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月球上有什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PPT课件(7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PPT课件(7篇)

(4)其中可能发生月食的月相是 1图

月相变化
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 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月亮
月相 给月相排序 模拟月相变化 观察白天的月相
月相
我们也许观察到天空中的月球有圆缺变化。月球在圆缺 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
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 我们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月相,然后 把它们剪下来。
本课总结:
1,月相形成原因? 答: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 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虽然月亮 无论何时都被照亮一半,但从地球上看去,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看到的亮面面积、朝向不同,所以我 们看到月亮的样子就好像在不断地变化着。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总是在圆、缺之间不断 地变化。在农历 上半月,它由缺——圆,亮面在右; 下半月,它由圆——缺,亮面在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相变化规律: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 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 29.53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 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说明下列诗句中所对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B、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 .4 日食和月食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 .4  日食和月食课件

食类 月全食 月全食 月偏食 月全食 月偏食 月偏食 月全食 月全食 月偏食
初亏时刻 20:03 02:36 21:41 02:43 19:29 02:04 03:36 16:45 03:34
复圆时刻 23:47 06:06 24:15 06:17 20:35 03:42 09:06 20:25 06:40
月食的类型:月偏食、月全食
月食的类型
月偏食:
当月球只有部 分进入地球的 本影时就会出 现月偏食
• 月全食:
当地球和月 亮的中心大 致在同一条 直线上,月 亮就会完全 进入地球的 本影,而产 生月全食。
月全食过程示意图
2、2000~2008年我国可见的月食
年、月、日 2000-07-16 2001-01-10 2001-07-05 2004-05-05 2005-10-17 2006-09-08 2007-03-04 2007-08-28 2008-08-17
观察并总结日食的特点:
日偏食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日环食 每隔8分钟拍摄的日环食
日食的过程
日冕
西边缘开始
返回
东边缘结束
日食发生的特点:
• ①太阳被物体挡住; • ②挡光物体是球形或圆形; • ③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
线上; • ④挡光物体在运动。
实验 日食的形成的原理
*大球代替太阳,乒乓球当月亮。 *用单眼观察乒乓球遮掩大球的现象。 *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画在图中,遮 挡住的部分用斜线表示。(图见黑板)
2、当月球转到( )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 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 )的影子 里,太阳照在月球的光就被( )挡住了,这时就 会发生月食。
答案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重要知识点1.月球是地球旳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

P462.1969年7月,美国旳“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种足迹旳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

P46-473.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P474.月球直径大概是地球旳 1/4,月球质量大概是地球旳1/80,月球体积大概是地球旳 1/49,月球引力大概是地球旳1/6。

P475.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

月球旳地形重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6.自己能发光旳星叫恒星,例如太阳。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运动旳星叫做行星,例如地球。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行星运动旳星叫做卫星。

月球是地球旳卫星。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旳多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种不发光、不透明旳球体,我们看到旳月光是它反射太阳旳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旳月球被太阳照亮旳部分。

由于观测旳角度不一样,因此看到旳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一样。

4.模拟月相试验旳环节是:○1在教室或一块空地旳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

几种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旳观测者;一名同学举一种二分之一被涂亮旳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达月球绕地球运动一种月。

○2让“月球”亮面一直朝着“太阳”,表达月球只能有二分之一被太阳照亮。

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一样旳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测到旳“月相”。

5.月相在一种月旳变化是有规律性旳。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变化周期为农历一种月。

6.月相旳变化经历新月(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八)——满月(望)(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旳过程7.上半月,人们看到旳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旳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8.初二三初七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貌旳最大特性,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旳环形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课件六下3-4.日食和月食

课件六下3-4.日食和月食
• 4、古时候所说的“天狗吃月亮”,实际上是
一种月食现象。( )√
• 5、“天狗吃月”是一种天文现象,并非灾害
的讯息。( √)
我 会填
• 1、日食可以分为(日全食)、(日偏食)、 (日环食)。
• 2、日食和月食是(太阳)、(月球 )、 (地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 3、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 一般发生在农历( 十五或十六 )。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日食的形成
近几年日食列表
每月初一,月球都会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为什 么日食发生的次数这么少呢?
日食天象的观测方法
1、日食观测首先要了解信息,可关心各 种媒体的预告,做到有所准备。 2、注意安全,避免灼伤眼睛。 3、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墨水法、 胶片法、玻璃法、针孔法、投影法…… 4、可绘图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
江油市东安小学 刘汉东
日食
日食
你听说过日食吗?你观察过日食吗?
仔细观察日食发生的过程,遮挡物有什么特点?
1、位置:太阳和地球之间 2、形状:球体 3、大小: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 4、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日食
大家认为日食的形成和日、地、 月这三个天体有关,那么怎样来验 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能设 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吗?
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 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 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 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 生了日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
太阳
月球
地球
月食
为何月全食会出现“红月亮”呢?
月全食期间,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公众可 看到古铜色的月亮,又称红月亮。原来,月亮全 部进入地球的黑影后,由于地球有着厚厚的大气 层,可折射和散射太阳光。太阳光中有红、橙、 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线,其中以红光的波 长最长,红光折射和散射到月面上的最多,因而 出现了“红月亮”。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分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将“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放在课上的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予评价和点拨,鼓励学生的发现,如能发现问题更好。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活动进行打下基础。
[PPT出示]使用三球仪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三个天体是如何相对运动的?(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PPT出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用网球代表月球,用篮球代表地球,用什么代表太阳呢?
环节三: 三、总结
1. [PPT出示]出示课件图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月球等天体自转及公转的基础上,对月球、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借助地球仪作地球自转的实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一切地理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月球表面特征的模型或实物。

