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案例报告
教育案例分析并购报告(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教育案例分析,探讨教育行业并购的现状、趋势及风险,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案例企业:A教育集团A教育集团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中小学课外辅导、成人教育、国际教育等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A教育集团已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优质教育资源。
并购企业: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在线教育领域,通过自主研发的在线教育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佼佼者。
并购时间:2018年2018年,A教育集团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教育行业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案例分析(一)并购原因1. 扩大市场份额:A教育集团通过收购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迅速扩大在线教育市场份额,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整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2. 丰富产品线: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在线教育平台可以丰富A教育集团的产品线,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 技术创新: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在线教育技术,可以为A教育集团带来技术创新,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4. 人才引进: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实力,可以为A教育集团带来人才储备。
(二)并购效果1. 市场份额提升:并购后,A教育集团在线教育市场份额得到显著提升,成为行业领导者。
2. 产品线丰富:A教育集团成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3. 技术创新:A教育集团引进了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推动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
4. 人才储备:A教育集团成功引进了B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优质人才,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五篇范例)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企业并购案例分析来源:作者:日期:2011-05-18 我来说两句(0条)如果可以使被并购方对自身文化和对方的文化都有很高的认同感,随着企业整合的深入,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就会向着文化整合的核心目标不断融合。
当然这种“独立”的“度”必须是基于目标一致性和并购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
如果简单地采取“同化”手段,文化整合往往不利于企业发展。
TCL的启示:文化定位是跨文化整合的灯塔2004年,对TCL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份,TCL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将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纳入囊中。
一时间,业界及外界好评如潮:TCL完成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国际性跨越,营运平台拓展至全球。
而当年年报的表现却与最初美好的设想恰恰相反:TCL的两起重要国际并购成立的合资公司TTE(TCL与汤姆逊的合资企业)和T&A(TCL与阿尔卡特的合资企业)分别达到上亿的年度亏损。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媒体、投资者以及工会组织对中国企业持有的疑虑和偏见。
中国产品海外市场价格低廉,给不少人以错觉,认为中国企业会在并购之后的企业实施降薪手段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加之以往中国企业被认为工作效率低下的印象还没有被完全扭转,被并购企业普通员工担心自己就业拿不到丰厚薪酬,管理人员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受到影响,投资者担心自己的回报。
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自身具有悠久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普遍对中国企业的文化理念缺乏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往往是处于各持己见状态,长此以往,会使双方在业务及组织上的整合受到阻碍,整合之后工作的难度也将大幅度增加。
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尽管汤姆逊旗下的RCA品牌还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但它依然拒绝接受TCL关于产品结构调整,引入中国设计以使成本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建议。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集团(以下简称“XX”)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YY公司(以下简称“YY”)成立于90年代,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XX集团为了拓宽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决定收购YY公司。
XX集团与YY公司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XX集团将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100%的股权。
此次并购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包括反垄断审查、股权交易、员工安置、知识产权转移等。
二、法律问题分析1. 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XX集团与YY公司的并购交易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属于需要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在并购过程中,XX集团和YY公司及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提交了申报材料。
经过审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该并购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批准了此次并购。
2. 股权交易(1)股权转让协议XX集团与YY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XX集团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100%的股权。
协议中应明确约定股权转让的支付方式、时间、违约责任等内容。
(2)股权转让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XX集团在收购YY公司后,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3. 员工安置(1)劳动合同XX集团在收购YY公司后,应当与YY公司的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员工安置方案XX集团应当制定合理的员工安置方案,包括员工安置补偿、工作安排、培训等方面。
同时,应当与YY公司协商,确保员工安置方案的顺利实施。
4. 知识产权转移(1)知识产权评估在并购过程中,XX集团需要对YY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
(2)知识产权转让协议XX集团与YY公司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约定XX集团取得YY公司拥有的全部知识产权。
并购案例及分析报告

并购案例及分析报告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资源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将为您呈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并购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案例一:_____公司收购_____公司(一)背景介绍_____公司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产品线的单一性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
_____公司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和专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并购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尽职调查,_____公司以_____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_____公司。
在并购过程中,双方就股权结构、知识产权转移、员工安置等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
(三)并购后的整合收购完成后,_____公司迅速对_____公司进行了整合。
在技术方面,将其独特技术融入自身产品线,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方面,借助自身的销售渠道,将_____公司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人员方面,保留了_____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并进行了培训和融合。
