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 》读后感
2024年匠人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匠人精神读后感第一次读到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一书,是在今年3月中旬到河南许昌胖东来游学参观时,封面并不花哨的这本书却用烫金工艺突出了“工匠精神”四个字,好奇引导我继续读下去。
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目录,翻开目录看到了我熟悉的企业案例,比如德胜洋楼,比如热门的乔布斯。
这都是让我尊敬和敬畏的企业与企业家,我倒想看看作者都会怎样来剖析和介绍。
重新翻开封面,扉页上的第一句话牢牢的吸引了我:“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在热议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这天,在时代热情鼓噪快公司大跳跃的时刻,我们距离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都貌似太远了,所以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会在新闻栏目中发起“你幸福吗”的问话。
我也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多数朋友都会觉得并没有到达自己想象的幸福,问及他们想要的幸福,回答是“农妇、山泉、有点田”或者“在海边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许物质程度能满足,却唯独失去了内心的幸福。
前几天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因为质量问题给当初宣传自己的工匠精神一个响亮的耳光,其实互联网时代,怎样营销、推广、吸引粉丝,那都是后话,互联网时代,产品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小野二郎的寿司店、苏州德胜洋楼、河南许昌胖东来都是对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
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
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向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务必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务必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怨言会扼杀你的激情和价值。
工匠精神读后感范文(5篇)

工匠精神读后感范文(5篇)大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篇一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
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
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
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
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
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
”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
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
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范文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
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
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华夏意匠》—读书报告摘要:正最近读到李允鉌先生的《华夏意匠》,这是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但是真好看,读这本书,如同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快速掠过。
与著名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比起来,《华夏意匠》的立意更高,从建筑讲到历史、人文,而且触角颇深,处处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索和心得关键词:建筑类型木结构立面视距总结《华夏意匠》又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是李允鉌先生的著作。
对于中国古典建筑我只是有朦胧的兴趣,长期生活在北京,经常能看到这些古典建筑,常被那些壮丽屋檐曲线所吸引,那飞檐上的鸟兽,飞檐下的铃铛,那红色的墙面,那金碧辉煌的色调,那四合院的垂花门雀替,那路边的牌坊,那神秘的城楼,都那么让人陶醉。
走在颐和园时,曾感慨为何古人的建筑总是那么融洽的与自然相结合,而现代的建筑总是钢筋水泥让人无味。
走在江南的园林时,又被另一个风格的美所吸引,那粉墙黛瓦,临水的扶廊,各种巧妙的门和窗,构成了另一种婉约的世界。
可惜我只知道他们很美,却看不懂,就好像知道这是一瓶好酒,却不知道如何品味。
《华夏意匠》从中国建筑的发展、古代先人在建筑房屋时的想法、先人哲学对建筑的影响到对建筑本身的平面、立面、结构、各种组件的剖析,再到园林、城墙、陵园等各种建筑类型的说明,最后讲到城市规划和设计施工,很系统的讲述了为何我们的建筑最后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为何要这么设计、这么设计的力学、审美和礼制方面的原因,以及随着中国朝代的变更、文化的发展,建筑在这一过程的演变,从大方向到小部件,细细的揭开了中国古典建筑这个神秘的面纱。
虽然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书,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它融合了很多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的观点,加上恰到好处的配图读起来反而有些爱不释手。
对于对于古典建筑有点兴趣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入门引导的好书。
摘取其中的观点,记录一二。
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性的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与于建立当代的天地。
在《园冶》中,提出中国人的建筑态度,认为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以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
《华夏意匠 》读后感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 学号:201103406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
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
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
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怀念那些课本的颜色。
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
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
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基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斥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
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
比如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
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则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
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
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则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华夏意匠》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书籍。
作者李元素用文字和图片,以现代讲述方式,向读者阐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穿插了许多亲身经历和见闻,让人深受启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工艺,更被其文化内涵所深深吸引。
从传统的木雕、漆器、陶瓷等工艺到现代美容、服装、建筑设计等领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新中的生气勃勃。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古老和现代的结合。
