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年名词解释

重大历年名词解释
重大历年名词解释

2014年

01、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及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紧凑城市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功能紧凑、规模紧凑、结构紧凑。

02、有机更新:由吴良镛教授提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保持一致。

03、邺城:是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其平面为横长方形,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分,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宫城,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再东则为戚里。宫城西为铜雀院,供王室专用的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东西轴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方正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城中水系由城西北引漳河水,宫殿建筑群布置严整。邺城分区明确,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4、精明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郊区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城市畸形蔓延。199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首先提出精明增长的概念:实现精明增长是目标,实施增长管理是手段。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精明增长是一项综合的应对“城市蔓延”的发展策略,目标是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同时也是一项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

05、提姆加德(Timgad):罗马帝国时期北非典型的营寨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其布局按照罗马军队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而成。城市平面为正方形,道路为方格形路网,两条相互垂直的大干道呈十字交叉,交点处为城市广场,在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建有凯旋门,凯旋门之间有列柱街。此外,城内还建有浴场、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06、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后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建筑规划大师。他是现代建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与主将,是现代城市运动的狂飙式人物,同时他也是影响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巨人。其主要思想是功能理性主义,这在他的两本著作《明日城市》、《光明城》以及其规划的昌迪加尔都有表现。对于西方建筑与规划,机械美学思想体系和功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勒·柯布西耶主持制定的《雅典宪章》,其思想被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为现代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7、社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08、智能城市:智能城市是一个系统,也称为网络城市、数字化城市、信息城市。不但包括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这些基本的要素,还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

形态。“智能城市”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一次大变革,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调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智能城市”还将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城市“信息集散地”的功能,意味着城市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智能城市”已开始步入我们的人们生活。

080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并结合最新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更全面智能化。

0802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

09、山地城市形态:

10、地方建筑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芒福德提出,指主张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并体现出一定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主张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要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1999年《北京宪章》对其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倡“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2013年

一、名词解释

01、(2014)

02、城乡统筹: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03、紧凑城市:(2013)

04、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05、广义建筑学:由两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泰斗吴良镛教授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建筑观,并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整个建筑业界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作用。广义建筑学有别于传统建筑学,其核心是强调融贯的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以新的创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其知识结构是典型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着眼于

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筑学。

06、中心地理论: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即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其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理论还强调,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主要应搞好自身的市政和社会基础设施,以影响和服务于次级中心与腹地。中心地理论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07、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学家佩里提出。旨在解决因大城市人口集聚而导致的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基本空间尺度,讲求宜人景观的营造、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规划思想在其后的各国新城以及二战后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接受和发展。

08、坊里: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呈正方形或矩形,夜间实行宵禁,管制严格。坊里内有街巷,四周围以坊墙,坊墙封闭或定时启闭。坊里制于唐代发展至顶峰,至宋坊里制逐渐瓦解,向街巷制转变。

09、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河道众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命脉,城墙外各有护城河一道,其中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过护城河相互沟通,使得河道在城内作为运输通路,便于将东南方粮食和物资运入城内,史称四水贯都。

10、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主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地区的发展。其依据是模拟力场学说,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可以看作由一些点(或称极核)所构成的力场空间,每个点都有其影响范围,同时也是起聚集作用的核。这个点一方面可产生极化作用,吸引其腹地的资金劳力等,以加速集合本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波及效果,可以将成长中心的发展波及到腹地。

2012

01、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名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区际规划是在各有关区域之间进行分区规划,着重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划即对某一特定也包括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

# 02、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 03、城市安全系统:是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体健康及资源供给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和对城市灾害的防御能力,是城市政府为保证安全、稳定的社会发展而提供的一种抵御各种灾害的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系统包括城市公共财产、城市生命线、公共设施、金融经济等系统的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04、门槛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波兰人B·马利兹提出的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因采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在6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中,多用于分析、认识城镇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对策,以及“门槛”投资与相应规模不同方案比较。

05、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以及按照封建等级、级别的不同确定不同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此外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06、有机疏散:1918年,由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旨在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任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用以开辟绿地,有机疏散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07、广义建筑学(2013)

