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 1~3课 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三 1~3课  知识结构

1.孔子与老子
孔子其人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孔子孔子思想的礼制思想
孔主要内容“德政”的思想
对鬼神的怀疑和重视人事子
与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老子其人及其著作

对宇宙本源的探索:“道”
老子老子思想的辩证法思想
主要内容“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其人
仁政学说
孟子性善论
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儒家孟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其人
荀子天人关系理论
性恶论
战荀子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国墨子其人
墨家——墨子“兼爱”和“非攻”
时“尚力”和提倡节俭
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庄子其人
的相对主义的“齐物论”
道家——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天人关系理论
百韩非其人
法、术、势理论
家法家——韩非变法革新的历史观
韩非思想的历史地位争
兵家——孙膑——孙膑其人及其思想鸣
诸子百家的历史影响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黄老之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黄老之学的流派和基本内容西汉初的黄老之学的源流和主张
汉黄老之学黄老治学的影响和衰退


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想《春秋》大一统大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
一罢黜百家汉代儒学体系三纲五常
统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理)

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理)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 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6、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
7、“礼”的思想本质上反映了
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4、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态度是
①主张该敬鬼神 ②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③否定天命鬼神 的存在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 题放在优先地位
A①②
Hale Waihona Puke B②③C③④√D②④
5、下列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 A孔子思想中积极意义的一面 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
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D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重视
8、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C、具体的物质
B、抽象的概念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9、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这在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 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在中国 传统文化史上的学术地位
(一)孔子其人: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 国的都城,是我国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故乡。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核心:“仁”和“礼” 主要内容:“____”和“_______” 提倡:为政以____,以_____治国
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导学一 孔子“仁”的思想

学 材料一 《论语》“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栏 目
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材料四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
仁矣。

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
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天子的八佾舞,在孔子看来,严重违背了礼乐制度, 栏

如果这个都能容忍,那么还有答案:C
例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
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
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目 链
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
材料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拱之。”


——《论语·为政》
链 接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
提示:(1)“仁”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其实现

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上,“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 接
苛政和任意刑杀,即“为政以德”。
(3)社会关系上,“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4)地位:“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它对建立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栏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孔子死后植的 与孔府相伴一千多年的古树 一棵树,现已是化石.
一.孔子 1.简介:是春秋时期的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 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 《论语》一书中。
2(.1)思政想治主(张核心):一是“仁 ”,其主要内
容是仁“者爱人 ”,必须遵忠循恕“
”之道,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二是
3、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4、老子的理想世界:“小国寡民”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今 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 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提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 业社会的保守性和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对灵活性;二是儒家哲学的特 征一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
1、提出“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进步作用: 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 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孔子的学说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总结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墨家创始人,观点被各学派吸收
道家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法家韩Βιβλιοθήκη 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革新变法。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兵家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时代
派别
代表人物
观点
影响






“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之主流。
道家


“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政”辩证法。
构成传统哲学基础,道家学派创始人






“仁政”“人性善”“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
“亚圣”


“天行有常”“制天和而用之”“人性恶”“礼法并施”

必修三第课老子与孔子

必修三第课老子与孔子

孔子的青春期
年龄
孔子的经历或交往
处事态度
孔子的父母结合不十分符合当 时礼制,老夫少妻,受人奚落 12岁前 冷讽;三岁时其父病逝,之后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小时 无玩具,用小盘碗学行礼作游 戏玩。
感受人情炎凉,敏感 ,习惯思索,但不孤 僻不冷酷。
17岁
母去世,不知父葬何处,有人 热情帮助,终使父母合葬;不 久他穿孝服赴季氏(贵族)宴 会,因贫穷被季氏家臣赶走。
孔子的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以德治民”
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根本目的: 目的: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实质:代表奴隶主利益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 、“礼”?孔子 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
(4)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 教化与镇压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认为用道德 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 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即 “敬鬼神而远之”。
中外对比 ◆ 苏格拉底与孔子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帅; 第三、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很相似;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第五、他们都述而不作,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 苏格拉底与孔子
材料一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每一
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
发愤努力,在挫折中 前进,道德和才能进 步很快,成为博学多 才的人。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孔子与老子说课稿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到处呈现其永久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进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育同学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

【课程标准】一、学问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二、力量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育同学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力量;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育同学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同学增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见;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教法与学法】高二同学有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肯定的思索的力量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

但依据本课的特点,同学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爱好,所以教学中我实行“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学问观点、看法、熟悉和看法、情感,最终得出结论,猎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既激发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育了同学合作学习的力量。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同学思索回答下列问题使同学熟悉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支配同学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家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关心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同学阅读教材、思索,得出结论同学通过角色扮演,很简单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见,这样既把握了学问,又增添了同学口头表达的力量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奉献的内容表格〔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支配同学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同学回忆和阅读教材,思索、归纳同学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见,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 (课件展现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同学周游列国,盼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1、识记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
2、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课堂目标落实:
一、孔子的学说
1、
2
3、影响
[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的地位及生平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问题
2、老子的思想辩证法
政治思想
3、影响
[合作探究]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