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教学文档

19.《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姜灶小学曾木林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善于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通过自读能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中、难点: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善于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1、板书课题:19.天火之谜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读了课文题目,最想知道什么?3、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天火是什么?谁揭开天火之谜?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揭开天火之谜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4、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本,默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字注意查字典,同时每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师巡视)二、初读课文以后,把握主要内容1、读了课文以后,想知道什么?2、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三、具体探究,理解课文内容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自学课文了,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天火就是雷暴的?2、指名回答。
3、那你们看到过雷暴吗?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4、雷暴发生时,我们还会听到什么?5、我们的心里又会感到什么呢?6、于是,在雷暴来临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哪些成语?7、我们的书上又是怎样描述雷暴的可怕的呢?8、所以,古时候西方人吧雷暴卡座……我们中国人则把它称为……9、正因为雷暴在人民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所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我们能从这个句子中读出雷暴的可怕吗?谁来试着读读。
10、指名读,齐读。
1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富兰克林通过……揭开了天火之谜。
那么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实验过程呢?1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表格。
等会儿请各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看哪组合作得最好,完成的质量最高。
(师巡视)13、好,看来大家已经讨论好了,有哪组愿意将你们的讨论成果展示一下。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旁白:麻绳一开始是没有电的,只有淋雨后变湿才会导电,从“怒发冲冠”可以看出来。
细铁丝是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淋湿后导电,铜钥匙是用来传电放电的,丝带没有淋湿就不会带电,所以用来攥,比较安全。
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时候很注意安全,懂得保护自己。
出示ppt图片
旁白: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他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稍作停顿
旁白:风筝实验前后,人们对富兰克林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三、震惊世界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旁白:在实验面前,那些曾经的“冷嘲热讽”化作了赞叹的掌声。
富兰克林不仅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其它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第一界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
”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
19、《天火之谜》

细铁 丝
铜钥匙
丝带
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 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 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 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 个 “之” 字, 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 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 铜钥匙,“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 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读题质疑: 天火指的是什么? 天火就是雷暴。 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 了一个谜 。
读一读:
bào
pī
zhà
bì
fěng
暴 劈 炸 毙 讽
(雷暴(劈开)炸弹)枪毙(讽刺) ) ( ( )
19、天火之谜
读一读:
jiē
shuān yào
shi
diān
么? 从“早就”和“大胆地推测”你读 出了什么?“熟知”是什么意思?
19、天火之谜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 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 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 话吗?
富兰克林在研究雷暴的过程 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冷嘲热讽
19、天火之谜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 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 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 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 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揭 拴 钥 匙 颠
(揭开(拴住)钥匙)钥匙(颠倒) ) ( ( )
雷暴(bào) 劈(pī)开 毙(bì )伤 风筝(zhēng)攥(zuàn)住 颠簸(bǒ) 钥匙( yàoshi)揭开(jiē)爆炸(zhà) 拴着(shuān)骤然 系着铜钥匙(xì ) 混为一谈(hùn) 冷嘲热讽(fěng) 无稽(jī)之谈 安然无恙(yàng)
五年级语文教案 天火这谜-说课一等奖

19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板书: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二、学习第3节探究原因,品味词句,走进人物出示要求:(1)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开这个谜团的?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然后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预设一:生读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从这里你看出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科学态度?生:(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2)如果这里把推测换成猜测,好不好?为什么?师:还有什么原因——?预设二:生说,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当时的情况,读读出示: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对他冷嘲热讽。
(1)从习惯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从哪里看出了富兰克林处境艰难?(2)透过“冷嘲热讽”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3)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生:(板书:勇于探索)三、学习第四小节,探究实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出示要求:(1)默读第四小节,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从中看出了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2)在小组内交流,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第4自然段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本文,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天火之谜读后感

天火之谜读后感《天火之谜》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惊险的小说,讲述了一群年轻的探险家在一次神秘的火山探险中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底深处的秘密。
