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与“精细图”的区别
2005CB121000-G夏庆有-家蚕

一、研究内容
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针对丝绸产业质量低、效益差、结构矛盾突出等关键问题,拟在家蚕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以家蚕 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为出发点,在科学上重点揭示丝蛋白合成、性别决定、免疫和发育的遗传机制,探 讨家蚕产量、质量和抗病性等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在技术上解决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蚕 品质,通过遗传调节提高家蚕生产性能问题。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的具体内涵是: 1.1 家蚕品质改良的理论基础 丝蛋白合成和抗性是两个家蚕主要的生产性状,其改良的理论基础是遗传机制。其中,茧丝是丝绸 产业的原料,是行业产量和质量效益的主要决定因素。虽然蚕茧品质和产量性状主要由多基因支配,但 其分子基础是丝蛋白的合成。因此,有哪些基因参与了丝蛋白的合成?它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生化途径? 是两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回答主要结构基因(丝素、丝胶和 p25 基因)的调控领域结构,相关 的调控因子是什么?主要结构基因全序列在不同遗传材料中的多态性是什么?以及主要基因的蛋白质产 物特征是什么等问题,这是探讨茧丝质量和产量形成遗传基础的关键。而抗病性是家蚕另一个主要经济 性状,如何提高家蚕的抗性?其关键在于了解家蚕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机制。 由于家蚕抗微生物肽是其主要的抗菌分子,因此,在已经获得了家蚕主要抗菌肽基因的基础上,重点要 回答这些基因的具体抗菌功能是什么,通过对不同抗性材料的研究,回答主要免疫基因与抗性形成的关 系是什么等问题,最终了解家蚕抗性性状形成的主要遗传机制。 性别决定和发育是家蚕另外两个重要的性状,它们决定产业的结构和效益。性别和发育的改良途径 是进行人为的干预和调节,因此研究的关键是寻找鉴定靶基因。对于性别决定而言,其靶基因必须符合 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处于调控网络的上游,才能实现彻底的性别调节;二是雌为有功能而雄为无功能形 式,才能满足基因干涉的需要。这就需要回答家蚕性别决定关键基因是什么和相互关系是什么,在此基 础上,重点确定性别网络上游的,雌为有功能形式和雄为无功能形式的特异基因。对于家蚕变态发育而 言,涉及的基因数量多,克隆也相对容易,但是研究表明,大多数基因的干涉将会造成蛹死亡,或者影 响其他发育进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发育调节靶基因也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处于调控网络的上 游,二是必须具有严格的时期特异性。激素和激素受体基因处于整个调控网络的最顶端,是项目要研究 的重点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参与蛹到蛾变态的激素和受体基因有哪些,作用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等。 1.2 利用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素材 如何利用功能基因涉及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和两个技术层次。两个关键问题是:一为以与产业密切相 关的主要经济性状分子机理研究为基础,针对目前家蚕品种在产量和质量上的主要缺陷,影响结构效益 的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对家蚕经济性状进行分子改良;二是创造性地利用家蚕蛋白质合成能力, 建立丝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工程和医药产品。要完成上述问题,在技术上分两个层次进 行:首先建立转基因家蚕技术,解决知识产权和效率问题;其次是通过对目标基因进行分子改良,解决 面向实用品种的遗传素材创新问题。 围绕以上关键问题,计划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1)精细图谱构建、 (1)精细图谱构建、图谱整合和基因定位技术研究 精细图谱构建 为解决基因分离和功能鉴定的规模和效率问题,在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几方 面的研究:通过对现有家蚕基因组序列信息资源的整合,统一拼接组装,增加序列图谱的覆盖,充分利 用已有 EST 和全长 cDNA 资源,完善基因组注释,构建精细图谱;在目前已有表达信息的基础上,研究
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框架图

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框架图夏庆友;柴春利;潘国庆;许金山;刘春;林英;钱吉凤;侯勇;吴正理;李关荣;潘敏慧;周泽扬;李春峰;沈以红;蓝希钳;袁联伟;李田;徐汉福;杨光伟;万永继;朱勇;余茂德;鲁成;沈卫德;吴大洋;向仲怀;于军;王俊;李瑞强;石剑萍;李恒;李光远;苏建宁;程道军;王晓玲;李国庆;张增金;吴清发;李俊;张庆鹏;韦宁;徐建哲;孙海波;董乐;代方银;刘东源;赵胜利;赵晓兰;孟庆顺;兰锋镝;黄显刚;李源哲;方林;李昌锋;李大为;李斌;孙永巧;张振鹏;杨峥;黄艳清;奚艳;亓秋辉;贺丹丹;黄海燕;张晓伟;王智强;赵萍;李文杰;曹玉竹;余迎朴;俞鸿;李金宏;叶杰华;陈欢;周雁;刘斌;王晶;查幸福;叶葭;纪海;李胜霆;倪培相;张建国;张勇;郑洪坤;毛炳宇;王文;叶辰;程廷才;李松岗;汪建;Gane Ka-Shu Wong;杨焕明【期刊名称】《蚕学通讯》【年(卷),期】2008(28)4【摘要】我们在此报告了家蚕(Bombyx mori)的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它覆盖了所有已知家蚕基因的90.9%.我们估计的基因数是18 510,超过黑腹果蝇报道的13 379个基因.我们将家蚕基因组与果蝇、蚊子、蜘蛛和蝴蝶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基因组成上同时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总页数】16页(P1-16)【作者】夏庆友;柴春利;潘国庆;许金山;刘春;林英;钱吉凤;侯勇;吴正理;李关荣;潘敏慧;周泽扬;李春峰;沈以红;蓝希钳;袁联伟;李田;徐汉福;杨光伟;万永继;朱勇;余茂德;鲁成;沈卫德;吴大洋;向仲怀;于军;王俊;李瑞强;石剑萍;李恒;李光远;苏建宁;程道军;王晓玲;李国庆;张增金;吴清发;李俊;张庆鹏;韦宁;徐建哲;孙海波;董乐;代方银;刘东源;赵胜利;赵晓兰;孟庆顺;兰锋镝;黄显刚;李源哲;方林;李昌锋;李大为;李斌;孙永巧;张振鹏;杨峥;黄艳清;奚艳;亓秋辉;贺丹丹;黄海燕;张晓伟;王智强;赵萍;李文杰;曹玉竹;余迎朴;俞鸿;李金宏;叶杰华;陈欢;周雁;刘斌;王晶;查幸福;叶葭;纪海;李胜霆;倪培相;张建国;张勇;郑洪坤;毛炳宇;王文;叶辰;程廷才;李松岗;汪建;Gane Ka-Shu