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诗歌意象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诗歌意象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诗歌意象作者:石婷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李商隐是一位以抒情诗和爱情诗而闻名的大家,因此,在他的众多诗歌中,以这些充满细腻情感的爱情诗最为著名。

而这些抒情诗中最能代表李商隐创作独特性的,就是他创作的一系列“无题”诗。

他的“无题”诗,缠绵悱恻,感情真挚,诗境朦胧,给人一种缥缈之感。

一般来说,诗歌的题目就是整首诗歌大致内容的一个概括。

而李商隐没有给予这些诗歌一个确切的诗题,而是用“无题”来命名这些作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或许也是李商隐有意创造的朦胧之境。

在他的“无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并非源自现实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作者的心灵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这些意象的象征意味是富有内涵的,不易理解,富于变化。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些意象连缀成诗,营造了一个个朦胧的诗境,耐人寻味。

如其中代表性的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所创造的意象“蓬山”、“青鸟”这两个意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们来自于李商隐细腻多情的内心世界。

这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李商隐以一位女性的角度写出了人间的离别之痛,相见之难。

“蓬山”在传说中是海上的三座神山,它可望而不可即。

李商隐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意象,一方面,以朦胧之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用这个意象表现出爱情的曲折和困难重重。

而“青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信使,在这里这个意象不仅象征出主人公深切的思念,而且从这个意象的象征意味来看,可以看出这首《无题》诗的主人公是一位相思成疾的女子,并不是一位男子。

李商隐《无题》诗中意象的多义性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二。

再如另一首与爱情有关的《无题》之作:“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烛灯红。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意象 ,比起"清"与"淡"的意象来 ,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诗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意象,其中清"的"淡"的意象,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这是形成孟浩然诗歌"清淡"这一主流风格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就算是"幽"的"雄"的意象了,这两种意象,与清的、淡的意象相比,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弱势地位,但其艺术造指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这两种意象,就其在孟诗艺术性中的重要性而言,不仅对孟诗中的主流意象是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使孟诗的风格具有了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一、"幽"的意象的创造孟浩然一生虽然一度仕进思想强烈,但隐逸思想则是他毕生重要的精神追求。

因此他与历代隐士一样,厌弃尘世,不恋闹市,深爱远离世俗人情的山林之深幽静美。

这种精神指向,就决定了他一入山林,便触景生情,吟咏心底对深幽静美的山林的深爱。

这也就是他在山水诗中创造出独具特性的"幽"的意象的主观原因。

孟浩然就其创造形式而言,大多在创造过程中运用了"幽"字。

这些用"幽"字创造出的意象,往往不是一花一草,一鸟一鱼之类具体的物类意象,而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环境或景致、景观的意象。

这些意象,按其各自的特性,可大体分为幽深,幽绝,幽秘,幽静,幽雅等几种类型。

孟诗中创造的幽深意象最典型的要算是武陵山水花林的意象了。

《武陵泛舟》在《武陵泛舟》诗中,诗人写道"武陵川路狭,前掉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峰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诗中的幽深意象是通过三种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来的。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如“春潮带雨晚来急”、“夜半无人私语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这些意象都是他对大自然情怀的浓厚体会,也是他对生命变化不断的眷念之情。

二、宫廷文化的意象。

李商隐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宫廷文化相关的意象,如《锦瑟》中写到“天高任鸟飞;云深不知处” 、《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等。

这些形式都能勾勒出一副壮丽耀眼而又庄重神圣的宫廷图画。

三、心理情怀的意象。

李商隐通过对心理情怀所作出表示,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火;遥看瀑布欲封天。

有花忽隐明浓;无鸟忽飞是还乾。

……… ” 这样尤其抒发出一片孤独而又追寻平衡之情怀.。

唐朝排名前10的大诗人,每人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七绝,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排名前10的大诗人,每人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七绝,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排名前10的大诗人,每人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七绝,令人叹为观止在格律诗的所有诗体中,七绝最受诗人喜爱,几乎史上每位大诗人都有经典的七绝佳作传世。