08、新建筑学派:又称现代主义建筑或现代派建筑,指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以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为代表,主张功能主义特征;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与非装饰原则;奉行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强调建筑空间;主张创造新时代新风格,希望通过新的建筑设计来帮助劳苦大众改变基本的生活状况,通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立良好的社会,促进社会正义。其具有鲜明的理性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09、雅典宪章:1933年,CIAM召开第四次会议,主题为“功能城市”,大会通过由勒·柯布西耶起草的《雅典宪章》。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核心是提出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雅典宪章》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大纲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该科学地制定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大纲适应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敢于向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 10、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用于保护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给排

水、能源、通信、环境、防灾、医疗等综合设施,广义的市政设施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

2011

01、考工记(2012)

02、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 03、城市过境交通:不以本城市为目的,只是流动通过城市的交通。因为这种交通的起讫点不在本城市内,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无法绕行时,有时用地下或者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

# 04、城市安全: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体健康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干扰的一种抵御和恢复能力。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06、city plan和city planing:城市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前者强调规划的目的性,后者强调规划的动态过程。

# 07、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构成关系的科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观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08、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希波战争后历经 40 年重建而成,为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卫城建于陡峭的山丘上,现存主要建筑物为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建筑物为三向量的实体,建筑布局非简单轴线关系,而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其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

09、欧斯曼计划:拿破仑第三时期,由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巴黎改建,旨在缓解城市迅速发展与其相对滞后的功能结构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建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此外还有政治目的(即从市中心区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扩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消灭便于革命者进行街垒战斗的狭窄街巷,把便于炮队与马队通行的大道联通各个角落,有利于统治者调动骑兵炮兵,发挥火器的作用,以镇

压起义者)。改建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重视绿化建设, 修筑大面积公园;提出市中心分区理念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促进城市近代化,如建造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等。但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如城市贫民窟问题、对因国内和国际铁路网的行程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等。后世对欧斯曼“外科式手术”的改建思想与手法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其大胆的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巴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

* 10、后现代主义:

产生于1960 年代后期并主宰1970、1980 年代的西方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批判、怀疑和摧毁现代文明的科学理性标准为目标,强调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自由地并存发展的、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后代现代主义打破了西方均一化、普遍化的城市社会基础,多元性、差异性是其一再强调的主旋律。

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是基于对城市社会、文化复杂性的认识,对现代主义春丽向思维

和历史失落感的双重否定,呼唤以人性、文化、多元价值观为特征的宽容性、开放性的创作思维。其思维特征有: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2、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3、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4、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2010

01、城镇化:又称都市化、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常用城镇化水平来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2、生态城市(2013、2012、2011)

03、都城:《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古代指国家(含诸侯国)的首都或较大的城市。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多为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的传统,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为全国最高一级的政权机构所在地,与州城、府城、县城分别代表着不同级别的封建统治机构。

# 04、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地区人口、建筑高度集中,基础设施、交通密集分布,大量的人为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绿地减少等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在气温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热岛”现象。

05、元大都:元代都城,位于北京小平原,忽必烈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建设。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采用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手法。元大都的营建以《周礼·考工记》为规划指导思想,是“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充分体现,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城制的都城,其后被明清北京城继承并加以发展。

06、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07、威尼斯宪章:又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件,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发掘的宗旨和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 08、历史街区:也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街区是历史

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和延续名城传统风貌。1933 年《雅典宪章》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09、容积率(FAR):FAR(Floor area ratio),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为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政府通过容积率从总体上控制开发强度,保证基本环境要求而在实际开发中又给予建设者比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0、陪都计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当局针对战后重庆城市衰退、为安抚人心而进行的规划,也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但由于对人口主观臆测、生搬硬套国外的卫星城,邻里单位等理论而缺乏实际意义。

2009

01、未央宫:西汉长安城宫殿,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扩建为长乐宫,后在其旁建未央宫,由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先建造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做法。

02、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元,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闾里属于严格管制的居住形式。

03、宇文恺:隋朝规划专家、建筑工程师,主持规划隋长安,东都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等方面的工程,也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其主持修建的长安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作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对后世的都城规划有着极其深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是当时国外一些城市建设效仿的范本。