Wong;杨焕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James,D.Watson,研究所,杭州基因组研究所,浙江省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7,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James,D.Watson,研究所,杭州基因组研究所,浙江省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7,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6,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James,D.Watson,研究所,杭州基因组研究所,浙江省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7,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国;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James,D.Watson,研究所,杭州基因组研究所,浙江省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7,中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组中心,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西雅图,WA98195,USA【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成就——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家鸡基因组多态性图谱的绘制 [J],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丁烯氟虫腈对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J], 俞瑞鲜;王彦华;吴长兴;苍涛;陈丽萍;吴声敢;赵学平3.辛基酚对家蚕(Bombyx mori L.)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袁红霞;秦粉菊;顾华杰4.壬基酚对家蚕(Bombyx mori)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袁红霞;裔洪根;徐世清5.中国科学家领衔绘就大白菜全基因组精细图和油菜、甘蓝全基因组框架图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二遗传规律经典例题

B.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C.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D.F1抗病植株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4.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B1、B2和B3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如表所示。
基因型
B1B1
B1B2
B1B3
B2B2
B2B3
(4)家蚕中D、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d是隐性致死基因(导致相应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但Zd的配子有活性)。能否选择出相应基因型的雌雄蚕杂交,使后代只有雄性?,请根据亲代和子代基因型说明理由:。
9.Ⅰ.下图甲表示某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其中①~④表示细胞中的染色体;图乙是某同学绘制的相关坐标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4)现已查明,B、b与D、d基因均位于10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将一基因型为AABbDd的玉米植株进行测交,如果所结子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白色∶红色∶紫色=1∶1∶0,请在下方框中画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关系(只要画出与上述基因相关的染色体,用竖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的位点,并标上相应的基因)。如果它们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是如你所画,则测交后植株所结子粒的性状及分离比应为。
(1)图甲所示细胞的名称为,对应图乙的段。
(2)根据图甲推断,此动物正常体细胞最多有条染色体。
(3)理论上讲,图甲所示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4个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共有种。
(4)若A、a、B、b分别位于①②③④染色体上,而此细胞分裂结束最终产生了AB、aB、Ab、ab 4种精子,其原因之一是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6.(8分)某农科院培育出新品种香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花色性状的核基因控制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作者:田文生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5年第01期我国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
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断。
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推断,家蚕约有两万个基因,其中约6000个基因为新发现。
家蚕全基因组有4亿5千万个碱基对,约为人类全基因组的七分之一,略大于水稻基因组,但科研人员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cDNA文库构建到测序和组装“框架图”的所有工作,创下了基因组研究的最快纪录,并且优化了基因组测序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提高了“框架图”的质量和准确度。
课题组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已有5000多年历史,“丝绸之路”曾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象征之一。
目前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从家蚕入手,找到并构筑一条以突破蚕业技术、根治鳞翅目类农林害虫、开发生物药品为主要内容的“21世纪丝绸之路”,已成为各国蚕业科学家的共识,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我国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也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完成,对阐明家蚕生物学的遗传基础,进一步认识与蚕丝产量、质量密切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将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蚕丝产业,开发新的高技术产业成为可能。
