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能

合集下载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一种极富意味和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取了先秦儒、法、阴阳家中有利于集权统治需要的思想成分,提出了为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他认为“三纲”是天意的体现。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要统治者用仁、义、礼、智、信区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天和鬼神保佑。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围绕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利而展开的。

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它在当时对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吕本修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47)006
【摘要】“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孕育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董仲舒初步论述以及《白虎通义》的系统论证而最终确立.“三纲五常”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吕本修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山东济南2501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探析 [J], 王立敏
2.论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能 [J], 粟佳
3.新三纲五常:中国传统孝养思想的现代转化 [J], 杨明辉
4.孔子与封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体系——兼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影响[J], 陈谷嘉
5."三纲五常"的管理思想研究40年:系统化文献综述 [J], 刘晓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浅议三纲五常

浅议三纲五常

浅议三纲五常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少人主张复古,把儒教定为国教。

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为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服务的,这与我们今天民主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分析三纲五常的内涵,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对待传统文化。

标签:三纲五常;民主;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与经济、政治相适应,而且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种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有时候会导致人们思想方面的混乱。

转型期的中国,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

面对社会上的丑陋现象,有些人消极悲观,有些人主张大兴儒学,以儒家的三纲五常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一些人因此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的方法和批判继承的方针都不行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儒学原教旨主义的主张纷纷整合并占有一定市场,他们断言中国只有走”儒化”之路才有民族复兴的光明前途。

[1]三纲五常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体现,封建的这一纲常礼教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当然在一定时期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一、三纲五常的内涵先秦时的韩非,曾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称之为”天下之常道”,并认为这”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子·忠孝》),韩非的话是所见文献中对”三纲”比较早的阐述。

孔孟并没有提出”三纲”,而是将人际关系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五伦”。

在这五种人际关系中,孔孟一方面强调每一对中双方的区别,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严格的,不能混淆;另一方面又赋予双方双向的相对的义务,即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没有尽到做君的义务,那么臣也可不尽做臣的义务,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对其教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西汉初期伴随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社会中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加之地方分裂势力日夜骚动,促使董仲舒积极探索能安定社会、稳固政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汉初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董仲舒吸收融合先秦诸子学说,并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造了客观条件。

董仲舒在借鉴、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造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学说,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化实践,在当时的西汉社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儒家思想学说随着董仲舒的继承、发展和教化推广过程,正式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跃迁。

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确立,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体系的确立[1]。

新儒学在教化社会民众、稳固统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实际成效的突显,使儒学在汉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国君民”的指导思想。

1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内容1.1 有教无类、广施教化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应当是社会中的一切人,主张在社会中广施教化,并将教化对象分为三类人群,即君王统治者、各级官吏和社会民众。

首先,董仲舒认为“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

未有上仁而下贼,上义而下争者也”[2],君王在国家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君王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品质才有可能施行王道教化。

董仲舒通过构建天道哲学的方式引导、规劝统治者将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因为只有君王通过内化儒家经典以成圣成善,才能教化臣子万民修身成善,否则将会“臣投他国、子奔他乡”。

其次,对于承担“施教者”角色的各级官吏,董仲舒主张要通过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即在严格管理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中的君臣之道教化文武百官,使之自觉用伦理道德约束言行。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目录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

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理、智、信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

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摘要: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三纲五常;批判继承;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72-02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曾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在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怎样更好地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本文拟在分析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基础上,谈谈其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产生的背景早在春秋时期,反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礼、乐,便已经开始“崩坏”。

秦汉虽然已经产生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一方面,当时的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后来虽然秦朝统一,但是时间上比较仓促;另一方面,当时也未能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因而没有被普遍推行。

至汉武帝初期,七国叛乱结束后,国内诸侯分裂割据的局势得到一定遏制,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统一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措施,结束了当时的分裂局势,实现了统一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终建成。

为了巩固皇权、稳定社会和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确立和普遍推行反映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念,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针对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他综合先秦以及秦汉以来诸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纲 五常 ”思 想的正 向文化功 能
文化相契合而获得统治者青睐 ,得到强制 的自上
而下 的全 面实 施 ,形成 系统 规范 的家 庭制 度 和政
( )文化整 合功 能 一
治制度 , 严格控制和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对
稳定社会秩序 、 维护社会团结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是 结构 整合 。社 会是 一个 由不 同要 素 、不
粟 佳
500 ) 10 6 ( 华南理工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广州 摘
要 :董伸舒 的 “ 三纲五 常”思想作 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 ,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
了深刻影响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 三纲五常”思想的正向文化功 能体现在 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导 向功能和 文化传播功能三个方面 ;负向文化 功能体现在 文化滞后和反文化 两个方 面。
第3 2卷