04、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城市范围、道路、河流、桥梁以及重要的建筑物等位置都相对准确,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按一定比例绘成,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这张宋代城市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05、九边重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按照一定防御和兵制规定分布,总兵驻地为镇,称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九边重镇的城市多数为边境地区的中心,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

06、广义建筑学(2013)

07、维特鲁威:古罗马杰出建筑师,其著作《建筑十书》力求依靠当时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古罗马城市建设的辉煌业绩,规划建设理念和技术进行历史性总结,在城市

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维特鲁威继承了古希腊的许多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他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08、增长极核理论(2013)

09、欧斯曼计划(2011)

10、马丘比丘: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秘鲁马丘比丘召开并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是继《雅典宪章》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着深远意义的又一重要文件,是在新的背景下以新的思想方法体系来指导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马丘比丘宪章》是对前者的补充、发展与提升,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规划的综合考虑与公众参与。#

2008

# 01、工业化:通常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出现。

02、CBD: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概念上与商业区有所区别,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于此,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场所。

03、历史街区(2010)

04、大学园区:俗称“大学城”。通常指的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占地规模越来越大,或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功能区。大学城作为城市知识活动的新空间,能促进城市在空间结构上产生质的飞跃,是指导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城的实质内涵体现。

05、平江图(2009)

06、马丘比丘(2009)

07、金中都:金国都城,金灭辽后,将都城迁至辽南京,改称中都。金中都参照宋代都城形制进行规划建设。两套方城,每边三门,城内中部偏西为皇城。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宫城南面中轴线长达 2 公里,沿轴线两旁布置官府寺庙。历代都城中轴线的布置在金中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规整的坊市制布局以及长巷式布局两种规划形式共同出现于一座城市之中,成为金中都规划的特点。

08、欧斯曼计划(2011)

09、里坊(2013)

10、人居环境学(2011)

2007

01、阿房宫:秦代宫殿,一直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阿房宫与渭水北岸宫殿群及咸阳城有大桥联系,有架空栈道链接各个宫殿,从阿房宫直至南面的终南山均为皇帝专用禁苑,其中尚分布不少离宫。

02、闾里(2009)

03、平江图(2009)

04、刘秉忠:元代城市规划专家,借鉴《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营建思想规划建设元大都。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在此之前,他曾受命主持规划元上都。

05、九边重镇(2009)

06、铁路附属地:俄国及日本在其管理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两侧取得的附属用地,拥有行政、驻军、警察等诸多种权利,中国在此区域内的主权受到限制。铁路附属地的性质类似租界,但范围远比租界大。这些地区在城市格局上与旧城区迥然不同,与旧城区在城市面貌、市政设施等许多方面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07、米列都城:古希腊时期的海港城市,其城市建设完全体现了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三面临海,四周筑以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布局,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北街坊面积均较小。城市中心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的要求。

08、维特鲁威(2009)

09、欧斯曼计划(2011)

10、马丘比丘宪章(2009)

2006

# 01、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通称服务业,是不产生物质产品,主要通过行为和行为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

需要服务的部门

# 0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和依赖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03、城市病: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过度集中而导致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以及物质能量流输出输入失衡、需求矛盾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发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

04、住区: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从城乡区域范围来看,可划分为城市住区和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及乡村住区。

05、紧凑城市(2013)

# 06、卫城: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卫城最早是王宫的所在地,通常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被视为神圣地段,建有宫殿、贵族住区、仓库、陵墓等,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缺乏生气。至古典时期,随着平等、自由和民主意识的增长及城邦主义观念的增强,最终创造了以自由的、与居住环境和谐协调的圣地建筑群如雅典卫城。

07、元大都(2010)

08、现代主义建筑(2012)

09、梁陈方案: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方案秉承“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主张离开旧城新建行政中心,即设于旧城的西郊。一是旧城规划布局系统完整,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插入庞大的行政中心区,会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性;二是旧城密度高,用地不允许;三是在西郊另辟新区可以避免以上缺点,做到新旧两全,既表现中国传统的名族特征,又创造满足现代需要的时代精神,但方案最终没被采纳。

10、广义建筑学(2012)

