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学年人教部编_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随堂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其都城在( A )A.上京临潢府B.长安C.兴庆府D.开封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A )A.党项族B.契丹族C. 蒙古族D.回纥族3.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
下列史实反映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D )A.楚汉之争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渊之盟4.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B )A.宋向元昊称臣B.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撤回军队D.西夏给宋岁币5.组合列举:根据提示信息及所学内容,写出相对应的人物:(1)建立契丹政权,创制契丹文字的是: 。
(2)建立西夏,创制西夏文字的是: 。
(3)亲自到澶州城督战的皇帝是: 。
(4)向宋称臣,与宋订立和约的是: 。
(5)在澶州之战中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
答案:(1)耶律阿保机(2)元昊(3)宋真宗(4)元昊(5)寇准6.“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 C )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它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材料二它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它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3)上述两个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4)这两个政权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1)契丹族。
契丹或辽。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 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巩固练习(word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突厥④回鹘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4.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6、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7、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8、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9、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10、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阿骨打12.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13.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14.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结构1.填写下表2.契丹族和党项族1)10世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2)11世纪前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建立政权,其首领称帝,定都,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期,占领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宋太宗时期,北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
3)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カ劝皇帝亲征,最终打败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双方保持和平局面,这次辽宋盟约史称“”。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西夏虽然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国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也遭到很大损失。
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订立和约,向宋,宋给西夏。
二、巩固练习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结東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可是,北宋并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规模,而是出现了三国立的局面。
此时的三个王朝分别是()A.魏、蜀、吴 B.北宋、南宋、辽C.辽、北宋、西夏 D.金、西夏、南宋2.1974年春天,在沈阳市法库县的叶茂台村、农民赵鹏偶然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该墓所属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由契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曾与北宋处于对峙局面,后签订澶渊之盟实现和平。
该民族政权是()A.辽 B.金 C.西夏 D.吐蕃3.他是党项族的英雄,建立西夏政权,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西夏文字。
他是()A.松赞干布 B.阿保机 C.元昊 D.阿骨打4.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5.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6.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A.消除了民族矛盾 B.维持了相对长期的和平C.削弱了契丹势力 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练习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选择题1.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
请问,统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A.元昊 B.耶律德光 C.阿保机 D.赵匡胤3.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银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 B.西夏 C.南诏 D.渤海6.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
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他”是( )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赤德祖赞7.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A.西夏、北宋B.吐番、唐 C.金、南宋 D.辽、北宋8.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17-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时训练(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训练(含答案)一、单选题1.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着白马沿辽河东行,来到上游的木叶山,遇见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
两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传说他们就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的祖先。
公元10世纪初,统一了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成吉思汗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2.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党益民十年精心打造之力作《石羊里的西夏》(右图),是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
西夏政权的都城是(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B.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4.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 B.短暂繁荣 C.帝国中兴 D.政权并立5.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 .澶渊之盟B .宋夏议和C .靖康之变D .宋金议和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A .澶渊之盟前B .澶渊之盟后C .宋金和议前D .宋金和议后8.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A .吐蕃B .西夏C .南诏D .渤海9.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word版】无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1.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辽协议 D.雁门关协议2.北宋时期招抚梅山蛮,在梅山地区设置了两个县,其中属于现益阳市境内的是()A.桃江县B.安化县C.南县D.新化县3.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A.①B.②C.③D.④4.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乐,不乐战争。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岳飞抗金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D.宋金和议5.山西民间有“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位于内蒙古)”的传说。
下列对这一传说的理解,说法最合理的是()A.杨六郎勇武过人,这种传说完全可能发生B.当时与杨六郎发生冲突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C.历史传说多虚拟夸张,不可作为历史研究资料D.传说虽有夸张,但可以推测出北宋与北方民族处于战争状态6.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A.南宋与金B.北宋与辽C.北宋与西夏D.西夏与辽7.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8.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9.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建立者对应正确的是()A.契丹--耶律阿保机B.金--元昊C.辽--完颜阿骨打D.西夏--努尔哈赤11.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A.B.C.D.12.如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A.B.C.D.13.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较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随堂训练(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4.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
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
题最可能为()
A.春秋的尊王攘夷
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D.元朝民族融合
5.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
的共同点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6.右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融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8.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D.
10. 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11
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12.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描绘的是我们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
A.西夏 B.契丹 C.党项 D.女真族
14. 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1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 ; B: ;C: 。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 ;
b. ;
c. 。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17.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参考答案:
1. B 2.B 3..C 4.C 5.B 6. D 7.D 8.C.9.B.10. C 11.B 12. D 13.C 14. C 15.C.
二、材料解析题
16.(1)A:辽 B:北宋 C:西夏。
(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
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7
(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
(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