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
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
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
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
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
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
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
赵梅万念俱灰。
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
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
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
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
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
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
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
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
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ptsd案例

ptsd案例PTSD案例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生率在遭受暴力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创伤性事件后非常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PTS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案例描述小李,男性,32岁,曾是一名军人。
他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爆炸事件,导致他和他的战友们受伤。
尽管小李没有生命危险,但这次经历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
症状表现几个月后,小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PTSD症状。
他经常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并感到害怕、愤怒和无助。
他睡眠不佳,并且容易惊醒。
在日常生活中,小李变得易怒、孤僻,并且不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诊断小李向医生寻求帮助,并被诊断为PTSD患者。
医生根据DSM-5标准对其进行了评估,并确认了其以下症状:1.反复回忆创伤事件;2.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3.情感麻木或失去兴趣;4.易怒、愤怒或恐惧;5.睡眠障碍。
治疗小李接受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他被开了一些抗抑郁药和安眠药来帮助他缓解PTSD的症状。
此外,他还接受了认知行为治疗(CBT)。
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在小李的情况下,他经常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并感到害怕和愤怒,因此CBT旨在帮助他学会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并逐渐减少其PTSD的症状。
结果经过数月的治疗,小李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他已经能够睡得更好,并且对社交活动也更感兴趣。
虽然他仍然会时不时地回忆起那场爆炸事件,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并且不再受到PTSD的影响。
结论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可以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出现。
本文通过一个案例介绍了PTS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虽然治愈PTSD可能需要时间和多种治疗手段,但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缓解其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ptsd案例

PTSD案例什么是PTSD?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严重创伤事件引起的精神障碍,常见于曾经经历过战争、恐怖袭击、性侵等严重创伤的人群。
PTSD患者常常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长期的焦虑、恐惧、回忆和噩梦。
这种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会给其亲朋好友带来负担。
PTSD案例分析下面我将介绍一个真实的PTSD案例,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种心理障碍:案例背景李华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战争期间曾经亲历了一次爆炸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他的战友不幸丧生,他自己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他后来回到家乡,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他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症状表现以下是李华出现的一些常见症状:1.噩梦和闪回:李华经常做关于战争的噩梦,并时常感觉到自己正处于战场上,这让他无法安心入睡。
2.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常常出现焦虑情绪和紧张感,对任何可能引起恐惧的事物都感到恐慌和不安。
3.避免刺激:他开始避免一切可能与战争相关的事物,包括电视新闻和军事纪录片。
他甚至避免与其他退伍军人接触,因为这样会引起他的焦虑情绪。
4.社交障碍:李华开始与亲朋好友疏远,出现社交回避,因为他害怕别人问起他的军队经历。
诊断和治疗李华向医生寻求帮助后,被诊断为患有PTSD。
他接受了以下治疗: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曝光疗法。
李华通过与心理医生的会谈和疗程练习,学会了处理负面回忆和控制焦虑情绪的方法。
2.药物治疗:李华也接受了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这些药物帮助李华缓解了一些症状,并提高了他的日常功能。
3.支持和理解: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李华康复的关键。
他们通过倾听和理解帮助他渡过了艰难的时刻。
康复与预防PTSD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康复的时间因人而异。
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和预防复发:1.继续治疗: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该继续定期与心理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和咨询。
2.支持群体:加入支持群体可以让患者与其他有相同经历的人分享经验和发泄情绪,同时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
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

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一个案例报告1. 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常见于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等事件的幸存者。
本报告旨在探讨并介绍一个案例的治疗策略,以帮助广大患者重建他们的生活,恢复心理健康。
2. 案例背景本案例的患者是一名女性,33岁,曾是一名辅警,目击并亲手处理了一宗恶性伤害案件。
她经历了被歹徒持枪威胁、亲眼目睹他人遭受严重创伤等惊心动魄的场面,由此引发了PTSD。
3. 评估和诊断在初次面诊时,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包括噩梦、闪回、回避症状、情感麻木以及与人交流困难。
为了确诊PTSD,我们采用了标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评估工具和结构式面谈,以评估其症状的强度和频率。