3.准备地球和月球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主要知识点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运动。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地形主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第2课《月相变化》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月相在一个月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

模拟月相实验的步骤是:在教室或一块空地的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画上两个圆圈。

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一个月。

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月相”。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人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一些行星、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类似环形山的“陨击坑”。

5.自人类登上月球以来,就在月面安装了“月震仪”,但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未经历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第4课《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它们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部分或全部太阳被遮挡,这就是日食。

2.日食通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分为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四课时 月球上有什么 要点 • 一、填空: •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
球的(1/49). • 2、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最大的环形山的直径达(235千米).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
• (5)实验结论:陨星撞击可能形成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环形山。
取名“玉兔”是有一定含义的,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听过“嫦娥玉兔”的传说,为了纪念这一登月的壮举, 我们把“派往”月球上的这个小家伙叫住“玉兔号”。而玉兔号的出现,也大大书写了我国的科研成就。 本来玉兔号的使用寿命科学家只设定了三个月,但是后面它为我们工作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内,玉兔可是被唤醒了几次,完成最终“使命”才退休的。玉兔在抵达月球的那天, 就成功向我们的科研人员输送了一张清晰的月球上的图片,让我国人民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
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 [yǎn]
• 3、距今1.3亿年前,地球上有称霸一时的动物叫(恐龙), • 4、说说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 答:因为恐龙不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 • 一是气候变冷; • 二是地壳活动频繁; • 三是宇宙中的新星爆炸; • 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 • 二、引入新课。 • 关于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
• 二、简答: • 1、你认为月球上众多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 答:一是陨撞击的结果(小天体碰撞),二是火山活动。 • 2、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这是什么原因? • 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吗? • 答:没有。因为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是大气和水循环运动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所以不能产生各种天
课件制作、授课教师: 黄刚
• 一、复习: 第三课 谁能生存下来 要点
• 1、英国生物学家( ),1859年出版了(
)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2、距今1.3亿年前,地球上有称霸一时的动物叫( ),
• 3、说说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
• 一、复习: 第三课 谁能生存下来 要点 •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出版了( 《物种起源》 )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适者生存——生物
• (2)我猜测形成的原因:由陨星撞击形成的
• (3)模拟实验的材料:沙、木槽、大小不一的铁球。
• (4)模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①把沙放在木槽中铺平。

②用铁球撞击沙面,我发现从不同高度扔铁球离地面高的地方砸出的坑就深一些,离地面低的地方砸出的坑就浅一
些,从同一高度扔铁球,大的铁球砸击的坑就大一些,小的铁球砸击的坑就小一些。
2013年发射的“玉兔号”探测车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人, 阿姆斯特朗,1969年
人类的文明是从古自今一步步产生 的,而人类对于宇宙的,乃至整个 星球的探索是一直没有停下来的。 我们都在幻想着地球外的世界到底 是什么样子的,外太空到底是否有 其他外星人的存在?在古代的时候 古人们就写了很多关于月亮、 关于外星的诗词、神奇传说, 虽然都没有进一步去验证, 但都表明了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好奇是没变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 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看来很不可思 议的事情都可以办到了。比如坐飞 机、坐火箭“登天”的,还可以看 到从太空外传来的月球上的照片,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今在一步步的实现。
对于在月球上呆了整整几年的玉兔号,很多人都不明白完成使命的它还留在月球干什么? 我们特地去询问了有经验的科学家,让他解除我们心里的困惑。“玉兔号”探测车的寿命是三个月, 它的任务也是完成此次上月球上拍照片,然后向我们地球上的科研人员输送。但是,玉兔号的表现却非常出众, 任务完成后,还生存了三年之长的时间。虽然最终还是因为月球环境的复杂深受重创, 但是此次玉兔的表现让它牢记在我们国人的心中,为我们科研人员的劳动结晶感到自豪。
气现象。 • 4、月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吗? • 5、答:没有。因为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气和水等条件。 • 5、月球上有什么? • 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广阔的平原、有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 6、环形山形状及形成的可能的原因
• (1)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环形山大小不一,像火山口和陨星坑,并且数量很多。
未来还会有更多向玉兔号一样的飞船、探测车被送往月球上,甚至是其他的星球。 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离不开我国科研人员的辛苦劳动,也离不开这一群“小家伙”的工作。 中国发射的玉兔号探测车虽然最后还是遭受损伤,但是它已经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了,我们应该为它感到无比自豪。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人,阿姆斯特朗,1969年
火山口和陨星坑。 •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较亮的地方是(高原),较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的最低温度可降到(-183℃),因此月
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 6、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测定月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比地球古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