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

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这七国的国都分别如下:秦国国都:咸阳。
楚国国都:郢都、寿春。
齐国国都:临淄。
燕国国都:蓟城。
赵国国都:邯郸。
魏国国都:安邑、大梁。
韩国国都:新郑。
一、秦国首都咸阳,地位早就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了。
秦国首都咸阳,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咸阳市。
虽说咸阳目前依旧是陕西省的地级市,可是跟隔壁的西安一比较,各方面可就差太远了。
你要知道,在战国时期,咸阳可是秦国的国都。
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的时候,顺带着把都城从栎阳迁徙到了咸阳,并且打造了规模宏大的咸阳城。
咸阳一度成为了整个秦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简直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咸阳就更了不起了,居然成了天下的中心。
秦始皇为了将咸阳的经济提升上来,特地号召秦朝境内的所有富豪都带着家产来咸阳过日子。
瞬间导致咸阳富豪遍地,房产价值飙升。
可你再看看如今的咸阳市,虽然发展得也不错,可地位已经比不上陕西省的省会西安了,更别提跟咱们的首都相提并论了。
二、楚国首都郢都、寿春,都还活得好好的。
郢都在历史上的称呼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称呼就是江陵。
有这么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也就是说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江陵城了。
这里的江陵城,也就是现如今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境内。
这地方在历史上太重要了,不仅仅是战国时期楚国昔日的国都,还是三国时期,各方面都想要争取的地盘。
江陵城是南郡的治所,而南郡则是荆州的核心地带,关羽镇守该地,向北可以北伐中原,向东可以威慑东吴。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墙高城坚,因此江陵城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的荆州依旧发展得很不错,尤其是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很吸引人。
当然了,地位自然比不上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了。
楚国到了楚考烈王继位以后,被秦军击败。
为了防止秦军再次入侵,楚考烈王便主动从郢都迁徙到了寿春。
寿春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境内。
如今这里已经被称为寿春镇了。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战国时期七国的都城,有些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或者因为军事原因,或者因为政治原因,它们并不是所谓的一成不变的。
我们大致说一下最为典型的都城吧。
秦国的都城:在商鞅变法之前的时候,秦国的都城是在雍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凤翔)。
商鞅开始变法后,也就是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就把都城迁到咸阳了。
因此,秦始皇在灭了六国之后,也都是一直把咸阳当做了自己的都城的。
即便是西汉的长安,也是在这一区域发展起来的。
齐国的都城: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国,同时齐国也是一个靠着大海的国家。
战国时期的齐国的都城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些,也就是临淄,临淄就是今天的山东淄博临淄区。
楚国的都城:楚国是一个大国,战国七雄当中,就是楚国的地盘最大了,当然了楚国的都城也有过好几个,不过最为著名的一个就是湖北的荆州。
还有今天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也被当作是楚国临时的都城过。
在这些地方出土过很多楚国士大夫的墓。
燕国的都城:燕国的首都被称为蓟,大致就是北京北京一代,具体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房山区内。
韩国的都城:韩国先是把都城定在了阳翟(今河南禹县),然后把都城迁到了新郑,直到韩国灭亡的时候,韩国的首都依然是新郑,也就是进行的新郑市。
赵国的都城:赵国先是把都城定在了晋阳(今天的山西太原),只后又把都城迁到了邯郸。
一直到秦始皇灭掉赵国,都城都是在邯郸。
魏国的都城:魏国先是把都城定在了安邑,但是安邑这个地方距离秦国太近了,他们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大梁。
从此魏国的都城,就定在了大梁,直到被秦始皇灭掉。
