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头皮针课件

头皮针的起源和历史
小儿头皮针主要涉及20多个穴位,包括头维、百会、本神等,刺激方法包括平刺、直刺、补法、泻法等。
头皮针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小儿头皮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头皮针的治疗范围
小儿头皮针具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无痛等优势,对于小儿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治疗方法。
改善循环
头皮针在康复科的应用
头皮针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05
在给小儿头部注射完成后,应使用医用胶布将针头固定好,避免针头移位或脱落。
固定针头
头皮针的护理要点
注射后应密切观察小儿的注射部位,如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观察注射部位
小儿头皮针注射时间应合理安排,避免长时间滞留在头部,以免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头皮针在小儿科的应用
促进小儿智力发育
小儿头皮针还可以促进小儿智力发育。通过刺激头皮神经,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神经元的连接和信息传递,从而促进小儿的智力发育。
缓解小儿疼痛
小儿头皮针还可以用于缓解小儿疼痛,如头痛、偏头痛等。通过刺激头皮神经,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辅助诊断
01
进针手法
03
循法
循法是一种辅助行针的手法,通过循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小儿的不适感。
头皮针的行针手法
01
提插法
提插法是头皮针常用的行针手法之一,通过提插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02
捻转法
捻转法也是头皮针常用的行针手法之一,通过捻转可以调整经气,使穴位更加敏感。
拔针技巧
拔针时应先以干棉球按压进针点,然后迅速拔出针头,以免出血或疼痛。
头皮针静脉输液PPT课件

-
17
持针手法
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 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 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 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 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 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
18
进针方法及角度
➢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 正面或旁侧进针
➢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的患者(5.5号头皮针)
手足静脉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 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大
-
15
血管的特点及头皮针的选择
➢ 小儿(5.5号头皮针)
血管较细,弹性好,皮下脂肪较多,比较难看见 血管分布
※在使用利尿剂、脱水剂,需要快滴时选择
(8号头皮针)
-
16
持针手法
➢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 面,刺入皮肤后,改拇指、食指持针柄前 后面穿刺入血管,这样穿刺成功率高,病 人痛苦轻。
头皮针静脉输液
-
1
主要内容
➢ 头皮钢针输液术概述 ➢ 静脉输液的定义、目的及原则 ➢ 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 ➢ 血管的特点及头皮针的选择 ➢ 进针方法及角度 ➢ 固定方法及输液速度的计算 ➢ 静脉输液的操作程序
-
2
头皮钢针输液术概述
※头皮钢针输液会增加液体渗漏到皮下组织 的概率,因此它仅适用于:
1.静脉输注刺激性小的溶液或药物; 2.输液量少,输液治疗少于4小时,且输液时
每分钟滴数 = 输液时间(分)
-
28
输液时间的计算
➢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 需用的时间?
输液时间= (小时)
液体总量(ml)×滴系数 每分钟滴数×60(分)
小儿头皮针课件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或 移位。
头皮针的护理方法
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漏等异常情况。
根据患儿病情和药物性质,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
保持头皮针干燥、清洁,避免污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头皮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局部疼痛
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调整穿刺 部位,减轻疼痛。若疼痛持续加 重,可考虑更换药物或停止输液
案例三
处理方法一
监测体温,观察发热程度 和持续时间。如体温超过 38.5℃,应及时就医。
处理方法二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 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 低体温。
处理方法三
如患儿出现寒战或抽搐等 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记录
记录穿刺时间、部位、血 管类型等信息,以便后续 参考。
维护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 燥,避免感染。
03 头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
头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
头皮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小,特 别适合小儿患者,因为他们的血
管细小、不配合等特点。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快速建立静脉 通道,为抢救和治疗提供便利。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营养液等。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长时间保留, 方便连续输液和观察病情变化。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04 头皮针的注意事项及护理
头皮针的注意事项
操作前确保环境清洁、安静,患儿体 位舒适,头发干燥。
掌握穿刺技巧,准确找到血管,避免 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范围要足够 ,避免二次污染。
02 头皮针的穿刺技巧
穿刺前的准备
头皮针的护理方法
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漏等异常情况。
根据患儿病情和药物性质,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
保持头皮针干燥、清洁,避免污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头皮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局部疼痛
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调整穿刺 部位,减轻疼痛。若疼痛持续加 重,可考虑更换药物或停止输液
案例三
处理方法一
监测体温,观察发热程度 和持续时间。如体温超过 38.5℃,应及时就医。
处理方法二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 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 低体温。
处理方法三
如患儿出现寒战或抽搐等 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记录
记录穿刺时间、部位、血 管类型等信息,以便后续 参考。
维护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 燥,避免感染。
03 头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
头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
头皮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小,特 别适合小儿患者,因为他们的血
管细小、不配合等特点。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快速建立静脉 通道,为抢救和治疗提供便利。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营养液等。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长时间保留, 方便连续输液和观察病情变化。
头皮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04 头皮针的注意事项及护理
头皮针的注意事项
操作前确保环境清洁、安静,患儿体 位舒适,头发干燥。
掌握穿刺技巧,准确找到血管,避免 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范围要足够 ,避免二次污染。
02 头皮针的穿刺技巧
穿刺前的准备
头皮针课件

