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寒战发生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髋关节置换后不能行走的原因

髋关节置换后不能行走的原因

髋关节置换后不能行走的原因
髋关节置换后不能行走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后恢复期: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手术,术后需要一
定的恢复期。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加强
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以便能够重新行走。

如果患者没有
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或违反了临床医生的建议,可能会导致
行走能力受限。

2. 出现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手术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发生并
发症。

比如,手术切口感染、人工关节脱位、血栓形成等问题,这些
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手术后的行走能力。

3. 骨骼问题:有些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可能存在其他骨骼问题,如骨质疏松、骨折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术后的行走能力。

4. 肌肉力量不足: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周围的肌肉强度和功能可能会
受到影响。

如果患者的肌肉力量不足,特别是臀部和大腿肌肉的力量
不足,可能会导致行走能力受限。

5.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术后康复效果也有差异。

有些人
可能康复得较慢,恢复期较长,因此可能不能立即行走。

总之,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行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术后患者需要遵
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诊,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寻求专业建议。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房颤的原因分析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房颤的原因分析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房颤的原因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院在2006年5月为1例患者行第三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经过顺利,但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出现房颤。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

现将房颤原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女,76岁,于1992年因右侧髋部外伤致股骨颈骨折,行右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因髋钉松动,于1994年再次行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

2006年4月25日,患者不慎摔伤右髋,X线提示右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下沉而入院,5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手术经过顺利。

术后第一天患者突然发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查体:心率162次/分,节律不整齐,且脉率明显低于心率,出现脉搏短绌,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西地兰0.2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稳定患者情绪等一系列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患者病情稳定,与5月26日康复出院。

2 房颤原因分析2.1 原发高血压疾病:洪晓英[1]通过对51例房颤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高血压是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发生率大于42%。

本例患者以前曾患有高血压,一直还在服药治疗,所以认为患者原有高血压是这次房颤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的影响:患者因有过两次手术经历,对再次手术后的效果缺乏信心,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同时,手术后自理能力缺陷、自我形象紊乱及切口疼痛,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急源,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焦虑、恐惧等。

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可削弱机体代偿能力,诱发房颤的发生。

2.3 睡眠紊乱:患者手术后探视、陪伴人员较多,环境不够安静;切口疼痛及医护人员的频繁治疗和护理操作等影响患者的睡眠。

睡眠不足可以引起情绪不稳定、烦躁,心脏负荷加重,易诱发房颤的发生。

3 讨论3.1 要认真作好手术前评估及心理准备:手术前评估不仅要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特别要注意评估患者曾患有哪些疾病,主要是内科疾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及防范对策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及防范对策

身、 早期 功能锻炼 , 移床 严禁牵 拉 患侧 肢
体 , 有 专 人 保 护 髋 关 节 。术 后 应 穿 防 旋 应
鞋保 护中立体 , 卧时注意保持屈髋 和屈 侧
小 型 钢 板 治疗 掌 指 骨 骨 折 2 5例 体 会
何燕飞 黄 海 东
di 1. 9 9 j i n 10 —64 . 0 0 o:0 3 6/ .s . 07 s 1x 2 1 .
采 用 最 多也 是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人 工 髋 关
栓栓塞性疾病 的两个不 同阶段 , 临床实 际
工 作 中 , 年 患 者 可 因患 有 基 础 疾 病 致 血 老
血栓史者 , 术前 高度 重视 原发 疾病 , 其 尤 具有高危 因素 的人群 要进行评估风险 , 及 时指导患肢 活动 , 高患 肢 , 抬 及时 观察 患
子 肝 素 抗 凝 治 疗 , 量 减 少 术 中输 入 新 鲜 尽 m 也 可 以 预 防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 成 。
塞等 。大面积的肺栓塞是致死性 的, 导致 手
加 强护理措 施 , 防止 褥疮 形 成 , 对术 后患者 每 2小 时 翻 身一 次 , 摩 突 出部 按 位, 不宜翻身患者则要两个 人分别在两侧 将臀部抬起 , 缓解压力 , 改善局部循 环 , 透 气, 最好 宜卧 气垫 床。及 时更 换床 单 , 保 持局部皮肤 清洁 , 防褥疮 发生 。 预
人 工 髋关 节 置 换 术 常见 并 发 症 及 防 范对 策
治疗 。手术本身是有创手术 , 使患者免疫力
焦延军 王 永霞 曹 亚 军 膝 , 膝之 间可垫 软枕 扩散 , 影响手术 部 位的愈合 。术前备皮 和手术 时的无 菌操作 不严格也可导致局部发生感染。术后切 口 换药不严格 , 无菌操作不规范也是直接感染 的机会。假体如骨水泥单体的释放 , 影响细 胞 的吞噬 作 用 , 生 异 物 排 斥 反 应 , 能 造 发 可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干预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干预