4. 治疗计划在制定治疗计划时,我们采用了综合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基于患者初步评估结果,我们决定给予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
这种药物被证实在治疗PTSD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4.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PTSD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治疗计划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眼动脱敏治疗(EMDR)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
4.2.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与创伤有关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
在治疗中,患者被引导去认识并挑战她的负面思维,学习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技巧,并逐步重建暴露于创伤回忆的能力。
4.2.2 眼动脱敏治疗(EMDR)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动和回忆技术的治疗方法,通过模拟人眼在快速动作下的REM(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有助于患者重新加工和消化创伤回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被引导着回忆起创伤事件,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眼动运动,以达到减缓回忆的情感影响和减少相关症状的目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之欧阳音创编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
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
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
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
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
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
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
赵梅万念俱灰。
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
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
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
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
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
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
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
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
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病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病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PTSD)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该病例展示了典型的PTSD表现,包括创伤经历、回忆和善梦,以及表现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通过该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PTSD的特点和处理方法,以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背景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创伤事件(如暴力、战争、性侵等)导致的持续性精神病症。
该病症的持续时间可以长达数月或数年,给患者的生活和功能造成显著的冲击。
病例描述该病例涉及一位年轻女性,25岁,曾经历过车祸事故。
事故导致她身体受伤且目睹了亲人的严重伤亡,这一经历给她带来了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
在事故后,患者出现了多个症状。
她经常回忆起事故的画面,这会导致她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感。
她还经常做关于事故的噩梦,这使得她晚上难以入睡,并且白天感到疲倦。
除了回忆和善梦外,患者还体验到了其他情绪和认知问题。
她对事故事件感到极度的恐惧,因此她开始避免与相关的事物和地点接触。
她还出现了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以及专注力不集中等问题。
诊断和治疗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经历,医生对其进行了PTSD的诊断。
治疗方面,医生采取了综合的方法,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曝露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对创伤事件的消极认知和恐惧感,提高其情绪和思维的适应性。
曝露疗法则通过逐渐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和地点,来减少患者对于这些触发因素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药物治疗方面,常使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
结论通过这个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的病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PTSD病症的典型表现和临床处理方法。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专业人员在诊断和治疗PTSD患者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案例

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的案例:
在战争结束后,一些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TSD)。
这种病症会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噩梦、失眠、易怒、焦虑、抑郁等。
例如,有一位士兵在战争中经历了激烈的战斗,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死亡和痛苦。
战后,他经常做恶梦,梦见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甚至在梦中大喊大叫。
他还会出现失眠症状,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即使入睡了也总是噩梦连连。
他的情绪也变得非常不稳定,经常发脾气、砸东西,甚至对家人和朋友也变得冷漠和疏远。
他还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未来和希望了。
这种病症的原因是战争中的强烈刺激和心理压力导致了大脑的神经递质失衡和荷尔蒙水平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人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等方面,从而导致PTSD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
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
调整心理状态,重新建立自信心和应对方式;康复训练则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总之,战后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我们应该关注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极端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影响和处理方式。