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是农林害虫防治研究的不可替代的生物模型。
通过对家蚕生理、病理、发育、行为和遗传致死基因的研究,可找到它的致死基因,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让危害农业的鳞翅目昆虫在虫卵期就自动死亡,从害虫自身入手开发根治害虫技术,从根本上消除虫害的威胁。
微生物基因组学 ppt课件

39
PPT课件
六、研究基因组功能的意义 1. 加速致病基因的研究 2. 寻找灵敏而特异性的病原分子标记 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DNA序列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疾病的诊断。 3. 促进新药的发现和疫苗的发展 (1)促进新药的发现 (2)疫苗的研究 4. 促进微生物分类的发展
40
PPT课件
5. 提高对人类相关基因功能的认识
(1)一些人类的遗传性疾病,如结肠癌、肝豆状核变性、肾上腺脑白质 营养不良等,在细菌的基因组分析中,也存在类似的蛋白物。
(2)可以利用微生物做模拟,去检测高等生物的基因性状和功能。 (3)从基因水平去揭发人类疾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关系,如发病机理, 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因机理等。
41
PPT课件
30
PPT课件
三.微生物基因组的注释 (一)概念:在微生物基因测序的基础上,对其基本 结构和部件进行认定,以进一步研究其功能。
31
PPT课件
(二)微生物基因组注释的内容 1.碱基组成分析,即G+C Mol%测定。 G+C含量是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微生物的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是 重要参数之一。 2.开放阅读框的鉴定: 3.编码序列分析
消化 (4)分子杂交 (5)Southern十字杂交法
38
PPT课件
五、微生物基因组功能分析 1、根据目的基因组的性状而推测可能的基因组功能。 如致病岛的G+C mol%与细菌本身的G+C mol%有很大差异。致病岛或耐 药岛等。 2、根据已知的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搜索。 美国NIH的GenBank;欧洲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库(FMBL)日本的 DNA数据库(DDBJ) 3、利用不同条件、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而鉴定未知基因的功能。 如用过氧化氢酶处理沙门氏菌而获得该菌的对H2O2氧化应激反应的基因。 4、采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来推测或确定基因的功能。
新高考生物第六单元 伴性遗传及其人类遗传病剖析(A卷新题基础练)(解析版)

第六单元伴性遗传及其人类遗传病剖析A卷新题基础练1 2 3 4 5 6 7 8 9 10C A CD B D B A C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B C C C ABC ABC AB BCD AD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将13000多个基因定位在家蚕染色体DNA上。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家蚕位于Z和W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B.分析家蚕基因组,应测定29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C.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导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转移到W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突变D.雄蚕细胞中最多可含有4条Z染色体,雌蚕次级卵母细胞中最多可含2条W染色体【答案】C【解析】A、伴性遗传指的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家蚕位于Z和W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B、家蚕体细胞含28对同源染色体,若要研究家蚕的一个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上DNA序列,应研究27条非同源的常染色体+ 2条性染色体(Z和W)上的全部基因,共29条染色体的DNA序列,B正确;C、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导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转移到W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D、雄蚕体细胞中一般含2条Z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Z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则可形成4条Z染色体;雌蚕卵原细胞中含Z、W两条性染色体,当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分别含有一条性染色体(Z或W)。
若其中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W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2条W染色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2.下列关于生物交配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阶段运用杂交和自交,检验推理阶段运用测交B.正交和反交组合能判断基因在细胞核/细胞质,不能用于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X染色体C.用自交法不能检验基因型为YyRr的黄圆豌豆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种群中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而杂交和自交均能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答案】A【解析】解: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阶段运用杂交和自交,检验推理阶段运用测交,A正确;正交和反交组合能判断基因在细胞核/细胞质,也能用于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X染色体,B错误;基因型为YyRr的黄圆豌豆自交得到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种群中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杂合子自交也不改变基因频率,D错误故答案为:A3.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遗传图谱。
