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案范文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案范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 学习课文中科学家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2.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
3.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活动与实践(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角色,扮演该角色,并进行表演。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增加一些情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选择角色。
2. 教师向学生说明表演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3. 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七、课堂讨论与交流(15分钟)讨论目的: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天火之谜优秀5篇

天火之谜优秀5篇天火之谜篇一一、雷暴、瀑布、爆炸、暴躁讽刺、疯狂、枫树、讥讽击毙、雷劈、绝壁、劈头盖脸二、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陆文倩的100米跑第一,并不足为奇,因为她的实力太强了。
三、但,不仅,也,尽管,但是,只有,才四、上帝的怒火,雷神、风筝实验、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避雷针。
五、1、惊叹、出身。
(此为正确答案)2、他虽在蜡烛店里做徒弟,但是好看书。
3、政治、科学、科学。
4、认真观察、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是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
天火之谜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起因)雷暴是个谜大胆推测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19、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震惊世界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结果)发明避雷针【作业设计、安排】课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天火之谜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天火之谜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
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五.教学程序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
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
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
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
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天火之谜引言:《天火之谜》是一本以推理为主线的小说,由于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悬念扣人心弦,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被广泛应用。
富兰克林

《天火之谜》教材分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针对五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因此课堂上立足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寻求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火之谜》。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其实就是(雷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千古之谜解开了吗?是(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打开时空隧道,回到18世纪,一起去看看富兰克林是怎样一步步揭开天火的奥秘的?我们又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3、效果预期:相信通过我们的认真阅读,细心交流,一定可以和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的奥秘,对富兰克林也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有信心吗?二、民主导学:任务呈现一:学习第3节,探究原因,走进人物。
默读3自然段,找找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一定要揭开天火的秘密的?画出相关词句,边读边想,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主学习: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展示交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交流:1、指名读相关句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天火之谜》

避雷针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起但技代的政0他在术岁科表治学耶爱等1象在数等7资刻印之便他历鲁丁授9学,家学,光方0,大堡予本他年苦刷余辍出他家十、(、研学面1被学大硕以4主好所,学身注7和八外月海究、也0美,学士仅义学当还回寒意61发世交洋科热有国英、学读7-1精日,学 广家微观明纪 家的国圣位过学学学研7他9神在徒 泛做,察家美 、哈的安或两、问 、 究0在)最掌、 阅工8佛牛德博自年,国 哲植题 声 ,岁费大津鲁士小完握帮 读,然著最 学城物。 学 并上学大大学学美印工 文1现名伟 家逝学他 、 有2学、学学位的的刷。 学岁的大 、、。,、 历文史学世新、,家式他哲和火的学航炉墓方海、碑面家上避的以只雷著有及针一作美、行,国电字自独 学写生了立最过应数坚作中战真的该“国下那里轮镜乐式学实,取印经了里取争实一成、路、器刷济这取得和的所得的的句为三灯自、工学样得了基有多4伟写话你轮等动高门富家的了民础这方大照永“钟一烤架外兰杜赞雷权。一 面领是 久诚克尔语电”、系肉取语切 的袖他 的实林哥:,。双 列机 书,为 成”却“从。自 伴和焦 发、 器潜。为从暴他 就他己 侣勤距 明玻 、心但他苍君在 打一所勉。眼 创璃 新练法写天那一 下生说,”习
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
竖了起来。
冠
guān: 壮发冲冠 华冠丽服 衣冠整齐 张冠李戴
guàn:
冠军 夺冠 勇冠三军 冠绝天下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国科学 家 为了揭开 的秘密,在雷电交加 的天气里进行“ ”的故事。读了 课文,我知道雷电是 ,而“ ” 不过是无稽之谈。
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 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 绳带电的信号。
……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 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 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 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 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 我捉住‘天电’了!”
天火之谜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火之谜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火之谜”的背景及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提炼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天火之谜”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天火之谜”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天火之谜”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请教同学解决。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进行简要介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途径,深入了解“天火之谜”。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天火之谜”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关于自然现象的奥秘,与同学交流分享。
(2)参观科学馆或请教科学家,深入了解科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环节,观察学生圈出生字词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字词掌握程度。
(2)在合作探讨环节,评估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3)在深入学习环节,通过学生的资料查阅和访问成果,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 终结性评价:(1)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教学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___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___个字只识不写。
会读文后3中的___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
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近年来,《天火之谜》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作品。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选择了这部小说来作为阅读材料,并试图将其融入到我所教授的课程中。
在此过程中,我对于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下面是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首先,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到情感描写,《天火之谜》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初衷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部小说恰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拓展和延伸。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他们能够提出一些独特且具有创意的观点和见解,这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雷暴的害怕?Biblioteka 为什么说雷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
劈成两半。
苏教五年 级上册
这个谜团直到 18世纪才被美国科 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苏教五年 级上册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资产阶级 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 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 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 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 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 国,缔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 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 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想象说话
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苏教五年 级上册
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怎么 做呢?他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认为 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第4自然段 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这是一次 的实验。 (精心准备、危险、成功)
苏教五年 级上册
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
苏教五年 级上册
温馨提示
默读3.4自然段,画出富 兰克林是怎样想的,怎样做 的句子。并想想你觉得富兰 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苏教五年 级上册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注 意观察、大胆推测?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 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 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 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 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 象。
苏教五年 级上册
实验危险 切勿模仿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 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喜若狂”怎么理解?你能用 它说一句话吗?怎样读才能读出富兰 克林的心情?
苏教五年 级上册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 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 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无稽之谈。
苏教五年 级上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 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 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 话吗?
苏教五年 级上册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 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 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 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 他冷嘲热讽。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 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 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 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 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 着一把铜钥匙。
苏教五年 级上册
细铁 丝
苏教五年 级上册
铜钥匙
丝带
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突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 “之” 字, 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 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 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 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9.天火之谜
自由读读课文,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已 分好的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 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
“风筝实验”解开雷暴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 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苏教五年 级上册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 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想象一下:此时的人们又会说些 什么呢?
苏教五年 级上册
你见过避雷针吗?它有什么作用?
苏教五年 级上册
你有什么谜想解吗?
苏教五年 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