地震发生后,修复损坏的建筑,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3.重建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后,重建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4.恢复生产和生活:在地震发生后,恢复生产和生活,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 总结 *总结了地震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预防、应对和恢复等方面。了解地震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同时,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震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地震知识总结篇2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

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地壳内部发生的地质构造活动导致的地面震动现象。它是由各种地质力学作用引起的,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和岩层运动等。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前者是由地球内部自然构造活动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或水库蓄水等。 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地球的外部被划分为多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同速度水平移动并相互碰撞,造成地震发生。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应力将超过地壳的强度,导致地壳发生破裂和滑动,从而引起地震。 地震的分类 地震可以根据震源深度、震源位置和震级大小等方面进行分类。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生在地壳浅层,震源深度通常不超过70公里;中源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层,震源深度一般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壳深层,震源深度通常超过300公里。 根据震源位置可分为板内地震和板间地震。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主要由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板间地震发生在相邻板块之间,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引起。 根据震级大小可分为微震、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震级大小是通过地震波的振幅和能量来衡量的,通常使用Richter震级或Moment震级进行表示。 地震的影响 地震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以下是地震可能带来的一些主要影响:1.地面破裂和滑动: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破裂和滑动,导致地表出现地 裂缝和地表变形现象。 2.建筑物倒塌:地震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3.土壤液化:地震震动引发的振动会使饱含水分的土壤失去稳定性,表现为 土壤液化现象,会导致建筑物沉陷或倾斜。 4.地震海啸: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它可沿海岸蔓延, 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5.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地震可能引发火山喷发,增加火山 爆发的风险。 6.经济影响: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产中断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如何预防地震 虽然地震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地震对我们的影响:1.建筑物设计抗震:在地震活跃区建造建筑物时,应遵循抗震设计准则,采 用抗震材料和结构,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加固现有建筑物:对于旧建筑,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装钢筋和加固墙 体,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3.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包括逃生路线、撤离指示等,以提前 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 4.地震救灾准备:建立完善的地震救灾体系,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 备,以及灾后物资储备和分发。 5.地震科普教育: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让更多人了解地震知识和应对方法。 地震常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的一些常识和知识点: 1.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称为震中,这是地震最强烈的地方;震源指 的是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即地震的起源点。 2.地震波:地震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等多种类型。 P波是最快的地震波,S波次之,表面波是最慢的地震波。 3.地震测量:地震测量可以通过地震仪来进行,地震仪能够记录地震的振幅、 震源位置和震级等信息。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学问大全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平安请躲在桌子等结实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2. 摇摆时马上关火 3. 不要惊慌地向户外跑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 户外的场合,要爱护好头部,避开危急之处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 务必留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平常的预备工作 1. 自己家的平安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2. 紧急备用品预备好了吗? 临震应急预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常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剧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

影响。 地震的产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裂开,产生地震波,从而在肯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头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由于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原因。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难的主要缘由。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难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消失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

地震知识

一、地震相关知识 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 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 二、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一、地震的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 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由于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天然地震,因此,我们主要研究天然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使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危害最大,数量也最大,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所引发的地震。火山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一般说来,火山地震震级均不大,范围也小,只在火山周围的局部地区造成破坏,且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及南美等地。 (3)塌陷地震:由于天然的原因,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陷等,形成了一些地下的空洞,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 为了您自身和家人的人身平安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2. 摇晃时立即关火 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 户外的场所,要维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平时的准备工作 1. 自身家的平安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2. 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临震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迸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达。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示。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发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发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沉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化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提高大家对地震安全的认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地震安全的基本常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地震安全常识十条,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牢记在心。 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会引起地表的晃动和变形。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预警信号、地震的破坏程度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2. 安全意识要时刻保持。 地震是突发事件,我们不能预测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地震安全意识,不断提醒自己和家人要做好地震防范和逃生准备。 3. 家庭和学校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家庭和学校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安全避险。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避免站在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易倒塌的地方,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和易破碎的物品。 5. 室内地震安全。 在室内时,我们应该迅速躲到桌子下、墙角或者门框旁等坚固的避难处,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被物品击中。 6. 室外地震安全。

在室外时,我们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找到空旷的地方,避 免被坠落物砸伤。 7. 逃生与自救。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冷静地逃离危险区域,不要慌乱和乱窜,同时要学 会自救,避免被困或者受伤。 8. 互相帮助。 在地震发生后,我们要互相帮助,特别是对于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要给予更 多的关爱和帮助。 9. 做好心理疏导。 地震是一种刺激性事件,容易给人们造成心理创伤,我们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 10. 学会应对余震。 地震发生后,往往会有余震,我们要学会应对余震,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余震 而造成二次伤害。 总之,地震安全是一项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 地震安全常识,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地震防范和应对准备,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十条地震安全常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认识地震灾害知识