那唐朝10大诗人中,每位最经典的七绝代表作都有哪些?本文即将揭晓谜底,解读和分享精彩七绝和大家一起欣赏,为生活增添一抹诗情画意。

本文诗的出场顺序按照唐朝最著名的10位诗人从第十到第一的顺序,并不是诗本身的排名。

第10首唐朝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唐朝10大诗人排名第10位的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和王维并称为“王孟”,孟浩然精于五绝和五律,七绝佳作相对较少。

而这首《送杜十四之江南》堪称孟浩然七绝的代表作,是很有意境的一首诗。

杜十四就是杜晃,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他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去,孟浩然就写了这首诗为他送别。

此诗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然流畅地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可见两人友情之深。

第9首唐朝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朝10大诗人排名第9位的是李贺。

李贺诗风诡奇,以古体诗最佳,但也写有一些很精彩的七绝,比如本文中这首《南园》就是水平最高的一首。

此诗体现出李贺的远大志向,全诗直抒胸臆,用语豪壮,壮怀激烈,顿挫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作者希望横刀立马,收复边地,建功立业之情,真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折腰体七绝佳作。

第8首唐朝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10大诗人排名第8位的是王昌龄。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其七绝水平之高自不必言,只有杜牧、李白方可与之争锋。

王昌龄的七绝佳作尤其多,例如《闺怨》、《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采莲曲》等,但我认为水平最高的当属这首《出塞》,这首诗被很多诗评家评为“七绝压卷之作”。

这首《出塞》用语雄迈、豪壮,高度概括当时的边塞战争状况,充满对英雄的无限崇敬,表达出作者对平息边乱,追求安定美好生活的愿望。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四隋唐五代文学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2的特色。

34567主张。

8.9游记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10111213.中唐时期是唐传奇的繁荣期,此期的代表作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14.15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1.默写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填句:。

(李煜《虞美人》)(2分)三、简答题(四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答:第一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是他努力时间了自己的创作理论。

其作品的面貌不但和齐梁及唐初宫廷诗人迥别,而且和四杰亦不尽同。

无聊的奉和酬赠、歌功颂德之作更少了,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志之作更多了,而且绝无轻靡浮薄的气息,彻底脱去了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

2.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

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

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②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得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是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采樵作孟浩然古诗鉴赏 《采樵作》古诗鉴赏答案

采樵作孟浩然古诗鉴赏 《采樵作》古诗鉴赏答案

采樵作孟浩然古诗鉴赏《采樵作》古诗鉴赏答案采樵作孟浩然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

(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

(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

(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

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

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

“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

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

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

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

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景物意象。

李商隐作品中,多以景物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思,如青草和古树、白云和清风、苍蝇和蝉鸣等景物。

这些景物的结合,使诗
歌充满了动感的自然气息,给读者以一种凝思的情趣,并将心境的复杂思
想融入到自然界中去。

二是抒情意象。

李商隐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深沉的抒情色彩,不仅往往
用抒情意象表达心灵,而且经常用时光、距离和沉默等意象穿行其中,而
营造出壮美的气氛。

三是伤感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充满了伤感的暗示,如落花、黯
淡的月光,和曾经的滋味、无常的梦境等。

对忧伤着怀疑的情绪,李商隐
用这种诗歌体裁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极大的伤感情绪。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风格的含义
▪ 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 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 的总的特色。
▪ 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 从体裁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还有通俗和幽
默之别。 ▪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
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 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 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的。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3.自然质朴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
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 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 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张的手法 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 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5.明快直率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
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 直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判断下列诗句语言特色: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
平实质朴 明白晓畅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迈奔放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0-30作者简介:孟强(1976-),男,山东菏泽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

2007年2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Feb.2007第22卷第1期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22No.1【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李商隐是生活于晚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深情绵邈,绮丽精工,以爱情诗著称于世;孟浩然是生活于盛唐时代的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

看起来二人的生活年代、诗作风格均遥不可及,似无可比之处,但艺术是相通的,细读他们的诗作,隐约可以品出二者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相似之点。

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刘勰第一次把意象概念引入文论之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5即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艺术家,在构思时必须对审美关照中的意趣、情态和浮现于脑海中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使“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2]27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多种多样,但都不脱落于最基本的一点:意象就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合的统一体。