2005

01、区划:指因不同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将城市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并控制建筑物高度,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城市用地区划一般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区划、地价区划等。1916年,美国成立首部区划法。1990年代初,我国内地借鉴区划法的思想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 02、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成的,具有生态

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空间系统。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的以及自然的植被、水体、河湖、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范围内,以各类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03、过境交通(2011)

04、威尼斯宪章(2010)

05、市政设施:(2012)

06、米列都(2007)

07、现代建筑学派(2006、2012)

08、陪都计划(2010)

09、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般主要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特别是在美国形成的城市美化运动催生了后来景观建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美化运动期望通过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视觉美与和谐生活,创造或改进社会的生存环境。但由于运动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其装饰性的规划大都是为了满足城市的虚荣心,很少从居民的福利出发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未能给城市整体带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故而对解决城市问题的帮助很小。

10、有机更新(2013)

2004

01、步行空间(原理P592):城市中(主要是道路系统中)确定为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或限制车辆通行的街道。扩大意义上讲,步行空间还包括城市公园、城市活动中心在内的节点空间。确定步行空间反映了以人为主体的城市设计思想,旨在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

02、城市绿化(原理P432):指城市中栽种植物或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城市绿化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即还原功能。

03、有机更新(2012)

04、北京宪章: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面临新的时代,宪章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其中主体是关于传统建筑学

走向广义建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破传统建筑局限,通过回归基本理论、寻求整合精神,建立“广义建筑学”的全新建筑学体系,从而为包括居住问题在内的人类21世纪建筑学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与人文同步前进的崭新道路。

05、广义建筑学(2012)

06、紧凑城市(2012)

07、卫城(2006)

08、卧城: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是与母城或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交通便利,多依赖于较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等。其主要职能为居住,此外还拥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产业职能,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由于卧城规模小,职能有限,对母城依赖性强,同时增加了与市中心间的交通压力,故难以真正起到分散与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

# 09、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社会的应用性学科。具体来说,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10、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3

01、都城与王城:

都城:指封“邑”之城,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古代指国家(含诸侯国)的首都或较大的城市。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多为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的传统,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为全国最高一级的政权机构所在地,与州城、府城、县城分别代表着不同级别的封建统治机构。

王城:指周代天子所在的城市,其他诸侯国首都称为都城。

02、汉长安与唐长安:

汉长安:西汉都城,由杨城延主持修建,前后历经20年建成。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形制为不规则的斗形,故又称“斗城”。汉高祖建都时,先营宫室,至惠帝时始筑城垣。汉长安是我国早期大统一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其总体空间结构沿袭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城北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区,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府邸,

形成政治区。城市布局采用旁三门的城制,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闾里与宫殿相参。

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城市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市以宫城为中心,全城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两横轴、一竖轴,两次丁字相交,城门数量、位置、道路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划分均严格对称以衬托中轴线——朱雀大街,通过中轴线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其布局的整体性超越了以往任何城市;作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以其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闻名,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同时也对当时邻近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03、UIA与RIBA:

UIA:国际建筑师协会:1948年6月,成立于瑞士洛桑,其宗旨为联合全世界的建筑师,不论国籍、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职业训练和建筑学说,建立起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交流学术思想和观点,吸取经验,扩大知识,取长补短,在国际社会代表建筑行业,促进建筑和城市规划不断发展

RIBA(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于1834年以英国建筑师学会的名称成立,1837年取得英皇家学会资格,与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并称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知名度的两大建筑师学会。其宗旨为开展学术讨论,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保障建筑师的职业标准。

04、Acropolis与Metropolis:

Acropolis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重建而成,为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卫城建于陡峭的山丘上,现存主要建筑物为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建筑物为三向量的实体,建筑布局非简单轴线关系,而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其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

Metropolis:即大都市,指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指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城市,也可指作为特殊活动中心的城市,尤指重要的城市。

05、城市化与工业化(10/08)

06、city planning 与 city plan (2011)

07、城市生态与城市绿化:

# 城市生态: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城市绿化:指城市中栽种植物或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城市绿化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即还原功能。

08、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

道路红线(2010)

建筑红线:指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

09、建筑十书与考工记

考工记(2010)