以上这就是时期,七国都城的大致所在地。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故请LZ自己看吧:一、秦国(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间:前419年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2)向东扩张(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时间:前383年迁都原因: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时间:前350年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二、楚国(1)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陈(河南淮阳)时间:前278年迁都原因: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2)陈→巨阳(今安徽阜阳北)时间:前253年(3)巨阳→寿春(今安徽寿县)时间:前241年迁都原因:与迁都巨阳的原因均是受秦国威胁三、赵国(1)晋阳(今太原西南)→中牟时间:前423年迁都原因:内乱(2)中牟→邯郸时间:前386年迁都原因:1)内乱;2)邯郸的地理位置使赵国便于向华北平原发展四、魏国(1)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开封)时间:前361年迁都原因:1)受秦军威胁2)魏国国土呈东西广而南北窄的哑铃状,西部国土缺乏战略纵深,东部的大梁则便于向中原发展五、韩国(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时间:前416年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时间:前375年迁都原因:灭亡郑国六、燕国(1)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今河北易县南)时间: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9)迁都原因:为南防齐、赵兼并,西御强秦威胁,需在靠近齐、赵边境和西依太行山的西南边界修建军事、政治重镇注:1.泾阳与栎阳具有陪都与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是秦国国君暂居之地,而宗庙重器则仍留雍都,于是我们见到传统观点认为前350年秦国是从雍迁至咸阳。
2.赵都中牟位置尚有争议。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
揭秘:秦国都城先后迁都了六次秦国为何要变迁

揭秘:秦国都城先后迁都了六次秦国为何要变迁.秦人在西周早期因参与三监之乱被流放到今陇右地区,直至非子邑秦才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实体,襄公立国后开始向东扩张,都城也从陇右地区迁徙至关中西部。
战国时期又进一步迁徙至关中中部,秦都城的变迁不仅是秦国发展和扩张的直接反映,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秦在关中西部的都城1、德公迁雍沂渭之会、平阳、雍城三者相距很近,而且研渭之会和平阳为都时间都很短暂,众多学者将汗渭之会和平阳视为临时性都城,我们可以看到,秦人主观上是想将沂渭之会和平阳建设成为正式的都城。
但沂渭之会和平阳的微观环境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都城建设,故秦人放弃了位于河谷地区的汾渭之会和平阳,迁往位于原上的雍城。
秦都城在沂渭之会、平阳和雍城的变迁,不可视为一般意义上的迁都,而应该视为秦都城在关中西部地区优化选址的过程,德公、宣公、成公共在位14年,秦国对戎族的战争并未取得什么进展。
直到秦穆公时期取得了重要胜利,称霸西戎,就连周天子也派人以金鼓相贺,从此秦人彻底占据了关中地区,与此同时秦人对雍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经过200年从南向北的不断扩建,雍城成为一座规模宏伟、精心规划、功能齐全的都城。
其结构严谨成熟,分为宫殿区、居住区、作坊区、城防区等,宫殿区为中心,层次分明,三峙原的离宫别馆、祭祀设施和苑囿基本都集中在千河与渭河交汇处东岸不远处。
这里不仅曾是周人重要的势力范围,还曾是秦先祖非子养马之地,后虽迁都栋阳和咸阳,这里仍然是秦人心目中的圣地,过去学者多将三峙原的离宫别馆、祭祀设施和苑囿作为雍城郊区建置加以考证,以突出雍城的“圣都”地位。
这样既降低了三畸原的重要性,也忽略了三畴原的独立性,三峙原本身就是一个早在文公迁都沂渭之会时开始营建,经过上百年数位秦国国君建设而形成的独立的政治、祭祀中心,它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雍城本身,在雍城失去都城身份后,三畴原依然作为政治、祭祀中心,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战国七雄都城的特点及对今日之启示

体 建 筑 由殿 堂 、过 厅 、 居 室 、浴 室 、 回廊 、仓 库 和 窖 穴 等 部 分 组 成 ,雄 伟 壮 观 。在 宫 殿 区 以西 还 有 墓 葬 区 和 冶 炼 中心 。原 下 的长 陵 车 站 、长 兴 村 、店 上 村 一 带 就 是居 民住 宅 和 制 陶 作 坊 集 中 的所 在 。居 住 区划 分 为 里 。 市场 也 分 布 在 原 下 ,而 具 体 方 位
宫殿 位 于主 城 内 的 西北 部 , 由东 西 长5 0 0 米 、 南北 宽3 0 0 米 的 宫城 护 卫 。宫 城 以北 为 贵 族居 住 区 ,遗
留 有 许 多 房 屋 基 址 、 排 水 管 道 和 水 井 。 居 住 区 以
北 还 有 为 贵 族 服 务 的 烧 陶 作 坊 窑 址 。 从 洧 水 和 黄
l 3 4 1休 闲 读 品
魏 大 梁 、 楚 郢 和 燕 蓟 则 只 有 一 个 独 立 的 城
池 , 城 内 布 局 也 是 把 宫 殿 区 与 居 民 区 、 手 工 业 作
坊 和 市 场 相 分 离 ,显 得 整 齐 划 一 。 大 梁 城 与 今 开 封 城 基 本 重 合 , 只 有 西 、 北 部