作者通过精彩的叙述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神秘的小岛上,这个小岛上有一座巨大的火山,火山里隐藏着一个传说中的宝藏。
主人公们听说了这个传闻后,决定前往小岛进行探险。
他们在火山口附近发现了一座古老的神庙,神庙里面布满了各种机关和陷阱,主人公们在神庙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最终找到了通往地底深处的秘密通道。
在地底深处,主人公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洞穴里面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光芒,仿佛在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力量。
在洞穴的尽头,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宝藏里面装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和古老的文物,宝藏的价值无法估量。
但是当他们准备将宝藏带回去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场地震,整个洞穴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主人公们被困在了洞穴的深处。
在这个时候,主人公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寻找到逃生的出口。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们不仅需要面对洞穴中的各种险阻,还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挑战。
他们需要齐心协力,相互帮助,才能最终找到逃生的出口,逃离这个神秘的洞穴。
通过《天火之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冒险和探险精神的赞美,他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敬佩之情。
在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主人公们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努力克服,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坚持不懈,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天火之谜》还给我带来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神秘的向往。
作者通过描绘火山和洞穴的景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震荡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洞穴中散发的神秘光芒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9天火之谜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9天火之谜苏教版《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富兰克林对待科学严谨认真、执着追求的态度,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三点,使学生体会富兰克林的高尚品质。
一是富兰克林在实验之前经过了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后推测:雷暴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二是他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三是他不畏艰险,依然进行电学实验,最终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构建魅力课堂。
在课堂开始时我提出一个有效性问题“富兰克林为解开雷暴的秘密,他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抓住“冷嘲热讽”这个词,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对富兰克林成长环境的介绍。
通过这样的背景了解应会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学习会更为扎实。
这处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的难能可贵。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细细品读文本,从中理清实验的各个步骤,为学生复述实验打基础。
接着,我又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准备这些材料的作用,再次感受富兰克林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然后,我有引导抓住“一阵发麻”这个词语体会实验的危险,可富兰克林并未因此放弃实验,表现了富兰克林对科学的献身精神。
纵观整堂课,我的教学预设虽按计划完成但在挖掘语言文字上常常点到为止,应当在继续深入课文,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上课时不够灵活,不能更好的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起因+经过+结果)
自主阅读
Hale Waihona Puke 展示交流: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解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了“风筝实验”,证明雷电其实是放电现象。
4、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起因,指读第一段
2.你对雷暴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
预设:把人击倒,把树劈成两半。
评价:西方人把雷暴看作 ,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3.出示图片
学习要求:
想一想: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
写一些: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句子旁写写批注。
交流提纲:我找到这句话:,从中我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 的人。
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直击文本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选字填空:(爆)炸 (暴)风雨 (爆)破
雷(暴) (暴)躁
2.区分“壁”“劈”“毙”
区分方法:根据字形记字义。
击(毙) 雷(劈) 绝(壁) (劈)头盖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 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 得报酬的。 ——安格尔
作业
1、将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 这个故事写下了,并谈谈自己的 体会。 2、搜集科学名人的小故事,课 后和同学交流。
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
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
捉住‘天电’了! ’’
当读到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 铜钥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实验危险 切勿模仿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 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喜若狂”怎么理解?你能用 它说一句话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怎样读才能读出富兰克林的心情?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 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 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 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相同”能够和“相似”交换吗?为什 么? 从“早就”和“大胆地推测”你读 出了什么?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 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哪位同学能够把这篇课文大 概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 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 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源自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 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 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 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 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 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 可怕的东西。
富兰克林攥住丝带
有人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风 筝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 人。实验做到这里,你又了解到一个
怎样的富兰克林呢?