认识地震灾害知识 一、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震动。它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而引起的。当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质断裂,造成地震。地震的能量释放出来时,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波,导致地表震动,甚至破坏建筑物、损失人命。 二、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分类 地震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造山带中的地震是由于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而火山区地震则是由岩浆侵入和喷出引起的。 1、地壳移动引起的地震。地壳是固体板块,由一些构造分界面组成。当这些板块运动时,会造成地面震动。这类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但大部分都很微弱。 2、火山地震。火山地区常常会发生地震,这是因为火山活动引起地壳的变形和地壳板块的运动。火山地震可能会引爆火山口,导致远距离的破坏。 3、构造地震。这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在构造地震中,能量的集中会使震波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三、地震灾害与防范措施 地震是一种极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对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坏,还会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巨大的威胁。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地震,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1、灾害救援 当地震发生后,灾区内的人们往往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包括灾后的医疗救援、物资调度和组织人员等。 2、灾后重建 地震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坏通常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工作。重建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等全部基础设施,以使当地人民能够早日恢复生产生活。 3、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这包括强化建筑物结构、设置灾难逃生通道、增加应急预案,以及进行警示和公众教育等。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必修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必修 一、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等几种因素。地球的地壳是由大块的岩 石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摩擦和碰撞的运动。当这些板块受到极大的应力 作用时,就会发生断裂和位移,引起地震。地质构造也是引发地震的重要因素,当地下岩 石受到挤压或拉伸时,就会产生能量,引发地震。火山活动也会导致地震,当火山岩浆活 动频繁时,会加剧地下岩石的运动,从而引发地震。 二、地震的影响 地震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地震会引起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破裂、土 地的滑坡和火灾等灾害,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地震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加剧灾 害的影响。 三、地震的预测和预警 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目前,地震预测主要依靠地震监测和 地质勘测等手段来进行。地震监测主要是通过地震仪、地震台和地震数据来跟踪地球的地 震活动,从而提前发现地震迹象。地质勘测则是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化等数据,来 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地点和时间。一旦发现地震迹象,就可以通过发出地震预警和紧急疏 散等措施,及时减轻地震的影响。 四、地震的防范和救援 地震的防范和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地震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建设抗震建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固地震危险地区等方式来减轻地震的影响。抗震建筑主要是指在建 筑物设计和施工时考虑到地震因素,采取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使建筑物能够在地 震发生时尽量减少损坏。基础设施的加强主要是指对道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进行抗 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加固地震危险地区则是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化等数据, 对地震危险地区进行加固和疏散,减少地震的影响。 地震的救援主要是通过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式来减轻地震的 影响。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是指通过地震救援演练和培训来组建一支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 能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救援工作。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则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及时组 织多方力量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 五、地震的防范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轻地震 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对地震的了解,了解地震的成因、预测和防范知识。其次,要加强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

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4、地震波及其类型 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 纵波就是纵振动的传播。纵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速度约5~6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 横波就是横振动的传播。横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前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 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3.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人们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度现象: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 (4)地下水异常变化; (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地震的小知识一: 地震发生前 事情发生之前总有细微的征兆,地震也不例外。如果能在地震前注意防范就能有效减少伤亡。 1、动物活动异常 鱼类的疯狂游动,一些动物的大规模迁徙,走兽和鸟类不归巢。 2、天气异常 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出现射线云,地震云。 3、水异常 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 地震发生时 1、不要惊慌,稳固避险 如果难以逃出户外。首先,请不要惊慌,可选择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3、户外场合,护住头部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地震发生后 1、公共场所,听令行动

在大型商场、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2、万一被埋。保存体力 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要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进行加固,以防余震。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3、冷静防灾,防止次生 震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地震的小知识二: 地震了,哪里才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呢?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地震时如何紧急避险? ●家庭避震秘籍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户外避震

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知识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振动的现象。它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了解地震的知识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的成因 1. 构造运动:因为板块运动,造成板块间断层破裂,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 3. 人类活动:如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建造水库、大坝等工程也可能引起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 1. 按照发生深度分类:

(1)浅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0-70公里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70%以上。 (2)中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70-300公里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20%左右。 (3)深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300公里以上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10%左右。 2. 按照震源分类: (1)海洋地震:震源在海底。 (2)陆地地震:震源在陆地上。 3. 按照破坏程度分类: (1)微震:震级小于2.0,人们感觉不到。 (2)轻微震:震级在2.0-3.9之间,能够感觉到但不会造成损失。 (3)中等强度地震:震级在4.0-5.9之间,可能会造成轻微损失。

(4)强烈地震:震级在6.0-7.9之间,能够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伤亡。 (5)巨大地震:震级大于8.0,能够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灾害。 三、地震的预测 目前,对于地震的预测还没有完全准确的方法。但是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来判断某些区域是否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 1. 地质学方法:通过对特定区域岩层、断层等进行研究分析来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2. 地球物理学方法:通过地磁、电磁、重力等方面的观测来判断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学方法: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四、地震的应对 1. 防范意识:提高公众对于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一、地震知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xx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4.何谓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何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