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五先生儿科学术特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郑启仲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第7卷第1期总第69期二〇〇九年元月己丑年125郑启仲教授临证经验点滴※鲁嵬徐江雁(通讯作者)(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关键词:郑启仲@;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郑启仲,男,1945年生,河南省清丰县人,1960年初中肄业后从医。
先后师从于清丰县三代祖传儿科名医王志成和安阳儿科名医王瑞五。
196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学徒毕业,1974、1984年先后赴河南省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生班深造。
1980年破格晋升为主治医师,198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1991年创办濮阳市中医儿科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任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业务院长,主任医师,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中医儿科专家,河南省清丰县中医院院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有《新生儿疾病》一书,与有关专家合著了《临床儿科》、《伤寒论讲解》、《中医男科学》,点校出版了儿科珍籍《诚书》,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已在国家级和省级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其中《临床儿科》一书1978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新生儿疾病》一书1986年获得濮阳市优秀科技著作奖,“百日咳从肝论治的临床研究”1989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论顿咳从肝论治”,“略论小儿体质三说”二文1986、1988年分别获得濮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乐食宝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000年获得濮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顿咳从肝论治”一文1988年被收入《中医百花园》一书,并被英国科技信息库收录。
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现代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美国圣塔莫尼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英国世界传统医学会“世界知名医家金奖”1项。
为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儿科学会委员,濮阳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会长,清丰县医学会副主任,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厅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委妇儿组成员,河南※基金项目: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5N T]省中医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濮阳市卫生系列中级职称和清丰县卫生系列初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医男科系列丛书》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院士,世界中医药科技学院医学博士,河南省优秀专家,首届河南优秀医师,首届河南优秀医院院长。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儿科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与方法治疗儿童疾病的专科。
相比于西医儿科,儿科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治疗一些西医难以解决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儿科中医的优势病种,具体分析如下:1.小儿咳喘小儿咳喘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西医常用止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药物来治疗咳喘,但往往只能缓解病情,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患儿的病情,并根据患儿的体质差异,采用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2.小儿湿疹小儿湿疹是指皮肤潮湿、出现红斑、糜烂、瘙痒等症状的疾病。
西医常通过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来治疗,但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而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来治疗湿疹。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中医穴位按摩等,通过调节患儿的体质,温里力强,使湿邪得到驱除,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3.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加、呈水样、稀烂、呈较黄色等症状。
西医常用止泻药和补充水分电解质等方法治疗,但往往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强调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中药调理、脐疗、针刺等方法来治疗。
中医认为腹泻大都与脾胃功能不正常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能够达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患儿的体质,从而根治疾病。