建议 对 4 0岁 以上 的 肥 胖 者 、 小腿 水 肿 、 脉 曲张 、 静 以往 有 深 部 静 脉 血 栓 者 , 人 工 髋 关 节 置 换 后 , 考 虑 采用 预 防性 抗 凝 治 在 应 疗 _ 。因 此 , 高 凝 患 者 可 口服 肠 溶 阿 司 匹 林 和静 滴 低 分 子 4 』 对
他并发症 。
2Hale Waihona Puke 常 见并 发 症 发 生 原 因
活动 方 法 , 并介 绍 成 功 病 例 , 除 患 者 的 紧 张 恐 惧 心 理 , 高 消 提 心 理 应 激 能力 , 患 者 主 动 参 与并 发 症 预 防 。 进 行 全 面 的 检 使 查和评估 , 积极 治疗 和 控 制 其 他 内 科 并 发 症 , 高 血 糖 、 血 如 高 压 、 部感 染 等 , 为 术 后 并 发 症 预 防提 供 治 疗 护 理 依 据 。 肺 并 3 2 深 静 脉栓 塞 的 护理 对 策 术 后 抬 高 患 肢 , 出心 脏 水 平 . 高
用红 外 线 照 射 。 尽 量 避 免 在 患 肢 穿 刺 或 输 液 。根 据 Kee ly s
果 不 采取 预 防 措施 , 髋术 后患 者 静 脉 血栓 发 生 率 可 达 4 % ~ 全 0
7 %, 有 2 0 并 %可 发 生 严 重 的 肺 栓 塞 _ 。血 栓 栓 塞 认 为 与 长 1 』
动功能锻炼 , 以促 进 远 端 静 脉 回流 。保 持 切 口负 压 引 流 管 通 畅 , 时挤 压 引 流 管 , 时 排 除 不 畅 原 因 , 定 及 防止 髋 部 、 腹股 沟 出 血 肿 胀 少 局 部 压 迫 。 患 肢 可 使 用 弹 力 袜 , 后 2 采 减 术 4h可
时 间 的 被 动 体位 , 中 止 血 带 的 应 用 , 度 旋 转 牵拉 及 骨 水 泥 术 过 聚 合 物产 物使 邻 近 血 管受 到 损 伤 、 血 , 后 患 肢 肿 胀 致 使 血 出 术 流 动 力 学 改 变 有关 。

围手术期如何预防与处理病患寒战

围手术期如何预防与处理病患寒战

围手术期如何预防与处理病患寒战
手术期间,病患寒战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低温环境以及恐惧等因素引起的。

寒战不仅会带来不适感,还可能对手术过程和病患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围手术期,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病患寒战的发生率,并在寒战发生时及时处理。

1.健康室温环境:手术室和床边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2-24°C之间,避免病患受到低温刺激。

1.及时发现:手术中或术后,如发现病患出现寒战症状,需要及时提醒手术团队,并进行进一步观察。

围手术期预防和处理病患寒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
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患
寒战的发生率,保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病患的康复。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精品文档资料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精品文档资料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6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股骨颈骨折17例。

采用生物型假体者13例,骨水泥型假体者19例。

均采取前外侧入路,手术时间平均1.5~2小时,出血量平均500~800ml,术后卧床时间48小时,手术后3天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下床活动。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①感染:查阅文献了解到,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早期(7~15天),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Charnley报道感染率3.8%。

Pallerson报道感染率8.15%,其原因与手术、血源性及组织损伤有关。

因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间相对较长,创伤大,此外假体上磨损下来的碎片及骨黏合剂等材料,病人的全身情况欠佳等原因发生切口感染。

故术前3天预防性给抗生素,皮肤清洁备皮后严格消毒并用无菌中单包扎,术后3天,我们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切口局部疼痛情况、渗血情况、引流管是否通常、引流液的量,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抗生素等。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倒流。

引流液[3]。

主要与体位不当有关。

因为早期置换关节周围的组织未修复,关节稳定性差。

如早期病人体位不当,如患肢内收内旋位、盘腿等,翻身不恰当,均可导致髋关节脱位[4]。

术后翻身向健侧,翻身时两腿之间夹一软枕,协助患者保持髋、膝与身体在同一轴向健侧翻转。

术后常规穿“丁”字鞋或用皮牵引适当制动患肢,保持外展内旋位,术后6周内做到“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或矮椅,不要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不要屈髋>90°。

本组无发生脱位的并发症。

③神经、血管损伤: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0.08%~3.7%[3]。

与神经、大血管的损伤部位与手术有直接的密切关系。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足趾活动、毛细血管反应、皮肤颜色、皮肤感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足趾皮温降低,颜色暗紫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作出处理。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假体置换被疾病或损伤破坏的髋关节,置换后可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来的功能[1]。

