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主义论文
(外国哲学优秀论文)柏格森直觉主义研究——兼论中西直觉思维

discussing,intuitionism and moustache of him fill in phenomenon study,existentialism and
China modem phitosophy,etc.have a countless connection.
H蝴e',%the intuition is not Bergson’S original creation full of trees.There is a clear
论文作者签名:嬖麦煞、导师签名:至塞垒日期:2Q她生璺旦
袁同学
摘
要
稻格森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逮位,稳对自古希腊就在讨论盼壹觉问题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直擞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等都有千丝 万缕静联系。
但悬,直觉并不是柏格森的独创。直觉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个清晰的发展恩路。因 琏,本磅究善先扶疆方蜇学史上妻爨闫题建交这令瑟寤发,将疆方哲学史上壹熨发震的 三个时期,古代神秘时期、近代理性时期和现代非璁性时期的直觉作了梳理。而柏格森 麓哲学就是属于典型的非理性时期麴直觉。对西方嚣学史上的点觉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后,然屠其体到衲格森盼巍觉主义这个点上,展开对他非理髓直觉酶讨论。柏格森是西 方20世纪第一个倡导非理性主义认识方法的西方皙学家。为什么会礴一个从近代理性 商现代替理性兹转交?这个闯蘑赣怒稻椿森藩理往妻义壹觉产生翦背荣,本文落子滋了 探讨,然后才具体对柏格森直觉主义体系的阐述。在这一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腱开:第 一、由予旗撂森不是壹菝撵出壹雯囊义莰识方法瓣,绝魏壹爨主义是建立在毽鹣零薅论 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得荫先介绍他的本体论,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直激的性质 _鞫特点。第二、柏格森在建立形丽上学直觉主义方法的同时对传统豹骥智方法进行了批 判。第三、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基本内容。柏格森的宜觉主义认识和中黧道家的赢觉思维 a#常相似,本文也将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它们的比较将对柏格森哲学有一个全面 豹了篇,从而揭忝了中露举丽的直激理论如何决定7中蘑文纯瀚差舅。由予稽撩森哲学 的划时代性,它在众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本研究只讨论了它对梁漱溟哲学的 影穗。鬣嚣之一懿楚葫臻森蜇学对黎激溟踅学愚怒虽然产生了基夫兹影弼,毽窀稍氇鸯 很多不同点,本研究也试图通过这~比较揭示中西文化本质的不同。
直觉主义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直觉主义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直觉主义逻辑是数理逻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最早由波兰哲学家扬·莱森巴哈(Jan Łukasiewicz)提出,并在后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直觉主义逻辑强调对个体认知和直觉的尊重,相较于其他传统逻辑系统,强调使用更为严谨的推理规则。
本文将介绍直觉主义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直觉主义逻辑的起源直觉主义逻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正是哲学界对经典逻辑系统的质疑时期。
波兰逻辑学家瓦列里安·伊斯特文诺夫(Kazimierz Ajdukiewicz)在对经典逻辑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逻辑对直觉的反应并不准确。
莱森巴哈继承并继续发展了伊斯特文诺夫的工作,最终形成了直觉主义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二、直觉主义逻辑的基本概念1. 直觉主义真值理论直觉主义真值理论是直觉主义逻辑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与经典逻辑的真值理论相比,更多地关注命题的证明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因素。
直觉主义逻辑不认同经典逻辑中的三值真值理论(真、假、不确定),而是引入了"可能"和"不可能"的概念,使逻辑符号的解释更接近直觉。
2. 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直觉主义命题逻辑是直觉主义逻辑中的基本分支,它对于命题的推理和证明提出了严格的规则。
直觉主义命题逻辑强调以命题的直觉和个体认知为基础,拒绝使用经典逻辑中的排中律和非矛盾原理。
这种逻辑体系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只能基于已知的事实进行推断,不能凭空引入新的命题。
3. 直觉主义命题演算直觉主义命题演算是直觉主义逻辑的具体形式系统之一。
它是对直觉主义命题逻辑进行形式化处理的结果,通过符号语言来对命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直觉主义命题演算中包括了一系列规则和公理,用来约束命题的推理过程。
这种演算体系对于分析和研究直觉主义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三、直觉主义逻辑的原理1. 构造性证明原理直觉主义逻辑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构造性证明原理。
它要求证明中必须给出一个实际的构造过程,并确保构造的过程是策略性的和可操作的。
自明性、先天性和反思:奥迪论伦理直觉主义

自明性、先天性和反思:奥迪论伦理直觉主义陈海【摘要】Robert Aud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efenders of ethical intuitionism in the recent years. He believes that some of our moral knowledge is non-inferential and a priori, which is based on some self-evident propositions, and that the reflection is an appropriate way to acquire such knowledge. Moreover, from Audi’s perspective, people’s moral intuitions are understandings of self-evident moral propositions, which provides 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for ethical intuitionism itself. However, Audi’s theory is also challenged by such problems as how to explain the concept self-evidence, the labyrint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evidence and apriority, and the difficulty of defining reflection.%罗伯特•奥迪是伦理直觉主义在当代最著名的捍卫者之一。
他认为,我们的某些道德知识是非推理性的先天知识,这种先天知识是基于某些自明性命题,而反思是达到这种知识的适当方式。
在奥迪看来,由于人们的道德直觉是对自明性伦理命题的理解,那么这本身就已经为伦理直觉主义提供了充分的辩护。
数学思维论文(5篇)

数学思维论文(5篇)数学思维论文(5篇)数学思维论文范文第1篇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简洁的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分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
而直觉的讨论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
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
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索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
"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详细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规律挨次作思索的背景。