李商隐是中国诗坛的一位奇才。

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

他创写的无题诗的内涵显示出朦胧性和多意性,寄托遥深。

使历代的评论家大伤脑筋,甚至发出“独恨无人做郑笺”(元好问)的感叹。

这种在诗题上“不著一字”确能“尽得风流”的文学现象,得益于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李商隐对意象的巧妙选择和运用。

孟浩然的山水诗素朴冲淡,看似无心之作,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淡到看不到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3]31好像孟浩然无意于意象的斟酌,但正所谓大巧若拙,看似无心处实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孟浩然使诗歌意象融于整个诗歌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平淡而不落痕迹的艺术境界。

苏轼曾说自己的诗歌“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用在孟浩然身上也毫不过分。

那么李商隐和孟浩然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李商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时代,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李商隐对挫折、分离、幻灭、失落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的多,但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所以他的意象选择主要倾向于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

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人人艳羡的中唐时期,但布衣终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诩为出身邹鲁孟家的文人,其痛苦也是可感可知的,所以他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

所谓残缺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但能引起美感效应的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残阳”、“孤鸿”、“断肠”等。

李诗中用“残”“断”“恨”“空”一类字眼的诗句很多,象“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阙歌》)“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槿花》之二)“离莺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代应二首》)这样的诗句在李诗中很常见。

李商隐终生漂泊、仕途坎坷、理想破灭,可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找到一些能引起人美好联想的残缺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这种苦痛释放出来,用美来节制自己的悲伤,用美来包装悲伤。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李商隐运用残美意象的技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孟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关键词:李商隐;孟浩然;诗歌;残缺意象;空白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14(2007)01-0087-04・88・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难解之作,就作者理解:首联“两难”并提,并非一意。

两人由于出身、地位、处境的不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柳枝五首》之一)加上世俗和时空的阻隔,想见一面要躲过多少眼睛与麻烦,好容易见面了,又要分别,这让诗人多么痛苦难过,这种痛苦虽不可见却透心彻骨。

这里,李商隐选用了最有表现力、最生动的两组残美意象“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蜡自燃成灰”、“蚕自吐丝亡”。

春花凋残使人伤怀,倍感时光不再,春风无力给人一种困顿不可脱的迷惘、无力改变命运的惆怅。

面对种种阻隔他没有消沉,也没有愤怒,却把那种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情怀升华为一种“不能长相守,但求长相忆”的精神。

诗人又借用“丝”与“思”的谐音,化用《乐府诗集・西曲歌》中“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和杜牧《赠别》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极力表现出相思的旷久,煎熬的深痛。

把情感的真挚与执着表现得蒙胧曲折而又鲜明真切,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悲壮美。

颈联同样用“愁”、“云鬓改”、“月光寒”这些残美意象表现被阻隔的痛苦,这种痛苦让人窒息,因而尾联又以“蓬山”、“青鸟”两个唯美意象给人一点微茫的希望,“蓬山此去无多路”可见两人空间距离并不遥远,但不能去找,也无由去找,找着了也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这种难以放弃又难以割舍的咫尺天涯的苦苦相思无法排遣,那就让象“青鸟”一样的热心朋友常常替他去探望她吧,多么执着又多么理智的情感!从诗表现的主题上看,李商隐此首无题诗主要书写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以及内在欲求不能实现的痛苦,李商隐的爱情诗往往能冲破爱情的藩篱,表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可以说,这首诗诗人在选用具有独特审美效应的残缺意象表达情感失落与不悔的同时,也包含他对前途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社会的感受以及君臣阻隔、报国无门的喟叹。

孟浩然的诗中用到的残缺意象也有很多。

据统计,孟浩然诗中“孤”字用了12次,“断”字用了8次,“残”字用了7次,“恨”字用了11次,“空”字达到了49次之多。

我们来看他的《早寒江上有怀》一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通过几组残缺意象表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而思乡思归的感情。

