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解析

合集下载

《江南春》 文章解析

《江南春》 文章解析

《江南春》文章解析江南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歌颂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温暖气息。

本文将从诗的内容分析、艺术特点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江南春》进行解析。

一、诗的内容分析《江南春》是由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全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

整首诗以四联体的形式,每个联体刻画一个独特的景象。

诗的第一联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描写开篇,展示了春天鲜花盛开的美景。

第二联则以“水村渔市随人久”的句子描述了农村的生活画面,以及人们的劳作和生产场景。

第三联以“烟村四月闲人少”的词句表现了江南春天的宁静与宜居。

最后一联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句子作为落笔,抒发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江南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生活场景展示,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二、艺术特点《江南春》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娴熟的铺陈手法展现了诗人杜牧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

从“千里莺啼绿映红”到“水村渔市随人久”,再到“烟村四月闲人少”,诗中的景物描写鲜活而生动,每一句都仿佛给读者画了一幅春天的画卷。

其次,诗的结构严谨有序。

整首诗共四联,每联四句。

每一联刻画了一个景象,通过严格的写作结构给读者带来了线性的阅读体验。

最后,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

杜牧善于运用押韵和平仄,使得诗的语言韵味十足。

同时,诗中采用了律诗的形式,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更加完美。

三、文化意义《江南春》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诗歌中对江南地区春天的描绘,反映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这种描写不仅仅让人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也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歌中呈现的农村生活场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农耕经济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这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最后,诗歌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杜牧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江雪》 文章解析

《江雪》 文章解析

《江雪》文章解析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作,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将就《江雪》进行详细的解析。

《江雪》诗的开头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诗以独特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幽静的冬天,表达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与世隔绝的氛围。

千山鸟飞绝,形象地描绘了山岭上鸟儿的稀少,为通篇的冷静氛围着色;万径人踪灭则展现了世人疏离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人迹罕至的冷清感,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无常和孤独的现实。

诗的下半部分写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的孤舟蓑笠翁和独钓寒江雪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在江边独自垂钓的老人。

孤舟、蓑笠则进一步表现了孤独和萧条的意象,翁字则为这位老人赋予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独钓寒江雪,既描绘了老人孤独的身影,也体现了他面对严寒的环境依然坚守钓鱼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对老人的描绘,作者表达出了对孤独和困境的坚韧与顽强。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到:“中有冰雪林,数迳皆已灭。

”这里的冰雪林是对江面上雪的描绘,数迳皆已灭则表明大雪覆盖下的江面一片寂静,所有的痕迹都已被消除。

这一景象不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崭新的世界,也进一步强调了冷寂的氛围。

最后的两句诗写到:“单钓寒江雪,独钓江雪中。

”这里的单钓和独钓通过修辞手法的反复,强化了孤独和冷寂的主题。

通过独自垂钓江雪,作者意欲传递出人生中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之美的追求。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自然界的自然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追求内心宁静与意义的渴望。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境界,使人们在欣赏诗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江雪》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还能感受到作者运用艺术手法营造的独特的氛围。

枫桥夜泊解析

枫桥夜泊解析

枫桥夜泊解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名篇之一。

诗中以夜泊枫桥为背景,以枫桥的冷落和孤寂暗合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孤独。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主题。

首先,这首诗通过描绘枫桥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即刻勾勒出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感受到月色的凄凉和江枫渔火的孤寂,与愁眠相对应。

这种情感的流露,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

其次,诗中运用了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诗中描绘的枫桥,是一个冷清而孤寂的景象。

这种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呼应,使诗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和深刻。

而诗人的感受,则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心的苍凉和孤独。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中的“月落乌啼”与“霜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孤独。

另外,“江枫渔火”则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诗人的心境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最后,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和苍凉。

通过描绘冷清的枫桥夜泊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孤独,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孤独和苍凉的主题,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内涵和感染力,留给读者深思。

总的来说,《枫桥夜泊》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孤独的夜晚。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内心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

《早发白帝城》课文解析

《早发白帝城》课文解析

《早发白帝城》课文解析《早发白帝城》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这篇作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创作。

通过对于杜牧杰出的才情、豪放的个性以及对于逝去岁月的感慨,这篇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早发白帝城》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结构、意境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歌结构及韵律《早发白帝城》共计有五十二行,作者运用了五绝的诗体,每句四个字,整体韵脚平仄和韵脚押韵有序。

