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初步整理统计图表

合集下载

统计图制作流程

统计图制作流程

统计图制作流程1、确定图表类型首先,需要根据数据的性质以及展示的需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图表类型,比如常见的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

2、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制作统计图的前提。

数据来源可以是从网上搜集、通过问卷收集、通过调查等方式获得,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整理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重复数据、错误数据等,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选择适合的工具制作图表根据前面选择的图表类型,选择适合的工具来制作图表。

比如常见的Excel、SPSS、Python、R等工具都可以做统计图表。

5、输入数据在选择的工具中,依次输入整理好的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如求平均数、中位数、波动范围等。

6、设计图表风格在输入好数据后,需要设计图表的风格,比如选择合适的颜色、字体、线条等,从最基本的美观角度制作自己喜欢的图表,提高图表的易读性。

7、制作统计图表最后,根据前面的数据和图表风格,开始制作统计图表,详细展示数据的各种信息和趋势。

8、修正和完善对制作好的图表进行查漏补缺,让图表更准确直观,尽量表达更多的信息,避免让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困惑。

9、加入说明可以为图表添加一些说明和注解,解释数据和趋势的含义,协助读者快速掌握数据背后的含义。

10、定期更新一旦图表制作好后,也需要根据数据的更新,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动,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统计图制作的主要流程,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所选的工具,做出更适合自己的流程。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保证数据本身的质量和准确性,才能使统计图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统计图表

第二讲统计图表
PPT文档演模板
•表B 高一班成绩表
第二讲统计图表
•3、标目 作用:说明统计数字意义
•标目位置
•横标目 •纵标目的总标目 •总标目 •纵标目
横标目
•横 纵标目 •标
•目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讲统计图表
•4、数字 意义:统计表的基本语言。
l 原则 阿拉伯数字 数位对齐 不留空格 不带单位或% (放在标目中)
PPT文档演模板
•图2-1 某班参加课外学艺人数统计图
•图 第二讲题统计图表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一. 简单次数分布表 二. 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讲统计图表
l
次数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显示
初步整理后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如:同一观测
值出现的次数,每一个分数区间内包含的观测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讲统计图表
一、数据排序
l 数据排序(order)就是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 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进行排列。
l 排列后会使数据之间的某种关系有所显示。 l 数据排序是整理数据最简单的方法。 l 排序方法:升序和降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讲统计图表
不同数据的排序
(一)字符型数据 汉字按拼音或笔画;英文按字母顺序。
成了分组次数分布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讲统计图表
(一)次数分布表的编制
1、求全距(range):全部数据的距离,即极差。
Rg=Xmax-Xmin
•Rg=98-62=36
2、定组数(k)——分组的个数。
和组距(interval)(i)——每组包含的数据 单位。
经验法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6章统计学初步3统计图表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6章统计学初步3统计图表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 (1)因为总数是100,区间[0.5,1)内的频率为0.08,区间[4,4.5]内的频率为0.02, 所以区间[0.5,1)内的频数为8,区间[4,4.5]内的频数为2,
则x=100-(4+8+15+22+14+6+4+2)=25,y= 6 =0.06.
100
(2)因为从左往右数第4个矩形对应的频率为0.22,且表中的数据组距为0.5, 所以它的高度为0.22÷0.5=0.44.
6.3 统计图表
1 |基本的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 条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特点 主要用于直观描述不同类别或分组数据的频数 和频率,适用于描述离散型的数据 主要用于直观描述各类数据占总数的比例 主要反映数据的发展变化趋势
2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绘制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极差.一组数据中① 最大值 与② 最小值 的差.
如果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左边和右边各延长一个分组,取各相邻小矩形⑤ 上底边 的中点,用线段顺次连接各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得不出原始的数据信息. ( √ ) 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矩形的面积和为1. ( √ ) 3.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矩形的面积表示该组数据的个数.( ✕ ) 提示: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矩形的面积表示该组数据的频率. 4.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分组越多越好. ( ✕ ) 5.频率分布折线图反映数据频率分布的规律. ( √ )
|频率分布直方图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优缺点:频率分布直方图能够直观地表明数据分布的形状,一 般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峰”状结构.但是从直方图本身得不到具体的数据内

