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绝辩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哎呀,这个题目可真有意思!说起来,孔子和老子可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巨头,他们的思想差异挺大的。

孔子嘛,总是强调“有为”,就是要主动做事,管事情,治理国家,还有教育人民,总之是挺积极的。

老子就不一样了,他那个“无为”,就是推崇顺其自然,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像是个懒惰的哲学家。

我记得有一次,孔子和老子碰面了,可能是在某个古代版的谈话节目上吧。

孔子一脸严肃地说:“老子啊,你这‘无为’的思想,我实在是有点不敢苟同啊!国家怎么能不治理呢?人民怎么能不教育呢?”
老子笑了笑,悠然自得地说:“孔子啊,你看,你们这‘有为’,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人为之事不如自然。

你说治理国家教育人民是好事,但有时候过度干预反而弄得天下乱哄哄。


这时候,旁边还站了几位其他的哲学家,大概是墨子、荀子之类的,也跃跃欲试地加入讨论。

墨子一本正经地说:“孔子老师说得对,我们要有所作为,追求天下大同。

”荀子却辩道:“老子也不无道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这群人就在那里一阵争论,搞得天昏地暗。

最后,好像是孟子插了一句:“治国安邦,不可无为而治也,孔子之‘有为’,亦非一味强求。


大家听了孟子的话,似乎都释然了。

孔子和老子也不再争论,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思想。

不过,我觉得这场辩论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碰撞。

总之,孔子的“有为”和老子的“无为”,各有所长吧。

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有时候
也需要顺其自然。

生活嘛,就得看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应对才好。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第一段对话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祸保身之道。

第二段对话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与老子的见面: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谈

孔子与老子的见面: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谈

孔子与老子的见面: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谈孔子诞生于东周初期,在他出生的时候,周朝分封的国土上已经有了齐、晋、楚、秦、宋五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分封制始于周朝初期,本来是为了加强君王对地方的统治,结果却带来了分裂。

几百年来,全国大大小小出现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名义上他们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他们已经逐渐脱离了周王朝的管制,社会大分裂时代也由此展开。

在孔子生活的黄河流域,此时人类的文明已经延续了三千年。

尽管在东周初期,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经将“宅兹中国”四个字刻在青铜礼器“何尊”之上,但孔子并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就是后人所说的“中国”。

宅兹中国礼制,是周朝的立国之本。

青铜礼器是礼制的象征。

周朝在周公的治理下,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

祭祀、朝贡、丧葬、婚娶等都有规范的礼仪制度。

这些礼仪所用的“乐舞”以及青铜礼器的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以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身份。

礼乐制度的规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安定有序的生活。

但到了孔子的年代,周朝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自从周平王为躲避犬戎之祸,将都城东迁到洛阳,周王朝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周朝国力已经不可逆地走向衰败,由周公一手创造的礼乐制度,也逐渐地松弛荒疏,即将消亡。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

面对周朝混乱动荡的时局,孔子感到无比困惑,他决定动身去周朝的国都洛阳,因为那里住着一个他最想见的人:李耳。

后人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老子。

洛阳城外,微风徐徐,夕阳斜照。

孔子和他仰慕已久的老子做了最后一次交谈。

年轻的孔子向老子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理想,讲述着当下的时局,社会现状与他的焦虑,疑惑。

孔子慷慨激昂,坦诚而热烈,表达着他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渴望。

老子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不置可否。

临别之时,老子终于打破了沉默:我听说富贵的人给别人财富,品德高尚的人送人以言行。

我非富贵之人,只好充当一次品德高尚的人,送你几句话吧:聪明的人容易遭受死亡的威胁,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多才,远见卓识的人容易遭遇危机与困境,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身为子女,应当忘掉自己以父母为念;身为臣子,应当忘掉自己,为君主着想。

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才能知道,那一个学说对社会进步更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都有其精华之处,也都有其糟粕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的学习接收,这样才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子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便战死在了杀场之上,他从小便看着母亲辛辛苦苦的劳作,老子为了上学,去给人家当放牛娃,这些都使他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孔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尽管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邑大夫,论官职,是一个很小的武官,但却与老子的家庭完全的不同。

孔子的父亲孔纥六十一岁时与他十六岁的母亲颜征野合成亲,生下了他。

孔子与老子这些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们对生活态度的完全不同,孔子鄙视生产劳动,他认为种田是没出息的事情。

在对家庭的看法上,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

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出,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允许在生第二胎,人为的破坏了男女性别上的平衡。

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但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子虽没有正试提出宣扬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的行动便说明了,一般情况下他主张一夫一妻制。