杜牧巧妙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诗歌表现出流畅和谐的节奏感。

二、意境描写1. 描绘自然景色:《早发白帝城》以“晓出净慈寺,朝看千载云锦开”开头,文字简练地勾勒出了诗歌的背景。

净慈寺的景象在杜牧笔下勾勒得栩栩如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早晨的宁静与美好。

2. 表达个人情感:通过具体描绘与与净慈寺相连的白帝城,诗人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

他以“百战沙场碎铁衣,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自己在战争中的辛酸与无奈,同时借用了城春景象来对比战争的残酷,展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之情。

三、情感表达《早发白帝城》以净慈寺、白帝城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岁月的无奈与对逝去年华的感慨之情。

整首诗以感叹的口吻娓娓道来,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四、艺术手法运用1. 比喻手法:在《早发白帝城》中,杜牧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将战争比作战衣,将城春景象与战争对比,巧妙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2. 对仗手法:诗歌中的对仗手法成为整篇作品的精华所在,使整首诗歌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通过对仗的运用,杜牧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更加准确地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五、主题思想《早发白帝城》的主题围绕着战争岁月和逝去年华展开。

诗中通过净慈寺和白帝城的描绘,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扬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又通过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人生矛盾的思考。

杜牧以独特的诗歌才情和生动的意象描写,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诗歌之中,创作出了《早发白帝城》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月下独酌》 文章解析

《月下独酌》 文章解析

《月下独酌》文章解析《月下独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将对《月下独酌》进行全面细致的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月下独酌》共计五句十五个字,整体分为三个句子,每个句子都以两个字起句,构成了多音节的平仄。

这种句式结构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流畅,使诗人的思想更为生动鲜明。

接下来,我们来剖析诗人对月亮的描绘和象征意义。

诗中的“月”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诗人将自己独坐于月下饮酒的场景描绘得如此真切,以表达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月亮被诗人视为知己,虽然寂寞但却能与其相互倾诉,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恰恰展示了杜甫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进一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诗人一开始就提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这两句中的“一”字,用以强调诗人孤独的情感状态。

他把自己与周围人群相隔离的形象通过“独酌”和“无相亲”的词语表现出来,突显了他内心的孤单和苦闷。

同时,诗人借助酒来寄托情感,也表现出他对逃避现实的渴望。

此外,诗人通过对月色、花香、酒意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幽静而温馨的氛围。

他借助这种氛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月亮进行对话。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呼唤与追问。

这不仅揭示了诗人对光阴的珍惜和不舍,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分析诗的结尾。

诗的最后一句“得似李家杜门”。

这是杜甫对自己与李白并驾齐驱的期许和追求。

李白被杜甫视为文学上的楷模和知音,他向往李白那样的境界和成就。

通过将自己与李白相提并论,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期待和不懈的追求。

通过对《月下独酌》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矛盾之情。

他通过这首诗,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转化为美妙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在欣赏诗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登鹳雀楼》唐诗意蕴解析

《登鹳雀楼》唐诗意蕴解析

《登鹳雀楼》唐诗意蕴解析唐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其中,《登鹳雀楼》这首由王之涣创作的七言律诗,被视为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以娓娓道来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慨,蕴含着深远的诗意。

《登鹳雀楼》描绘了一幅高山巍峨、云雾缭绕的景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流畅而自然地诉说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诗歌整篇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以及浩渺壮阔的格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远望之中。

首先,诗人通过用意与景的交相辉映的手法,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宏伟壮丽。

诗中提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无限远景的壮丽景象。

这种景象和现象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无限开拓、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也意味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对宇宙的无穷辽阔有一种无限向往之心。

其次,诗人以此景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慨。

诗歌中蕴含着对流年逝去和时光荏苒的深思熟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表述,使人对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有一种深刻的感受。

这种感受透过诗的笔触传递到读者心中,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广袤,引发了对人生、时间、命运等问题的思索和反思。

最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大自然景色的吟咏与赞美。

这种吟咏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痴迷与敬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大自然的博大与无垠激发诗人的宏大情怀,使他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情感和身心的超然感。

总体而言,《登鹳雀楼》这首唐诗描绘了壮美的山水景色,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诗歌中的世界,触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

这首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丰富的诗意和意蕴,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通过解析《登鹳雀楼》这首唐诗的意蕴和诗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以及宇宙的无限向往和感慨。

