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精彩对话

合集下载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第一段对话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祸保身之道。

第二段对话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孔子老子对话以德治国

孔子老子对话以德治国

孔子老子对话以德治国以德治国错在哪里?2012-05-04 10:37:15 来源: 网易新媒体(作者博客)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孔子:道重要,所以被尊重;德重要,所以被珍贵。

您这话说的非常好。

“道问学,尊德性。

”治国安邦最重要的就是道德。

老子:德是道的品德,没有道,就没有德。

道是皮,德是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治制度与治国方式只要合乎天道,就自动产生美德。

如果政治制度与治国方式悖逆天道,那是不可能有德的。

有道必有德,无道必无德。

无道而求德,可能吗?与其强调德,不如强调道。

没有道,哪有德?无道的德必然是干涉性的,越是无道的统治,越要臣民具备各种美德。

而天道的最大美德就是不干预,让万物让民众顺应自己本性自由发展。

造物主的的功劳当然非比寻常,但却仍然应该一切顺其自然,不始、不居、不有、不恃、不宰等,此种品德确实是天下最可贵的。

所以,真正有道的政制与政府反而不要求民众有德,因为在有道的环境中,民众自己会有德,他们自己会反省会矫正而无需政府用政治的方式插手。

孔子:我一直主张以德治国。

其响应者也众,但是我想看到的以德治国的局面几乎从未出现过。

我是想以美德来作为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的基石。

要是家与国都以美德为基石,这样的社会岂不美哉?老子:儒家和现代的很多学派主张以美德为基石来构建观念和制度的大厦。

“美德”作为一个“好东西”,在直观上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单凭这一点似乎就可以使倡导美德成为无人敢于质疑的事业。

而我认为,正确的观念和制度,只有一个基石,这个基石不是美德,而是天道。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如果君王能够以道德礼仪约束百姓,以刑法为后盾,我觉得,要实现天下大治,其实并不难。

老子:你对德的理解完全错了。

你主张以立德的名义来干预民众的日程生活。

而不干预才是真正的德。

最少德的是干预,不包容。

最大德的是不干预而包容。

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些许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寻找道德、社会和政治的根本原则。

下面是一段描写孔子和老子见面时可能会聊到的对话内容,字数超过了2000字,请您参考。

孔子:老子,您好!多年以来,我一直想与您见面,今天终于有幸能够和您交流一番。

老子:你好,孔子先生。

我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至仁至诚的典范。

孔子:谢谢您过奖。

老子先生,我们的思想虽然有所区别,但我一直敬佩您的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您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哈哈,孔子先生过奖了。

实际上,“无为而治”并不是我提出的独特观点,它是以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智慧之结晶。

孔子:是的,我明白您的意思。

我认为,对于一个好的统治者来说,必须要能够观察事物的本质,顺应天地之道,尽其所能而不强求。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正是如此。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充满德行,明理胜任,但也不能过分介入,以免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

孔子:您说的太对了!在实际统治过程中,统治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民众的需要和利益制定政策,但不能过于强制,要尊重各类人群的权益。

老子:孔子先生,我也对于教育非常关注。

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以启发性的为主,而非灌输性。

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个性与天性,而不是将人们塑造成一种标准化的形式。

孔子: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老子: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思想,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

孔子:是的,社会的和谐也需要有底线。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规范、公正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老子: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电影《孔子》中孔子与老子、南子的对话赏析

