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孟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孟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大同社会也有着自己的描述和理念。
他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相互关心和尊重,互相帮助和支持。
社会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和阶层的差别,贫富之间也没有鸿沟。
人们之间不争利益,而是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幸福。
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和谐相处,不会有恶意竞争和争斗。
人们之间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个人利益不会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幸福成为社会的最高追求。
孟子认为,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人们秉持公正和道德原则,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来实现大同社会的目标。
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人们的仁爱和道德意识,才能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而言之,孟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异、人人平等、和谐共处、追求共同利益和幸福的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需要人们以道德为导向,彼此关心和尊重,通过仁爱和道德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孟荀思想异同及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

孔孟荀思想异同及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作者:张春妮摘要: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
作为儒家学派后继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主张,虽说同源共流,但孟荀在先师原儒的基础上发展,糅合自己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到底有所不同,之二人观点亦有相悖之处。
从孔孟荀三者的学说主张可以探索出儒家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今人学者对孔孟荀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孔孟荀,学说主张,儒家思想变化,原因一、前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大致思路向。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那么他们三人的学说主张有何异同呢?为什么儒家思想到了孟子和荀子这里会出现不同?儒家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探究了解以上问题,笔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国开在线论坛、百度学术等,以"从孔孟荀思想异同到儒家思想变化原因研究综述"为主题,以"学术文献"为范围,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收集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二、孔、孟荀三人的同根同源春秋末年,孔子根据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创办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应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33习近平主席在《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中提到中国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从而将“义利观”一词重新引入大众视野。
所谓“义利观”就是指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两方之间关系的一个问题,它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
我们可以把“义”分成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正义,二是义气。
“正义”即我们对事情采取的公正的态度,用采取合乎道德规范标准的方式处理事情;“义气”是指一种为他人主持公道的行为或者气概。
“利”则是指物质利益或者人的私利私欲。
“利”在《说文》中被解释成“利,铦也,从刀。
和然后利,从和省”。
原意是用刀割粮食,后来逐渐被引申为一些对其他人有利的事情,因此“利”是包含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各种利益的统称。
早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农耕工具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土地掌握在个人手中成为私田,私田的增加使得人们的私欲增加,因此在争夺更多土地为自己所有的过程中产生了义利之辩。
随着时代的变迁,皇朝的更替,经济政治背景的变化,义利之辨也不断地去粗取精,在融合时代特色的过程中被一次次地传承下来,从而贯穿了中国伦理思想史全部进程,也成为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不懈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特别是以孔孟思想的义利观点为核心。
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义利观思想主要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这些思想不但影响了后世国人的思想层面以及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对现代社会努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被称为“亚圣”,他的许多思想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又有自己新的独到之处,我们本文主要谈论的义利观亦是如此。
在孟子的义利观中,“去利怀义”是他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孔孟义利观的相同点(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言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孟的义利观中,义利是辨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指标。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高一作文 对比孔孟之道

高一作文对比孔孟之道对比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学者,明代时学者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那么,作为同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两人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分歧呢?孔孟相同点之一:仁。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
《论语》里共出现了66个“仁”字,说明孔子和孟子达成统一战线,一句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关于“仁”,两位大儒都有精彩的说明。
