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与审美观念。
环境保护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并从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1. 循环思维与生态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敏感,提倡人们秉持循环思维,即循环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污染。
例如,古代农耕文化中普遍推崇无机循环农业,通过粪肥的回收利用,保持土壤肥沃度,并且制取农业副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尊重自然与生态平衡传统文化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追求“山水无间意,往来有余韵”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弥漫着对自然的崇拜,如“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结。
这种观念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3. 倡导节约与回归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节约和勤俭的美德,提倡人们回归自然,与繁忙的城市生活相对立。
例如,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倡导不过度干预自然,与自然相融合;儒家崇尚中庸之道,主张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消耗。
这些价值观引导人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用水、用电、用物等方面,培养节约意识,减少资源的浪费。
4. 传统手工艺与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传统手工艺强调使用天然材料,如陶瓷、纺织品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传统手工艺还崇尚精细工艺与精雕细琢,追求物质的精致与精美。
这种工艺传统降低了工业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了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从循环思维与生态观念、尊重自然与生态平衡、倡导节约与回归自然、传统手工艺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益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下是几点: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
它认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个观点与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非常相似,认为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 尊重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保护环境,主张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也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认为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3.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它主张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种植、养殖等方面也有很多注重环保的传统做法。
4. 德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品德的培养非常注重,主张人应具备德行、品质高尚,以此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与环境的和谐不仅取决于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其生态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
宝贵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与生态保护思想。
这些价值观不仅为古人所推崇,也对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
1. 儒家自然观与生态保护儒家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里的“仁爱”概念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也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儒家倡导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行为应与天地万物相协调。
在生态保护方面,儒家主张节俭养生、德行厚重,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云:“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表达了人应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节气的思想。
2. 道家自然观与生态保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教往往将自然视为至高的存在,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在道家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进行过度开发和剥削。
此外,道家还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守法自然”、“随顺天理”。
在生态保护方面,道教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佛教自然观与生态保护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包括动物和植物。
佛教徒通常持有“不杀生”的观念,以此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佛教倡导人们善待自然界中的生灵,如“素食主义”即是其中之一。
佛教徒还强调人应该减少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此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不必要破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可以总结为:人与自然共存、和谐相处。
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合一,强调德行和节俭养生;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佛教则强调慈悲为怀,保护一切众生的权利。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时,我们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美德在环境保护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德在环境保护中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传统美德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尊重生命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如何体现在环境保护中,并展示中国人民在环保问题上的努力与成就。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古人常把自然界视为人类的伙伴,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在环境保护方面,这种传统美德得以体现。
首先,中国人提倡节气,注重与自然界的交流。
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与自然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人们在这些节日中常常会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合家团圆等形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传统的庆祝方式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次,中国人讲究物尽其用,追求一切事物的和谐循环。
这种传统美德在现代环境保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人普遍注重节约资源的使用,例如,在餐桌上,中国人往往会吃菜根菜叶,以避免浪费。
此外,中国文化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利用,如古代工艺品中对旧物的再利用,以及如今中国旧物回收再利用的行业的兴起。
这些做法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节约资源的传统美德。
二、节约资源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注重节约资源,这一美德在环境保护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中国人普遍传承家庭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中国人非常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使用。
洗菜时,会把用水收集起来浇花或清洗地面;洗澡时,会利用淋浴水帘收集洗澡水,用于冲厕所。
这些细节上的节约行为成为中国人保护环境的重要一环。
其次,中国古代医学理念中强调“物以类聚”,即相同属性的物质可以相互替代。
这种理念在现代环境保护中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中国人民积极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这种替代不仅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其中,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有益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的重要性,并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其如何指导我们解决当代环境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视自然和生态平衡的思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体现在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并献上祭品。
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表达。
类似地,每逢农历新年,人们会贴对联、点灯笼等来庆祝,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对环境的压力。
然而,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习俗,如放鞭炮、燃放烟花爆竹等。
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影响,相应地,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限制和管理这些习俗的政策。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观念也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例如,传统园林的设计常常会模拟自然环境,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和水系,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空间。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呼唤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也可以通过创新和改进来提高环境友好性,例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融入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人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看待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认为,人应当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以保持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经常与人物形象相结合,以展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样的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除了文学作品,中国的传统艺术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传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然景观被描绘出来,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这种受人尊重的传统艺术形式,让人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也注重保护土地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民依靠土地谋生,因此他们明白土地的重要性,知道应当保护土地资源,不过度开垦土地。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采用轮作和休耕等方式,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度和生态平衡。
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也融入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例如,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教导人们不应伤害其他生物,要保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
这些宗教观念将环境保护视为重要任务,推动着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价值观贯穿于各个方面。
人们从宏观的思维方向出发,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看待自然。
同时,各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也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发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警觉。
