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1)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件

目的
确保地方环境质量得到有 效管理和控制,满足当地 居民的环境需求。
意义
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可行 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依 据,促进地方环境保护事 业的发展。
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定义
由国际组织或国家之间共 同制定,用于评估全球或 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的准 则。
目的
促进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03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污染指数
通过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计算得出空气污染指数,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物来源分析
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如工 业排放、交通尾气等,为制定治
理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影响评估
评估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预警与应急响应
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发布预警信 息,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空气污
推广绿色出行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机动 车尾气排放。
植树造林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改善空气 质量。
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制定和实施改 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改善措施
污水治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对生 活和工业废水进行科学 处理,减少污水直接排
定义
由国家制定,用于评估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的统一标准。
目的
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意义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依据,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01
02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
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9月1日实施)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 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 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P7
影响;
环评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上阶段工作得到 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的编制。
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2.1-2011 已代替HJ/T2.1-1993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 工 作 程 序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方法 搜集资料法
现场调查法
遥感法
特点 局限
应用范围广、 收效大,较 节省人力、 物力、时间
直接获取第一手 资料,可弥补资 料搜集法的不足
从整体上了解环 境特点,特别是 不易开展现场调 查的地区的环境 状况
只能获取第 二手资料, 往往不全面, 需要补充
工作量大,耗费 人力、物力和时 间较多,受季节、 仪器设备条件的 限制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 (1)
2020/11/23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课程内容
• 基础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 专题部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1)
基础部分要点回顾
• 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 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 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原则 •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 掌握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结构 • 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格管理 • 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理解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1)

第一章1、 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二章1、模型的结构:白箱、灰箱、黑箱第三章一、指数评价的模型: 1、单因子指数:iii S C I =(3-1)I i 为第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指数,C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评价标准。
I 越小越好 <1,转评价标准越好;=1 临界状态,I 的数值越大表示单项的环境质量越差。
对于溶解氧和pH 值而言,其单项水质参数具有不同的定义式,分别如式:(3-2)和(3-3))23(910-<⨯-=≥--=DO DO DODODO DO DO DOS DO S DO S C S C I S C S O C O I ,对于;,对于 式中:O S 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I DO 为溶解氧指数,C DO 和S DO 为相应的溶解氧浓度检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33(0.70.70.70.70.70.7->--=<--=pH pH pH I pH pH pH I u pH d PH ,对于;,对于式中:pH 为检测值,I pH 为pH 指数,pH d 为评价标准值的下限,pH u 为评价标准值的上限。
例1:根据在某湖泊三个采样点上,进行采样分析的结果,用地面水3级标准水温15度时, 计算各采样点单因子指数 O S =10.043(1) 均值型多因子指数:∑∑====n i iin i i S C n I n I 1111 n 为参与评价的因子数,其余符号含义同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2) 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ni i i I W I 1W i 为第i 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3) 内梅罗指数:2)()(22i i AveI MaxI I +=MaxIi 为各单因子指数的最大者,AveI i 为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环境质量评价是对一个特定地区或者局部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涉及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空气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定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指标,可以评估目标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一般包括大气传播模型模拟、监测站点数据、指数评价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空气质量状况的评估,可以判断目标区域的大气环境是否达标,是否存在污染源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其次,水质评价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水质评价一般包括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和评价方法等环节。
通过对水样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域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判断水质是否达标。
水质评价除了包括城市水源地、城市供水管网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评价和监测。
土壤质量评价是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污染物浓度等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
