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6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直接原因)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基本内容:(1)口号:“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2)前期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狂人日记》鲁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3)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为新思潮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坚持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1)积极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5、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以及原因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原因:(1)代表阶层不同。
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B.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
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D.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3.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与科学思想4.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主题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 36 5 30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5.下图是一幅绘制于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人。
该漫画反映出(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必要性6.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民主与科学D [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
]7.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8.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
这主要是()①出于反封建专制的需要②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③京剧只为帝王将相服务④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京剧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等老百姓的需要,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2.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说:“它让中国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马克思也称它‘使人不成其为人’。
”材料中的“它”是指()A.世袭分封B.军功授爵C.封建礼教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他利用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
“让中国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等信息体现了礼教对中国人精神的毒害。
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B、C、D各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
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43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54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新”的表现 ①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②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 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④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 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⑤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解放。
栏目 导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原因 (1)国内 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国际:_十__月__革__命_____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传入: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 胜利》和《_布__尔__什__维___主__义__的__胜__利__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 会主义旗帜。
栏目 导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②晚清民初,西方人在中国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西方的新知识,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态度对待西学,主要关注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 等。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他们一方面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 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改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民国 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 号,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这一波的西学东渐, 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栏目 导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教版课时检测(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检测(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
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袁世凯独裁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文化,是导致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原因,故D 项正确。
2.“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
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主张维新变法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改良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3.(2019·蚌埠期中)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
这表明他()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选A根据材料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B、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4.40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保定模拟)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公开理论刊物。
如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
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B.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解析】选C。
A,材料无法体现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D,材料中未提到苏俄的支持,排除。
2.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正确。
3.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B.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解析】选C。
“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正确;A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排除;B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保定模拟)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公开理论刊物。
如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
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B.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解析】选C。
A,材料无法体现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D,材料中未提到苏俄的支持,排除。
2.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正确。
3.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B.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解析】选C。
“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正确;A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排除;B 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跟踪检测(五十五)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2.(2015·江门模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3.(2015·北京西城区检测)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4.(2015·大连模拟)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途径有( )①发表文章②利用讲坛③进行思想论战④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6.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6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
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答案:C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
2.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答案:C。
由材料“恢复帝政”“难保‘不为多数赞成’”等,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选C。
3.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化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正确
4.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角度矛头
政治方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
思想方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
个人层面批判孔子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
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
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
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答案:B。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孔子意在批判帝王专制、思想专制、伦理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通过批判儒家思想当中的封建专制的内容,来达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的目的,故B正确
5.陈独秀说,“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
可见,陈独秀意在( )
A.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反孔批儒以开民智
C.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
D.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答案:B。
材料中没有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故A错误;材料中“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说明
陈独秀批判儒家,意在传播新思想,故B正确
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答案:C。
材料未涉及思想混乱,故A错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不能体现“大力发扬儒学”,故B错误;“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
人思想”是对传统的扬弃,故C正确
7.吴虞在1916年致陈独秀的信中强调:“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之者,亦犹是耳也。
”这表明吴虞( )
A.反对传统儒学
B.认为孔子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主张尊重孔子
D.希望完全学习西方思想
答案:A。
根据材料“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之者,亦犹
是耳也”表明吴虞认识到反对传统儒学是大势所趋,故A正确
8.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
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D。
据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
9.“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答案:A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学,1915年后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
10.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B。
《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错误;根据“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B正确
11.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由此表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A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
……也即如何
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
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
(2分)
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
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
文化进行一定融合;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
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明的新发展。
(10分)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
(2分)
阐述: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西方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西方近代文明也不可能照搬于中国而替代中国文化;杜亚泉正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极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照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此观
点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明的长处相结合,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
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因而更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