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1课孔子与老子包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著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3.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

①“仁”。内容:“仁者爱人”;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内容:“克己复礼”;途径:“正名”,达到名正言顺。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

结合。

4.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简介: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思想主张

(1)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2)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

[易错提醒]

“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和保障。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名师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孔子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太多重视。在西汉,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对中国的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据此分两层,两层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不同思想主张。

[提示] 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有教无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你读史]

以材料中省略号分层,概括层意,总结孔子的思想主张。

[提示] 主张“仁”和“礼”,“有教无类”与“好学求知”。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1.思想体系

(1)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而精深的体系,其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

治上的体现。

(3)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

“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2.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老子》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教你读史]

从“福”与“祸”的关系中提炼出观点。

[提示]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

[材料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材料三]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老子的思想观点。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二中各句的承接关系,抓住关键词“道”来理解其含义。

抓住材料三中结尾的关键语“为无为,则无不治”来体会其所包含的思想。

[提示]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