孔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两句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孔孟思想相同点之二:反战。
今天我们读《论语》,品《孟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在《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对子贡要挑起不义的战争显得十分恼怒,痛斥子贡。
最终让子贡劝说国君放弃讨伐颛臾的想法。
孟子则更直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完成国家的统一。
充分反映了他反对战争,关心民众疾苦的心理。
孔孟思想相同点之三:对“礼”的维护。
《论语》里有一个“叨陪鲤对”的故事。
其中有一句是孔子与他的儿子孔鲤的话: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孔子对周礼的推崇。
而孟子则从周礼的角度,对墨家“兼爱”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把国君对人民的剥削看成是天定的。
这是两人思想的保守部分。
孔孟思想不同点之一:性善论PK性恶论。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他对性善论的肯定和绝对化。
人人可为尧舜,又可见他的强迫。
而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他认为,人性本恶。
此外孟子显得更崇拜大丈夫。
而孔子则显得有些迂腐。
比如,他明明讨厌阳货的为人,却要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访,以是回礼。
而孟子则更像一个率性而为的人,比孔子来得洒脱。
他见庄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大胆批评毫不留情。
让人看到了孟子率真的一面。
总之,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同多而异少。
今天我们再次拜读他们的智慧结晶,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的思想光芒。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尚挽摘要: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
尽管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流之首,但是孔孟的代表地位还是无法取代的。
因为他们二人本是儒学的灵魂与精华之所在,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
然而,同为儒学先驱、千古圣人,可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却充斥着异样的光彩。
在此,就让我们一道去探讨孔孟思想的大同小异。
面对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文化救国‛!可是,什么文化才能够救中国?答案是:‚旧儒学‛,而且只有它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孔孟思想大同小异旧儒学文化救国正文: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向来是不缺少名人贤士的。
他们如同满天星辰,遍布于时代的角角落落。
正如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可是,纵观岁月的潮流,大浪淘沙,又有多少文人墨士能够真正的万古长青?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啊!看我华夏文化地大物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在它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里,又有谁真的可以与月争辉了?在这里,一切的家仇国恨,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变得弱不禁风;还有那写不尽的人世沧桑,更形同于沧海一粟。
然而,他虽然大的雁过无痕,却也并不显得空洞。
它好像坚实的泰山,顶天立地;他好像奔腾的江河,横亘乾坤。
创造出无尽的神秘和空间,供给着华夏子孙无尽的精神食粮。
而论及缘由,当归功于它的根深蒂固。
这就需要追溯到春秋,那个圣人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
正是因为他们,方才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开拓了华夏文化的领域;引领了华夏文化的方向。
孔丘,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的圣人。
同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他的儒家学说。
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首,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各界的需求和标准,这也是其能够影响华夏民族至今的重要因素。
同样,他的伟大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儒学思想至今还是中华民族的坐标与导航。
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这就不得不说说孟子。
尽管儒学是在无数儒学家删繁就简、苦心经营的之中不断完善的学术产物,但是孔子与孟子的代表地位却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二人本就是儒学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
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
然而,同为儒学,自是有着同样的基本思想和主张。
可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也难免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不同思想,而包括任何一种学说在内,也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对比、批判和筛选,才能够使他得到更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同样,对于孔孟,这两位儒学先驱,这两位千古圣人。
在他们的思想里,也充斥着异样的光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孔孟儒学的‚大同小异‛。
孔孟思想之大同提及孔孟之道的共同之处,则当属儒学的根本思想。
那么,究竟何为儒学,儒学的根本思想又是什么?首先,对于儒学,大众最通俗的见解无非与‚仁义道德‛。
可这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足于以偏概全。
而所谓其根本思想,则自然要探寻其根源。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还必须得从孔子入手去探讨。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此可见,即便是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
所以说,还必须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那么,孔子究竟所学何物,又跟其儒学思想有何关联?《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足见,孔子自幼好礼,善于演习礼仪。
而结合时代背景和其生平事故,他应该是精通‚六艺‛,并且见解独到的。
再者,又写道:‚晚而喜《易》,韦编三绝‛。
这就更加证明,孔圣人的博古通今和学无止境。
而且,观其生平诸多事例,他的确是:知别人所不知,能别人所不能。
所以,对于这点我就不再累述。
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儒学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诸多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此,就借用一段名家的言辞,来概括何为儒学的根本思想:孔子‚述而不作‛,以《诗》、《书》、《礼》、《乐》教,这说明孔子格守传统之经典体系,自觉的传承着夏、商、周三代经典之精神,开创中国上古‚六艺‛的儒家化,并问礼于孔子,且大赞管仲之治国方针,奠定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的世界观。