蚕丝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蚕丝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邹邦兴; 肖文福; 董思材; 张友洪; 周安莲; 肖金树; 郭俊英【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07【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家蚕; 蚕丝; 力学性能; 转基因【作者】邹邦兴; 肖文福; 董思材; 张友洪; 周安莲; 肖金树; 郭俊英【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1.2+6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代表,也是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同时也是用作功能基因分析的重要鳞翅目模式昆虫,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驯养历史,传统上以养蚕缫丝织绸为主要用途。
因其蚕丝具有轻盈、光滑、柔美的特点为其赢得了“纤维皇后”的美誉。
然而在蚕丝制品的开发研究中,蚕丝的机械性能严重限制了蚕丝制品的高端开发与应用,与蜘蛛丝相比,蚕丝的拉伸强度、韧性性能较差,主要表现在蚕丝易断、韧性不够等。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广大学者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了蚕丝机械性能研究,笔者就目前基于基因编辑在蚕丝力学性能上的研究及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当前蚕桑行业每况愈下,传统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拓展蚕桑行业发展,国内外学者利用蚕丝的生物学特性,开发蚕丝新功能、新用途,进而促进蚕业繁荣发展。
然而蚕丝作为纺织材料在应用方面存在断裂强度低、韧性弱等力学性能方面的不足,因此严重限制了蚕丝的高端应用和开发。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成功将控制蜘蛛丝的基因导入家蚕,并获得了一系列机械性能强于传统蚕丝的转基因素材。
但到目前为止,各研究机构所获得的成果仅限于试验阶段,生产上仍没有力学性能得到改良的蚕品种,蚕丝用途拓展仍处原地。
因此,总结了近10年来蚕丝改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为在今后蚕丝改良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技术作为生命科学技术史发展中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实现了针对基因的精准修改,包括基因的插入、缺失或替换等[1]。
家蚕的应用

家蚕的应用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师范(5)班周小玲222011317011152摘要:家蚕的应用一向是吐丝结茧,蚕丝一向被人们作为优质的衣料素材使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才开始对家蚕进行了研究及产品开发,由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向生命科学其它领域的广泛渗透,家蚕的研究也逐渐向分子水平方向发展。
应用方面也由原来的绢丝织物向医药、食品、生物制剂等领域进一步延伸。
本文就家蚕的新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蚕丝应用模式生物生物医药蚕丝素膜一.家蚕蚕丝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家蚕所产蚕丝作为一种蛋白质纤维具有独特的特性,它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降解性等,这使它满足了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
蚕丝作为一种生物性原料,与人体的角质和胶原同为蛋白质,结构非常相似,具有很好的生物相溶性,且透气、吸湿等物理性能良好。
蚕丝由丝素和丝胶组成,这两部分在医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缝合线用蚕丝作为手术缝线由来已久,在体内不会引起过敏或致癌。
人造血管也是以蚕丝纤维为原料直接编造而成的。
迄今已能制造各种不同类型和口径的真丝人造血管,适应各种不同的血管病变治疗。
真丝缝合线已成功用于肌腱组织中,研究发现由蚕丝制成的绳状物可产生相当于人体前十字韧带的机械强度。
植入丝素绳的人类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外力刺激的条件下培养,具有黏附性和增殖性,并表现出人类韧带的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III以及肌腱蛋白的特征。
(2)、蚕丝素膜蚕丝素膜经钴辐照消毒可制成创面保护膜用于浅度烧伤,创伤和整形取皮区等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
国内也有研究人员以丝素用于多孔药物载体、细胞培养基、人造皮肤等生物医学领域为目标,开发了多孔丝素膜,改善了普通丝素膜的透气、透湿性。
另外,丝素药物缓释材料可调节多孔丝素膜的孔尺寸和孔隙率,具有较大的药物控制范围。
蚕丝素蛋白膜还可作为酶的载体并制作生物传感器。
近来许多天然聚合物,如胶原蛋白、明胶和血清蛋白常常用来固定酶、细胞或微生物,但用这些材料制定的固定化载体易于使生物催化剂泄露,不得不采用少许试剂和戊二醛,聚乙烯亚胺进行交联,或用纤维素透析膜进行覆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与“精细图”的区别
有关专家介绍,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只是家蚕基因组研究和开发计划的第一步,而其“精细图”预计在明年完成。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与“精细图”有什么区别呢?
专业人士介绍介绍,“框架图”是相对于“完成图”或“终图”而言,但实际上,真正的“完成图”并不存在,因为它总会存在一些空隙,而“精细图”则比“框架图”更进一步,更为准确、精细。
基因组“框架图”的要点包括:测序工作量达到基因组的5倍;基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即经初步组装的“一致性”序列占整个基因组的90%以上;经初步组装的“一致性”序列中碱基的准确率达99%以上,即每一碱基出错的可能性(误差率)应低于1%。
家蚕基因组有4亿5千万碱基对,约为人类全基因组的七分之一,是果蝇基因组的3倍,略大于水稻基因组。
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覆盖度一次性从水稻的4.8倍提高到6倍,大大提高了“框架图”的质量和准确度,进一步展示了我国的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测序技术,以及高性能计算的能力和软件编写上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