佳 :论董仲舒 “ 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 能
3 3
层次都有 自己的功能 , 只有通过统一 的文化整合 ,
才能实现各要素和层次之间的功能互补 ,使整个 社会 结构 的功 能达 到协调 一致 。[5董 仲舒 的 “ 3 1 三 纲五常” 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 、 思想文化制度、 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 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 协调的功能体系 ,实现对整个社会 的运行发挥全 面作用。同时 ,政治强制与道德教化的完美结合
“ 常” 指 “ 、义 、礼 、智 、信 ” 五种道 德评 五 仁
判标准 。三纲和五常的结合 ,形成了一体化的严
整 的道 德体 系 ,覆 盖 了社 会 生活 中的政 治关 系 、
家庭关系 ,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
们 的行 为 规范 和心 理状态 ,从 而成 为封 建道 德 的
总原则。【 1 J 李宗桂教授指 出,秦汉时期 ,是 中国 文化的定型期。[ 4 2 笔者认为 ,“ 1 2 三纲五常”思想
第3 卷 第6 2 期
2 1年 1 月 01 1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T UNI CI Y VERS T I Y
、o. 2 No 6 ,1 3 .
NO .2 1 V 0 1
论董仲舒 “ 三纲五 常’ ’思想 的文化 功能
在这 一时 期发 挥 了重大 的作 用 ,深 刻地 影 响 了中 国两 千多 年 的文化传 承 ,具有 极大 的文 化功 能 。
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实现了文化的高度整合。
二是规 范 整合 。规 范受价 值 观念 的支 配 ,规 范必 须与统 一 的价值 观 念相 吻合 才能 达到 社会 实
关键词 :董仲舒 ;“ 三纲五常”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 :G 12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9 2 2 1) 2 0
董仲舒吸取了先秦道 、法 、阴阳家中有利于
集 权统 治需 要 的思想 成分 ,提 出 了为封 建统 治和
衡 与整合 ,负 向功 能则是 打破 这种 均衡 与整 合 。

保障。L 。 3 老子提出了 “ 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l 5 小
孟 子 提 出了 “ 王道 仁政 ” 的治 国理想 ,这 些 意识 形 态 都与 当时 主流 价值 观 即君王 的统 治需 要不 相 符合 ,因此 都无法 实 现 。“ 纲五 常 ”思想 与政 治 三
效 。道德 、法律及规章制度等规范的系统化和协 调一致 ,才能使个人行为 、群体行为和整个社会
行 为有 章 可循 ,有法 可依 ,社 会 秩序 的维 系才 有
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 ,是指文化对社会 、群体 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体 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一种 文化都有其正 、 负向功能 , 三纲五常” “ 思想也不 例外 ,其文化的正 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 的均
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 、吸收 和融化 ,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 。它包括价 值整合 、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
收稿 日期 :2 1.62 0 10—0
同层次组合起来 的复杂的结构系统 , 其中各要素 、
作者 简 介 :粟 佳 (18 .,女 ,湖 南沅 江人 ,硕 士生 ,主要 从事 中 国哲学 研究 。 96)
规 范 着不 同社会 角 色 的思想 与行 为 ,有 利 于调节
“ 三纲五常”思想不断扩散、巩固的结果 。三纲 的外在规范与五常的内在修养相结合 、儒学与政 治相交融 ,这种独到的表: 达方式最大的功能是建 立了汉代 以后的文化模式 :即重视等级制度 、注 重人伦孝悌 ,浓厚的家族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模 式。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 三纲五常” 思想 中的 “ 、义 、礼 、智 、信 ”这 五种 道德 价 仁

是价值整合 。价值观念的统一 ,使社会成
员 能够 获得 对社 会现 象是 非美 丑 的一致 性 的评价
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 三纲五常”
思 想 ,这种 思想 得到统 治 者 的大 力推 行 。“ 三纲 ” 指 “ 为 臣纲 、父为 子纲 、夫 为妻 纲 ”三种 界定 君
标准。 “ 1 三纲五常” 思想整合了当时社会多元 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 ,形成了统一 的价值系统 , 实现了价值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每个 学派都创立了其独特的价值系统 :儒家以 “ 仁” 为核心的价值原则 ;道家心不逐于物 、清净无为 的价值原则 ;法家强调严刑峻法的价值原则等。 没有统一的价值系统 ,因而无从在文化心理和价 值取 向方面沟通 。… “ 三纲五常”思想为国家的
政 治 生活 和家庭 的伦 理 生活提 供 了一套 缜 密 的价 值 标准 , 深刻 地影 响着 人们 思维 方式 、 价值 取 向 、 伦 理 观念 和理想 人格 ,促 进 了统 一思想 、统一 文
明确的社会伦理关系。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 中的 “ 阳尊 阴卑 , 阳贱 阴 ” 想 , 贵 思 认为 作为 “ 阴” 的臣子妇必须无条件服从作为 “ 阳”的君父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