当然,这只是儒学最基础的轮廓,而其之所以能够成形,并且在以后与各派学说的冲突中得以发扬光大。
首先,还得归功于另一位儒学泰斗——孟子。
孟子,名轲。
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
和孔子一样,他也是早年丧父,由伟大的母亲拉扯成人。
而他母亲‚三迁教子‛、‚买肉啖儿‛、‚慈母断机‛的故事,至今仍是广为流传,成为华夏民族永垂不朽的美谈。
关于他的一生,亦是跟孟子同出一折。
为自己伟大的仁政抱负,游说列国,穷尽其生。
虽然历经坎坷、几多磨难,可是他们不抛弃、不放弃。
他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
他们是两座不能逾越的丰碑,供后人仰慕和学习;他们是华夏的灵魂与精髓,待国人去融合贯通;他们是人类身体力行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述着‚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修养与标准。
总之,他们能够在复杂的万物之间融汇变通,能够尽解天道与人道,使天地万物协调自然、融洽相间、和谐相处。
并且能够以自己的性情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来弘扬自己的天地人道。
他们的影响如日月一样永恒贤明,品德如神明一般无限高尚。
至于他们共同的伟大思想,可以从下面五个方向来概括。
一、兴办教育,有教无类《史记〃孔子世家》中载道:‚盖弟子三千焉,身通二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可见,孔门弟子之众真可谓空前绝后,而孟子亦是桃李满天下。
对于这种壮观局势,我们最好的解释方式,自然就是理解他们各自办学的目的与方针。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
根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可以说是:大战不断,小战不止。
这样的背景,虽然给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带给劳动人民的却是无尽的苦难与剥削。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和欲望,背信弃义、残忍无道,视人命如草芥,一度将天下臵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备受压迫的广大民众,为了生存亦是弱肉强食、不择手段。
身处如此‚礼乐崩坏‛的乱世当中,孔孟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他们为国家的安定而奔波,为人民的苦难而呐喊。
他们决心扶持这摇摇欲坠的殿堂,可是‚大厦将倾,岂非独木能撑?‛所以,只有通过兴办教育,才能够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从而来坚信并维护儒学知道,施行仁政,以达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这就是他们办学最根本的目的。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人‛,而泛者,广也。
孔子又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可是,当时的教育‚学在官府‛,而中国社会向来又以农民阶级为主体,何谈‚广‛字,又从何来‚习‛?所以说,这也是社会对孔子的一次挑战。
《孟子〃告子下》中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起所不能。
‛而《论语〃子罕》中亦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此观之,孔孟对于出生的看待是无关轻重的,正所谓英雄不论出处。
何况,贫富、贵贱,这本非固定不变,而是经常转化的。
所以说: ‚人本无贵贱之分‛。
于是,他们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做出了一次伟大的改革,那就是首创平民教育,并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而且‚来者不拒,往者不追‛。
二、遵礼重道,推行仁政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见,所谓的‚礼‛,就等同于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又《论语〃子路》中写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此观之,其所谓之‚礼‛,不仅仅是行为准则,而且是刑罚标准。
再者《孟子〃告子上》中写道:‚恭敬之心,礼也‛而且‚非由外烁于我,我固有之也。
‛这便可知:礼也是道德中的一种。
如此看来,所谓‚礼‛,并不只是简单的日常行为素质,而是别有他用、大有乾坤。
那么,这两位儒圣津津乐道的‚礼‛到底都包括些什么了?在古代,素有‚三礼‛和‚五礼‛之说。
何谓‚三礼‛?孟子答曰:‚《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何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之合称。
简而论之,‚五礼‛亦系《礼记》之范畴。
而前面所曾提及:孔子自幼好礼,演习礼仪。
应是祭祀之礼,当属《仪礼》。
从而可知,《仪礼》与《礼记》便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礼数与仪式。
所以,其侧重之处就在于《周礼》。
《左传〃昭公二年》中道:春,晋侯使韩玄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周易》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公之所以王也。
‛其实,了解周公,便知《周礼》为何物。
周公乃武王之弟,帮助武王平定天下,辅佐成王坐天下。
可以说,他对周王朝的贡献尤为最大,而《周礼》就是经他编策制定,用于统治和管理天下,即所谓之‚礼治‛。
在当时,他书写了一幅和风细雨、鸟语花香、鸡鸣狗犬、男耕女织、尊老爱幼、怡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太平盛世图景,创造出‚画地为牢‛、‚夜不闭户‛、‚拾金不昧‛之佳话。
同样,这也就是孔子追求和向往的社会面貌。
所以,他所谓的‚礼‛,多偏指《周礼》即‚礼治‛理想。
何谓‚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从中可以略知:道本是一种玄幻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故老子以不授之道而授道,孔子已不问之道而问道。
具体的说,‚道‛极为天地人道,也就是说,天下的事,要能够推其所以然,而要推求其所以然,基础在于顺求其自然之理。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孔子大加赞赏其‚重人道,轻天道‛之思想,并评价子产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人道的重视性。
而且,儒学更是注重个人的自身道德与修养,强调社会行为均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在于自身。
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正如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之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
‛固孔孟所谓的‚道‛应为‚人道‛。
再者,孟子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而这其中之道,便是指他们所推行的‚仁政‛。
所以,概括地说:孔孟之‚道‛,即为‚人道‛,儒家多指‚仁政‛。
众所周知,孔孟一生都在为推行‚仁政‛而四处奔波。
他们坚信‚仁者无敌‛,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够得民心、得天下,方可解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创造出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可是,何谓‚仁政‛,其思想宗旨又是什么了?首先,《孟子·滕文公》中写道:“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