4.小儿夜啼小儿夜啼是指婴幼儿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啼哭、难以安抚的症状。
西医常通过确定原因,如饥饿、疼痛等来进行治疗,但往往无明显效果。
儿科中医认为夜啼是由于脾肾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通过中药调养脾肾、调理气血,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患儿的体质,达到安抚患儿的效果。
总结来说,儿科中医对于一些西医难治或无法根治的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
不同于西医的病因学,儿科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病机,针对患儿的体质特点、病情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质,改善患儿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朱锦善主任医师,教授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广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广东省及深圳市医药科技评审专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局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长期任职于高校,且为首批中青年中医学科带头人,1997年调入深圳市儿童医院创建中医科。
荣获'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
被业界称为深圳中医儿科第一人,群众呼为'深圳小儿王'。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说、“阳有余阴不足”说、“稚阴稚阳”说和“少阳”说,其中以“纯阳”说与“稚阴稚阳”说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
“纯阳”说刘完素认为,大凡疾病多因火热,治则注重寒凉。
所以他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中说:“大概小儿病纯阳,热多冷少。
”这种观点与钱乙主张“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说是一脉相承的。
张子和私塾刘完素,论小儿致病之源也多从火热立论,用药力主寒凉。
“纯阳”说在明清时期也得到发展,认识更为客观,认识到“纯阳”并不是说小儿纯阳无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如明·方贤《奇效良方·小儿门》云:“古云男子七岁曰髻,生其原阳之气,女子八岁曰龀,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髻龀之年呼为纯阳。
”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
”其含义也是阳有余、阴不足。
明·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云:“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云:“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岁..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8—20岁..一、体重正常值<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二、身长正常值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三、囟门闭合时间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四、头围新生儿头围约为33~34em; 1周岁时46cm;2周岁时约为48cm; 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五、乳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6岁左右开始长第一颗恒牙..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娇指娇气;不耐寒热;嫩指柔嫩;未臻成熟;形指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生理活动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充指充实、充任..“稚阴稚阳”:“阴”一般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功能..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完善的..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体、智力、脏腑、功能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愈小;生长的发育的速度越快..“生机”是指各种生理活动机能;“发育”是指生长过程..“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总之;“稚阴稚阳”和“纯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稚阴稚阳”是说明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纯阳”是说明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阐明和理解小儿病因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属不足;因此;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遍迅速;年龄越小;越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三者密切相关..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小儿甫生;先天禀受肾气未充;既生之后;需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肾气生发、脾胃运化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其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比成人大得多;故显得脾常不足肾常虚..同样;肾为气之根;脾为水谷精气之源;初生时肺脏全而未壮;脾肾由均稚弱;主气功能未健;显得肺常不足..