自1963年chamely首次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地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以来,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与应用,它是近年来矫形外科学中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目前,人工髋关节且技术被认为是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疗方法[2]。

然而,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大多是高龄患者,常常伴有多脏器疾患,手术耐受力性差,增加了围产期处理难度。

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髋关节手术的利进行,严重的会危急患者的生命[3]。

同时人工髋关节置换还常伴有一定的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人工并节的材料,结构、固定器材及手术操作等有关外,术后处理和护理正确与否也和并发症有很大的关系[4]。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生活能力,各种剌激反应能力和心、肺、肝、肾功能都有所下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加强术后护理的早期康复指导,可预防的减少并发症[5]。

据统计资料表明[6],引起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死亡的病因中,既往疾患常常是首要原因。

因此做好人工关节术后专业护理的同时,应该重视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静脉栓塞是高龄患者术后的最严重之一,深静脉栓塞是骨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7]。

老年患者由于日常活动少,术后卧床,血液黏滞度较高,下肢静脉回流较慢,更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且可导致肺栓塞[8]。

术后一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否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二要早期进行患肢肌肉伸屈活动的训练,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三要同时配合使用抗凝药物,李晓雯认为[9],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术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术后主动活动足部和踝部关节对改善血流动力学和防止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2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人工关节置换,因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易发生感染。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治疗髋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等。

该手术对于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效。

然而,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避免并发症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1. 术后疼痛管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常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疼痛。

以下是一些控制疼痛的常见方法:•使用镇痛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镇痛药物。

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如有不适应当及时向医生反馈。

•冰敷:冰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将冰袋或冰块包裹在布料中,并轻轻放在髋关节处15-20分钟。

使用冰敷时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损伤皮肤。

•保持休息和卧床:适当休息可以帮助减轻术后疼痛。

患者术后应注意遵守医生的休息指导,如卧床、避免重体力活动。

2. 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来恢复髋关节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措施:•物理治疗: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肌肉锻炼等。

患者需要按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步态训练: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能需要重新学习正常步态。

医生或物理治疗师会指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以确保步态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训练: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功能训练,如上下楼梯、坐立起身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康复。

3. 术后感染预防术后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护理: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手术切口护理。

注意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并定期更换敷料。

•注重个人卫生:患者在术后应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净,勤洗手,避免感染。

•使用抗生素: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 血栓形成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早期活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量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寒战发生原因的分析与对策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寒战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52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术中保暖,创造温暖的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和寒战的程度。

结果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5)。

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寒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寒战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标签: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寒战;原因分析;护理对策人工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治疗髋部症患,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此项手术技术难度高、又具有创伤大、失血多、手术时间长等特点。

寒战是患者出现不随意的肌肉收缩,体温下降,尤其是四肢皮温下降明显可造成机体耗氧量增加及相应动力学变化。

特别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差,基础代谢率低,对温度变化敏感,手术创面热量损失大,致使机体自身产热减少,导致体温降低。

而低体温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寒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因此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积极早期作出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并对术中发生寒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降低了寒战的发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52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85岁,平均75岁。

其中男22例,女30例,均为外伤所致股骨颈骨折。

全组中并存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患等常见老年病者约占70%。

全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手术需要调节室温,在麻醉手术时室温为22℃~25℃,输入加温的液体,冲洗创面用37℃加温液体,手术台表面铺垫一循环变温水毯,温度设定为38℃,上肢覆盖棉垫等,术中加强体温的监测,,测温后及时记录,绘制体温曲线并进行分析,以上措施保证了患者体温的正常。

观察两组术中寒战发生的程度和发生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的时间及程度。

寒战程度分级标准按0~3级评分,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轻微纤维颤动;2级:1个以上肌群可见明显颤抖;3级:全身大群肌肉可见明显抖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讨论3.1寒战发生的原因分析3.1.1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会增加患者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至患者寒战。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使对流和辐射明显增加,容易出现低体温。

有研究表明,在小于21℃的手术室环境下,至少有5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

有文献报道,冬春季节全身麻醉后寒战发生率达72.5%,而夏秋季节为27.5%,说明季节变化与寒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3.1.2麻醉的因素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机制不同,全身麻醉时,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受到抑制,耗氧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量从机体核心向外周转移,热量散失超过代谢产热。

全身麻醉药物均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挥发性麻醉药有直接的外周血管扩张作用;肌松药可降低肌肉张力,使机体产热减少,产生寒战。

3.1.3手术因素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完整的皮肤是天然屏障。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遇冷时血管收缩,反应迟钝,对周围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易发生低体温。

手术过程中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肤引起寒战:术中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反复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术中大量快速的补充容量,输入低温液体或输入冷藏库血,大手术体腔(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致热量丧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丧失引起寒战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手术时间越长,对体温的影响越大,也使体温容易下降,手术时间超过2h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更高。