四、枕区
PPT学习交流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 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 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4.5寸。 线与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
PPT学习交流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11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 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 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缓解 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的效果。
PPT学习交流
24
四、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科病和妇科病(功能性 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PPT学习交流
主治:腰腿足病症。PPT学习交流
7
二、顶区
7.顶旁2线 定位: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向后刺 1.5寸。 主治:肩臂手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PPT学习交流
8
二、顶区
PPT学习交流
9
二、顶区
8.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 连线。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头针ppt课件

主治:肺、心等上焦疾病
3、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 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
4、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 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
5
(二)顶区
1、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 即玉枕透天柱穴。
9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二、头皮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
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 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
入帽状腱膜下。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
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
10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
200转/分左右,持续2-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 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 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
2、抽添手法: (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 病理状态的作用。
16
4区 6区
3、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 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
4、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 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
5
(二)顶区
1、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 即玉枕透天柱穴。
9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二、头皮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
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 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
入帽状腱膜下。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
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
10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
200转/分左右,持续2-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 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 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
2、抽添手法: (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 病理状态的作用。
16
4区 6区
第七章头皮针法2课件

注意事项
腕踝针法进针一般不痛不胀不麻等,如出 现上述症状,说明进针过深,须调至不痛 不胀等为宜。
把握准确的针刺方向。 有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 如症状中有痛的
感觉,首先按痛所在区选点。 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
刺法中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腕踝针临床应用
选点原则
➢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区域不明、选双上1 ➢上下同取 ➢左右共针
处方示例
感冒 胁痛 眩晕 腹痛 呃逆
上1,配上2、上5、上4。 下2,配下1、下3或上2。 上1,配上3。 下1、下2,配下3。 下l,配上1。
处方示例
痛经 下l,配下2。 带下病 下l,配下2。 肩周炎 上4、上5,配上6。 荨麻疹 上l。 肾绞痛 下5、下配下6。
上段分区
下段分区
腕踝针进针点 --腕部进针点
左右两侧共6对,约在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 内关穴与外关穴)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 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 中央,前臂内侧桡骨缘,前臂外侧桡骨缘, 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骨缘顺序六等 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并分别称 之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快速捻转手法
抽提法
抽添手法
进插法
施术要领:一是要用全身力量带动肩、肘、腕, 运气于指,行抽提或进插;二是每次抽提或进插 都要迅速,要在1分范围的幅度内进行,针体勿左 右转动。
头皮针临床应用 --头皮针适应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精神病症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头皮针临床应用 --头皮针注意事项
4.额旁3线 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 分处,向下刺1寸。
5.顶中线 自百会穴至前顶穴。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PPT课件【92页】