这不仅仅是在工艺中,还包括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对这种传统的借鉴、融合、重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生活方式more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介绍传统工艺与文化,更是在于它对于当代文化创新的启示。
当代的审美价值观和人们的思想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虽然有其历史纪念意义,但缺少创新将逐渐被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在我的思考中,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拥有独立性,保护性和进化性。
独立性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保护性则是需要政府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文化的发展,而进化性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来发掘其潜力。
总之,读完《华夏意匠》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作为一本备受称赞的书籍,它不仅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用现代的语言、视觉和思考方式,去诠释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郑山 08月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一本给建筑师们看建筑史著作, 这本书与其她建筑历史著作最大区分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华夏”指古代中国, “意匠”是建筑设计思想, 《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 第一章是对基础问题探讨, 第二章是总释, 第三章是分类概述。
在第一章中所提出基础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 比如“木结构发展历史原因”便有多种多样答案。
而所谓“影响形制特殊原因”便是第一章所讨论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多种原因。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是第四章平面、第五章立面, 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园林建筑。
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经验上, 我们能够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一样扩大建筑规模方法: 一个就是“量”扩大, ……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础上是采取这种方法, ……另一个就是依靠数增加, ……中国古典建筑基础上是采取这一个方法, ……”以及“142-144在建筑布局上, 一共只有两种基础标准: 一个是空间包围着房屋, 另一个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分析入手有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建筑贯通起来了解。
在弗莱彻总结表示多种建筑形式关键成长或演进过程“建筑之树”中, 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一个次要东方分支。
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系统建筑理论,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因为早在宋朝, 中国就有政府出台建筑设计标准——《营造法式》。
华夏意匠一书作者不仅驳斥了“欧洲中心论”狭隘见解。
还在确定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前提下, 验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已利用含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理论, 很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 进而充足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结晶, 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对比1、材料使用中国古代勤劳睿智匠师,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封建社会, 就能够充足利用力学原理, 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局限, 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很多建筑奇迹, 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设计道路; 而西方则大量利用砖石材料, 走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道路。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题目:《华夏意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姓名:曹剑飞学号: 20133302001 授课老师:李保民《华夏意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一、《华夏意匠》与作者简介:1.图书简介:《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所作的一本建筑巨著,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华夏意匠》涉及的学术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直接相关的艺术和科技之外,还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等学科。
其内容意涵深邃,语言亲切隽永,是中国建筑文化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2.李允鉌先生简介:生于1930年,卒于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
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览中外建筑经典。
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古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二、阅读《华夏意匠》此书的目的: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学的学生,五年的本科以及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深知城乡规划学此学科的多元性与交叉性。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城乡规划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拥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储备。
李允鉌先生所著的《华夏意匠》是一部建筑类图书,此书系统的为我解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发展史以及促使中国古代建筑诞生、发展、辉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使我能透过这隽永的文字深入浅出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信息,拓展知识储备,更能为我在未来的城乡规划工作,例如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及相关保护性规划的工作过程中,提供鉴别重点建筑、断代、保护修复以及紫线划定等方面技术落实的重要指南。
匠人精神读后感

匠人精神读后感匠人精神读后感(通用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匠人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匠人精神读后感 1关于匠心,近期读了一本书,叫做《匠人精神》。
秋山先生“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孝顺父母,还生孝顺儿”,都是在讲德政和德行的教育。
其实中国五千年精神传承的主要核心即是“孝道,师道”。
《弟子规》更是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秋山先生四十余年的探索,把做人的基本功,根据“老僧常谈”,总结出了“匠人须知30条”。
难能可贵之处,“秋山木工”要求在八年苦行僧式的学徒生涯中,每人能够每天背诵三至五遍“匠人须知30条”,八年累计一万遍左右。
同时在相对封闭的集体生活、工作的环境中,时刻对照自己如何把“匠人须知30条”去落实和践行。
学徒每天晚上都会静下心来,如实反省今日所作所为,并尽心尽力用日志形式向师长、父母“汇报”。
每两周会把写(或画)满日志的素描本寄给父母,通常父母在阅读后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并在日志上留下感动或祝福、鼓励的话语,然后再寄回“秋山木工”。