王冬妮和郭书玲是老子的两个红颜知己,老子娶王冬妮在先,后来郭书玲又来找老子宁愿嫁老子为妾,尽管老子非常爱郭书玲,但还是因为自己已有妻而拒绝了郭书玲。

郭书玲在老子那里住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的时间,老子每天用一线绑在两个凳子上,形成了一道线墙,不论谁碰到线都会拉到凳子发出响声,进而敲响“警种”!别说是过去的男子,就算是当今的男子又有几人能象老子一样呢?儒家学说中,女人嫁夫从夫,就算是丈夫死了,也要守住贞操,而自古为这些守贞操的女人们不知立了多少贞洁碑坊。

《老子和孔子的相会》翻译及感悟

《老子和孔子的相会》翻译及感悟

《老子和孔子的相会》翻译及感悟《老子和孔子的相会》翻译及感悟老子和孔子的相会”一文。

读后感到文章哲理,非常非常有深度,肯定会对已认可自己是造物主和打算认定自己就是造主的同学有指导意义,如不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好友觉得有点可惜,但原文是文言文,我知道我们同学当中懂古文的不是很多,我对古文也不精通,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让更多的有缘人能从该文的精彩片段受益和自己深入体悟道的精髓的需要,我试着以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并穿插一点自己的认知评论,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望同学好友指教。

原文: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译文:孔子向老子告别。

老子送孔子到大门之外,说:“我听说,有钱有地位的人,临别时送给人钱财,慈爱智慧之人送给人话语。

我即不尊贵也不富裕,没有钱物相赠,只有几句话相送。

在当今的世界上,聪明而明事理的人,他们所遇到的灾难几乎使之丧失生命,原因是好讥笑别人的短处;而辩无碍得道的人,同样也会多次遭到不幸,原因在于弘扬真理,敢讲真话实话。

而既明事理而又聪明的人,不要自认为了不起;身为大臣的不要表现出比皇帝还高明,希望你一定要记住。

”孔子点头说:“弟子一定会牢记在心里!”评注:得道宏法的明师,命如悬丝,耶稣弘扬真理,三年即被钉于十字架上,释迦牟尼也几次被人加害,我们师父刚出道时讲真理实话实说,也被非议和诽谤。

原文: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老子与孔子的几次绝辨“解老”不进入历史事件和理性语言环境,等于没跨入“解老”门槛。

这方面,《庄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认史的古代线索。

庄子,名庄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文化家。

生活于公元前369--286 年战国年间,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仅仅 200年。

到现在为止,由他记述的老子与孔子思想关系的文章,仍然是中国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同代学者没有异议。

据我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一书考证: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子阳或阳子,爵称伯阳和成简公,字来,字称来子或老莱子,老聃则是周文王老儿子季载及其聃季族人继职周王朝司空和聃国君主的官称(至今开封还有“老丘”遗址)。

“李耳”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对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绝其道”的贬义反称,“李耳”的称谓,没有先汉史料依据。

庄子书中记述老子与孔子在“单氏取周”时于王城洛邑、于楚国曲仁里、于鲁国南之沛——聃国甫田的八次理性对话,是中华黄金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性绝辨。

正确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是宏扬人类和中华传统精神的主轴所在。

笔者依据春秋六书和辞源、辞海用今理会意古理,力排西汉“独尊”文化后对传统文义的扭曲,用现代语言对这八次纲领性的对话解译如下。

望专家、学者批评、指证。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对话公元前 524年前,此时,孔子认为他演绎的鲁国君《十二经》理论已经成熟,因此要把它纳入王室经典存档。

时间:公元前 518年。

一、《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

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

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于是繙(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

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

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已至矣,又何偈偈(音义通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译文孔子要西行把自己著作存入王室经典中,子路出主意。

子路说:“听说王室征藏著作的官员中有老聃君,他被免职后归居此职。

先生想藏书,不妨用旧关系找找他。

”孔子说:“好吧。

,孔子去洛邑王城见到了老聃君,但老君不同意。

于是,孔子便演绎鲁国君《十二经》以说服老君。

老君打断了孔子的论述。

老君说:“太繁琐!想听听论述的要点。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君说:“请问:你说的仁之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当然是。

治人君子不帮助人他的法则不能成功,不讲信义他的法则也不能生存。

助人的义,是真正的人性,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吗?”老君说:“请问,用什么操作仁义?”孔子说:“不偏不依便待物和悦,爱已爱人便没有私心。

这些,就是仁义的情分。

”老君说:“这意见几乎是结论。

你的这个…兼爱‟太迂腐了!所说…没有私心‟的话,也是掩盖自己的隐私。

你想要使社会没有传统、失去导向吗?科学天地的日月原来就在那里明亮,天上的星星原来就在那里排列,鸟兽原来就在那里群居,树木原来就在那里耸立。

你的立论应该放开这些准则去作为、遵循规律而导向。

已经这样做了,又何必力举仁义大旗,既鼓动活人进取又要模仿死人的路径呀!想想你的主张,实在是乱伦了人的本性啊!”在楚国涡阳县郑店村的对话公元前 520年,周王室单穆公“亲下以谋上”对周景王“铸无射”——“宣布哲人之令德”变法发难,公开在景王祭奠上杀儒子王宾起立孔子,晋国还派人到王城支持政变,公元前 516年把景王封的继承人王子朝打败逃往楚国避难,老子也被迫随王子朝政权逃离洛阳到楚国涡阳县郑店村一带避难。