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该书总结了希腊、

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该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10、Building and architecture:前者是人们将内在的抽象意识以特定的建筑方式反映到外在具体空间,以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构筑物;后者不仅满足人们供能需要,而且还应包含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工艺而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的构筑物,即其既包含物质内容也包含有景深的内容。还指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研究建筑的空间形态、历史、功能的学科。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等

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中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和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2、需求的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Qd=f(p)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点之间的弹性;需求的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4、均衡:经济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效用函数: U = f ( X1 , X2 )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指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经济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所有轨迹。 8、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方程:I = P1X1 + P2X2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 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 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会计考试名词解释答案

需要掌握的名词: 1、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 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资本性 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2、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 致、相互可比。P6 3、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属于估计性质 的事项,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 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不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P26 4、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 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确认、计量的依据。P28 5、重置成本: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6、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 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7、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 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 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8、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 程中的在产品、准备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明显区 别于固定资产的特点:不是自用)P86 9、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 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衍生金融资产等。P101 1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是即被指定为口供出售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以 及除以下各类资产类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 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 购入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没有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P109 11、无形磨损:固定资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在价值上的损失。(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 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12、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 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P152 13、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 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 他资产。)P154 14、资本公积: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特定来源取得的由 投资人共享的部分。它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6 15、股本溢价: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 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资本溢价: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而产生的 差额,它是资本公积中最主要的项目。P206) 16、期间费用:企业本期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不能归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因而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P228 17、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自考《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01年10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圣训;是指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及默示,是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之一。其作用为补充《古兰经》,使之具体化。最权威的圣训汇编是《布哈里圣训实录》(或《穆斯林圣训实录》)等六大圣训集。 37.星宫法院;是公元16—17世纪英国设立的一种旨在惩治不驯服的贵族,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封建进步人士的专门法院。它是专制君主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审断案件往往任意枉法,以严刑拷问和秘密审讯为特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伊始的1641年,星宫法院被废除。 38.“二重内阁”;是19世纪末日本帝国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军部权重势大,独立行使军权,成为超内阁的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二重内阁”反映出日本帝国国家制度中的军事性和封建性,对后来日本走上对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有重大影响。 39.法律重述;是经综合整理后由美国法学会编纂出版的判例法汇编。它将那些尚有适用价值和效力的普通法原则和规范加以重新阐明,并以法典形式编纂成册。法律重述的出版使复杂的普通法得到简化和系统化,方便了司法者的运用。 40.魏玛宪法;是1919年德国制定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它以专章规定“经济生活”,以“经济宪法”而著称;同时列举了较多的公民权利并标榜社会主义原则。魏玛宪法对现代资产阶级宪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02年1月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物权;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东西,有时又指对人们有益的、能满足需要的东西。 2.圣训;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 3.军部;是指直隶于天皇的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四个机关的总称。 4.统一商法典;是普通法系中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商法典,它是在综合过去诸单行商事法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时通行的商业判例法而制定出来的,是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结合的产物。 2004年10月 36.蛮族法典;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法典的总称,因日耳曼人称为“蛮族”而得名。内容为各日耳曼部族的习惯的记载,是日耳曼法成文化的产物,包括《撒利克法典》、《伊尼法典》等。37.《大宪章》;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内容广泛,涉及国王同贵族的关系,等级制、不动产法、债务关系、刑法、诉讼法和城市自治等,使国王权利受到许多限制。由于《太宪章》宣布,未经“全国公意”不得征税,非经合法裁判不得逮捕、监禁、放逐及没收财产等等,以后曾被资产阶级利用来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并被确认为英国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38.私犯;包括对物和对人两种。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它物件,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的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 39.美国《邦联条例》;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文件,于l777年颁布。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邦联,各州保留主权,国会(邦联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主要是处理对外事务和洲际事务。l787年被美国联邦宪法所取代。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互联网及其应用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互联网及其应用历年名 词解释汇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互联网及其应用》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代码:03142 第一章互联网概述 1.互联网(p25) 答:互联网又称因特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的集合,( l 分)以TCP/I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l 分) 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l 分) 2.计算机网络(p32) 答: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l分)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2分) 3.网络体系结构(p34) 答:是用层次结构设计方法提出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其协议的集合。也就是说,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能完成的各种功能的精确定义。 4. Intranet网络(p40) 答:是基于Internet 的TCP/ IP 协议构建的企业内部网络,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纯局域网,不与外网互连;另一种是与外网有限互连,即在局域网 与互联网互连处连接有防火墙等安全设备,以保证内部网络信息安全。 5. 下一代互联网(p44)