每日的朝会上,学徒当众读出父母的寄语时,往往也感激涕零。
自愿努力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由衷升起。
秋山先生讲: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
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
如此八年,不断磨砺心性,既圆融了亲情,又在“德”、“技”双修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而自然的动力。
匠人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而来的。
修行就是修正内心,去掉浮躁。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过程。
所以应该把日常生活都看作修行。
名、利、权这三样东西,让现在很多人浮躁,是人不能静心的根本原因,也是工作总难以认真完成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
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 学号:201103406
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
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
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
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怀念那些课本的颜色。
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
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
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基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斥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
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
比如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
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则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
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
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则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自此,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古典建筑是如何设计的。
先说选材,这个应该在方案设计之类。
以前也讲到过,中国古代基本上利用木结构。
的确,我们看古代那些建筑图,发现满眼都是“木头”:栋、梁、楹、椽、栏、杆、柱、檩……就像翻开了字典的木字部,基本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了。
当然,这并不是可以否定中国传统建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利用石头和金属作为其基础材料。
至少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秦代的咸阳阿房、汉朝的长乐未央等等大型皇家宫殿,就是“雕栏玉砌”的制作。
我们的先人何以最后选定木头作为建筑的材料呢!这是有道理的。
一个很明显的依据,就是成本。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依靠皇权或者是其他高级权力,从云南贵州采集木头而在北京南京造房子,这样的成本是不考虑在内的。
倒是话又说回来,“不计成本”,它本来就是东西方在建筑设计上共同的特点,只不过西方人堆石头,用的是宗教当幌子,而中国皇帝,仅仅是把自己当成是“天子”,不惜大耗人工
炫富罢了。
皇家建筑是特殊的例子,中国几千年下来也不过是那几十座“皇宫”和几百座“帝陵”。
而古代的建筑工匠,甚至包括参与了广大建筑实践的无数民众,他们选择木头的道理其实是:建筑当然不仅仅是艺术——中国古人几乎从来没有把建筑当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法是近代从西方流过来的——而且,建筑当然也可以不是艺术,因为它意味着更多。
建筑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和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到建筑,就会想到房子,继而想到家。
家是什么呢?是能够遮风避雨的而且是比较固定的居所。
这其实就是建筑实用性的彰显,皇宫、帝陵、庙塔、石刻,这些“建筑”你可以去赋予它更多的艺术性。
但房子和家不需要有艺术性,或者说不太需要艺术性,至少艺术性不是它首要的考虑。
从这个角度讲,木质建筑的优越性可以进一步的放大,因为相比于金石,它除了在成本,也在组织运输、造型设计和装配拆卸等环节处于优势。
能禁得起时间和效率考验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经典的建筑形式。
这和中医一个道理。
医学的最高定义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而是以最小的成本而且往往最好能够以同一个处方去治疗不一样的病症。
这就是中医的理念。
中医可以把时间、地域、气候等“症候”考虑到治疗方案里去,那中国古典建筑就可以将木质建筑的致命伤,比如防震、防火和防潮考虑到极端。
有必要继续讨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和立面。
在于以前在校园里读过的建筑书籍实在是皮毛,知道“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却未必见识过真正斗拱的榫卯。
再比方说,中国早期木制房屋四壁都采用,而后代由于考虑到木料耗费量太大而不得不只在屋顶使用的“井干式”咬合结构。
它们无疑不是中国古代现象在建筑防震智慧上的展现。
是不是不信,木头搭的房子居然不怕地震?那你去看看山西应县的木塔。
我好多年前曾去过一次,我相信它现在依然坚固,因为它都已经坚固了一千多年。
经历过大大小小地震十数次的应县木塔,和它代表的中国传统榫卯建筑,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想必,一个西方的结构工程师,给他两个脑袋也想不明白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有震垮没有用过一根铁钉的应县木塔。
更别提至今日本奈良保存下来的为数众多的唐代建筑。
也更不用提,结构意义的斗拱,实际上早已演化成中国古典建筑最典型也是最美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火克木,防火,木制建筑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建筑工匠们,他们很早以来就不惜专门建一堵墙来防火,所以才有了“封火墙”。
亏中国人想得出来,为防火不得已需要把墙壁建造得比屋顶还高。
说到此处,我怀疑,现代建筑中的“女儿墙”是由封火墙来的,当然也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古典建筑的“标新立异”不止在封火墙。
比如,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除了中国,找不到一例屋面设计成弧面。
它们的屋顶剖切线,也就是屋脊线,有直线的,有折线的,就是不见中国的弧线。
中国人为何造出的是弧形屋面?当然不是随随便便草草了事定下来的。
首先,从结构角度讲,弧面对梁柱的剪应力是最平均的。
木头毕竟是木头,以刚性强度而论,它自然不是古代金石,或者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对手,因此就要考虑将它负担减到最小。
其次,艺术角度。
弧面总比平面看上去不那么千篇一律、没有悬念吧,中国文化喜欢讲含蓄,讲虚张声势,弧形屋面就是一个脚注。
其实,我个人还觉得,光是“悬山”、“歇山”,这般专门给屋面取的优雅名字,已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无尚的一笔财富。
以上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屋顶的曲面,是为了引出屋檐的延伸,也就是所谓“出檐”。
而出檐又是为了什么?除了满足虚荣心让单体建筑在体量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又“特立独行”的一处:哇!世界上的建筑,就立面而言,要么把重心放在屋基,要么是屋身,结果又是中国,可以把你的目光强势地吸引到屋顶上去。
不信,再回想一下你曾经看天安门,看太和殿,看祈年殿时的状况。
另外则是由出檐带出防潮的功能。
道理很简单,中国传统建筑几乎全部用木材,除了屋面是砖瓦或者琉璃,“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出檐屋面的用处非但是为了不漏雨,还要尽可能把雨挡在整个屋身之外。
有了这个超大的屋檐罩着,梁柱门窗什么的,才可以安枕无忧。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些“小聪明”,其实都是“大智慧”呢!我们不必在乎中国传统的建筑它到底算不算艺术,只需要它有这种聪明和智慧就足够。
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我们实在需要像李允鉌先生这样有着聪明和智慧的建筑家,和中国古典的建筑感同身受、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