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风雨》李商隐 读后感

《风雨》李商隐读后感
李商隐的《风雨》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和强烈意境的诗歌。
整首诗笔法简练又富于意象,通过对风雨的描绘来表达人生沧桑和变迁,以及人类面对环境挑战的自我反思与思考。
首先,诗歌开篇是“梧桐树,三更雨”,凭借着细腻质朴的语言以及对雨中树木纤细的描绘,诗人使梧桐树在雨中按照本来的形态荡漾搓动,传递出一种纷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这种纷乱是指生命的波澜、纷乱和多姿多彩。
接着,诗人如愿地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描绘出了雨后树的景象,使得整首诗的气质更趋于沉静而平和。
这种巨变之中所处的平和意识,使得我们对险恶环境中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的感受。
其次,诗歌通过“秋天的雨,一年中最寂寞的季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类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生活方式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往往会经历许多人生的起伏,这与大自然的变化一脉相承。
然而这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能够以最稳定的心态,在变幻不断的环境中保持坚实的持久执着。
总之,李商隐的《风雨》所表达的人生观并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人们追逐梦想和寻求自由,而是在面对大自然的沉浮变化中,能够
保持一颗平静坚定的心态,接受环境的考验,并且在危机中逆流而上。
通过文化、传统、自然、现实等各种元素的信息交流,把“生命”的世界全面呈现出来。
李商隐《春雨》唐诗译文《春雨》古诗鉴赏详解

李商隐《春雨》唐诗译文《春雨》古诗鉴赏详解《春雨》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情诗。
春雨潇潇,情丝缭绕。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唐诗吧。
《春雨》作者: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注解】1.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2.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3.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4.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5.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6.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7. 玉珰:耳环。
《春雨》【翻译】“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春雨》【韵译】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我寄希望于万里云中,那只孤雁。
《春雨》【评析】《春雨》是一篇怀人之作。
诗人在一个雨夜或一个飘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回想自己曾经去一个地方找寻一名牵挂自己许多情思的女子,然而,鹤去楼空佳人不在。
首联上句用“怅”为全诗定下基调: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忧郁。
下句复以“寥落”之事相衬并完成时空的转移。
高中语文教材中“雨”的意象-精品文档

高中语文教材中“雨”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中,雨是一个经常被诗人们用到的意象。
雨,或轻柔,或急骤,或朦胧,或磅礴,带给人或浪漫,或伤感,或凄苦,或痛快的感情。
没有文人愿意放过这能表达各种感情的雨,高中教材中也有不少涉及雨的诗文,本文试作以归纳。
一、《雨巷》――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姑娘的形象。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诗人在雨巷中彳亍彷徨,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阴暗、潮湿、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中,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如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孤独、无助、又忧伤的意象反复出现。
再加上烟雨蒙蒙,这阴郁的氛围俨然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没有雨,就没有这首诗的优美意境。
因为不管是悠长狭窄寂寥潮湿的雨巷,还是丁香姑娘撑着的油纸伞,都离不开雨。
就是那惆怅、凄清、叹息、迷茫、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离开雨,在表达愁怨上也逊了一筹。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而南唐李?Z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系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雨意象

雨的意象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最贴切我们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又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它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而经过了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雨”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因此它也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
春季万物生长,雨自然成为了春的代表,秦观在《好事近》中就有一句“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几笔将春季的雨露描绘得清亲可爱,令人心生愉悦。
自然,春季又是播种的季节,就有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感叹:“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即是春雨,它既让人喜悦,又让大地复苏。
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
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春雨过后,大地焕然一新。
一个“潜”字赋予了“雨”以生命,使得“雨”具有灵性,勾勒出了一幅十分美妙的春的图画。
既是因为春意而“喜”,也是因为春雨给农民带来了希望而“喜”,正是这场雨排解了诗人心中的忧苦。
夏季自然令人想起那连绵阴沉的黄梅天,有宋朝的赵师秀在《有约》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等待客人,描绘出了娴静淡雅的情景。
秋季虽然会令人想起硕果累累,却更令人想起那万物凋零的惆怅。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往事如烟,人生苦短。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拭尽了痴情才子心中的泪痕。
当诗人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秋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使得这天似乎也同作者感同身受,令人感慨万分。
冬季冷,自然雨也寒,“满空寒雨漫霏霏,去路云深锁翠微。
”寒雨将作者的内心也击得七零八落。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愁雨往往跟跟伤、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
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如“春潮带雨晚来急”、“夜半无人私语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这些意象都是他对大自然情怀的浓厚体会,也是他对生命变化不断的眷念之情。
二、宫廷文化的意象。
李商隐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宫廷文化相关的意象,如《锦瑟》中写到“天高任鸟飞;云深不知处” 、《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等。
这些形式都能勾勒出一副壮丽耀眼而又庄重神圣的宫廷图画。
三、心理情怀的意象。
李商隐通过对心理情怀所作出表示,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火;遥看瀑布欲封天。
有花忽隐明浓;无鸟忽飞是还乾。
……… ” 这样尤其抒发出一片孤独而又追寻平衡之情怀.。
《滞雨》(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滞雨》(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滞雨》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1卷第4首。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
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
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
【原文】滞雨作者:唐;李商隐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注释】①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
【创作背景】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会更贴切一些。
“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
“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
“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
“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
“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现在再来读这首诗,意思就完全两样了;;身在京城,处于两党纷争的漩涡之中已经很久了,连夜夜似乎没有了尽头;残灯如豆,孤独的依旧,圣明知遇的光辉何时才能照亮我的人生?美好的理想如云重水复,飘渺难定,在这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我怎能轻言放弃,去做那归隐故土山林的清梦呢?所以,说《滞雨》其实更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讲解】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吗?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
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景物意象。
李商隐作品中,多以景物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思,如青草和古树、白云和清风、苍蝇和蝉鸣等景物。
这些景物的结合,使诗
歌充满了动感的自然气息,给读者以一种凝思的情趣,并将心境的复杂思
想融入到自然界中去。
二是抒情意象。
李商隐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深沉的抒情色彩,不仅往往
用抒情意象表达心灵,而且经常用时光、距离和沉默等意象穿行其中,而
营造出壮美的气氛。
三是伤感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充满了伤感的暗示,如落花、黯
淡的月光,和曾经的滋味、无常的梦境等。
对忧伤着怀疑的情绪,李商隐
用这种诗歌体裁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极大的伤感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杨长英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
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
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
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
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
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
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
《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
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
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
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
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
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
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
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
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
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
……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
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
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
”(《网师园唐诗笺》)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
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
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
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
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
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
”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
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
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
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
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
“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
”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
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
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
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
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
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
”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
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
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
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
“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
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
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
《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
“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
“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
“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
”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
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
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
”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
”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
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
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
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
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
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
……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
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
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
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
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
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
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
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
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
“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注释:[1]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