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

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变化水平培养转变

新课改合理保留原来的教学内容,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的水平.新课改把对学生的教育由原来的模块式教学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现在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已有一些不适合,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点,转变课堂教学,让学生能适合社会,从而回报社会。

一、新课改的变化: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准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动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二、新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水平的培养

新课改下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数学水平、数学素养外,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种水平也是新课改所要培养的。

1.选择水平的培养

将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教材和课程,如同“课程超市”一样,给学生完全自主的选择空间。并不是说开了这么多科都要学,而是你能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来学习。每所学校都将组织老师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承担对学生实行选课指导的任务。这些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加以指导。而家长也要积极与老师配合,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潜质和长处,尊重并根据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适时实行人生规划指导。

2.创新水平的培养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个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

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批判水平的培养

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教材和考试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教材写的都是真理,没有一点点批判意识。而新课改提倡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去探索,去理解,并有意识地去培养批判水平,这是之前所做不到的。批判水平的培养有利于课程的合理,科学的发展。

三、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改数学教学分析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度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

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仅仅数学的科学性,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注重,加剧了教学的情感严重缺失,抑制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教师必须注重增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来说,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来说,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总来说之,新课改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能和自己的实际教学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地总结,梳理。我相信新课改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1]孙建霞上海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J].数学教学通讯,2011,(21)。

[2]周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3]王刚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化使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