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土壤修复、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
另外,环境质量评价中还包括对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噪声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噪声源的测定和分析,评估目标区域内的噪声污染状况。
固体废物评价主要是对垃圾、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的生成、处置和处理进行评价,以确保固体废物的合理处理和处置。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是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评价指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等多个环节。
同时,环境质量评价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大范围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遥感监测、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从而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度。
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建议,以改善环境状况、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1)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 行)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4—(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环评作业 习题-1、2(含答案)

(1)计算各断面的均权水质指数; (2)计算各断面的内梅罗水质指数;
河流中各采样断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值(mg/L) 断面号 A1 7.62 23.61 0.017 0.015 0.006 2.46 0.001 未检出 2.62 A2 15.9 17.5 0.025 0.038 0.004 5.16 0.0008 0.01 1.45 A3 4.55 24.59 0.007 0.006 0.005 6.46 0.0009 未检出 4.15 A4 5.41 4.59 0.01 0.004 0.006 7.13 0.0012 0.01 6.52 A5 1.19 6.60 0.002 0.002 0.007 4.69 0.0011 0.032 0.71 A6 2.52 1.64 0.002 未检出 0.004 7.21 0.001 0.03 0.54
习题-2
2-1、 什么是模型,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有哪些特性。 答:如果一个事物 M 与另一个事物 S 之间, 满足两个条件: 1. M 中 包含有一些元素(分量), 每个元素(分量)分别对应和代表 S 中的一个元素 (分量); 2. M 中的上述分量之间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种个关系可以用于 与 S 的分量间关系进行类比。我们则将事物 M 称为事物 S 的模型。 满足模型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和算法叫做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具有下列特征: 1、高度的抽象性。通过数学模型能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从而可以突破实际系统的约束, 运用已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 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较之在原型或实物模型上的研究具有很多优点。
选择(2)时,趋势线如下:
y
1.4E+14 1.2E+14 1E+14 8E+13 6E+13 4E+13 2E+13 0 0 10 20 30
实习十九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卫生学)

实习十九环境质量评价(一)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各种大气质量指数(I1,I2),绘制大气质量玫瑰图,并讨论评价。
1.某市区2006~2010年监测数据的平均浓度见表实19-1,采用《环境卫生学》第十二章P375 I1 指数计算公式(12-8),计算各年的大气质量指数(I1),并绘制历年变化趋势曲线图。
评价标准采用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除NO x采用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试对大气质量进行评价。
表实19-1 某市市区2006~2010年大气污染指标(mg/m3)年份SO2NO2Pb PM10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070.060.050.050.050.240.250.260.250.250.00180.00170.00200.00240.00280.180.180.170.160.152. 表实19-2为某市2013年一季度历次超标浓度资料。
试采用《环境卫生学》第十二章P376 I2指数计算公式(12-9),计算该市大气污染超标指数I2。
按照当年监测计划,一季度应取得的监测数据为: SO2、NO2一次浓度160个,日平均浓度20个;PM10、PM2.5、铅日平均浓度20个。
PM2.5的浓度标准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0.075 mg/m3。
3. 表实19-3为某市的A 、B 、C 三个大气监测点(分别代表交通繁忙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大气监测点)2013年大气监测数据(年平均浓度)。
根据表中的监测数据计算的大气质量指数(I 1)和大气超标指数(I 2),并绘制大气质量玫瑰图,讨论这三个不同功能区的大气质量。
(参考《环境卫生学》第十二章P376图12-3大气质量玫瑰图示例)3注:表12-2 按大气质量指数(I 1)划分的大气质量级别(P376)大气质量指数(I 1)大气质量分级大气质量评语0.49 0.50~0.99 1.00~1.49 1.50~1.99 2.00Ⅰ Ⅱ Ⅲ Ⅳ Ⅴ清洁 尚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重污染居住区大气卫生标准 MAC AA (mg/m 3) MAC AM (mg/m 3)SO 2NO x Pb TSP PM 10 PM 2.5 0.15 0.10 0.0015 0.30 0.15 0.0750.50 0.15《大气中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卫生标准》(GB7355-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2.环境质量: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3 .环境质量评价学:是关于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科学。
4.决定论评价法:通过对环境因素与评价标准进行判断与比较的过程。
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将各个因子依据各个判断标准,通过直接观察和互相比较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等或按评分的多少排序,从而判断环境质量的状态。
5.经济学评价法:从经济的角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其立足点在于环境质量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6.环境状态:是环境结构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环境系统的外貌。
7.环境结构:环境整体中各独立组成部分间数量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8.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识别、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更产生的影响,解释和传播信息,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9.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狭义上讲是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决策。
10.环境质量的发展价值: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1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一定区域内人类近期和当前的活动致使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受此变化引起人类与环境质量间的价值关系的改变进行评价。
12..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环境质量对维持生态良性循环需要的满足关系
13. 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14.环境质量标准:各国政府对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允许含量所作的强制性的规定。
15.环境质量变异规律:环境质量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填空题
1. 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环境的基本特性可归结为(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