“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正气易虚而邪气易实;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阳未充”;阳气易损而出现阴寒之证;所谓“阴盛则寒”;又由于“稚阴未长”;阴液易劫而表现为热的症候;所谓“阳盛则热”..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清指清净、纯洁;灵指灵巧、灵活..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患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由于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并且病因单纯;极少七情劳倦伤害;几种疾病同时并见的情况也较少;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等;所以;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也就比成人好转的快;容易恢复健康..诊法:主张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一、望诊:1.望神色:五色主病: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新生儿面色嫩红;或小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2.望形态3.审苗窍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成为木舌;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称为连舌;银舌系带过短所致;亦称“绊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4.辨斑疹5.察二便初生婴儿的胎粪;呈暗绿色或赤褐色;黏稠无臭;母乳喂养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牛奶、羊奶喂养儿;大便呈淡黄白色;质地较硬;有臭气..大便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6.察指纹儿科对于三岁以下小儿常以察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指纹的辩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郁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三、问诊问个人史包括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四、切诊脉诊:3岁以上小儿可用脉诊..7岁以下儿童采用“一指定三关”;7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成人三指定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方法..内治法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3.注意顾护脾胃4.重视先证而治5.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用成人量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婴儿期保健喂养方法: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其他兽乳;如牛、羊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1.补授法:母乳不足时用配方奶或兽乳补充母乳喂养时为补授法;适宜于4个月以内的婴儿..2.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称为代授法..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胎黄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瘀阻..1.湿热郁蒸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2.寒温阻滞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治法:温中化湿..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鉴别1.出现时间:生后第2~3天;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h以内或出现过迟..2.消退时间:足月儿小于2周;早产儿3~4周;足月儿小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退而复现..3.黄疸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小于221umol/L早产儿小于257umol/L;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umol/L早产儿大于257umol/L..4.进展情况: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小于85u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大于85umol/L..5.伴随症状:无其他临床症状;有其他症状;如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等;有原发疾病表现..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辩证1.黄疸程度:黄疸显著;黄疸急剧加深..2.伴有症状: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3.舌质舌苔:舌质红;苔黄腻;舌质淡;苔白..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变现..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清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减弱运化功能;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1.风寒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2.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4.时邪感冒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咳嗽咳嗽病位不离于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小儿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兼有表证者;多属外感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并伴不同程度脏腑功能失调者;多数内伤咳嗽..