农耕文化和宗教观念更是将环境保护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推动着人们努力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美德之保护环境

中国传统美德之保护环境中国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保护环境是人们一直重视的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注重环境保护,尊重自然,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保护环境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它关乎我们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保护环境来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如何实践保护环境。
一、生态观念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智慧人们认为,“天地人合一”,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学习古人敬畏自然的态度,保护水源、保护山林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古代文人墨客也经常以吟咏自然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进一步宣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传统习俗的环保意义中国有许多传统习俗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比如,清明节有扫墓祭祖的传统,人们不仅祭奠祖先,同时也会精心打扫墓地,保持墓地整洁。
这种习俗传承至今,教育了后人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农历年夜,在家庭聚餐之前,家里的大门要敞开,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气。
这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尊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环境资源。
三、古代文人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历史上,许多古代文人通过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对环境的保护与关注。
例如,北宋时期的文人苏轼,他的《赤壁赋》中就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
这些文人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影响了后世的环保意识。
四、传统工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工艺,这些工艺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具备环境保护的功能。
比如,瓷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传统手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传统工艺可以与现代环保科技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五、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美德之保护环境需要通过环境教育来传承和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环保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一、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仅仅作为人的工具和资源。
这一观念反映在许多方面,比如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二、道德伦理与环保责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伦理和集体伦理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人类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
例如,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规范。
在祭祀活动中,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感恩之情,鼓励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三、农耕文化与环保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耕文化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古人通过农耕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农业的生态合理性。
例如,休耕制度就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轮作休耕,减少土地的耗损,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农耕文化还强调节约粮食、水资源等的重要性,培养了人们的节约意识。
四、宗教信仰与生态保护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一些教派也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例如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道教徒常常提倡青山绿水的重要性,并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佛教也强调众生平等,要求人们保护所有生命,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
这些宗教信仰的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传统节日与环保意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也体现了环保观念。
例如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的同时也会扫墓、打扫坟地,提倡环境整洁。
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吃月饼,也强调“天下团圆”的寓意,激发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与珍视。
这些习俗鼓励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传递出对环境的敬畏与关怀。
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文化的环保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启示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环保理念
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
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
张二者和谐统一。
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这对现代人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
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觉其长也”(5)的生物协调论。
都表明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才能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1.3仁爱万物是儒家环保思想的价值观念
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人与自然应建立起一种爱的关系。
人对自然不能只是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向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悉足以谓仁”,可见,儒家把对自然环境的爱护提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提倡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
2道法自然---道家环保理念
2.1尊重生命,善待万物
道家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
宇宙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道”产生的,万物虽不相同,但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系统。
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更新之源,他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指出人类只有尊重生命,善待万物,方能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以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2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因此人应效法道而任自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类应“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也就是说,人应顺应天道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强调天、地、人之间生态平衡关系。
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色。
崇尚自然的观念,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对于合理而有节制的开发利用资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3齐同万物,和谐共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8)。
都反映了人天相合、天人合一的追求。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无不禀受道而息息相通,相
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
道家引发出的环境伦理是一种和谐统一、返璞归真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保护“自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利乐有情—佛家生态环保理念
3.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思想
佛教环保理念的基础源于佛教中的缘起理论。
作为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形态都是因缘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因缘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9),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我们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对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影响,要顾及他人乃至子孙后代,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
3.2爱护自然、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
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护生、报众生恩。
佛家认为万物都有佛性和自身的价值,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要求善待一切生灵,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
《大智度论》记载:“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由此可见,戒杀放生、珍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
3.3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思想
清净国土是佛教环保理念的理想观,佛教界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10)的大乘思想,认为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国土也就庄严清净了。
体现了佛教信徒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设定,佛教信徒的最高理想就是升人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井然有序,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充满祥和。
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同时也像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
4传统文化中生态环保理念对现代环保工作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警示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道家“道法自然”引发出的环境伦理倡导一种善待自然,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提醒人们应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关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佛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杀生”、“护生”、“素食”等环保理念和实践,告诫人们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珍爱自然,节约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强调人应和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强调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这对于解决现代环境危机,强化现代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结语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
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推进现代生态环保工作,以中国特色的传统环保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的哲学思想为启示,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