科学严谨
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突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 “之” 字, 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 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 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 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有一妇女,家有婆婆,年事已高。一天,家中包饺子吃,儿 子像往常一般,打发媳妇给母亲送饺子,媳妇一出门,雷声炸响, 震得屋顶灰土飘扬,墙壁炸开一个洞来,只见一火球从洞口蹿进屋 内,沿着媳妇送饭的方向追踪而去,儿子顿觉不祥,直憋得他呼吸 困难。但很快媳妇回来了,儿子问:“这么快你就送到了?”她面 不改色,一本正经地说:“当然送到了呀。婆婆吃得很开心,还夸 咱们孝顺呢?”儿子盯着她的眼睛,脑子里闪过几幕她素日对公婆 不敬的种种迹象,也怀疑母亲挨饿。又联想到刚才奇迹的一幕,便 疾步出门,转过屋后,眼前情景令他血气直冲脑门,差点昏厥倒地。 媳妇刚刚送饭的碗盘扣在猪槽内,旁边还有几个被猪咬碎的饺子, 他什么都明白了,正准备回家教训媳妇一番,望她改邪归正,免遭 天遣。谁知刚一转身,就听见惊雷山崩地裂般在屋顶爆响一声,等 跑到院子里一看,媳妇跪在地上眼睛惊恐地瞪着婆婆住的方向,肠 肚五脏被炸飞,挂在树上,焦黑似碳。 人们都说那妇女不孝敬婆婆,触怒雷公,遭到天火,一时附近 数村人家,老幼男女无不倍加孝顺父母公婆.
冷嘲热讽 讽刺 无稽之谈 考核 欣喜若狂 好像 雷电交加 同时,一齐
自由读读课文,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已 分好的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 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 “风筝实验”解开雷暴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 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 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 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无稽之谈。
想象一下:此时的人们又会说些 什么呢?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为后 世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避 雷 针
讨论: 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 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 秘。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 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 话吗?
富兰克林在研究雷暴的过程 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冷嘲热讽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 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 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 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 他冷嘲热讽。 想象说话 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
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 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
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
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
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
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 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
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 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 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 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 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 着一把铜钥匙。
细铁 丝
铜钥匙
丝带
富兰克林做的是一个怎样的实 验?
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把一只风筝放到高空,风筝上拴一根细铁丝 放风筝的线是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 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毙(bì)伤
风筝 (zhēnɡ) 拴着(shuān)
混为一谈 (hùn)
攥(zuàn)住 骤然(zhòu)
颠簸(bǒ)
爆炸(zhà)
钥匙( yào shi) 揭开(jiē)
系着铜钥匙(xì)
冷嘲热讽(fěnɡ)
无稽(jī)之谈
安然无恙(yànɡ)
生字词
混为一谈 掺杂在一起 不足为奇 值得 安然无恙 病 怒发冲冠 帽子
哪些词体现出了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 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 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 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 西。 为什么说雷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 劈成两半。
思考: 雷暴真的是“上帝的怒火” 吗?通读全文,说一说雷暴到 底是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划 下来。
你相信真的有雷公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天火之谜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 识他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 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1790)——资 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 代表,十八世纪美国 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 明家,著名的政治家、 外交家、哲学家、文 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 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 袖。
“风筝实验”震惊了全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 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 不过是无稽之谈。
“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 。稽:考察 说雷暴是“上帝的怒火” 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知道是富兰克林通过
“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是放电 现象,那么他究竟是怎样思考和 实验的呢?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读一读:
bào
pī
zhà
bì
fěng
暴 劈 炸 毙 讽
(雷暴( )劈开) (炸弹) (枪毙( )讽刺)
19、天火之谜
读一读:
jiē
shuān yào
shi
diān
揭 拴 钥 匙 颠
(揭开( )拴住) (钥匙) (钥匙( )颠倒)
雷暴(bào)
劈(pī)开
弗兰克林是怎样面对人们的冷 嘲热讽的?
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富兰克林并没有被人们的冷嘲热讽所吓 倒,他不畏困难、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认 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第4自然 段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这是一次
的实验。
(精心准备、危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