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制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讨论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由于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规律的关系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规律思维和直觉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刻意的把两者分别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会,规律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规律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规律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规律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大事作出推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索的理性过程格式化。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肯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进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直觉论文:直觉的力量

直觉论文:直觉的力量内容摘要:直觉是不依靠推理,不借助于概念,仅凭直接的洞察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方式。
直觉的这种认识特点,来自于主体所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对自身感知的塑造,是感性的直观能力与理性的悟解能力的融合。
绘画中的直觉,在画家获取创作材料、体验情感、凝聚形式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直觉情感形式直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是人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直觉虽然是透过外部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但直觉不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借助于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而是舍去了通常的理性思维过程(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直接由感知去认识事物。
在感性的直观过程中,对事物的本质做出直接的洞察、迅速的理解和瞬间的判断。
因此,直觉的认识始终伴随着感性的形象,它是对形象之中所蕴含的精神性特质的理解与感悟。
绘画因其创造视觉形象的目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直觉的认识活动,绘画的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直觉。
所谓艺术直觉,实际上就是主体借助于特定的艺术符号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的直接判断。
与普通的直觉相比较,艺术直觉更为复杂,其特殊之处在于直觉方式的不同。
艺术直觉“不是那种从一个基本直觉进入另一个基本直觉,逐渐构成某种较为复杂直觉的过程,它是对每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的直觉把握或顿悟”。
[1]就绘画而言,形式乃是其生命之所在,绘画的意义就在于形式的创造,一切主观的思想、观念与情感都要从形式之中见出,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具有对各种形式的特征、关系、意味的直觉把握能力。
因为在绘画中是直觉在左右着画家去选择和创造形式,艺术直觉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的直觉。
以下笔者就直觉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认识与理解。
所谓艺术的直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性的直观能力,二是理性的悟解能力。
一个以视觉形象表达内在精神的画家,首先必须具有从外部世界中感知到形式的能力。
因为,心灵的一切精神性因素都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论文导读: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
柏格森哲学,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哲学,梁漱溟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中。
柏格森生命哲学大约是在辛亥革命后期传入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一道,成为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中国对柏格森的研究随着1920年《民铎》杂志出版柏格森专号而达到高潮,当时中国的不少的思想家,尤其是新儒家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并分析其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及二者的异同。
一、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基本内容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直觉是一种本能。
他给直觉下过几个定义,其中一个是:“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1]综合柏格森对直觉的相关论述,可以把他关于直觉的思想归结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直觉是理智的交融。
柏格森以小说为例说明这一点。
他说:“作家可以给他的主人的性格加上各种各样的特征,可以任其所好地描绘主人的言行举止。
但是,如果我有一刹那能使自己与主人本身同一起来,我就会体验到一种单纯而不可分割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与作家的上述这一切描绘不等值的。
……这个人物是我一下子整个地把握到的。
”[1]实际上,柏格森说的那“入戏”的过程就是直觉过程。
就是说,认识者用心灵去感知对象的内在本质。
对象若是认识者自己(深层意识或人格),直觉就是内省;对象若是外物(包括宇宙整体),直觉就是体会或体验。
直觉是心灵直接接触,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第二,直觉不使用僵固的、现成的概念,不使用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直觉主义与意识流一、直觉主义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二、柏格森的艺术即直觉说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1903)中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柏格森强调艺术的非功性。
他认力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都为物质需要和实用功利所束缚,有鉴于人总是用功利的艰光来看世界,以致视而不见对象的鲜明的个别性,而只看到它们可被复述的部分。
这不仅对于物,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对他人的和我们自已的情感的感知,即所见的只是那非个人的、抽象的一面。
这佯艺术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感知。
艺术抛弃了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抽象取义的现成方法,而见出对象原生原长的内在生命,直接面对一个扫去面纱的世界。
所以,艺术的目标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因此是一种直觉。
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
柏格森认为就精神状态而言,人所见的不过是它的外在表现,即人人相通的、可为言语一劳永逸加以表达的普通的一页。
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色声貌,抑或内心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都能如其本然地感知其个别性。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问的心理时问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观”悦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仟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但其直觉主义文论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梳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而旦全盘否定科学与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其“直觉”切断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又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柏格森的绵延说在《创造进化论》等著作中,柏格森把时间区分为两种,其一是习惯上用钟表度量的时问,他称之为“空间时间”。
其二是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对此他称之为“绵延”,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
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问,柏格森认为唯有在记亿之中方有可能存在,因为记忆中过去的时刻是在不断积累的。
我们的欲望、意志和行为是我们全部过去的产物,是过去的总和铸就了我们现时的人格。
柏格森进而称,当人回首这绵延之流的踪迹时,所见的只是它们契合无分的复合状态。