电影《孔子》中孔子与老子、南子的对话赏析

孔子在鲁国参政遭遇挫折,面见老子,俩人有一段对话.老子说:“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你还要一意孤行,推行你地礼乐仁义吗?”孔子答:“丘惭愧,一无所成.”老子说:“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注:“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语出《庄子》,原文应为“名,公器也,不可多取.”意思是:名声、爵位,乃是人人都可使用地器物,不可过多猎取或长期占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问:“那弟子何去何从?总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吧?”老子开始发挥自己擅长地辩证法:“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答:“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之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地道,则在人间.”(注:孔子话里有话.实际是说自己地“道”与老子地“道”有所不同,固执己见.)于是,老子就说:“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地误解了.富人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简评:认真研读过老子、孔子地人多知道,老子地道家思想与孔子地儒家学说确有不同,某些方面甚至是对立地,这里在对白地设计上是基本合乎逻辑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被排挤出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地夫人南子自幼风流成性,美貌绝伦,但她一直敬仰孔子,渴望见到孔子.影片中南子见到孔子,一开始就说话尖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说:“你就是著名地夫子孔丘吗?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是吧?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种名声不好地女人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由于她是君夫人,回答是与不是都不宜.如答“是”,等于是承认她名声不好;如答“不是”,就否定了自己地“仁”,所以孔子选择了沉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又说:“听说你在敝国传授诗,小童也爱读诗,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孔子答:“这首诗地意思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不紧不慢地说:“在诗三百篇中,有好多篇都是关于男女情爱地.”孔子答:“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南子说:“我自幼喜欢诵读诗篇,不知可否拜你为师呢?”孔子答:“我在卫国收了一个新学生,名叫卜商,这学生虽然年幼,却是神童,他跟我学诗很有见地,微臣可以推荐他来伴你读诗.”(孔子拒绝得委婉而巧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又说:“朝中大臣,纷纷议论你,游说君王以礼让治国,你那套行得通吗?”孔子答:“能以礼让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有什么难处不能克服呢?礼法丧失,国家就会混乱.”南子又扯回男女话题:“男人地本性就是贪财好色,为此挣得头破血流,这也是天性,要克服,难哪.”孔子答:“正因为难,才能考验出君子.”南子追问:“夫子,你真地把做一个品德高尚地君子看到这么重要吗?”孔子答:“我地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南子说:“夫子可否留在卫国,我们再见面?” (明显有弦外之音.)孔子思索片刻:“微臣不便.”南子追问:“不便什么?有何不便?”孔子说:“微臣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注:这话耐人寻味,似有褒义,孔子显现出性情中人地一面.)南子思忖片刻,最后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地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地境界.” (随即,南子注视著孔子,然后按礼法深深一叩,举身向孔子跪拜下去.这时,孔子感动了,也按礼法还以叩拜之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简评:南子在史书上不是“正人君子”,未见言论记载,这里地对白纯属剧作者“杜撰”.但这段对白实在写得很绝,很出彩,既衬出孔子地智慧、坚定,又隐现出其性情中人地一面.同时,也为历史上名声不好地南子讨回了一些“说法”,——这或许与影片导演胡玫本人是女性有一定关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孔子与老子的相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对话,他们的对话内容涉及到了伦理道德、政治思想、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以1000字的篇幅概括他们的对话内容。

孔子见到老子时,他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孔子问道:“老子,我听闻你的《道德经》发扬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想请教你关于‘无为’的含义和作用。

”老子微笑着回答说:“‘无为而治’是说,在治理国家和个人行为上,不要刻意去干预,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动。

”孔子听后,略感不解,继续追问:“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做到‘无为呢’?”老子答道:“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要过于强求,顺着大道去行事,不违背天意。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治’。

”孔子对老子的回答感到颇有启发,他继续提问:“那么在个人修养方面,‘无为’又意味着什么呢?”老子说:“个人修养方面的‘无为’是指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孔子点头称赞,并补充道:“那么在社会关系中,‘无为’是不是意味着逃避责任和冷漠?”老子摇头说:“不对,‘无为’并不是逃避责任和冷漠,相反,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修行,在关系中要顺应他人,不要强加于人。

只有心怀宽容和善意,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孔子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无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处世智慧。

接下来,孔子转向政治思想领域提问:“老子,你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老子思索片刻后回答说:“一个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少干预民众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我发展,这样国家才能繁荣。

”孔子相对而言,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而不仅仅依靠民众的自由,否则可能会陷入混乱和纷争。

”双方对政治问题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在探讨如何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孔子问道:“老子,你关于人生的看法如何?”老子微笑着回答:“我认为,人生就像长河中的一滴水,短暂而微小,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老子送给了孔子三句话,老子跟孔子说,富贵人家要送人都是送钱。

有仁爱心的人、慈悲心的人,送给人家都是用好话一句。

老子说,我不能够富贵,我送你几句话就是。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3,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天资聪颖、通情达理的人几近于死,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不是;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自身安危难保,是因为他用这些能力去揭穿披露别人的缺陷;作为子女不要过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作为人臣也不要过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孔子当时向老子问礼,孔子要回去的时候,孔子将回,就是孔子要离开的时候。

