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

课题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5.3 社会历史的主体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至二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科学精神: 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理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公共参与: 在实践中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标知识梳理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第三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第二目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包括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及表现。

本章节内容理论性一般,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内容框架教学对象及特点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本课中“全面小康”的实现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是关于“共同富裕”的内容了解的相对要少一些。

在议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关注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环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浏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课堂问题解决:(1)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4)如何让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自学问题并做好知识点的勾画。

)活动二:关注教材《阅读与思考》的相关问题,展示图片材料。

思考:哪些人在历史进程和抗灾抗洪抗疫中发挥着作用?其中的主体是谁?什么是人民群众?其地位怎样?每个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吗?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总结归纳】有老百姓、杰出人物、领袖、英雄模范、人民子弟兵、解放军战士、消防人员、医务人员、志愿者、学生、普通群众,这些人都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教案标题: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社会历史的主体分类和特征;3. 能够分析和评价社会历史的主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和重要性;2. 不同社会历史主体的分类和特征;3. 社会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2. 提问:“在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主体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历史主体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2. 介绍不同社会历史主体的分类和特征,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等。

3. 分析和讨论不同社会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三、案例学习(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力的社会历史主体进行研究。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所选择的社会历史主体,包括其背景、贡献和影响等方面。

3. 全班讨论:学生互相提问和评价各组的案例,加深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解和认识。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更多社会历史主体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历史主体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和分类,以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2. 社会历史主体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案例评价;2.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评价;3. 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以及他们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对社会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能力,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社会历史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学习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2.了解社会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他们在社会历史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群体是由多个个人组成的集体,例如家庭、团体、社会组织等;组织则是根据一定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群体,例如政府、党派、企业等。

2. 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和影响2.1 个人的作用和影响个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选择、行动和思想观念都会对社会历史产生影响。

一些重要的个人如领袖、思想家、科学家等,他们通过自己的才能和行动改变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2 群体的作用和影响群体是由多个个人组成的集体,他们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例如,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团体如各种协会、俱乐部等,通过共同兴趣和活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组织如工会、农民协会等,通过维护群体利益和权益影响社会历史的走向。

2.3 组织的作用和影响组织根据一定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群体,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它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党派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制定政策,影响和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企业通过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观察,加深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解。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4.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案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示例:
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群众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a. 积极参军参战,壮大抗日力量。
b. 支援前线,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
c. 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1. 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之初,我将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0分钟)
3. 课文主旨内容探究(15分钟)
现在,请大家翻到教材第XX页,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侧重点。我将提出以下问题:
4. 课堂参与与互动:
-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 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 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在尊重多元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七、课堂
1. 课堂评价:
-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以及随堂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历史的主体”章节展开,深入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本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思想。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以及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 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意义5. 提高历史责任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提高历史责任感等话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讲解: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提高历史责任感等话题进行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学生树立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意识,提高历史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对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提高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与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的历史教材、案例分析材料等。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精选5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精选5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精选5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2、力量目标:(1)运用所学学问分析现实问题的力量 (2)透过现象熟悉本质的力量(3)提高辩证思维力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乐观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同学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喜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同学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同学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高二同学已经具备肯定的认知力量,但是基础学问的理解力量不是非常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历史学问比较薄弱。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本教学设计运用了相对基础的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ⅰ【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现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毕竟谁是历史的制造者?ⅱ【学习新课】:一、正确熟悉人民群众这一概念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同学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熟悉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一般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5.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作用与目的:
- 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让学生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初步认识。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社会变革相关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针对学生的不足,提供具体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 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① 知识点: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历史唯物主义与群众观点
5. 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视频辅助教学、思维导图。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内部学习管理系统,发布关于“5.3 社会历史的主体”的预习资料,包括PPT和相关的案例分析。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设计问题,如“人民群众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
- 拓展学习:学生阅读推荐的拓展资源,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自主选择拓展资源。
-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我认知。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

2. 让学生掌握社会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群众观点。

二、教学内容
1. 社会历史的定义
2.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3. 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

2.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和难点。

3. 教学软件: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理解程度。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社会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理解。

2. 讲授新课:讲解社会历史的定义,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新郑一中高二政治组王金五教学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等。

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投身实践,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时政要闻回放,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时政热点,做到学以致用。

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二、复习巩固上节所学内容(1)社会存在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_____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的___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在生产方式中,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

(5)经济基础___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___;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社会前进。

(6)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的、___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的。

(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实现的,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加以解决。

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____________的发展,使______________的发展。

____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提示:(1)不能。

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查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

①错误,应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

②③④都正确,体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的特征,故选c项。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A ①②B ①②③C.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考查对劳动群众的全面认识。

④显然错误。

根据人民群众含义中的知识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知识,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提示:(1)其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2)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

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

①与题干不符。

故选D项。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1)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爱戴也是必然的。

(2)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做到: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中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更好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将来参加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

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课堂练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AE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①④B.②③C.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知识点。

根据题意,可得出①③④,②与题干不符,故不选。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1)邱娥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党的宗旨与原则,做到了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

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练习:解析:考查学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并加以区分。

其中①③属于群众观点的内容,②④⑤属于群众路线的内容。

故选D 。

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课板书设计:学案参考答案1—9 BBCBCACBD: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