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3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论语》选读

5.盖十世希不失矣 6.则民无所错手足 自我校对: 1.共 借鉴 5.希 拱
环抱,环绕 6.错 措
稀 少
放置
7.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8.植其杖而芸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荷蒉而过孔氏之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人谁无过《左传· 宣公二年》 6.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仁者爱人》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之风》 7.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4.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调戏(妇女) 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 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于”/众,各 3.靠近,趋向/登上/赴任/完成,成功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与试题对接(试题版)考点:1.《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3.《知其不可而为之》4.《仁者爱人》5.《君子之风》6.《周而不比》7.《诲人不倦》8.《高山仰止》9.《沂水春风》10.《中庸之道》一、为政以德(一)考点解读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试题对接【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

(《韩非子・心度》)1.管理国家,孔子主张,韩非子主张。

(2分)2.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克己复礼(一)考点解读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项内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浙江省高考中常常涉及的重要考点之一。

论语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的经典著作,被视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浙江省高考对论语知识的考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

首先,浙江省高考常考寻求真理的精神。

论语中有许多涉及到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内容。

例如,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回答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通过这个问题和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真理的向往和执着,以及他对品德修养的追求。

在浙江省高考中,常常会出现这类与真理和道德有关的问题,考生应该理解并运用真理的精神来回答这类题目。

其次,浙江省高考着重考察三纲五常的观念。

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内容。

三纲包括君臣之纲、父子之纲、夫妇之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原则通过论语传承下来,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在读论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孔子讲述有关三纲五常的故事和观点。

例如,孔子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子曰:‘鲁公敬而无威,约而不怍。

”这句话强调了作为臣子应当尽职尽责,同时也提出了君主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考生需要对三纲五常的概念和原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和引用相关观点。

此外,浙江省高考还注重考察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教育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观点。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观点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恪守道德准则,并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善自身。

考生应该理解这些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最后,浙江省高考还关注孔子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先驱者和教育家,他提倡“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共35页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共35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共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共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考点:1.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2.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4.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5.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6.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8.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9.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10.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考题对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的规范。

(2分)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

(4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1.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________。

(两个字)2.根据第三段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

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答: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应尽的义务。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答: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慨。

孔子认为,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及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当时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4.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孝悌是仁的根本。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答: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

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与社会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主张以“孝悌治天下”,汉代就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糟粕,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

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虑是一样的,只是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沐浴指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它典礼前要进行斋戒,以示庄重和虔诚。

这里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1.这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坚定目标的执者精神。

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五、《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概述】: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

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

10.17、15.42、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

仁: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而已矣”,那么什么是“忠恕”呢?所谓“忠”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六、《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孔子的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

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