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_武高林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挑战。

构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有效应用,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草原退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但在整体技术体系上尚存在不足和薄弱之处。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1.植被恢复技术针对草原退化问题,结合当地植被特点,引入草原植被改良和恢复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进行人工种植和植被保护等措施,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土壤保护技术采取措施减少土地草原退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包括进行草原覆盖增加、土地固定化、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保护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质量。

3.水资源管理技术针对高寒地区水资源稀缺的状况,需要构建一套针对当地特点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包括开展高效灌溉、水资源循环利用、湿地恢复等措施,以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

4.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需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监测与管理等措施,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应用1.技术体系的整合应用各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应形成技术整合体系,建立起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技术系统,以提高整体效益。

2.科学决策与政策支撑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明确政策方向,提供政策激励,推动技术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片重要草地区域,也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一、草地退化问题的成因根据研究,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放牧:由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寒和半干旱地区,造成草原缺乏水源,导致牧民为获得更多收益而过度放牧和过度牧畜,导致草原土壤严重受损,草原植被趋向单一化。

2、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等气候变化使得草原植被生长条件不佳,从而促进草原退化的加速。

3、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貌起伏较大,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导致草原土壤流失严重,从而形成了淤积、荒漠化、石漠化等现象。

4、农业活动: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加速,使得大量耕地和牧场的开垦和生产活动的推广,严重影响了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大量草原退化现象。

二、草地退化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影响范围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为:1、农牧业收益下降:草原植被严重退化,导致牧草生长缓慢,牛羊成长缓慢,对农牧民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后,对于土壤、水资源的保护和保持有所削弱,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危害到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气候影响:草原植被面积的锐减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高山过程形成和冰雪融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4、物种灭绝:草地退化极大地影响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乃至滞留,使得许多动植物数量下降或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三、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青藏高原草地退化问题,科学家们展开了多项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

目前,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和改善草地土壤:通过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提高草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持能力,从而促进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寒草地退化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高寒草地退化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高寒草地退化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高寒草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存在于高寒山地地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地面临着退化的问题。

高寒草地退化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给区域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负面影响。

退化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和水源减少等。

植被退化是最直观和常见的现象,草地的植被覆盖度降低,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草本植物被灌木和裸土所取代。

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质地松散,水分持久性下降,富含养分和有机质的土壤成分减少,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水源减少直接影响到草地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缺水会使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为了研究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研究表明,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人类开发等。

气候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草本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过度放牧使草地无法得到充分的恢复,畜禽的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地表层的土壤脱离,从而加速了草地的退化。

人类开发带来的问题主要是过度采矿和城市扩张,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恢复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需要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发活动,保护好草原的土壤和植被。

其次,可以进行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工作,通过人工造林、播种草籽等方式逐步恢复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积极加强对高寒草地退化原因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保护对策。

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有效的,并且能够促进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恢复。

随着人们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视和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被应用到高寒草地的保护和恢复中,为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高寒草地的退化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改善高寒草地的退化状况,并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该生态系统寒冷干燥,气候变化快速,土地退化、植被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牲畜的食物供应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逐渐丧失其保育和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恢复和保护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需要开展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本篇文章将介绍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一、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现状1、研究对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指我国北部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量少、风寒强烈、植被为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植被分布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气候波动较大、自然环境变化剧烈。

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2、研究内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管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在植被恢复方面,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防止土壤退化,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生产力;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主要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土壤的生命力,减轻土壤贫瘠和土地老化的现象;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主要研究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1、生态系统评估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需要首先进行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评估是指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确定该系统的状况和状况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态系统评估,可以确定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识别出关键生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计划。

2、种植草原植物为了提高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需要种植适宜的草原植物,促进植被恢复。

从草种的选取到草丛的建立,考虑到适应性、干旱抗寒性、生长速度、草坪的抗踏踩性、耐药性、警惕性、盐碳素等因素,一系列工作需要民间专业人员管理,务必善待草坪原材料。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高寒草地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了解高寒草地植被分布、物种组成、生态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是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确定问题的根源,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并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高寒草地动物的研究,了解它们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繁殖状况,以便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的保护。