“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小儿头皮针医学课件

刺激方法和强度
刺激方法
可采用手动控制输液泵,调节适当的输 液速度;或使用微量泵,精确控制输液 速度和量。
VS
刺激强度
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适 宜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留针时间和出针技巧
留针时间
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留针时间 一般在15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出针技巧
在留针时间达到后,先将输液管 暂停,然后轻轻地将针头从头皮
05
头皮针技术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Chapter
注意保护血管和神经
头皮血管和神经丰富,在操作时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 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
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穿刺技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和 疼痛。
穿刺后应立即进行压迫止血,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 血、血肿等异常情况。
掌握好进针深度和刺激强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 况等因素来确定进针深度和刺激
头皮。
器具准备
选择合适型号的头皮针,检查其完 好性和通畅性。
环境准备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必要时可用保 温灯进行加温。
进针技巧
选择穿刺点
根据患儿病情和需要,选 择合适的穿刺点,如前额 正中、颞侧等。
固定针头
将针头固定在穿刺点上方 ,用消毒棉球覆盖针头前 端。
进针角度和深度
保持针头与头皮平行,轻 柔地刺入皮肤,进针深度 以穿过头皮为宜。
02
头皮针与经络的关联在于其理论基础和诊疗思路与中医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头皮 针的穴位和刺激方法与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穴位和针灸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头皮针与气血的关系
头皮针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头皮针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人体的抗 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22
二、精神病症
头皮针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病、考场 综合征、抑郁症,也有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有提高智力,缓 解症状、恢复大脑正常思维和兴奋抑制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
精选ppt
23
三、疼痛和感觉异常
临床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 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有显著止痛作用。
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荨麻疹、 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 感觉功能的效果。
精选ppt
24
四、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科病和妇科病(功能性者),以及神 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精选ppt
25
头皮针的作用机理
精选ppt
20
头皮针临床应用
精选ppt
21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此为头皮针的主要适应症。 包括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 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 对上述病症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运动、智力和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能不同 程度的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可用于治疗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
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精选ppt
12
二、顶区
精选ppt
13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属足少阳胆经。
精选ppt
26
头皮与大脑皮质之间有颅骨相隔,针刺 头皮是如何作用于相应的大脑皮质而起到治 疗作用呢?
精选ppt
27
一、神经学说理论
(1)骨膜组织属于压力感受器,对压力比较敏感。针刺头皮针可深达骨 膜,并在此基础上,用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能够对刺激区造成强大的 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冲击波”样的作用,容易激发刺激区效应,改变皮质 的局部病理状态,发挥治疗作用。
属督脉。
2.额旁1线
定位:在额部,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主治:心、肺等上焦病症。
属足太阳膀胱经。
精选ppt
4
一、额区
精选ppt
5
一、额区
3.额旁2线
定位:在额部,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
定位:在额部,直对眼外角,自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精选ppt
14
三、颞区
精选ppt
15
三、颞区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率谷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属足少阳胆经。
精选ppt
16
四、枕区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 的连线。 (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精选ppt
11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 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
精选ppt
7
二、顶区
7.顶旁2线 定位: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向后刺1.5寸。 主治:肩臂手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精选ppt
8
二、顶区
精选ppt
9
二、顶区
8.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头皮针法
精选ppt
1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头皮针治疗线,以治疗全身病症 的方法。
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为刺激部位,沿皮透 刺。
精选ppt
2
头皮针的刺激部位
1 额区 2 顶区 3 颞区 4 枕区
精选ppt
3
一、额区
1.额中线
定位: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
精选ppt
17
四、枕区
13.枕上旁线 定位: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精选ppt
18
四、枕区
精选ppt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 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2)从生物电的角度观察,头皮刺激区就是皮肤电的活动点,而且导电 量比其他部位高,针刺头皮时,可以使生物损伤电位的变化通过神经传入 纤维,经脊髓、脊髓丘脑束、脊髓后束到达大脑皮质,对皮质发生电紧张 作用,影响皮质的功能状态,促使皮质出现调整性平衡,达到治疗作用。
精选ppt
28
一、神经学说理论
(3)头颅是一个容积导体,头皮针通过兴奋深部组织的多种感受器,产 生较强的生物电,这种生物电可因容积导体直接影响大脑皮质,调整皮质 的局部病理状态,所以取效迅速。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精选ppt
10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线旁4.5寸。 缘的垂线与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精选ppt6Βιβλιοθήκη 二、顶区5.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位于前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刺1.5寸。
主治:腰腿足病症。
属督脉。
6.顶旁1线
定位:位于顶中线外侧,与之相距1.5寸,即自承光穴向后刺1.5寸。
主治:腰腿足病症。
属足太阳膀胱经。(承光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