门一 带 ) 七个 城 市 。
河 流 不 仅 可 为 城 市 发 展 提 供 丰 富 的 水 源 和 便 捷 的 水 路 交 通 , 且往 往 是 城 市 防 御
的重 要 屏 障 及 水 陆 交 叉 的渡 口, 为控 制 水 陆交 通 要 道 提 供 了方 便 ,有 利 于 城 I 的 崛 起和 发展 。 I N ̄ 战 I ¥ 1 - i : 雄 的都 城 无 不 临河 而 建 , 秦咸 阳横 跨 渭 水 ,齐 临 淄 紧 临 淄 水 西 岸 , 楚郢 位 于 江 水 北 岸 、汉 水 支 流 扬 水岸 上 ,城 内还 有 朱 河 、龙 峤 河 、新 峤 河 流 过 ,赵邯 郸位 于漳 水 支 流 牛首 水 岸 上 ,城 内还 有 渚 河 流 过 宫城 , 沁河 流i 2 . i: - l k 城, 魏 大 梁 位 于河 水支 津 济 水 的南 侧 ,韩 新 郑 位 于 颍 水 支 流 洧 水岸 上 ,城 区还 有 泊河 流 过 南 侧 ,黄 水 流 过 东侧 , 燕 蓟 位 于 潦 水 ( 今 永 定 河 ) 支 流 洗 马 沟 岸 上 。这 些 都 城 之 所 以临 河 而 建 ,是 由于 河 流沿 岸 地 势 平 坦 , 为城 址 选 择 提 供 了方 便 ,因 为 只有 具 备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一、秦国都城当时在七国中,秦国位于最西边,离其它大国比较远,地理环境也不是特别的优越,给予了它足够的发展时间。
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持续了整整250年,秦国是战国中后期比较强大的一个国家,在经过多年的谋划之后,用来十年时间灭掉其它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
虽然秦朝在建立之后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在历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秦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的第一个诸侯国,在秦穆公时期,就先后灭掉了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虽然位于最西边,离其他的大国比较远,地理位置也不是很优越。
但正因如此,才让它有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七国经过不断的较量,各国的疆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国家治理发展得好,秦国成了七国中国力最为强大的一个。
许多人很好奇秦国是现在的哪里,秦国的疆域大概在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一带,秦国的国都咸阳,在现今的陕西境内。
现在咸阳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
秦国建立了首个封建王朝,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与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也与统治者的励志图强有关。
在七国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楚国,但是楚国内乱不断,自己都很难统一,更别说一统六国了。
二、楚国都城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如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楚文化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
楚人从周王朝封的小国逐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2003年,古文字学家、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发表的《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明确提出“丹阳楚都均州说”。
他根据新蔡葛店楚王墓出土的两枚楚简,楚简译文: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均州),往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作者:徐卫民来源:《秦俑秦文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思想的大解放、战争的频仍对都城的建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愈来愈残酷的战争更使当时掀起了筑城运动的高潮,高城深池成为当时都城的显著特点。
很多都城不仅修有城,而且修有郭,规模愈来愈大,都城内部结构也愈来愈复杂。
但各国的实际情况因各种原因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处在关中的秦国和东方的六国在都城的形制等方面就有所不同。
本文将在列举各国都城形制、布局、规模的基础上把秦与列国的都城进行比较,以找出其共同和不同所在。
一、各国都城的概况(一)鲁都曲阜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
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
其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
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