高寒草地是许多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保护高寒草地,我们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划定合理的保护区边界,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此外,也要加强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野火的打击力度,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三,我们应加强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如进行人工恢复、引种适应性物种和恢复植被多样性等。

恢复工作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高寒草地不仅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们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挑战。

在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高寒草地通常位于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其资源的利用和生计常常与环境保护相冲突。

因此,要制定有利于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替代性生计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总之,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寒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草原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不稳定,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和草原面积减少。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草地保护和恢复,合理调整放牧和农业活动,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促进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青海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天然资源等行为,导致草原土地退化、水源减少和生态平衡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草原的管护和监测,制定合理的草原管理制度,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垦行为,推动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青海草原的措施。

青海草原存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许多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

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政府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草原保护和恢复,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支持,推动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草地保护和恢复、控制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增加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变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变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之屋顶”。

它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横亘于中国西藏和青海两省。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寒草地是什么。

高寒草地是指位于高山地带、地处严寒环境下的草地生态系统。

在青藏高原上,由于高山和高海拔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温度低、气候恶劣,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只有少数特化的植物适应了这种环境,并形成了高寒草地。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这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明显的一次环境变化是冰川时期的到来。

在冰川时期,青藏高原的温度下降,冰川覆盖了大部分地表,植物的生长受到较大的限制。

在这个时期,高寒草地的范围缩小了,并且一些特有的植物灭绝了。

随着冰川时期的结束,青藏高原的温度逐渐回升,气候逐渐变暖。

这种变化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土壤中的水分增加,高寒草地的植被逐渐恢复,范围扩大了许多。

同时,一些生物群落也恢复了,包括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等。

这种演变使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再次面临挑战。

气温的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土壤水分供应不稳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特殊的高寒草地植物无法适应快速变暖的环境,甚至面临灭绝。

同时,气候变暖还引发了更频繁的林火和病虫害等问题,进一步威胁着高寒草地的稳定性。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并执行有效的保护政策,包括限制过度放牧、控制人类活动对草地的破坏等。

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原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中国的一片神秘而美丽的高原地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作为中国的国之重器,青藏高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对于维护高原生态平衡、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来有效地解决高寒草地生态问题。

首先,针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特点和环境变化,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该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加强对非法放牧、乱砍滥伐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引入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工程技术,加强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实现高寒草地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将先进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实现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全面推进。

总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与监测、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切实可行的恢复措施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武高林① 杜国祯②①博士,②教授,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西部专项项目(90202009)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 恢复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退化现状、退化因素和改良技术研究等,并针对其现状和恢复目标,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综合的草地改良和恢复技术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地放牧制度体系,并建立高效的饲草供应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地上建立集约化的高效社区模式草地畜牧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是实现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措施。

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类型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系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是广大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

其次,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对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我国黄河、长江等主要水系的发源地,高寒草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高寒草地植被也是“世界第三极”地区重要的碳库,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源-碳库的平衡起着一定调节作用。

随着全球CO2浓度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不仅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继续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陆盆地的过渡,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蕴育着众多世界上独特的土著生物和种质资源。

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其生物种类丰富,青藏高原已记录的真菌5000种,维管束植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为1300种,昆虫4100种。

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对生物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因此,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资源短缺,使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造成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生存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名录不断增加,许多珍稀动植物不断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为优势。

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要么形成黑土滩甚至沙化,要么恶性杂草的比例增加,降低草场质量;从功能上来看,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丧失。

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较多地运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活动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尺度。

草地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以青海省为例,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18.3966亿元总值中,以草地生态破坏损失值最大,为9.7076亿元,占总损失值的52.76%[1]。

掠夺式经营、过度放牧、鼠虫危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草地严重·159·退化、沙化,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4]。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极度受损,无疑对该地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安定造成严重隐患,同时也对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任其发展,青藏高原甚至会发展成为我国第四个沙尘源。

所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内营力,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西部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暖变干是加速西部草地退化的辅助外营力[4-8]。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是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

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草地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草地负荷急剧加重,不少地区在高度草地负载能力30%以上的条件下持续过度利用,致使草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中如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等;人为因素中如过牧、滥垦、樵采、开矿等。