(四)效果评估通过这次并购,_____公司成功拓展了产品线,实现了技术的互补和升级,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并购后的_____年内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案例二:_____集团并购_____企业(一)背景介绍_____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瞄准了_____行业具有潜力的_____企业。
_____企业在该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资源,但面临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二)并购过程_____集团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以_____亿元的高价获得了_____企业的控制权。
在并购过程中,遭遇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干扰和被收购企业内部的阻力。
(三)并购后的整合_____集团为_____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对其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加强了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_____企业逐渐走出困境,实现了扭亏为盈。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本案例以某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为例,分析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跨国公司: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以下简称“国内企业”)成立于2000年,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并购原因1.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拓展我国市场,提高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国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二、并购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一)反垄断审查风险1. 法律风险:根据我国《反垄断法》,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若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未履行申报义务,可能面临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处罚。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竞争优势等,确保并购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
同时,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应积极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审查,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二)知识产权风险1. 法律风险:并购过程中,若国内企业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技术泄密等问题,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确保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合法合规。
并购完成后,跨国公司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法律意义的并购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并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以中国XX集团收购美国YY公司为例,分析法律意义下的并购案例。
二、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XX集团XX集团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中国,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XX集团已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2. YY公司YY公司成立于1950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
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通信、半导体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众多专利技术。
YY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分支机构,市场占有率较高。
三、并购过程及法律问题1. 并购过程2018年,XX集团宣布收购YY公司,成为YY公司的大股东。
此次并购涉及金额约100亿美元,是当时我国企业在美国的最大一笔并购案例。
并购过程中,XX集团面临以下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并购双方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接受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反垄断局的审查。
XX集团与YY公司的并购案涉及全球市场份额,因此必须接受反垄断审查。
(2)知识产权保护YY公司拥有众多专利技术,并购过程中,XX集团需要确保这些知识产权在并购后得到有效保护。
(3)员工安置YY公司在美国拥有大量员工,并购过程中,XX集团需要妥善处理员工安置问题。
2. 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1)反垄断审查XX集团与YY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积极与美国相关部门沟通,说明并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XX集团承诺在并购后保持YY公司的独立运营,并同意剥离部分业务,以确保市场竞争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最终,美国相关部门批准了此次并购。
(2)知识产权保护并购协议中,XX集团与YY公司约定,YY公司的知识产权在并购后归XX集团所有,但XX集团需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YY公司的知识产权。
法律_并购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B公司则是一家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某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A公司希望通过并购B公司,拓展其业务范围,提升技术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并购协议,A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全部股份,并购总价为1亿元。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 尽职调查在并购过程中,A公司对B公司进行了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审计、法律审查、业务尽职调查等。
以下是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法律问题:(1)B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
经审计发现,B公司在过去一年内存在一些财务不规范行为,如虚列成本、隐瞒费用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B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影响A公司的并购决策。
(2)B公司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经法律审查发现,B公司存在一些知识产权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法律问题,这些纠纷可能对A公司的并购产生不利影响。
2. 并购协议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并购协议,以下是协议中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1)并购价格。
协议中约定的并购价格为每股10元,总价为1亿元。
该价格是否合理,需要根据B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价值等因素进行评估。
(2)交割条件。
协议中约定了交割条件,包括B公司财务状况、法律纠纷解决等。
这些条件是否合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3)违约责任。
协议中约定了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金等。
这些条款是否合理,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双方协商结果进行确定。
3. 并购审批A公司并购B公司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审批。
以下是并购审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
由于A公司和B公司分别属于不同行业,并购后不会产生垄断,因此反垄断审查风险较低。
(2)国有资产审批。
若B公司属于国有资产,其并购需要经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
(二)并购后的法律问题1. 知识产权转移A公司并购B公司后,需要将B公司的知识产权转移到A公司名下。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收购方”)是一家专注于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YY公司(以下简称“被收购方”)是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收购方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收购方以一定的价格收购YY公司。