3.1.4 患者自身因素老年人各个脏器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差,通过寒战、血管收缩等方式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有限,使其对冷的耐受力差更易发生低体温导致寒战的发生。

加之对手术产生恐惧、紧张情绪,以及术前禁食8h,热量来源少,都可使患者体温下降。

3.1.5药物因素术前使用抗胆碱药,可减少寒战。

术中应用阿芬太尼和哌替啶可减少寒战,术中应用挥发性麻醉剂者容易发生寒战。

Goold报道,术前应用止痛药,寒战发生率高于不用止痛药者。

术前给安定药的患者,寒战率低于不用者[1]。

3.2护理干预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充分重视术中患者低体温引起的寒战,合理选择监测部位,把术中体温的监测作为重点监测项目,对于麻醉、手术引起的寒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

3.2.1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有文献报道,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至寒战。

术前一天巡回护士要到病房查阅病历,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恐惧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创伤后显得更为突出。

巡回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及预后,从而积极配合手术。

消除患者疑虑,增强患者信心,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使患者在术前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阶段,减轻患者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域值下降。

3.2.2保持环境温度的适宜手术室环境温度直接影响老年患者手术期间体温的变化。

动态调节环境温度,患者入室前1h,先设置手术间温度在22~24℃,室内湿度40~60%,待室温与设定温度接近平衡后患者进入,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麻醉前盖好被子。

医生在给患者皮肤消毒时,可调高室温在26℃,提醒医生尽快缩短消毒时间,覆盖无菌巾后再调到恒定状态。

3.2.3采用保暖覆盖物保暖棉被服、循环水毯、热风机、冲气式保温毯等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

有效预防了术中寒战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预防性的保暖措施多种多样,首先在接送患者时注意保温,特别在冬春季节要加盖棉被毛毯,不要过多的暴露患者。

由于躯体暴露体表热量容易散失,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更快,因此实施麻醉和手术时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注意对肢体加强保暖。

有实验表明,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的30%。

在手术台表面铺垫一循环变温水毯,连接于变温水箱温度设定为38℃,术中持续对患者加温。

髋关节置换术需要摆放侧卧位,患者上半身加盖小棉被,双上肢放在托手架上用小棉垫包裹,不要过度外展,使之与周围的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干燥。

对于手术部位的皮肤,采用含碘的3M手术粘贴巾黏贴在切口周围裸露的部位,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减少手术中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2]。

提醒手术者尽量缩短消毒时间,以减少消毒液的挥发带走热量。

3.2.4使用加温的液体有研究表明术中每输入1个单位或1L低温环境下的液体,核心体温可下降0.25℃。

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如果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4度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所以在进行输液,输血前对液体和库血进行加温(36~37℃)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低体温,减少寒战的方法。

髋关节置换术中需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周围,冲洗液的温度在37℃,接近人体体温,以减少体热散失。

经气道加温,呼吸道热丢失约占总量的10%通过使用麻醉机架温模块与湿热交换器,可有效加热吸入气体,减少呼吸道热量丢失。

术中输血、输液过程中,可突发寒战,高热达38~41℃,伴恶心、头疼、脉速等症状,系输血、输液引起的致热原反应,应与低温导致的寒战相鉴别。

在输血、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密观察输液反应,防止寒战的发生。

3.2.5加强术中对患者的体温检测巡回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予心电监护。

注意患者意识状态。

吸氧,根据SpO2监测调节氧流量。

对于合并心肺疾患者要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肺水肿、心衰发生。

每15min监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

对有寒战发生的患者,遵医瞩给与抗寒战的药物如舒芬太尼地佐辛等。

评估寒战的分级,严密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持续面罩吸氧,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4讨论术中低温致寒战是一个普遍和潜在的严重问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5%~65%。

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3]。

另外寒战还可影响术中监测的准确性和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甚至影响预后。

结果显示,未作有效加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为40%,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使氧耗量明显增加,并伴有二氧化碳和每分钟通气量增加,此将导致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资料显示,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高,术后1年的死亡率也高,而且大多数合并内科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所以在对这一类高危患者的手术中,我们更要加强责任心,全面细致地做好各项手术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很重要。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我们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采取多种保温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可有效地防止了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

,有效地阻止了低体温导致的热量丢失和体温下降,使患者围术期的体温恒定,,避免了寒战的诱发因素,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从而提高了手术护理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1]吴安石,黄宇光,徐庆,等.国产舒芬太尼用于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国际麻醉学与苏醒杂志,2010,30(8):4.[2]吴治敏,岳曾俊.肝移植麻醉手术期间低体温的研究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98.[3]李国芹.保温毯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2):154-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