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

表号 表号指表的序号,位于表的
左上方,一般以出现的先后顺序 排列。
名称

名称又称标题,是一个表格的名称,应写在表的上 方。标题用语要简练扼要,准确得体,一望即知该 表的内容。

表的序号和标题之间留一个汉字的空格。二者居中
排在顶线的上方,长度不宜超过表的宽度,若标题
字数过多,应转行排列。
标目

标目即分类的项目。标目的好坏决定统计表 的质量,要认真酌定。标目一般在表的上面 一行或左侧一列。如果分类的标志只有一个, 写在表的上行或左列都可以。如果分类的标 志有两个,且二者没有隶属关系,则左列与 上行各一个。如果两个分类标志有隶属关系, 则要放在一个方向(或上面或左侧)分两行 分述。标目确立了数据组织的逻辑,并确定 了栏目下数据栏的性质。


2、数量类别。这是以数据的取值大小为分类标志, 把数据按数值大小以分组或不分组的形式排出一个 顺序来。(等距、比率)
对原始数据排序和分类以后,数量小的就可以直接计算,数量大时再做进一 步分组,编制统计表、统计图为以后的分析打下基础。

三、统计表




1、定义:统计表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 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 统计指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以后,得到的 各种数量结果称为统计指标。 2、作用:简洁、清晰、准确、一目了然,明显 地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及其蕴含的特征,省去冗长 的文字叙述,便于分析、比较、计算和记忆。 3、结构

图题的文字要言简意赅,具有说明性和专指性,使
人一看就能知道该图所要显示的是何事、何物,发 生于何时、何地。如果图示资料比较复杂,这时图
题可用大标题与小标题呈现。图题的字体要与整个
图形的大小相称,一般是图中使用的最大号的文字。

第二章统计图表

第二章统计图表
线条:图形中的线条包括:图形基线(横 坐标)、尺度线(纵坐标)、指导线,边框 线等。
(三)统计图的种类
条形图:用宽度相同的长条表示各个统计事项 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的数字资 料,即计数资料,直条图又分单式与复式两种。
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 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用于连续性资料, 能够较好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 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 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
直方图:以矩形的面积表示频数分配的一种条形 图。用来表示连续性资料的频数分配。
横向单式条形图
不同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
—纵向单式条形图
80
76 70
60 59
50
百分数
40
30
20
10 6
0 低满意度
35 24
中满意度
高满意度
社区 性质
转制社区 城市社区
不同工作性质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
—纵向复式条形图
校区 起义路 桂花岗 广园
麓湖
龙洞 合计
人数 77
120 34
59
69 359
表2 上海市男幼儿20米跑步用时
年龄组 3岁— 4岁— 5岁
平均秒数 7.71
7.16 6.04
6岁— 5.53
三、统计图
(一)定义与特点 统计图是指依据数字资料,应用点、线、面、
体、色彩等的描绘制成整齐而有规律,简明而 又知其数量的图形。 统计图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比数字更具体、更 形象地把有用信息概括地表现出来,便于理解 和记忆。 统计图的缺点在于图示的数量不易精确,如果 制图不当,反而会掩蔽事实真相。
表2 有无提示条件下两组被试WM容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及提示数目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图表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图表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图表1. 引言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据背后的模式、趋势和关联性,为决策提供支持。

本报告旨在通过图表的形式,对一组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本报告共包含四个主要部分:总体数据分析、时序数据分析、分组数据分析和关联数据分析。

2. 总体数据分析为了对数据进行全面的了解,我们首先对总体数据进行了分析。

图表1展示了总体数据的分布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数据呈现正态分布,均值为X,标准差为Y,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要求。

图表1:总体数据分布情况分布特征均值标准差总体数据X Y接下来,我们对总体数据进行了假设检验,采用了t检验方法。

图表2展示了检验结果。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拒绝了原假设,接受了备择假设,说明总体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图表2:总体数据假设检验结果检验方法t值p值结论t检验Z 0.00X 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3. 时序数据分析时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

我们对时序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图表3来展示数据的时序特征。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数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图表3:时序数据变化趋势时期数据2018年X2019年Y2020年Z为了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周期性,我们进行了季节性分解,并绘制了图表4展示分解结果。

图表4显示了数据的趋势、季节性和残差成分。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季节性成分对数据变化的影响较大,而趋势和残差成分较为稳定。

图表4:数据季节性分解结果时期趋势季节性残差2018年X Y Z2019年X Y Z2020年X Y Z4. 分组数据分析分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我们对分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图表5展示数据的分组特征。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组别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关联性。