二、案件分析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收购方XX公司XX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从事某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被收购方YY公司YY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同行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2. 并购目的收购方XX公司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实现以下目的:(1)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2)获取YY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3)降低行业竞争压力,提高盈利能力。
3. 并购方式本次并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收购方XX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全部股份,总收购金额为1000万元。
4. 法律问题分析(1)股权转让审批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均召开了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转让事项,并获得了股东的同意。
(2)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并购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应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未达到申报标准,因此无需进行反垄断审查。
(3)职工安置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分立、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的,应当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对职工进行安置。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 公司已就职工安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被收购方YY公司职工提供了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投资银行学》
案例分析报告
课题名称:探究奔驰并购迈巴赫
小组成员:杨雨蒙(1316000517)
邓奕佳(1316000317)
指导老师:孙力军
完成日期:2016年10月31日
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
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是世界著名的德国汽车品牌。
1886年1月,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获得专利(专利号:DRP 37435 ),被誉为“汽车的发明者”。
与此同时,奔驰的另一位创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
从此,世界发生了改变。
1926年6月,戴姆勒公司与奔驰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以梅赛德斯-奔驰命名的汽车,以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产品闻名于世。
除了高档豪华轿车外,奔驰公司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客车和重型载重汽车的生产厂家。
梅赛德斯-奔驰为戴姆勒集团(Daimler AG)旗下公司。
迈巴赫(MAYBACH)品牌首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被誉为“设计之王”的威廉·迈巴赫(wilhelmmaybach)不但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三位主要创始人之一,更是世界首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发明者之一。
1919年,难舍汽车梦想的威廉·迈巴赫与其子卡尔·迈巴赫(carl maybach)共同缔造了“迈巴赫”这一传奇品牌——一个象征着完美和昂贵的轿车。
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标志由2个交叉的M,围绕在一个球面三角形里组成。
品牌创建伊始的2个M代表的是maybachmotorenbau的缩写,而2个M代表的是maybachmanufaktur 的缩写。
要了解迈巴赫的历史,首先就得从威廉.迈巴赫父子的汽车人生谈起。
1919年,难舍汽车梦想的威廉.迈巴赫与其子卡尔.迈巴赫(Carl Maybach)共同缔造了“迈巴赫”这一传奇品牌——一个象征着完美和昂贵的轿车。
被誉为“设计之王”的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不但是戴姆勒-奔驰公司(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前身)的三位主要创始人之一,更是世界首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发明者之一。
并购背景
20世纪30年代,正当迈巴赫蒸蒸日上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在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像迈巴赫这样的豪华轿车没有了主顾。
1941年,生产1800辆迈巴赫汽车的工厂被迫停产了。
迈巴赫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品牌也折断了与劳斯莱斯、宾利等品牌竞飞的翅膀,并于1961年被戴姆勒奔驰公司吞并。
发展过程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在1960年出手收购了尚处在停产阶段的迈巴赫,直到2002年才发布收购后首款迈巴赫品牌车型,但是销量却一直不甚理想,只相当于劳斯莱斯、宾利等同级别品牌销量的零头。
所以迈巴赫很快便成了戴姆勒集团中拖后腿的品牌。
而此时奔驰也在于宝马、奥迪竞争中落入下风,迫切需要资金重整旗鼓。
作为全球知名的顶级奢华品牌,迈巴赫倚靠着戴姆勒这个强大后盾,依旧难以摆脱困境,销量成绩表现不佳。
2010年,迈巴赫的年度销量已降到大约200辆,远低于2002年戴姆勒重新推出该品牌时所设定的每年1000辆的目标。
戴姆勒集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蔡澈曾表示,鉴于目前迈巴赫品牌轿车一直处于市场亏损状态,继续跟进研发其系列车型是不明智的。
面对未来更加细分的顶级豪华车市场竞争,戴姆勒集团公司将把未来研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梅塞德斯-奔驰品牌上。
在此之前,豪华品牌车型被停产比比皆是,通用关闭了高端SUV品牌悍马;福特为了瘦身自保,将长期亏损的捷豹路虎品牌过继给印度塔塔集团,并于去年把沃尔沃品牌出售给中国吉利集团;由于总统和西玛的销量大减,日产2010年将其停产,而福特汽车也停产了水星品牌及该品牌旗下4款车型。
终于,在2013年,戴姆勒集团宣布停止生产旗下豪华车品牌迈巴赫车型,关闭迈巴赫品牌释放出来的资金将被用于奔驰S级的业务。
之后全新一代奔驰S级不辱使命,重新设立级别标准,全球销量节节攀升。
但是戴姆勒集团旗下已经没有了和劳斯莱斯、宾利所相提并论的豪华轿车。
很显然,这对于奔驰是无法接受的。
两年多时间过去后,如今,这一超豪华品牌再一次重启,梅赛德斯-奔驰选择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首发之地。
11月底的广州车展上,该子品牌首款车型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将举行全球首发。
在戴姆勒集团的官方声明中,称这体现了中国市场在戴姆勒全球体系的重要地位,自2009年至今,中国一直是S级轿车全球最大的市场。
声明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充S级车型系列的阵容,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
而这也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体系扩充为三个,核心品牌梅赛德斯-奔驰、高性能车品牌梅赛德斯-AMG以及顶级专属品牌梅赛德斯-迈巴赫。
并购分析与启示
从该并购案例的发展过程看来,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并购并不意味着成功的驾驭,如果说把“并购的成功”这件事情比喻为飘在海面的冰山的话,那前期完成成功并购的手续仅是露在海面上的那1/8,真正促成并购成功的是海面下的那7/8,能左右并购成功与否的恰恰是并购后的那些事儿。
企业完成并购后的专业整合、文化重构、人力整合、组织调整及资产债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对企业并购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那颗“砣”。
迈巴赫因为二战原因,国家经济因素无法支持人们对豪华品牌车系的需求,因而停产。
为了不让品牌消失殆尽,只得寻求强力后盾,被奔驰公司吞并。
当然,奔驰公司也不傻,为了提高自身品牌的豪华度,在汽车市场销量上占据更多份额,看上了迈巴赫这颗强有力的棋子。
然而,结局并不美好,迈巴赫的加入,并未给奔驰带来甜头。
所以,并购仅仅是开始,关键还在于之后的公司运作与发展规划。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成功。
对于该类普通人无法消费的产品,并购与否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前经济形势。
迈巴赫等豪华品牌遭到遗弃的主要原因,高端豪华品牌曲高和寡,目标受众群体十分小众,在市场上走个性化定制的路线,追求手工打造的奢华感,以及追求极致的驾驶乐趣,这便意味着这些品牌的市场与经济运行环境关联度十分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豪华品牌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恶化的经济环境严重打击这些品牌的生存。
除了迈巴赫销量不畅,另外一家奢华品牌宾利也处于亏损状态。
据悉,2007年,宾利年销量曾达到10014辆,其中美国市场销量占40%。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美国销量大幅下滑至1367辆,2010年销量也仅为1430辆。
综上,顺利的并购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但是如果并购遭到阻碍,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