答:不同于现在的互联网的互联网,其主要特点是更大、更快、更安全以及更便捷。

1. RARP协议(p53) 答: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采用广播消息的方法来决定与MAC地址相对应的IP地址。 2.DNS(p60) 答:DNS实际上是一个服务器软件,(l分)运行在指定的计算机上,(l分)完成域名和IP 地址之 间的转换。(1分) 3.IP组播技术(p63) 答:IP 组播(也称多址广播或多播)技术,是一种允许一台或多台主机(组播源)发送单一数据 包到多台主机(一次的,同时的)的TCP/IP网络技术。(3 分) 4. ADSL(P 76) 答:ADSL也称不对称数字用户服务线,(1分)它使用现有的一对电话线,(1分)特点是接收信息的速率大大高于发送信息的速率。(1分) 5. WLAN(p78) 答: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有线局域网不同的是, WLAN通过电磁波来传送和接收数据的。

西南大学名词解释真题11

西南大学名词解释历年真题 近五年考过(2008——2012)近十年考过(1998——2008) 1、风化作用: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3次) 2、风化壳:分化产物虽经分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留物(3次)。 3、崩落是指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又称崩塌。 4、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3次) 5、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 6、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物。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 8、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9、河流阶地:河谷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10、河流阶地:河谷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11、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地段,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12、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13、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岩溶洼地,面积10~100平方公里以上,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其继续扩大即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坡立谷) 14、冰斗:三面环以陡峭崖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和圆椅状的洼地。 15、冰渍地貌: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总称冰渍。 16、冻融作用: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历年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核小体 再生 分化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膜流动性 polyribosome cellular respiratory voltage-gated channel diffusion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简答题: 1.G2期进入M期的调控 2.线粒体的结构特征,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机制(过程) 3.影响原代细胞培养的因素,以及自己对实验的体会 4.浓度为10的-10次方L/mol的肾上腺素能够是血糖提高50%,用学过的细胞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5.以胆固醇吸收为例,说明胞吞作用的机制 名解 denature 差速离心法 cell cycle 细胞的全能性 调节性的分泌途径 G蛋白藕联受体 细胞呼吸 co-transport nucleosome 胞质分裂 简答题 1.影响细胞膜流动性的因素 2.蛋白质细胞内运输的途径 3.举例说明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4.细胞运动的几种方式 5.简述线粒体介导细胞凋亡 名词解释(全英语) 单位膜 易化扩散 溶酶体 染色质 载体蛋白 细胞死亡 氧化磷酸化 专能干细胞

转分化 cdk 大题 染色质to染色体 干细胞提取方式 主动运输 内膜系统 微管的组成功能与医学关系 细胞死亡类型与生物途径 名词解释3*10 英文 内膜系统 微管组织中心 吞噬作用 胚胎干细胞 atp酶复合体 决定 转座子 细胞增殖 信号斑 轴突运输 大题 ser与rer区别 na+k+泵运输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硝酸甘油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 细胞周期发生的事件 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名解: 1.endomembrane system 2.MOTC 3.signal patch 4.phagocytosis 5.axonal transport 6.transponson 7.cell proliferation 8.determination 9.ATP synthase complex 10.embryonic stem cell 论述: 1.RSR与SER的区别. 2.核膜的组成,述各部分特点. 3.什么是受体,膜受体的分类,膜受体的特点. 4.Na,K泵的机制,以及其生物学意义.