图表5:分组数据特征比较组别数据X 数据YA组X YB组X YC组X Y为了进一步研究分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并绘制了图表6展示相关系数矩阵。

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

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

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统计图表是一种直观的数据展示方式,通过图表可以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各种数据。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读统计图表。

一、线图线图是一种通过连续的线条来表示数据变化趋势的图表。

制作线图的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获取所需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

2. 选择合适的横纵坐标: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横纵坐标。

3. 绘制坐标轴:绘制横纵坐标轴,并标注刻度。

4. 绘制数据点:根据数据表中的数值,在相应的坐标值上绘制数据点。

5. 连接数据点:使用直线或曲线连接相邻的数据点,形成线图。

解读线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趋势分析:观察线图上的线条走势,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如,上升趋势表示增长,下降趋势表示减少。

2. 峰值和谷值:观察曲线的高点和低点,找出峰值和谷值,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3. 斜率分析:线图的斜率表示数据的速度变化,斜率越大表示变化越剧烈,斜率越小表示变化越平缓。

二、柱状图柱状图是一种通过长方形柱子的高度或长度来表示数据的数量或大小的图表。

制作柱状图的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获取需要展示的数据,并整理成表格形式。

2. 选择合适的横纵坐标:根据数据的类型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横纵坐标。

3. 绘制坐标轴:绘制横纵坐标轴,并标注刻度。

4. 绘制柱状图:根据数据表中的数值,在相应的坐标值上绘制长方形柱子。

5. 添加图例:如果有多组数据需要展示,可以添加图例,使各组数据更加清晰。

解读柱状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比较大小:观察柱状的高度或长度,比较不同柱状的大小,了解数据的差异。

2. 分析趋势: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的柱状图,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

3. 注意比例:柱状图的高度或长度表示数量或大小,需要注意比例,不要误导读者。

三、饼图饼图是一种通过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据比例的图表。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统计图表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统计图表