这些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如开垦、樵采常导致风蚀沙化、水上流失等过程的增强,过牧会引起鼠、虫害的加剧等。

2.1自然因素2.1.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气温变暖,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导致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过程[28]。

2.1.2鼠害肆虐鼠害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

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

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只羊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6]。

二是破坏草场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为次生裸地。

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害鼠形成的。

据统计,黄河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00万公顷,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

2.2人为因素2.2.1超载放牧超载放牧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草原超载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草场面积减少使草场面积的绝对量减少,二是牲畜头数的增加使牲畜占有草场的相对面积在减少。

历年来畜牧业的发展是以牧畜头数的增长为指标,不是以畜产品为准。

在这些政策和观点的影响下,我国牧畜头数较解放初期大幅度增加。

自1982年实行牲畜承包到户后,牧民群众重视发展牲畜数量,牧草在生长季被牲畜反复利用践踏,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草地原生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毒杂草滋生蔓延,优良可食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植被盖度下降,出现了大量的裸露地和次生地。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趋于简单,土壤种子库得不到足够的补给,造成草地退化。

2.2.2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多年来牧民群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给草地退化造就了很大的潜在因素。

牧民只利用草原而不建设草原,草场是公用的,而牲畜是自己的,在草地利用上重利用,轻保护建设,长此以往使草地趋于逆向演替。

2.2.3草地放牧利用制度和畜群结构不合理在草地利用上,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如夏秋草场因放牧时间短而利用不足,冬春草场则严重超载,导致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

畜群结构不合理,适龄母畜比例偏低,长寿畜多,周转慢,效益低等原因,导致了草地畜牧业的低经济效益而使得牧民加大草地的载畜量来提高经济收入,最终导致了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160·2.2.4过度开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剧增,为解决粮食问题,从而大规模开垦草地。

如青海省草原开垦面积为38万公顷[3],其中有21.25万公顷集中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草地过度开垦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2.2.5滥樵乱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蕴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所以人类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过渡挖掘导致了草地的严重退化。

2.2.6车辆毁地在平坦草场和缓坡草地车辆可任意通行,这虽给行车带来了方便,但确也使草场受到破坏。

随意形成的道路和多条并行道,毁坏了许多可利用的草场。

以公路为中心的两侧退化和辐射性退化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2.7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草原旅游兴起,旅游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人类对草地过度践踏和旅游利用,加之管理粗放,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改良和恢复技术研究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草场退化和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生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试验,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国外畜牧大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都曾出现草原退化,荒漠化和沙化的生态问题,只不过是引起退化的原因不尽相同。

为防止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许多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改良草地的措施,但重点集中在农业技术措施改良。

如澳大利亚研究和应用施肥改良土地,草地全部围栏化,并在围栏地上施肥、飞播牧草,实行科学的轮牧制度,保持草地的利用和生长平衡。

日本则采用深耕播种、圆盘耙补播、旋转犁浅耕播种和畜蹄播种改良灌丛草地和林间灌丛草地。

德国草地改良的主要措施包括两方面,对退化严重或老化的草地,全部耕翻更新草地植被,通过混播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方法,将低劣质的牧草淘汰。

改良后的草场,主要以黑麦草、鸡脚草、苜蓿草和三叶草为主,并根据草地土壤肥力情况,有计划地增施氮、磷、钾肥,采取草田轮作和翻耕的方法保证草地更新复壮。

对退化较轻的草地利用专门的牧草免耕播种机,补播豆科牧草,这种免耕补播的方法,既不破坏原有植被又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对草原植物不同季节生长的动力学模拟和草地生产力的模拟是国内外草业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人为地管理草场,恢复生产力,如美国得克萨斯州Glasscock就进行了得克萨斯州南部半干旱草原的草地动力学模拟和管理对策研究,建立了在各种土壤及气候条件下,能准确模拟牧草干物质产量的草地生产力模型,为改良草地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9]。

因此,退化草地的改良也是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草地改良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浅耕翻改良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原,松土改良干旱的针茅冷蒿草场,补播改良,施肥改良,除毒害草改良等[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