治疗原则: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失宣;故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分证论治: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疏风散寒宣肺—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疏风解热宣肺--桑菊饮加减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清燥救肺汤加减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2.痰湿咳嗽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加减 3.气虚咳嗽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若邪在肺卫不解;化热入里;练液成痰;痰热互结;闭阻肺络;肺气闭塞;则出现本病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等..肺主气而朝百脉;若感邪较重或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则可由肺而累及他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则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邪热炽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邪陷厥阴之变证;气为血之帅;若肺气郁闭;影响及心;致血行不畅;脉道涩滞;则出现唇甲发绀、舌有瘀斑等气滞血瘀证候;甚或因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而出现面白肢冷;呼吸急促;心烦不安;右胁下痞块增大;脉微欲绝等重危之象..若病情严重者;可因内闭外脱而死亡..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治疗原则: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痰热闭肺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病因病机: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过食生冷咸酸;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即诱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因感冒受冷而诱发者最多见..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迁延;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治疗原则:本病应按发作期、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敷贴、西药等均可选择应用..分证论治——发作期1.寒性哮喘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2.热性哮喘证候: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3.虚实夹杂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治法:化痰降气;纳气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口疮口疮是以口颊、唇舌、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口疮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脾胃积热证候:颊内、齿龈、上颚、唇角等处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粘膜红赤灼热;疼重拒食;烦躁流涎;面赤唇红;或伴身热、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腑..住方:凉膈散加减..常用药:黄芩、连翘、栀子、大黄、生石膏、竹叶、薄荷、甘草..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病因病机:泄泻之因;以湿为主;泄泻病位;以脾为要..脾为土脏;湿为土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发生泄泻..由于小儿具有“稚阳稚阴”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加之泄泻常易伤筋耗气;故病情重者;常可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一般暴泻者常伤阴;久泻者常伤阳病情危重者;也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竭阳脱之变证..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证治分类——常证1.伤食泻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2.风寒泻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3.湿热泻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4.脾虚泻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5.脾肾阳虚泻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变证——气阴两伤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
关于儿科用药轻灵的典故

关于儿科用药轻灵的典故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小儿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
儿科用药作为儿科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根据小儿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儿科用药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药量轻灵”。
这一原则是古代医家的处方特点,也是儿科用药的精髓。