❖ 计算法:总体正态时

k
1.87N
2
15
k
1.87
50
2
15
8.87 9
i Rg k
i =45/9=5
❖ 3、定组限——每组的起止点。
西北民族大学
表述组限
A 30~34 25~29 20~24
B 30~35 25~30 20~25
整理方便省
C
时,未表现
30~
真正的上下 限
25~
20~
精确组限
西北民族大学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尝试水平百分比(%)
100
无效尝试
80
有效尝试
60
无尝试直接成功
40
20
0 8
10
11
年龄组(月)
图X 各组婴儿的尝试水平分布
西北民族大学
❖ 一、简单次数分布表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例2-2:某个班的26个学生在一次测 验中的分数如下(10分为满分): 9 2 3 8 10 9 9 2 1 2 9 8 2 5 2 9 9 3 2 5 7 2 10 1 2 9
西北民族大学
1 2 3 4
第一章 统计图表
数据的初步整理 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图
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西北民族大学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数据的整理
数据排序
统计分组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西北民族大学
❖ 一、数据排序
例2.1 10名学生的英语成绩为: 78.9、93、76、84.7、73、72、71、74.5、66、77.1
65-69 6 67 0.12 21 60-64 7 62 0.14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任何研究一样,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 说明问题,以便深入地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 其相互关系,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实现这一目 的的重要一环。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本方法 之一是编制统计图表。统计表把被说明的事物及 有关统计数字分门别类地整齐地表示出来,简洁 明了,易于比较分析;统计图则使数据的突出特 征具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易于理 解,且印象深刻。因而,图表的适当应用可以起 到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的作用。
下限之和除以2,或每组下限加组距之半。例如
10~15这一分组区间的组中点为(10+15)
/2=12.5,或10+5/2=12.5。
(4)登记次数:这一步需注意两点:一是每组的 精确上下限,这样才能处于组限的数据(尤其是 含有小数的数值)归入适当的组别;二是要防止 漏登或重复登记等讹误。
表2.2(c)不仅清楚地显示出了句子长度的分散 范围,而且表明了各长度的句子出现的次数,其 中次数最高(7)的长度是16,其他长度的句子, 出现的次数向两边逐渐减少直至1,出现次数较 低的句子多为长句。
2.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方法
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关键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具体方法如下:
(1)求全距或两极差:全距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 数值与最小数值之差,因此,只要在数据中找出 最大数值与最小数值,然后从前者减去后者,即 得全距。
例如,我们从学生的英语作业中收集到90个错 误,经分析,其中30个是由汉语干扰造成的, 25个是由过度概括造成的 ,个是个是由教学方 法不当造成的,20个是由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 15个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此数据可以整理如 下表(相对次数也可以加括号放在次数之后):
该数据也可以用条线图进行更直观的表示:
20 23 44 18 47 18 11 20 21 9 14 6 27 9 16 28 12 22 35 21 55 17 50 40 17 10 25 24 20 18 26 23 16 18 12 24 13 37 19 22 22 48 13 10 19 17 9 16 19 19 14 10 11 16 15 15 39 44 51 29
二、次数分布表
尽管通过排序,数据的条理性有所提高,但是表 2.2 (b) 仍然不够简明,不能做到一目了然。从 表中可以看出,数据中数值出现的次数或频率是 不同的,有的只出现一次,而大部分是重复出现 的,如果把重复出现的数值在表中只列举一次, 随后标明其出现的次数,就可以把数据进一步压 缩,使其更加条理化。这样的表称为次数分布表。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范畴型数据的整理
在语言研究中 经常要把研究对象(人、反应、语 言现象等)按某种标准分成相互排斥的类或范 (或者根据多种标准交叉分类),这类数据叫做 范畴型数据(见第一章“称名变量”)。对于范 畴型数据的整理,主要是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每一 类的观察次数和相对次数(即在总次数中所占的 百分比),最后以表和条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11.
44
24
19
15
10
12.
40
23
18
15
10
对于这样数值数目较大的数据,按表2.2(a)列 举,其用处是很有限的,因为它杂乱无序,难以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像表 2.2 (b) 按照数值 的大小顺序列举,数据的条理性和清晰性就可以 大大提高。
表2.2 (b) 看起来比表2.2(a)清晰多了,稍加 分析就可以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例如,最长句 与最短句的长度是多少,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多大 (可粗略表示数据的离散情况),哪些长度的句 子出现次数比较多(大体表示数据的集中情况, 等等。
1.未分组与分组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表示数据的散布情况,而次数分布表则 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的重要手段,它能较为直 观地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使人们得以大体上 了解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差异情况等。一般来讲, 次数分布表的最左边一列为各个数值,接下来为 登记次数,其次为各数值出现的次数。上述句子 长度数据的次数分布表如下:
一、原始数据
下面一组数据为一篇英语阅读材料中100个 句子的长度数据(以音节数表示):
表2.2(a) 100个英语句子的长度值﹡
29 40 36 58 22 17 13 12 26 8 17 24 21 56 44 26 48 20 14 12 18 19 20 15 12 40 34 26 17 23 14 16 12 13 9 16 16 15 8 8
(2)求组距:组距也叫做分组区间,指每组中最 高数值(成为“上限”)与最低数值(成为“下 限”)之间的距离,常用符号i表示,为了便于计 算分组区间和组中点。各组组距应尽量相等。常 用组距一般为2,3,5,10等,但最好取单数,这 样便于定组中点。为了能确定一个最佳的组数, 当数据的总体分布为正态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计算
坐标中横坐标代表范畴或类别,纵坐标代表每个类别的观察次数。
第二节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
语言研究中更经常遇到的是数值型数据,譬如考 试分数、句子阅读时间、每句单词数等。如果数 据量很小(譬如只有几个数值),把它列举出来 即可,而不需进行任何整理,但是对于数量较大 的数据,则必须利用图表进行初步整理,才能更 易看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尤其是数据中各 数值的分布情况,譬如数据的集中趋势及离中趋 势(详细讨论见第三章),即数据的典型数值以 及数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K=1.87(N-1)2/5 式中 K——组数(取近似整数)
N——数据中数值的个数
(2.1)
(3) 确定具体分组区间:各分组区间按照数值的大
小,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排列均可,最高一组和
最低一组应能分别包含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而且最高组或最低组的下限最好只组距的整数倍。
分组区间列出后,要找出组中点,方法:上限与
表 2.2 (b) 100个句子的长度(按数值大小排列)
1.
58
29
21
17
13
2.
56
28
20
17
12
3.
55
27
20
16
12
4.
51
26
20
16
12
5.
50
26
20
16
12
6.
48
26
20
16
12
7.
48
26
19
16
12
8.
47
25
19
16
11
9.
44
24
19
16
11
10.
44
24
19
15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