《琵琶行》古诗解析

《琵琶行》古诗解析

《琵琶行》古诗解析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以描写女子音乐家为主题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本文将对《琵琶行》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主题《琵琶行》的主题是表达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琵琶女的苦辣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女子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由,甚至被束缚于琵琶的弦音之中,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结构与意境《琵琶行》由七言绝句组成,每一句都以响亮的句式开头,通过叙述琵琶女的境遇,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全诗中,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坎坷。

通过诗人对琵琶声音的刻画,产生了一种悲壮而凄凉的意境,使读者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同身受之感。

三、语言运用作者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通过对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音色的描绘,运用了音的比喻,使琵琶与女子情感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感。

其次,通过对琵琶女丰富的手势形态的描写,运用了形的比喻,突出了琵琶女身体的动感与优美。

再次,通过对琵琶女命运坎坷的描绘,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使琵琶女和整个封建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凸显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困境。

四、艺术风格《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女子命运的关切与痛惜,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其次,作者通过对琵琶音色的描绘,使整首诗具有了鲜明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最后,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总结一下,《琵琶行》是一首描写女子命运的优秀古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闷与无奈。

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整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将琵琶女的悲剧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乌江亭》 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 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篇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文字解析:
《题乌江亭》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以具体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乌江亭的美景。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雪岗凌空近白云”等的描绘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乌江亭,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和宁静。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其次,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诗句中的“我满心欲问如何是两岸”、“曾被佳人笑黄巢,不解古人心共乱”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诗人引用了历史人物黄巢的名字,以表达他对于历史沧桑和人世变迁的关注。

通过诗人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在赏诗的同时也得到了对于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在写作风格上,诗人运用了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美感和诗意。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银河与江水相连,表达了江水的广阔和辽阔之美。

诗句中的“雪岗凌空近白云”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雪岗拟人化,表达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诗人创造出了一个意境唯美、充满生命力的乌江亭。

总体而言,《题乌江亭》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以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为表现工具,创造出了一个美丽而深邃的诗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哲理,进一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散文到中唐韩柳走向兴盛
散文包括骈体文和古文。初唐、盛唐是 诗歌的天下,初盛唐散文主要是骈体文,如 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骆宾王《代 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在中唐儒学复兴的 背景下,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创作,古文 空前繁荣。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 荀鹤等人创作小品文,讽刺和批判现实。鲁 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唐人小品文成为 “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
第三,学习唐代文学要经常关注和 熟悉唐代学术研究史。常看万曼《唐集 叙录》、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唐 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懂得从目录学入手,查阅学术刊物,把 握学术研究动态。
如李商隐的《锦瑟》。元好问《论诗绝 句》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 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根据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辑)的总结, 有恋情说、咏瑟说、悼亡说、听瑟曲说、伤 唐室残破说、游历名区说、顺宗内禅说、编 集自序说、回顾平生兼编集自序说、自伤身 世兼悼亡说、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等11种 说法。王蒙认为,此诗“没有定解也就是可 以有多解”。(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综述》,见《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李淑《诗苑类格》)
双拟对
【双拟对】对偶之一。对句中每句都有相同的字, 但不相连,二者共同描述表现句中另一字的对偶。唐 代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说:“双拟对者, 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 ‘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类, 名为双拟对。诗曰:‘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炎 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释曰:第一句中,两‘夏’ 字拟一‘暑’字;第二句中,两‘秋’字拟一‘阴’ 字;第三句中,两‘炎’字拟一‘至’字,第四句中, 两‘凉’字拟一‘消’字:如此之法,名为双拟对。 又云:‘乍行乍理发,或笑或看衣。’又曰:‘结萼 结花初,飞岚飞叶始。’释曰:既双‘结’居初,亦 两‘飞’带末;宜书宜时之句,可题可怜之论,准拟 成对,故以名云。而又取双拟为名。……或曰:春树 春花,秋池秋日;琴命清琴。酒追佳酒;思君念君, 千处万处:如此之类,名曰双拟对。”
二、唐代文学的主要式样
1.诗歌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据明末胡震 亨《唐音癸签》的统计,唐人有别集者共691家。清 代彭定求等人编定的《全唐诗》所录诗人有2300余 人,著名诗人就有60多人,大大超过了战国至南北 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诗作有48900多首。又据中华书 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搜集了佚诗2000多 首,再加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发表王 重民《补全唐诗拾遗》遗稿有未收入《全唐诗外编》 中的52首,再加上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目前 能确认为唐诗的就有55000多首,比自西周到南北 朝流传下来的诗篇多出三倍以上。
第二,杜审言、“沈宋”与五、 七言律的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 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宋之 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 七律写得较好。他们对唐代近体诗的完 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
①把“四声”二元化
“四声”:指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 南朝永明年间,沈约、谢眺运用当时佛经翻译
兴盛后期(大和中至乾符末约50年)。自从蒋防《霍小玉传》传奇文 以后,这时期主要以传奇集或者志怪传奇集出现为特征,共有三、四 十种之多。代表作有裴鉶《传奇》三卷、牛僧孺《玄怪录》十卷、李 复言《续玄怪录》十卷等。
低落期(广明中至唐末约30年)有传奇文6—7种,小说集10种,以皇 甫枚《三水小牍》二卷为代表。
第一,上官仪与“上官体”
《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 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 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 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 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 感而作之诗。
“上官体”的三个特点:
一是多写丽景艳情; 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
3.传奇到中、晚唐走向兴盛
唐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初兴期(武德至大历约160年)。又以开元为界,开元以前,作家主 要是继承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创作志怪小说。代表作有王度《古镜 记》、张鷟(音浊)《游仙窟》(骈体小说)、无名氏《补江总白猿 传》。开元以后,有传奇小说,如郭湜《高力士外传》(以描写人物 为中心)。唐初传奇小说是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 歌、民间说唱艺术及佛教叙事文学而形成的。
二是自觉地继承儒家诗学的“风 雅”传统,拯物济世。
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李白高歌“大雅 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希 望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总而言之, 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陈子昂在《感遇》、李白在《古 风》、杜甫在《兵车行》、《丽人行》、“三吏”、 “三别”,白居易在《新乐府》、《秦中吟》中都自 觉地继承儒家诗学“风雅比兴”的传统,积极干预现 实政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主 讲
代 文
: 陈