2. 环境质量价值的多维性体现为(人体健康生存的需要)(人类生活条件提高的需要)(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3. 环境质量的评价对象是(环境质量的价值),评价的目的是(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 环境质量评价从评价要素上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
5. 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环境质量的识别),(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分析)。
6. 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二个级别。
7.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均值型指数)(上海型大气质量指数)(美国橡树岭大气污染指数)(美国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加拿大大气质量指数)。
8.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常用的有(N.L内梅罗水污染指标方法)(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
(分级型指数)
(水质指数WQI)
(S.L.Ross 的水质指数)(频率公式)(统计型水质评价值)列举五个。
9. 环境质量评价可用(决定论评价法),(经济论评价法),(专家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
10.特尔斐专家评价法的特点为(匿名性)(轮回反馈沟通情况)(评价结果统计判断)11. 环境质量价值的估算模式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
12. 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有(环境污染评价法)(生态学评价方法)(美学评价法)13.水质污染状况应从(污染强度)(污染范围)(污染历时)三个方面来评定。
14.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有(指示种群法)(优势种群法)(各种藻类的污染指数)(种的多样性指数)
15.土壤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农业化学物质)三个方面。
16.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有(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政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三种。
17.公共政策的特点(权威性),(政治性),(环境性),(普遍性)。
18.环境风险评价包括(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估计),(环境风险对策和管理)三个步骤
19.环境风险识别可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方法。
20监测方案的确定包括(确定监测项目),(确定监测范围),(确定监测周期),(确定监测点位)四个方面的内容。
21.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有(制定政策者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政策之行人员的评价),(经济效益评价)。
22.环境风险评价根据内容分为(各种化学物品的环境风险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二类。
23.环境风险控制方式有(减轻环境风险)(转移环境风险)(替代环境风险)(避免环境风险)
三、简答题
1.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及依据。
原则: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群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损害;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依据:以环境质量基准值为依据;以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作为法律依据2.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以便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比较;
可为专家评价法提供比较客观的量化依据;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将大量的环境数据归纳为少数有规律的指数表达形式,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3.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筛选趋向与筛选结论。
筛选的可能趋向:应用上述判据分析建设项目开发各阶段的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①无影响,当某一工程项目的建设肯定不会对环境的某一领域有不利影响时,课得出此结论②有影响,当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不重大时,当潜在的不利影响程度不明时,都属有影响③严重影响,其严重性的判断是根据科学技术因子,或引起公众及专业界的关心或争论的可能性
筛选的结论:根据筛选的可能趋向,归纳如下:①对环境部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项目,不需要对此进行环境评价②当有潜在的不利影响,而经环保工程,或其他非工程措施,如加强环境管理和培训的措施可以使不利影响减轻的,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③当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不清楚时,需要进一步作环境初评,以确定其严重程度④对环境影响严重,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
4. 专家评价法的特点。
对某些难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化的因素可以考虑在内;
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定量估计。
已形成一套组织专家、充分利用专家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依靠专家集体(包括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消除个别专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方式作出定量评价;
有代表性的是特尔菲法:匿名性、轮回反馈沟通情况、评价结果统计特性
四、综述题
现有一被污染的水域,欲对该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试用环境质量评价学的知识,谈谈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及如何进行治理及如何评价治理效果?
水质评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工作,因为水质污染物质很多,而且这些物质的浓度和影响都不相同。
某一水域水质状况应从三个
方面来评定:1污染强度,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它们的影响效应;2污染范围,即在水域中各种污染强度所影响的范围;3污染历时,即在水域中各种污染强度所持续的时间。
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水生生物与它们生存的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水体受到污染后,必然对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作出其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其反应和变化时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生物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评价时,一般要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调查的项目主要有:种类、种类总数、多度、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等。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水质的变化,调查目的是要了解各类水生生物具有的不同生物特性,由此反映出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不同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对水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不同生物类群在与评价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方法有:1示种类法,以某些种类的存在或消失来指示水体中某特定污染物的多寡与污染程度。
2优势种群法,用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方法。
3各种藻类的污染指数,从藻类的生态学特性来指示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需根据不同藻类的种数、频率、数量等计算污染指数。
4种的多样性指数:它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的独特的、可测定的生物学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组织特征。
它有两个成分:群落中的种类数和总个体数;各种类个体数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