除西垣基宽为30~33米外,其余三面城垣基宽均在40米左右。
残高有达10米者。
其西、北两面以洙水为护城河,东垣外护城河北接洙水,至东南城角处折向西,为南垣外护城河,西入洙水,河道宽约30米。
在鲁城内北部发现一条横贯东西的排水河道。
目前已发现城门十一座,南面两座,东、西、北三面均为三门。
东垣北门门道宽14米。
北垣东门门道宽15米,中门门道宽8米,西门门道宽8米,西垣北门门道宽10米,中门门道宽8米,南门门道宽7米。
南垣西门门道宽11.5米,东门门道宽10米。
发现道路十条,其中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五条。
其1号道路西起西垣北门,通向北垣东门,全长约3050米,路宽8~9米,靠近东垣北门处加宽至14米。
2号道路从西垣中门到东垣北门,西段宽8至9米,靠近东垣北门加宽至14米。
3 号道路西起西垣南门,东至东垣中门,全长约3900米,西段路宽10米,东段路宽13~15米。
4号道路位于2号与3号道路之间,长约1300米,路宽8米。
5号道路连接东垣南门,残长约320 米,路宽8米。
6号路北起北垣西门,与东西向的3号路相交,长约1500米,路宽6~7米,其当继续向南延伸至南垣西门。
7号路北起北垣中门,与东西向的2号路相接,长约920米,路宽6米。
8号路位于7号路以东,残长1220米,路宽12米。
9号路南起南垣东门,向北与3号路相接,长约1300米,路宽15米。
10号路北起北垣东门,向南在颜林附近又发现两段路土,当为同一条道路。
在鲁城内周公庙、周公庙村西及村东、靶场东、农机厂北、兽医站北、南垣东门东侧、小北关、古城村西等地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建筑群基址,其时代早者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战国而延至汉代。
其中周公庙建筑群夯筑基址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500米,高出地面约10米。
基址的西、北、东部边沿残存有似夯土墙的遗迹。
其东部边沿夯土墙基宽约4米,属东周时期。
墙基外面有自然石砌成的护阶,阶下似有壕沟。
在鲁城西北角、林前村西、地毯厂北、盛果寺、盛果寺村东、鲁城东北角、坊上村、北关村西、“斗鸡台”、颜林、古城村西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居住遗址。
在“望父台”、药圃、县城西北角、“斗鸡台”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西周春秋时期墓地。
在鲁城南垣东门正南1735米,南泉村附近发现有“舞雩台”遗址[1]。
鲁城的布局是列国都城中比较规整的。
宫殿区位于城的中部,在城东北部的汉鲁灵光殿遗址下有东周时期的宫殿遗址,前面有大道通南城墙东侧的“稷门”。
稷门之外,有“两观”和“雩台”遗址,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鲁城有内外城,宫城位于大城内。
其城内既居有周人,又居有殷人,遂有两社,即周社和亳社。
城中有市,“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
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嫡于庶‟”[2]。
哀姜归齐,当走北垣之门。
从宫城出而“过市”,可知“ 市”当设于宫城与北垣之间。
依“面朝后市”之制推测,很有可能在盛果寺村南一带。
北有盛果寺铸铜遗址,西北有地毯厂冶铁遗址,西有御碑楼制骨遗址、盛果寺村西冶铁遗址,西南有立新联中冶铁遗址等,合于“工者近市”之记载。
(二)晋都新田新田作为晋的都城,从晋献公十五年至晋桓公二十年,共217年。
城址位于今山西侯马市西北,正临汾、浍之交。
已发现有大小古城遗址8座。
牛村古城址南北长约1340~1740米,东西宽约1100~1400米。
北城墙不甚规则,为东南西北斜向,西北角成曲尺形。
城墙宽4—8米。
东城墙外部被战国时期遗址打破。
有东城门一处,南城门二处。
沿南城墙根内发现有车道,与之东西向平行,宽3~3.5米。
城墙外8米处有护城河遗址。
城内北部中央有大型夯土台基,现高6.5米,南缓北陡,周围堆积有许多筒瓦与板瓦残片。
土台基址为每边长52.5米的正方形。
顶部覆盖有约1米厚的含瓦片的堆积土,下面全是夯土,厚约5米。
台神古城址在牛村古城址西,为长方形,长宽均为1000米以上。
其南城墙与牛村古城址南城墙基本成一直线。
台神古城址南城墙东端折向北处与牛村古址南城墙西端折向北处有一距离不大的缺口。
平望古城位于台神、牛村二城址北部,亦略呈长方形。
南城墙接牛村古城址西北角折曲处的北墙,直向西延伸300余米,接台神古城址北城墙东端,共长600余米。
东城墙接牛村古城址西北角折曲处的西墙,直向北延伸到300余米处东折约100米,再向东北延伸300余米,总长约1200米。
墙宽约6米。
城内中部偏西有一大型夯土基址,自底至顶可分三级。
第一级是长、宽各75米的方形平面,在其南部正中向南凸出的夯土遗迹,宽约30米。
第二级高出地面约4米。
第三级位于第二级的北半部,东西长45米,南北宽35米。
周围堆满瓦片,顶上有约1 米厚的含瓦片的堆积土。
堆积土下为7米多厚的夯土。
土台现高为8.5米,整个是经过夯打的,夯土干硬,土质很纯,遗留有筒瓦和板瓦残片。
台神、平望二城址修筑和使用的时间大致可判定为春秋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之交。
在牛村古城址以东约1000米处发现有呈王、马庄二城址。
呈王古城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中部有一道东西向隔墙,将此城分为南、北二城。
北城近中部有两座夯土建筑遗存。
马庄古城址的规模与呈王古城址大致相当。
在侯马晋都遗址东北部的北坞村亦发现两座古城址,两城东、西并列,中间为一条大路。
西城近方形,边长约300米。