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论
一、 唐代文学的分期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的
《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 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 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 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 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 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 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 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 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 玄宗先天元年之间; 盛唐(公元713~755年),大体上是指唐玄宗开元、 天宝年间; 中唐(公元756~824年),大体上是指唐肃宗至德 元载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之间; 晚唐(公元825~907年),大体上是指唐敬宗宝历 元年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之间。
三是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 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
李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向黑暗的政治发出抗议。 韩愈高呼“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指出“唐之有天 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 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 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送孟东 野序》)唐人的敢怒敢言,都是其远大志向和使命感 的要求所致。而远大的志向和承先启后的历史使命感 又使得他们在困苦时能保持自信和达观。
4.词源于民间,兴于中晚唐、成熟 于五代时期、繁荣与宋
词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 兴于中晚唐:白居易、张志和、刘禹锡
等人词作 成熟于五代:词的两个中心——西蜀与
南唐
三、 如何学习唐代文学?
(一)“ 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社会 制度,唐代的时代精神风貌,唐代诗人的生平 经历,唐代诗人诗歌的编年。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各派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 各派诗人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 形成。
初唐诗坛两大创作取向: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 “四杰”、陈子昂等人以“诗言志”的
取向。
唐初两大宫廷:唐太宗与唐高宗、武则 天。
第一节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
唐初两大宫廷:唐太宗 唐高宗与武则天
1.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 2.形式上:声律对偶、雕琢辞藻。
兴盛前期(建中初至大和初约46年)这是传奇文的兴盛期。代表作多, 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南 柯太守传》,陈鸿祖《东城夫老传》等。而且还出现“歌传相偶”现 象。有白行简《李娃传》(元稹《李娃行》)、元稹《莺莺传》(李 绅《莺莺歌》)、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沈亚之 《湘中怨解》(韦敖《湘中怨歌》)等等,有些失传。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在《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着 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初唐时期杨炯的《从军行》、《出塞》,卢照 邻的《陇头水》、《紫骝马》,骆宾王的《从军行》、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到盛唐时期李白《侠客行》、 《结袜子》、《少年行》二首和《古风》诸诗,王昌 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孟浩然的《望洞 庭赠张丞相》,王维的《少年行》、《老将行》和杜 甫早年的《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诗 篇,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初盛唐文人并不注重贪图眼 前的富贵,而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强烈地希望建立 千秋功名,这构成了初盛唐诗歌的“风骨”。
第四,熟读唐人诗文选集,了解代表作家、 文学流派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选集: 1.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注》(在清
蘅塘退士孙洙所遍选基础上详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2.(清)沈德潜选《唐宋八大家文》 3.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 4.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
第五,主要参考书目
两星期内通读教材 闻一多《唐诗杂论》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