小明,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曾经在一次战争中经历了严重的战斗,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和自己的生命危险。
战争结束后,小明回到了家乡,但他发现自己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阴影。
他经常做噩梦,梦中总是充满了战场的恐惧和混乱。
他对任何突发事件都感到恐惧,经常出现情绪波动和易怒的情况。
他开始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兴趣,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这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患者经历了极端的创伤事件后,无法摆脱事件的阴影,持续出现焦虑、恐惧、愤怒、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种心理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处理,首先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的理解和关爱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通过药物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创伤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减少类似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遭受创伤的人们,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这些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
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
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
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
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
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
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
赵梅万念俱灰。
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
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
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
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
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
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
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
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
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
2,认知治疗。
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
3,告别仪式。
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
4,走向明天。
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
失去丈夫的她,所看到的都是“失去”,而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
在我们的引导下,她找到了更多的资源,也找到了未来生活的目标。
经过五次治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赵梅。
她用政府补贴的抚恤金,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短途运输,接送来往于各求助点的志愿者和当地的居民,每天的收入还算不错。
我们每天都会坐她的车。
她儿子国平也慢慢地活跃起来,经常看到他在街上骑车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到我们就要我们到他家的菜园里摘菜吃。
■案例二:不断回想灾难现场,彻夜难眠
地震前王阿姨(化名)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一共有三台缝纫机,雇了另外两个员工,生意还算不错。
那天下午,她们正在做活,突然感到房屋剧烈摇动。
意识到发生地震了,她们急忙跑出了房子,刹那间,整个房屋都倒塌了,她当时无法站立,只能趴在地上,眼看着周围的房屋相继倒塌,被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感到天崩地裂。
在地上趴了一会儿,剧烈的震动过去后,看到的世界完全变了。
整个镇上叫声一片,有呼救的,有哭喊的……“全完了,全完了!”王阿姨叫喊着,在废墟中挖出了一台缝纫机,其他的东西都被死死地压在了废墟下……
过去了两个多月,这些情景还依然历历在目,让她一想起来就会不寒而栗。
两个多月以来,王阿姨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在夜里惊醒,老公一翻身,床板一摇动,她就会惊醒并迅速跑出房间,以为又地震了。
[分析与治疗]
PTSD的心理反应常表现为情绪极度激动、紧张和恐惧,并常常会以闪回的形式不断重复出现灾难的场景。
这些强迫回忆导致患者常整夜不能入睡,处于恍恍惚惚之中,有时还会在睡眠中反复出现精神创伤时的景象。
同样,一些经历或目睹灾难发生的人群也常常会出现烦躁不安、压抑、悲伤的情绪。
王阿姨所表现出的症状正是如此。
对王阿姨的情况,我们用了经络催眠的方法来处理她的情绪和失眠状况。
经络催眠是结合催眠术与经络学说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PTSD的惊恐情绪和失眠,也是一种避免回忆创伤画面而造成再度创伤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点穴,直接排除情绪,并且有效地改善睡眠状况。
在灾区,用经络催眠治疗PTSD,效果显著,深受灾民的欢迎。
第一次治疗后,王阿姨反馈说当晚就睡了个好觉。
经过三四次的治疗,王阿姨的失眠以及各种不良情绪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三:在灾难中受到惊吓,寸步不离父母
一天,一对母子来到心理关怀站。
快走到门口的时候,5岁的小铭(化名)突然停住,一溜烟躲到妈妈身后,紧紧抱住妈妈的腿,不肯往前一步。
妈妈哄他好半天,他才开口问了一句话:“这个房子会塌吗?”尽管后来他还是进来了,却始终没松开妈妈的手,也没开口说过一句话。
妈妈回忆说,那天中午小铭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幼儿园里午睡。
地震发生时,老师们赶紧把孩子们都转移到了操场上,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可是这突如其
来的巨大震动还是把孩子们吓得不轻,哇哇哭成一片。
随即家长们纷纷冲向幼儿园寻找自己的孩子,而小铭的妈妈因为路上的耽误晚到了一点,让小铭在等待的过程中更加恐惧惊慌。
由于妈妈自己也受到惊吓,在急奔到幼儿园接到小铭后,已经无力抱起小铭,只能紧紧地拉着小铭的手,往家的方向奔去,那里还有爷爷奶奶。
一路上小铭紧拽着妈妈,也目睹了两边楼房倒塌、甚至压住人的场景。
后来,小铭颤巍巍地问妈妈:“那些人好可怜哦,爷爷奶奶也会被压住吗?”妈妈却无言以对,因为这时已经无法联系到爷爷奶奶了……
自那以后,小铭跟着爸爸妈妈睡过马路、住过帐篷、去医院找过亲人和朋友,没有一步离开过妈妈或者爸爸,同时他也目睹了大量的悲惨甚至血腥的场面。
渐渐地,小铭很少开口说话了,除了跟爸爸妈妈还有简单的交流,在见到他人时都是回避躲藏,要进入任何建筑物之前都要跟父母确认好几遍“这个房子会塌吗?”。
[分析与治疗]
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当他们遇到灾难事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可能会表现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不肯跟父母离开一步,这正是他们的安全感极度缺乏所致。
小铭在受到地震惊吓之后,已经极度害怕惶恐,再加上等待妈妈的过程,更加剧了他的焦虑不安,安全感急剧下降。
之后,他又亲眼见到了大量的悲惨场面,更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刺激。
低龄儿童在受到创伤之后,我们更多借助于一种表达性治疗的干预方法。
1绘画治疗。
这是逐渐打破他心灵隔膜、建立起关系的最佳工具。
我们之间不用语言,只用绘画的方式逐渐拉近了距离。
2.游戏治疗。
当他可以“放开”爸爸的手后,我带他走出房间,走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玩耍。
让他逐渐开始面对和适应独处后的焦虑和恐惧。
经过一个多月的追踪走访,小铭恢复得很理想,话语开始多起来,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