同济大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名词解释)

同济大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1994—2013年) ——名词解释题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可持续发展(同95) 2.逆城市化(同98) 3.城市化(同00)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四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五章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六章城乡区域规划 1.土地级差(同94) 2.工业区位论(同98) 3.区位(同99) 4.区域规划(同99) 第七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居住用地(同95) 2.风玫瑰(同00) 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区(同94)(同97)(同98)(同00) 2.城市规模(同94) 3.分区规划(同95) 4.市域规划(同96) 5.道路红线(同96) 6.城市结构(同99) 7.城市形态(同99) 8. 第九章小城镇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 第十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曰照间距(同96) 2.曰照间距系数(同97) 3.绿地率(同98) 4.配建水平(同98) 5.区划(zoning)(同99)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

1.商务中心(同95) 2.中心商务区(CBD)(同96) 第十二章居住区规划 1.邻里单元(同94)(同95) 2.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同96) 3.城市居住区(同97)(同99) 4.社区(同99) 第十三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货物流通中心(同95) 2.可达性(同00) 3.需求管理(同0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 1.历史文化名城(同00) 2.历史街区(同00) 第十五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十六章市政工程系统规划 1.管线综合(同00) 第十七章城市规划实施 1.城市公共开发(同97)(同98) 2.土地开发(同99) 3.城市开发(同99) 4.“一书两证”(同99) 第十九章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转化

自考世界市场行情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同步指标,是指与一般经济活动大致同时进入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指标。 2.供给的价格弹性,亦称为供给弹性,是衡量价格上升或下降一定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费之后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值。 4.定量预测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5.存销比率,是某一时期库存价值与销售价值的比率,它提供了现有库存可供销售若干时间的概念。 6.国际商品协定,是某些食品或原料生产国(出口国)与消费国(进口国)之间,为稳定价格和保证贸易发展而缔结的政府间的多边贸易协定。 7.德尔菲意见法,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判断,是根据预测目的选定一个专家组,以函询调查方式向专家提出问题,同时提供所有与预测有关的情报,请专家做出个人预测。然后将个人意见综合、整理后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这样,在专家和主持预测机构之间往返循环几次,个人意见不断得到修正,最后将较为一致的意见作为最终预测。 8.商品供给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随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市场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的基本规律。 9.多共线性,多元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模型中的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互关系。但是,在实际中,模型中的自变量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多共线性。 10.行情,是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通过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亦即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它包括生产领域的具体变化,也包括流通领域、分配领域以及消费领域的具体形态。 11..新收订单,是在特定时期(某年或某月底)所收到的全部订单。 12.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以某一特定时期为基期,以这一时期的若干种股价总值为100,拿以后各个时期这些股票价格总值与基础股价总值相比得出的百分比,就是各相应时期的股票价格综合指数。 13.商品的生产周期,是指商品从开始生产到完成生产的时间。 14.随机误差, 15.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的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16.津贴,是政府对于企业因价格政策和措施遭受损失而给予的补助金,用于弥补售价低于成本的损失,不是销售收入,而是来自政府的财政分配,故应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 17.国土原则,是指凡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计入国内生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doc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82 课程代码:0235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20.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 21.弱关系理论: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可以发现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有学者指出,弱关系理论适用于两方社会,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强关系。 2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初级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20.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自我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具体的说,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 的反射。 21.社会的麦当劳化: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明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麦当劳的这些理性化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主宰越来越多的领域。瑞泽尔用“社会的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强调全球范围内各种组织的高度理性化的过程。 2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历年名词解释

玻璃——玻璃是由熔体过冷所制得的非晶态材料。 水泥——水泥是指加入适量水后可成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够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细粉状水硬性材料。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是指耐火度不低于1580摄氏度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硅质耐火材料,镁质耐火材料,熔铸耐火材料,轻质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 高聚物——高聚物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低分子化合物经聚合而组成的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 胶粘剂——胶粘剂是指在常温下处于粘流态,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永久变形,外力撤去后又不能恢复原状的高聚物。 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 2 晶体结构 晶胞——晶胞是从晶体结构中取出来的反应晶体周期性和对称性的重复单元。 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是把晶体结构中原子或分子等结构基元抽象为周围环境相同的阵点之后,描述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的图像。 晶面指数——结晶学中经常用(h k l)来表示一组平行晶面,成为晶面指数。 晶面族——在对称性高的晶体(如立方晶系)中,往往有并不平行的两组以上的晶面,它们的原子排列状况是相同的,这些晶面构成一个晶面族。 氢键——氢键是指氢原子同时与两个电负性很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O,F,N等)相结合所形成的键。 空间利用率(原子堆积系数)——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配位数——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同种原子(或异号离子)的数目成为原子或离子的配位数,用CN来表示。 哥希密特化学定律——晶体结构取决于其组成基元(原子,离子或离子团)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及极化性能。 同质多晶——这种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成为同质多晶。由此所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晶体,成为变体。