首联“落木”、“北风”、“南飞雁”和“寒江”的意象就奠定了全诗凄冷的基调,木叶纷纷而落,虽然场面壮大却不免让人感觉悲伤,大雁南飞往往比喻游子回乡,倘若我们设想这只雁是一只离群的孤雁,那就更与作者当时的处境相切合,再加上让人倍感透心凉的北风和迎面扑来寒意的江水,岂不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与此联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迫切想回到妻贤子孝的家中,享受家庭的温暖,然而颔联一个“隔”字点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颈联有“乡泪”和“孤帆”两个意象,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当一个男子哭泣的时候,怎能不令人动容!而这泪却在异乡哭干,欲哭而无泪,又怎能不令人心碎!“孤帆”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往往比喻孤独寂寞的异乡游子,此时扬帆,是擦干眼泪继续漂泊前行,还是急急赶回家中?尾联的“迷津”却又更进一层悲凉之感,想要前行却又找不到出路,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遥望远处的漫漫平海,或许可以使诗人那颗躁动不安、寂寞惆怅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所谓空白意象就是利用汉语缺乏时态、词性不定的特点,使诗句与诗句之间,具象与具象之间留下很大的能引发人想像和联想的广阔空间。

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没有提供确定的主体与客体,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时间空间,现实与非现实、叙事、用典、借喻、想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尤其是形象与形象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联句与联句之间没有提供关联上下的关系。

[4]如《无题四首》中的“梦为远别啼难唤”句主体与客体都没有交代,“芙蓉塘外有轻雷”句的“轻雷”没有暗示给读者是写实、比喻或是想像,“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上下句之间的联系留有很大的空间。

李商隐利用这种似无实有的空白意象扩大了作品的内涵,使每个读者的心灵之舟在这些已有的意象之间自由流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受去填补这些空白。

《无题二首》之一充分体现了李商隐对这种诗歌技巧的掌控。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虽然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有星兼有风),但并非确切。

“昨夜”的确切含义无法界定,“画楼”、“桂堂”可南可北、可府邸可庙观,这里的“夜”和“堂”具有词语的能指功能而缺乏它的确指功能。

在那个星光灿烂、和风吹拂的傍晚,在飘荡着桂花香的雕梁画栋之间的某个幽静的地方,谁与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诗人在这里没有提供可供读者摄取作品内部信息的主体和客体,而是有意留出一大段具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让读者去想像、去填充。

在颔联和颈联之间没有关联上下关系的词语,也没有交代事情的经过,只仅仅提供了一组极具感情色彩的独立意象:“彩凤”、“灵犀”、“送钩”、“射覆”。

据《山海经》记载:“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曰凤。

”彩凤比翼双飞,在古人中常借以象征美好的爱情。

灵犀即犀牛角,传说中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比喻两人心灵相通。

“送钩”、“射覆”是酒宴上特有的游戏,红烛高照的桂堂中,谈笑嬉戏,猜拳行令,喝酒罚酒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向读者推出来。

通过这两个意象,读者可以进行周边扩散联想:在一个月蒙胧鸟蒙胧的夜晚,在亭台楼阁的一隅,诗人碰到了一位气质高雅、聪明活泼的美人,在与其一言半语的交谈中,诗人觉得自己虽无传说中长有双翅的彩凤,一直飞到对方的心灵深处,但从对视的眼神中感到他们已经心灵感应、心思相通。

在随后的酒宴中,他们也许还做过联手、对家,嬉戏中彼此配合默契,心照不宣,感到春酒暖人心。

宴会结束后一切都成了“昨夜星辰”。

自己受世俗的牵累而必须“走马兰台”,与对方的生活环境、情趣相去甚远。

诗歌里空白的宴会性质对这首诗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男女朋友间的聚会,还是一个派性很强的学术交流会,还是道观里的节日庆典?宴会性质不同,诗中的客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诗中的主人公也就难以确定,她(他)也许是灵都观里那位“隐忍阳城笑,喧传邦市歌”(《镜槛》)的宋真人,也许是某位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贵族小姐,也许是那位一直欣赏自己的才华的令狐大人。

正因为这种时空与客体的空白,才使此诗有爱情说、干令狐陶说、自伤生平说一类的争论。

不管如何理解,它都是作者的理想遭到破灭后情感的反映,是作者借一见钟情式的情感抒发一种微妙的原始体验,其诗的精髓则是蕴涵于空白意象之中的一种失意与忧伤,因而,我们对诗中涉及的本事倒不必一一坐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