城内探出建筑遗迹12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东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30米,南北长约580米。
城内探出建筑遗址17处,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建筑5处,总面积约18500平方米。
其修筑和使用时间,西城大致与侯马晋都遗址时代相同;东城较晚,大致相当于侯马晋都遗址时代的中晚期。
在牛村古城址南约250米发现一处祭祀建筑遗址,其由主体建筑和环绕于东、北、西三面的垣墙基址组成。
基址东西长39米,南北宽38米,总面积为1482平方米。
基址南部发现祭祀坑59座,均属建筑基址使用时期的遗迹。
在此祭祀建筑遗址周围,发现有分布范围很广的东周时期一般居住址以及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在东南部秦村一带发现有祭祀、盟誓遗址。
在浍水南岸的上马、汾水附近的柳泉、平望等地发现有东周时期墓葬群[3]。
新田城外修筑有离宫苑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曰:“今铜革是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注:“铜革是,晋离宫。
”《左传·昭公八年》载:“于是晋侯方筑祁之宫。
”杜预注:“ 祁,地名,在绛西四十,临汾水。
”今侯马市西约10公里处有祁村,当即祁之宫故址所在。
(三)郑韩故城——新郑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襄侯灭郑后迁都于此。
因为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所以被称为“郑韩故城”。
城址位于双洎河与黄水河交会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
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半,所以其形制与燕下都武阳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近于临淄。
郑韩故城西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保存较好,长约2400米,东墙即故城隔墙,大部分墙基埋藏在今地面下,长约4300米,西墙和南墙据推测多被双洎河冲毁。
经30多年来的钻探发掘得知,在西城的北中部,即今阁老坟村一带,夯土建筑基址分布密集,已经发现10余处。
有的面积达六七千平方米,并发现有上下层夯土建筑基址的叠压打破关系,表明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宫殿区或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建筑遗存的集中分布区域。
西城中部发现的宫城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米,四周另有夯土墙环绕,墙基宽约10~13米,全部湮埋在今地面以下。
已钻探发现了推测是宫城的北门和西门遗迹,并在宫城中部偏北处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台基。
在这片建筑基址的西北部,尚保存一处地面夯土高台建筑遗存,俗称为“梳妆台”。
台基作长方形,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约80米,高8米,台上发现有陶井圈构筑的水井和埋入地下的陶排水管道,这座高台建筑的性质尚不十分明了。
近年来在西城偏东侧发现并发掘了3处战国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其中二号基址依形制推测当为一处坐西面东的配殿建筑。
在西城西北部的阁老坟村西,揭露一段战国晚期的复道基址。
这些发现,为最终研究确定西城的性质提供了新资料。
西城内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宫城西北部的地下冷藏建筑遗址。
这处地下冷藏室的形制为口略大于底的长方形竖穴式,现存口南北长8.7米,东西宽2.8~3米,底长8.6米,宽约2.35 ~2.5米,深2.4~3.35米。
其建筑程序是:先由地面向下挖成一口大底小的长方形阶梯状土圹,然后在土圹周边内侧由下向上分层夯筑四壁,四壁表面涂抹草拌泥,外表面再粘贴一层方形凹槽砖。
四壁夯层厚度约10厘米,夯面上布满密集的圆形底夯窝,在冷藏室南壁东端,修筑有呈南高北低状的台阶式出入走道,走道台阶共13级,也为夯土筑成,直通地下冷藏室底部。
室底平坦而规整,室内面积21.24平方米。
冷藏室底部东侧,挖成有5眼竖井式冷藏窖,南北呈一直线排列。
井窖系用特制的筒状陶井圈在预先挖成的竖井式土圹内上下套接而成。
这种特制井圈直径大者1米,小者0.71米,一般为0.82~0.86米,高0.32米,上部近井口处井圈较大,下部井圈较小,井深2.5米左右。
冷藏室其余地面有正面印有对称的三角纹和菱形格米字纹,背面有正方形凹槽的方砖平铺,室内周壁壁脚亦用方砖砌护。
发掘时在冷藏室周围发现4个圆形柱洞,洞底用料礓石铺垫作为基础。
冷藏室地面原有木构瓦顶类的建筑设施。
郑韩故城东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墙长约1800米,东墙自边家村西北墙东端南行,在裴大户寨村西发现城门遗迹处折而向东,至黄水河边沿西岸继续南行直至双龙寨村南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止,全长约5100米。
南墙西起东墙南端,西行过双洎河,再沿双洎河南岸西行,至郜楼村东北折,在前端湾村西双洎河南岸止,方向略与故城隔墙成一直线,全长约29 00米,其筑法与西城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