公元前 505年王子朝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时被周敬王的孔文子暗杀,老子的弟子在涡阳县郑店村的丛林里发现了逃到那里的孔子。

时间:公元前 505年前。

二、《庄子·外物》老莱子(老子别称)之弟子出薪,遇仲尼。

反,以告。

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音楼·弓身)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之子。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

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仲尼揖而退,蹙(音促·不安)然改容而问。

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患抑固窭(音惧·久贫)。

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傲终身之丑。

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

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译文老莱子(既老子)的弟子出门打柴遇见了孔子,返回,把经过告诉老莱子。

弟子说:“有个人在那边,谋上而亲下,卑躬而谦让,耳目如主管天下大计,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弟子。

”老莱子说:“是孔丘,叫他进来。

”孔子来了。

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自为贤能、给你一个容知胸怀,这才能成为正人君子呀。

”孔子作揖而退后,局促不安。

改换话题而问。

孔子说:“…无射‟改革大业可有什么进展吗?”老莱子说:“我不忍看到用一世的恩怨,去渺视子孙万代的迷惑与贫穷。

我们不正常的逃亡,其策略目的还没达到;这些不正常的恩惠,是用以愉快地生活,这是渺视逃亡身份的羞耻。

过平常人的日子容易进行:听到的就相互引用说说,相互团结隐防不测。

与其称赞尧而非议桀,倒不如把两者忘掉,放弃对他们是非曲直的追求。

反对《无学》理论,伤害不了这个理论;操行《无学》理论,也不是不正常的事业。

每次都想谋求成功,有什么办法,成包袱啦!最后,你自为贤能吧!”在南之沛甫田的对话公元前 505年周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以后,周景王“宣布哲人令德”的无射变法事业宣告最后失败。

聃季族因此失去了王室的权益,撰写令德的老聃只有从楚国返居聃国南之沛--甫田(今河南中牟县)。

变法虽然失败了,它的理论灵魂却是成功的,孔子到南之沛继续向老子请教,就证明了这个问题。

时间:公元前 502年。

三、《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然而,不可者无佗也。

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仁义‟先王之蘧庐(音渠·旅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久处,觏(音构·构成)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杀灭)民也。

怨恩、取与、鉴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为然者,天门弗开矣。

”译文孔子已经五十岁了,虽有一般知识还没领悟循变理论,因此南行到沛泽甫田去求教老君。

老君说:“你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有责任心的人!你领悟循变理论了吗?”孔子说:“还没领悟。

”老子说:“你有什么不足来求学呢?”孔子说:“我想把发展逻辑(度数)弄懂,五年了,没弄明白。

”老子说:“你还有什么不足要求学呢?”孔子说:“我想把阴阳统一在十全十美上,两年了还未弄明白。

”老子说:“当然,如果循变理论可以奉献,那么人们没有不把它献给自己领导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进取,那么人们没有不让它进取在亲朋中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告人,那么没有人不把它告诉兄弟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送人,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把它送给子孙的。

然而,不可能的事是没有…其它‟的。

心中没有目的而不能制约、心外没有正道而不能实现于外时,思想能人就不发出;由外界反映的意见没有左右于心中时,能人也不会放在心上。

名谓是公用的工具,不可以偏取。

“仁义”是先前统治者行为的临时旅舍,只可以暂居不可以久住。

仁义和先王遗舍一样,建构于它,就会召来责难。

古代知行到位的…至人‟,导道于帮人之情,寄托于义气之力。

用以追求自由的理想,索取于现实俭朴的养地,立足于不求借的环境。

自燃,是自无起有的作为;实简,容易休养生息;不求,为用地实践生活。

古人,把这叫追求真实生活的举措。

以财富为目的的,不让人利禄;以显赫为目的的,不让人名份;争权的,不愿被人操纵。

操作起来害怕,舍弃又伤悲,没有一点知识去预见纠缠不休事情的人,是天下自燃要杀灭的俗民。

报怨与恩惠、索取与给与、上谏与下教、生产与诛杀八种手段,是端正社会行为的工具。

惟有追循社会变革而又没被社会埋没的人,才能使用这些社会工具。

因此说,正人者必先正己,不这样做的人,大治的门槛是不会向他敞开的。

”四、《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咂肤则通昔,不寐矣。

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予张口而不能嗋(音协·合),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居堂而应。

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声名一也。

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为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服,而民不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伦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

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

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