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2009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刘相涛,河南濮阳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刘相涛

[摘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随之日趋多样化。树

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言行,如何树立价值观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利益人民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评价,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

的准则。树立高尚的价值观,

可以改善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根本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感,激发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忱。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改善广大人民的生存

境遇。胡锦涛总书记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涵义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满足人

类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体现了价值。

价值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它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方面构成。一方面,事物对主体的有用性高,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大,这种事物的价值就大;反之,这种事物对主体的价值就小。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

内涵,这种依附于主体自身的利益与观念,

“当人们深入到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层次考察时,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

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作出的价值判断完全不同。”[1]

从而影响了客体对主体有用性的判断。

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在对客体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属性的评判上,形成一定的评价、取舍和导向。这种用来进行评价、取舍和导向的尺度和标准的理论体系就是价值观。它是对包含于价值内的主客体双方的关系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基本态度,是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属性的评判。合理的价值评判基于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哲学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1.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能够凭借知、情、意的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形成对象性关

系的论证,实际上说明了价值发生的前提。2.价值的本质。价值

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使对象对于人自身的生存和

发展的肯定,是物为人而存在、

人为人而存在、人为自身而存在。3.价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化的主体化(对象化的扬弃)的论断实际上指出了价值的源泉。4.强调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类特性,既是价值的积极源

泉,又是人本身最高的价值。

5.价值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2]

可见,马克思对价值观的论述是建立在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之上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成了资产阶级的特

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狭隘诉求。

这种特权使无产阶级不得不牺牲个人权益,造成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问题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在异化条件下,社会只注重金钱和财富的价值,资本主义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

界的贬值成正比。”

[3](P90)

未来人类的理想社会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异化的消除,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追求。列宁明确指出了科学认识与价值评价的统一及其对检验真理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更加强调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并提出了“真理与人民的利益一致”“从实际出发与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真理

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共同富裕”“人民满意”等价值判断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科学理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利于人民标准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邓小平价值观本质的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价值观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他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实质上表明了我

们党的重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承诺。江泽民同志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各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4](P506)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

44

《传承》2009年第10期

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5](P50)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P3)从“以人民为本”到“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指出:“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我们着力抓住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确保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发展的源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一)利益

在我国,

“利益”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循吏列传》,“勤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当时的“利益”是与物质生产资料紧密相连的,从事生产劳动是利益获得的源泉,反映了人们崇尚劳动和对利益的追求。在古希腊,“利益”的内涵是“好处”的意思,

“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8](P3)它首先体现为人类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得到满足。这种以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谋利行为只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生活,这时期的经济行为就是伦理行为。到资本主义社会物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关系,人们的各种关系是“以物质利益彼此联系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深刻揭露的那样: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9](P274-275)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关系范畴,是对周围现实的一种关系,它是包括个人需要在内的社会的、阶级的、集体的需要,是改造世界的革命的价值抉择。

(二)价值与利益的关系

价值与利益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们进行的价值追求与他们的各自利益有关,价值与利益都是相对于人(包括由人组成的各种组织)这个主体才产生和才有意义的,它们都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利益是价值的基础,在利益的基础上才可以审视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如果说利益是对主体的好处、方便,那么价值往往就是对这种好处、方便的评价,价值伴随着利益而存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利益观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它是对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利益观认为,物质利益影响着人们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强调人们应该在实践中将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整个人类

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

(三)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下规范利益关系

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体自觉构建,具有现实和历史的社会合理性,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混合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部分人崇向金钱第一奉行物质利益至上,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追求个人中心主义,注重自我漠视他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深刻变革,要求我国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新时期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在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调节好国家利益与各利益集团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负责的思想。邓小平指出: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10](P337)其次,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规范为基本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实践导向,为人的相互关系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了一种价值的支撑和导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言行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要知荣辱、识大局,把自身的利益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实现联系起来,始终牢记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中。

第三,要树立远大理想,心为社会,情系人民,以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有责任把人民的利益、安全和幸福放在第一位。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用具体的连续行动表达出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守中,陈刚.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 1994,(1).

[2]张曙光.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论探略[J].哲学研究,199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4-18.

[8]色诺芬.经济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