“药量轻灵”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代叶天士的《医学入门》一书。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儿科医家,他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叶天士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被后人尊称为“儿科之圣”。
他的用药特点是以轻灵见长,每味药一般在3~10克之间,药味也非常精简,每个处方大多仅有6~8味药。
叶天士的“药量轻灵”得到了后来儿科医家的推崇和继承。
清代的钱乙、王清任、徐杏圃等,民国时期的王玉润、朱瑞群、蔡瑞桐等都是儿科的名家,他们的处方也都体现了“药量轻灵”的特点。
他们认为,小儿生理上具有“形气未充”和“易寒易热,亦虚易实”的特点,病理上多血少气弱,因此治疗上提倡“温阳扶正祛邪为本”,用药上要“轻灵”,以免伤及正气,或加重病邪。
“药量轻灵”的意义深远。
从理论上讲,“药量轻灵”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即要根据小儿的体质、年龄、病情、季节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和剂量,而是灵活变通,适应小儿的变化。
从实践上讲,“药量轻灵”有利于保护小儿的正气,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小儿的康复。
“药量轻灵”并不是说用药要少,而是要适量。
也不是说用药要弱,而是要精。
儿科用药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既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儿科用药要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等方面。
选择轻灵而不粗糙,温和而不刺激,协调而不相反的药物,使之相得益彰,发挥最佳的效果。
总之,“药量轻灵”是儿科用药的重要原则。
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儿科治疗中,我们应当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保护小儿的健康。
王瑞五和你聊聊阴阳与养生

王瑞五和你聊聊阴阳与养生王瑞五(1886-1968),河南安阳名医。
跟随名医李可辛、张思尧学习医术,尽得其传。
成年后于京、沪、郑州行医,创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名声渐噪,被誉为“豫北儿科王”。
王瑞五老先生在行医之余,对于阴阳五行也颇有研究,在王瑞五老先生留下的手札中有不少关于阴阳方面的养生秘籍。
根据老先生的手札,我们将其中内容转化成白话文,供大家阅读。
“每一个人的体质都不同,但万事万物都不离阴阳,人的体质也分阴阳,把握住阴阳就把握住了体质偏性,也就把握住了怎么养生。
那么阴阳该怎么把握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阴阳原本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
我们都有一个经验:山的南边阳光可以照射得到,山的北边阳光照不到,这个现象古人也发现了,他们就把南边向阳的一边叫做阳,北边背阳的一边叫做阴。
后来阴阳的概念逐渐引申到其他方面,把阴阳当成了解释万事万物的一个原理。
只要是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剧烈运动的,都属于阳;只要是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相对静止的,就都属于阴。
这样一来,我们自己判断自己的体质了。
对偏阳性体质的人常常热、燥、动、亢,因为阳盛则热。
如果一个人平常的时候,也没有做什么事情,也没有生病的情况下,身体总是热乎乎的,还容易“上火”,那一般都是偏阳体质。
偏阳性体质的人还怕热,讨厌过夏天,而冬天对他们来说不是那么难受,喜好喝水,而且喜欢喝冷水。
偏阳性体质的人的动作是比较快的,走路急冲冲的,比较好动,性格比较外向。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偏阳性体质的人往往比较干燥,皮肤的水分不够,因为阳的多了,阴的就少,而水分属于阴,阳偏多就水分偏少,易患阳亢的热性病,比如大便干燥、长疖子,容易上火等。
相反,对偏阴性体质的人而言,也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偏向性特点:寒、湿、静、藏。
这四点中“寒”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阴盛则寒,一个人的阴多了,就会怕冷,这种人冬天的时候就不太好过了,他们讨厌冬天而喜欢夏天。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儿科学名著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儿科学更是有着独特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部中医儿科学名著。
一、《儿科心法集注》
《儿科心法集注》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写的一部名著,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儿科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的技巧。
此书结合作者多年的诊治经验,提出了“先天禀赋优劣、后天所受影响、病机的发生和变化、治疗方法的应用等”等方面的思想,对于儿科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儿科医案心得精选》
《儿科医案心得精选》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医家刘鹗。
这本书主要是刘鹗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在其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的防治方法,同时对于如何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等方面,也为中医儿科治疗提供了很多的参考和借鉴。
三、《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的原作者郝详明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医家,此书记载
了作者多年来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所收治的各种疑难杂症,并详细描述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和心得。
这本书不仅为临床历史学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也为儿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是清代医家李承森所著。
