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合集下载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老子,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与老子有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

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

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

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

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看了祭神的典礼,这些经历同样使孔子收获不浅。

在孔子满意而归,想老子辞行时,老子还送了一段忠言给他,劝告孔子戒掉过于热衷宣扬自己优秀之处的毛病,不要太过贪图功名这些东西。

真正聪慧的人会善于隐藏自己的学识渊博,而不是大肆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聪明,有多么优秀。

孔子与老子的典故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

老子送给孔子的三句话原文

老子送给孔子的三句话原文

老子送给孔子的三句话原文
摘要:
1.老子与孔子的关系
2.老子送给孔子的三句话
3.分析第一句话:知不知,上
4.分析第二句话:罪莫大于可欲
5.分析第三句话:知足不辱
6.总结:老子送给孔子的智慧启示
正文:
在我国古代,老子与孔子是两位杰出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所差异,但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相传,老子曾送给孔子三句话,这三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句话是:“知不知,上。

”这句话意味着,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最高境界。

在老子的观念中,人应该保持谦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追求更高的智慧。

第二句话是:“罪莫大于可欲。

”这句话告诫我们,人的罪过往往源于过分的欲望。

当我们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可能产生贪婪、自私等恶劣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第三句话是:“知足不辱。

”这句话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物质生活日
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欲望的泥潭,难以自拔。

而老子告诉我们要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避免因为贪婪而遭受耻辱。

通过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送给孔子的智慧启示:谦虚、自律和知足。

这些品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与孔子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

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

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

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

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文化典故孔子向老子学礼,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向老子学礼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

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

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

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

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

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

孔子听后,深表佩服。

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感悟:孔子向老子学礼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倡导和学习。

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谦恭好学的良好习惯,孔子才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圣人。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此时,要用谦恭的态度向他人求教。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squo;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squo;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squo;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孑L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1. 引言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哲学界一段著名的互动,这两位思想家各自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

他们之间的会面不仅交流了彼此的思想观点,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孔子与老子的背景2.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老子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聃,字聃,“老子”是对其尊敬之称。

他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3. 交流的前因后果3.1 孔子对老子的敬仰孔子对老子的思想充满敬仰,他对老子的《道德经》非常推崇,认为其思想具有独特的智慧。

因此,孔子决定一睹老子的风采,向他请教问题,希望从中得到启迪。

3.2 老子对孔子的关注老子对孔子的名声也早有耳闻,他对孔子的学术成就深感兴趣。

他希望通过与孔子的对话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借此推动自己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3.3 孔子见老子的过程两位思想家约定在某个地方见面,远道而来。

当孔子见到老子时,他向老子表达了自己对他思想的敬意,并向他提出了一些深入的问题,希望能够从老子那里获得答案。

3.4 交流的成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孔子和老子彼此倾听,共同探讨思想问题。

他们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彼此的观点,在争论中互相启发,得到了相互理解和认同。

4.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对比4.1 伦理道德观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2 顺应自然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顺应自然规律,舍弃功利的心态,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他的思想极大地强调了行为的自然性和自发性。

4.3 观点的一致性尽管孔子和老子在具体的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在思想的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追求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只是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牛素娴
孔子和老子,一儒家一道家,我国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对我们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影响可谓深远,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

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

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一为楚国人,一为鲁国人。

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一说,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

《庄子》中曾多出记载,孔子与老子就思想问题的问答。

但有关学者分析,是庄子假借两位前贤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实孔子与老子并非师生。

但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确实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

史记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
老子”一事。

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但记载也仅限于此。

一说两人为好友。

理由是孔子看望老子,老子非常高兴,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见了老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若不要好,怎么会如此热情、亲密?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既是好友,交往必定有一定频率,也应该有更多的记载。

但除此,再也找不到更多史料支撑。

更多的还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

至于为何要问,个人认为,并非二人是师友关系,而是因为老子在洛邑工作,担任周王室的礼仪典籍管理,孔要了解周礼,向老子询问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他是道家,抑或儒家,这叫为我所用。

老子对周礼的了解丰于孔,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向老子询问。

另:关于老子的时期,可参阅钱穆著《庄老通辨》,相当精辟;关于老对孔的不满,可阅读鲁迅《出关》,虽是小说,也有一定有价值。

所以,孔子与老子非师非友,顶多算是各持思想主张的人进行过学术交流,且两人观点有很大分歧,如:
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

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这说明孔子竭力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

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万物同出于道,一律平等,无须特别提倡‘仁’,也无须强使人们接受‘礼’的约束。


老子问孔子“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答:“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了没有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

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依的呢?”
老子又问孔子:“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答:“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老子说:“你这是近似于后世浮华的言论啊!说到谦爱,那不就迂腐了吗?所谓无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天下苍生皆有所养,何不顺着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的行列,禽兽本有群类,树木也各自有生长。

你又何必高举仁义,深怕众人不知似的。

拼命击鼓去找寻那迷失的人呢?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
显而易见,孔子维护周礼,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必造成一部分人被压迫,使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这种被压迫人的痛苦,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所致,这完全是等级观念的缺陷所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孔子才又去提倡什么“仁”什么“义”,企望着统治者们,施“仁义”于天下。

而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平等的关系,这如同日月星辰有自己的运行方式,飞禽走兽,树木万物有
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人也是一样有着自然的生活方式,一切顺其于自然,没有必要企望谁去施“仁义”于谁。

“道”便是自然,顺其自然才是“本性”,而硬要把“仁义”加入其内,只能是乱了“本性”。

《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有非常精辟的总结:道家,我命由我不由天;儒家,听天由命。

另外,孔子除与老子交流外,还与郯子、苌弘、师襄等都有过思想的碰撞,也能进一步否定二人的师友关系。

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对比法,从孔子与老子二人各方面的对比(年龄、家庭环境、思想、政治主张等)来了解我国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起始、形成和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