专业理论历年真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专业名称:综合理论(包括中外设计史和设计概论)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按照设计的目的来分类,设计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和()三大类。 2、饕餮纹又称(),它是()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3、1938年美国成立了(),简称IDSA,这一组织通过发行杂志,评选设计大奖等活动来宣传工业设计的价值,对美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4、针对密斯.凡德罗主张的(),后现代主义者提出“少即乏味”;针对()主张的“房屋时住宅的机器”,后现代主义者提出“房屋时有思想的空间创造”。 5、()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纪念性陶俑群。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1918年,荷兰的几个具有前卫思想的设计家和艺术家聚在一起,以《风格》为宣传阵地,开始探索艺术和设计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形成了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 A、荷兰“革命派” B、荷兰“青春派” C、荷兰“风格派” 2、德意志制造同盟1907年成立于慕尼黑,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团体,其代表人物是()。 A、莱特和格罗皮乌斯 B、赫尔曼.穆特修斯和彼得.贝伦斯 C、汉内斯.迈耶和密斯.凡德罗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出自() A、《论语.魏灵公》 B、《天工开物》 C、《物种起源》 4、司母戊鼎是()最重的青铜器。 A、商代晚期 B、宋代 C、明清时期 5、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是()。A、雕刻B、摩擦C、彩绘 三、判断题(共七小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2分,共14分): 1、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2、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的设计师。() 3、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清明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4、设计风格是多种因素的融合体,是设计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5、人体工程学有“起源于美国,形成于日本”之说。() 6、产品的附加值包括企业形象价值、品牌价值、情感价值、服务价值、信誉价值、文化价值等一系列内容。() 7、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曾经说过“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 四、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纹样 2、唐三彩 3、绿色设计 4、计划性废止制 5、概念设计 6、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短文,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天有时,地有时,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没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历年考试真题集

1. There are two windows in the bedroom. _____ of them face south, overlooking a beautiful park. A. Both B. One C. The two D. Either 2. ?I‘d like some more bananas.‘?I‘m sorry, there is ____ left.‘(2000) A. no B. some C. few D. none 3. It was at the music hall ____ we met each 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2000) A. when B. where C. which D. that 4. ____ that the family had taken with them was one bottle of orange. (2001) A. Anything B. Everything C. What D. All 5. ____ he first heard of the chemist. (2001) A. That was from the teacher that B. It was the teacher whom C. It was from the teacher that D. That was the teacher whom 6. I asked two people to help me start my car, but ___ of them knew how to do. (2002) A. either B. none C. both D. neither 7. –The phone is ringing. ---Who would ____ be? It is already midnight. (2002) A. he B. it C. this D. there 8. In need of money, Bob had to take _____ job that was offered to him. (2003) A. whatever B. no matter what C. whichever D. no matter which 9. My friends and 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concert, but _____ of us has got a ticket. (2003) A. both B. none C. neither D. all 10. The two players had been warned of the danger, but _____ of them seemed to take it seriously. A. both B. neither C. any D. either (2004) 11. It was on August 15, 1945 _____ the Chinese people won the final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2004) A. that B. which C. until D. while 12. You can choose _____ apples, oranges, or bananas. (2006) A. all B. both C. either D. neither 13. Jackie could sing and play the piano, while I could do ____. (2007) A. any B. both C. either D. neither 14. There are five language labs in this building. One is on the second floor and ____ on the third floor. (2008) A. other B. the other C. other four D. the others 15. Over a hundred people expressed their worries, but ____ were willing to help. (2009) A. some B. many C. few D. little 16. –Have you got a camera? –No, I should buy ____. (2010) A. it B. one C. that D. this 答案: 1-5: ADDDC 6-10: DBABB 11-16:ACDD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