该书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各种儿科病症及其对应的药物加以归纳总结,并制定了相应的药方给予治疗。
此书在中医儿科治疗方面成果显著,不仅为医生们提供了指导,也达到了预防儿童疾病的效果。
总之,上述几部中医儿科学名著在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医儿科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指导价值。
我们应注意利用这些古代医家的经验,不断完善中医儿科治疗技术,在儿科医疗领域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瑞五先生儿科学术特色
党炳瑞
[简介] 王瑞五先生是河南著名儿科中医,他创制的26种儿科散剂,疗效卓著。
本文就其学术特点作了论述,主要是:多施清、消、和三二,力避崚泻骤补;泻下药与益气健脾之品配伍,泻法不泻,意在健中;重视小儿惊风先兆,早清里热以防惊厥;组方谨严,自成一家。
王瑞五先生是河南省著名的儿科专家.十二岁从医于名医李可亭,李乃医药世家,以擅长内、儿科著称于世,继又投师张思尧,张专攻伤寒,善用经方,先生从学数年,尽得其传.自立为业,于京、沪、郑州行医,创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名声渐噪.建国后,他主持安阳市中医院儿科,与其助手、门人,日诊数百人次,愈者十居八九,深孚众望,赞声鹊起.不幸十年内乱,年高境逆,愤撖谢世•为纪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对先生的学术特色略加论述。
先生痛惜民疾之苦,凡诊病立法.选方择药,无不以验、便、廉为准则.先生之二十六剂,悉心选用效高价廉药品,贵重药极廖,亦非常用.常见病如发烧、咳嗽、泻泄、纳差等,大多诊治一次即愈。
先生创用散剂煎服法有独特之处.3-5岁患儿,每次1.5-3克,加水20~30毫升,煮濞复滚,待温弃渣服汁.诊室备煤火与煎药工具,诊后及时服药.因小儿脏气淸灵,药进即效生,患儿至家,病势已减。
散剂煎服法,既具散剂之速效、方便,又具煎剂之效高,且药量小、价低廉。
诊后立即服药,防止病机传变,疗效更佳。
一、幼苗怯霜临证多施清消和
嬰幼小儿,脏器稚嫩,竣泻则伤脾败胃,骤补则腻寒中焦。
先生认为,淸法可淸除里热,祛除痰湿,防痰火之害而不伤诸脏,消法消导积滞,化解宿食,促进运化而有益脾胃,和法和解表里,谓和肝脾,畅通气机而除郁滞.此三法若运用得当对小儿有益无损,故为临证常用之法.
先生遣方用药非常灵活,很难用方剂学教科书之框架对二十六剂进行分类,如淸法,先生制有清热散、香莲散,牛黄散,而临证时常以小量泻下剂攻里散、三一散、利水散,淸实热而不泻下。
再如消法,先生制冶消导散,但对香连散、牛黄散、沆瀣散、一捻金等,改变用量后亦具消导作用。
又如和法,先生制有顺气散、游山散、活血散,而泻下方剂攻里散、三一散等,减其常量,亦起和解作用。
他说:“奇方之外有奇方,活法之外有活法。
”主张不仅在书本上,而且在临床实践中理解。
体会方药功能又说:“药性在天,巧用由我。
”在二十六剂范囤内,通过配伍、用量变化,可制出适用于不同年龄、病情、体质的各类处方,达到了运用自如而不逾规矩的高超水平。
先生善用淸法、消法、和法,却不拘泥于此。
在用其他法时,多以清、消、和配合,以有益稚嫩之脏腑,保护先天,促进脾胃受纳运化,培补后天。
二、泻法不泻行泻剂意在健胃
二十六剂中,含有泻下药的方剂有攻里散、三一散、牛黄散、沆瀣散、一捻金、利水散、香连散、化痰散等八方。
由此可见其对泻法的重视,先生常云:大便通利热自消。
认为小儿诸病,热病居多,通其大便,内热泻出,病已愈半矣。
婴幼小儿,脾胃薄弱,不耐受邪,稚阳之躯,又易从阳化热,其脾胃宜健不宜伐,邪热宜淸勿多攻。
先生巧妙地将益气健脾、调气和中、运化消导、祛痰利
湿之品与泻下药大黄、牵牛、槟榔、枳实、川朴等配伍,制成了调和气机、淸热止痢的香连散;清热利尿、健脾消导的利水散;清化痰热、健脾涤饮的化痰散;泻火解毒、消里导滞的沆瀣散;和淸热解毒、健脾益气的一捻金.此五方虽含泻下之品,却淸邪热而不泻,或仅缓泻,主要起淸热、止痛、健脾、消导、利痰、化湿等作用。
牛黄散(由牵牛、大黄组成)是先生最常用的泻下剂,但在用量上有不同层次,可产生不同效果,大量(每岁每日2~3究)有攻坚去滞、涤荡胃肠宿垢之功,多用于伤食、便结;中量(每岁每日1~2 克)有消热泻火、祛痰涤饮之用,多用于内热、痰饮;小量(毎岁每日1克以下)有淸热厚肠、健脾止泻之效,多用于脾虚内热腹泻,其余两剂攻里散、三一散主要用于虫食结聚,腹胀便干、大实大满.症埂痞块,作急下用,一般一付即止。
从上所述,大致可见先生用泻法之原则。
确实胃肠实满不通者,必果断泻下,但须适可而止,需要再下者,必待胃气来复,—般实热症,采用淸而不泻,或仅缓泻;虚热则用轻清厚肠健脾之法,行泻法与理中气健脾胃有机结合。
先生在运用泻法时,如此注童保护脾胃,以趋利避害,确实是独具技巧,高人一筹的。
在先生所创的二十六剂中,健脾为主,或兼健脾消导的方剂竞达十八方,临症处方中又有十之六七是以健脾调中为原则的,由此可窺见先生重脾胃思想之大略。
三、十热九惊冒风热高早镇惊
小儿肌肤薄弱,膜理不密,最易感风受寒,而感受风寒,亦易从热化火,瞬息高热弛张,心火亢盛,肝经生风,发为急惊。
先生说,“惊必发抽,惊必窜睛,惊必牙紧,惊必弓形。
”急惊之症,暴疾难名,各种恶候,一一并呈。
先生深谙惊风对小儿危害之大,常引《幼科界谜》歌诀告诫我等要识别惊风先兆,靑脉见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端详。
山根若见脉痕靑,此病本是两度惊。
、右边靑脉不须多,有则頻惊待奈何。
先生总结出防治急惊方组;冒风热高有惊,治以消风(散)清热(散)镇惊(散)。
嬰幼儿发热伊始,即狙此方组,可解表邪,消里热、防惊厥,具有治现症,又防未病之效果。
基于婴幼儿病理特点,先生破除传统表里先后法规,成功地防止了急惊危候,在中医儿科领域中,可谓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四、组方严密辟蹊径自成一家
二十六剂中,七味散系《小儿药证直诀》之七味白术散,沆瀣散系《幼幼集成》之沆瀣丹,一谂金來自《古今医鉴》;益元散来自《医学六书》;止泻散;.牛黄散分別是《医宗金鉴》之河子散,牛黄夺命丹减味而成;香连散为《兵部手集方》香连丸加昧而成,游山散据传是诗人苏东坡游山时腹痛,遇仙道授此方治愈得名。
其余方剂,系先生根据师传及本人经验所创制。
二十六剂中,汗、下、温、淸、补、消、和俱备,毎法立若干方,以应不同见症。
因小儿脏腑幼嫩,脾气未充,故弃吐法而不用,诸方均制为散剂,处方时再以散剂配伍,自成体系。
儿科常见病症均可用来配伍治疗。
各方组方简洁,法度严密,君臣佐使,各适其位。
弃一味如瞎聋之不全,加一味,如画蛇之有足,非有深厚基础及对医学百家的深入研究,不可为也。
先生除创制二十六剂之外,还有其独特临症经验。
他常说:咳嗽不止金櫻子,高烧不退白芍将,泄泻不止丁香用,一剂即去附子详。
金樱子为润肠止泻,敛气固脱药,历代药书均未载此药有止咳作用。
然先生以其纳贤敛肺,可收失散之气,故治久咳无效时,加本品可使咳嗽立止。
小儿髙烧,久治无效,断勿滥增苦寒,
宜加白芍酸寒敛明,壮水之主,以制阳热,久泻滑脱,肾不关也,加丁香暧肾以司开合,久泻可止矣。
但若初泻,为脾虚湿泛,阴阳不分,水走谷道,应利水健脾为治。
先生云:“利水乃止泻之妙法”小儿稚阳,热病居多,伹确为虚寒需附子者,一剂即止,不可再剂,久用必酿大祸.
先生还主张,小儿不可多用药,无病不可滥用药。
“无热用凉药,伤气,无虚投补药,腻脾。
”用药应终病即止,过则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