当时老子就送下面这一段话给孔子,老子说什么呢?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提醒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毛病,喜欢批评别人。

隐藏聪明,是处世沟通的捷径,真正聪明的人,明白自己的无知。

愚者常常自我满足,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正因为如此,才往往停滞不前。

其实聪明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断发现自己无知,才有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空间。

你如果好辩,又好像说你学问很好,好像你很了不起。

那你这样好辩是很危险的,会危害到你的身体,「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你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叫「发人之恶者也」。

你专门去发掘人家的隐私,我跟你讲,对方一定反击的。

这是现在人犯的毛病,你讲他缺点,对方势必给你反击的。

现代很多这种人我是非,世间的争斗不休,都是口业造成的,「发人之恶者也。

」不刻意彰显炫耀自己的价值,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慧。

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对孔子说了句什么话

老子对孔子说了句什么话

老子对孔子说了句什么话,让孔子三天三夜没吃饭睡觉事情是这样的:孔子五十一岁那年,大老远的跑去见老子,俩人有些年头不见了,谈得很投机。

说着说着就说起知识的问题来。

孔子对老子说:“别人都说我博学,我却没有先生知道得多。

先生懂得那么多,肯定看的书比我多多了。

”老子说:“我看了也没有几本书。

”孔子说:“哦?那么是有人给你讲解的吗?”老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孔丘,我问你,你天天读那么多书,你这样就能够知道天下了吗?”孔子答道:“我的目标就是想通晓天下。

我很年轻就开始读书,现在我没有读过的书恐怕也不是很多了。

不过书毕竟是有限的,知识却好像没完没了,我只怕是活到100岁,读到老死,也不见得达到目标了。

先生的知识很是神通,莫非是有奇书秘笈吗?”老子说:“呵呵,有些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够得来的。

不出于户,我就能够知天下;不窥于牖,我就能够见天道。

其实你越是闯荡得越远,你知道的反而越少。

所以圣人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

孔丘,其实只要你够致虚极、守静笃,你就能够洞见天下万物共同的生母,我称此物为道;知道了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你就能够根据这个获知天下万物一切的情况了。

我是怎么得以明白四达、通晓一切的呢?就是靠这个。

”孔子听了老子的绝密传授,如获至宝,回到曲阜就关门闭户,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静座了三天三夜。

弟子们都怀疑孔子脑子出问题了,又碍于孔子的老虎脾气,不敢多问。

第四天,孔子出来了,熬的两眼通红、脸色蜡黄,说话走路有气无力。

子路过来问他:“老师,您这是怎么啦?”孔子说:“唉,我听人说闭目虚静、嘛事不想,就能够获得通晓天下的智慧和知识,我照着捣鼓了三天三夜,什么智慧什么知识也没有得到啊!”子路说:“这究竟是什么人坑骗老师啊?”孔子说:“罢了罢了,我只是一时好奇想亲身实践一下而已,跟人家无关。

”孔子心里却想:这老聃岂不是骗我吗,明明有宝贝秘笈瞒着我却不传授,还用这个损招折腾我,唉,不拿咱当自己人啊……都说他是圣人,圣人怎么就那么不实在呢?!此后,孔子再不去见老聃,甚至连…老聃‟二字自此也挂口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孔子的精彩对话
老子名聃,自幼爱学好思,年幼时曾师从于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精通天文地理,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仰望星空,苦苦思索,夜不能寐。

老聃在商容先生学了三年,后在周朝的作过多年的管理藏书守藏室之官,老子如获释宝,日夜苦读,学业与智慧日益精进。

老子晚年见周朝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兴起,战乱不止,老子要到西域远游,经过函谷关时,关长尹喜仰慕老子智慧,求之教诲,老子遂著《道德经》之后西去。

老子西去到哪里?无人所知,有传说到了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
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

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
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老子与孔子这段对话,尽管是虚拟的,但很鲜明反应了两人的思想,孔子浪漫理想,执着于恢复仁爱和周礼,对未来也看不清,而老子看得通透深远,为人处事洒脱旷达得多。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专心著书育人不再寻求功名,思想转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导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依然没有改变。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融合之处,体现在他对易经的解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