当人来体验它们时,它们竟是如此稳固地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荡着一个普通生命的活力,以至于人委实是无从辨明这生命流中各个部分的所始所终;事实上,它们中任何一刻都没有始端和终结,它们是相互延展、紧衔在一起的。
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井且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四、意识流理论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从广义上看,它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降欧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传统。
从比较专门的意义上而言,意识流则主要是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娅•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洁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曾经相当风行,它对于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过重要作用。
意识流是人类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首先发现并加以阐释是威廉•詹姆斯的重要贡献。
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
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但意识流如实再现小说人物意识之流内在律动的文学宗旨在理论上却未必十分圆满。
因为感知觉形象特别是无意帜的恍愧节奏相当一部分是非言语性的,作者要用语言来“如实”表达这些形象和节奏,就必须遵循语言的成规、叙事的成规,所以无论是作者所写还是读者所见的意识流,其实都已不是原生态的了,以受理性逻辑支配的语言来写非理性、非逻辑的意识流,实在是一个悖论。
柏格森还提出有关心理时间的学说。
他认为,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条直线表示的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只有心理时间才是真实和自然的。
在他看来,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与心理过程上的时间。
他对心理时间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
”他的心理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同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五、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及其表现技巧上世纪二十年代勃然兴起的英美意识流小说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非外部的客观现实。
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
它又好像是X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
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意识流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作家新的创作价值观。
意识流小说盛行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异化的时代,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来反映现代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
“一战”的爆发使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世界。
在这种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气氛中,作家既不可能塑造出富于传奇色彩与浪漫情调的英雄形象,也不可能描绘出无限美好与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意识流作家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试图从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市井小人身上去寻找创作素材,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孤独感与异化感,而且还从他们身上揭示出某些现代社会中最欠缺、最可贵的东西,即同情、谅解、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其次,意识流小说遵循了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
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外部的客观世界所占的分量则微乎其微。
意识流作家十分注重揭示人物的感性生活,不厌其烦地发掘人的意识领域,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观世界。
第三,意识流小说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
英美意识流小说能在现代文坛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大胆地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对文学作品的制约,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
意识流作家认为,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就必须坚决地推翻传统的时空观念。
他们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打破以钟表时间为序的框架结构,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用有限的时间展示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的表现力。
第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
英美意识流小说不是叙事性作品,也不是趣味性读物,很少含有传统小说中司空见惯的有趣情节。
乔伊斯认为作家不该按照传统小说的刻板程式而应遵循“完整、和谐与辐射"的美学原则来谋篇布局。
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中,故事情节已被彻底淡化了,传统的开局、冲突、高潮和结局模式也已不复存在。
六、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法国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是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他在意识流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大胆地运用了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反映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法国中上层阶级的种种心态。
法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使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现代主义作家受到深刻启迪,从而迎来了意识流小说的第二阶段,即以英美意识流小说为主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成熟期和鼎盛期。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而他的经典力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西方评论界推崇为世界文坛经典力著,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一九二五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意识流杰作《达罗卫夫人》。
同《尤利西斯》一样,这部小说以一日为框架,详细描述了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太太和一位精神病患者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感性生活。
《达罗卫夫人》的问世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确定了伍尔夫作为一名重要意识流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一九二九年,福克纳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喧嚣与骚动》,这部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意识流技巧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工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一九四九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就文学地位而言,福克纳同乔伊斯和伍尔夫并驾齐驱,都是本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这三位意识流大师虽天各一方,但共同努力,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