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种类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探讨语言的结构、功能、历史和社会背景。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基本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想法、情感和信息。
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领域。
语音学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探讨语音的发音、音素、音位等内容。
语音学研究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比较其异同,探讨语音的共性规律。
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和组织规律的学科。
语法研究语言中词语之间的组合方式、句子的结构、语法规则等内容。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特点,语法结构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
语义学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和符号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关注词语、句子、篇章等级别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语义学讨论语言中词汇的意义、句子的真值条件、逻辑关系等内容。
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交际行为和言语行为的学科。
语用学关注言语行为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效果,研究言语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规则和互动方式。
语言与社会
语言学也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研究语言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功能和影响。
语言反映了社会关系、身份认同、权力结构等方面,语言使用可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语言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它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还关注语言的功能、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言语交流和沟通的规律。
举例介绍语言学知识

举例介绍语言学知识
1. 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的学科。
它包括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音位的区别以及语音的变化等。
例如,在英语中,“pin”和“bin”的区别在于元音的发音不同。
2. 形态学:形态学是研究单词的结构和形式的学科。
它包括词素、词根、词缀等。
例如,在英语中,“unhappiness”是由“un”(表示否定)和“happiness”(幸福)组成的。
3. 句法学: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结构和规则的学科。
它包括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句子语序等。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John runs fast”中,“John”是主语,“runs”是谓语,“fast”是状语。
4. 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
它包括词汇意义、句子意义、语境意义等。
例如,在英语中,“bank”可以表示河岸或银行,具体意义取决于上下文。
5.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的学科。
它包括语境、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
例如,在对话中,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和身体语言等都可以影响话语的含义。
这些只是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例子,语言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语言的四大类型

语言类型学分类范本1.分析语,孤立语(易和孤立语言混淆,建议少用),词根语2.综合语,屈折语(不称曲折语)3.黏着语(不称胶着语)4.抱合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等等①越南语、苗语、华语是典型的分析语文法的词根语类型②拉丁语、梵语、俄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屈折语类型③蒙古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黏着语类型④因纽特语(爱斯基摩)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抱合语类型分析语>>又称孤立语(注意,“孤立语言”并不等同于“孤立语”,前者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会采用“分析语”来称呼后者)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特征:1、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本身显示与别的词的关系。
2、既无内部屈折也无外部屈折,靠语序和虚词。
3、一种语法手段可表多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表示。
4、没有词尾语素。
由来:汉语的发展过程是由综合语发展到分析语。
我们试用构词方法来看,古汉语大都是单字词(除了少数联绵词外),例如,查查从“马”字部的汉字,可发现各类“青马”、“黄马”、“白马”……等等不同类属的马,古时都是用具综合语特色的单字词表达:骠:黄毛白点马骢:青白马骓:青白杂色马骐:青黑格子纹马骥:好马骏:好马骕:一种良马駃:另一种骏马。
语言特点具综合语特色的古汉语单字词占版面的空间的确是少很多,但如果要全记得并纯熟应用这些单字词,难度会比学习具分析语特色的多字词高很多,而且汉字/词的数量也会无止境的增加下去,因此,这种方法渐渐发展到尽头。
今天,汉语改用分析语的方法,用有限的字构成无限的词,而放弃了为每个词造一个新的单字的做法。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汉字的数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下去,新词均用既有的旧字构成,因此很多词均能顾名思义,懂汉语的人学习新词时不一定需要查词典,因此,中文词典的改版密度,也远远不及英文词典来得频密。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一、语言学的概念(一)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探索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发展规律: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人类的思维工具;3、符号系统。
语言的结构: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任何语言”: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和“死”语言;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二、有关《语言学纲要》这本书是理论语言学的入门书,讲述三方面的问题: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的结成体系(语音、语汇和语义、语法),语言的发展变化。
三、什么是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学科的主体,它包括对个别的、具体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四、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语文学以经典为研究对象五、语言学的分类1、理论语言学包括(1)、专语语言学——是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它又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2)、普通语言学——是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2、应用语言学——是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语言学分类示意图六、什么是文言和文言文?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或著作。
思考:什么是白话?白话文?七、什么是“小学”?是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八、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古代: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现代:十分重视口语的研究。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
古代:主要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现代: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探索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第三,地位不同。
语言学纲要(引言至第六章)全套

。 所以,在学科体系中,语言学属于社会科学。
0.1.2 语言学的作用
语言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带头学科。
(1)语言学的基础作用: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教学。
(2)语言学的带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古代印度:公元前4世纪,波尼尼《波尼尼经》(《梵语语法》 )。
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特拉克斯《语法术》(《语法艺术》 )。
古代中国: 特点:从语义入手。 特有的名称:“小学”。 三门学科: 训诂学:公元前2世纪《尔雅》; 文字学:公元100年,许慎《说文解字》; 音韵学:《广韵》(1008年); 语法学: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
其它学科的研究进程。
0.2 语言学的分类
0.2.1 从研究范围的角度分类 0.2.2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类 0.2.3 从研究目的的角度分类 0.2.4 从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角度分类
0.2.1 从研究范围的角度分类
1、从涉及语言种类的范围分类: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 2、从涉及语言结构部门的范围分类:整体语言学和部门语言学。 3、从涉及语言存在的时间范围分类: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
言理论研究。 诞生的标志: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主要观点: 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种系统
性表现在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当中。
0.3.3 结构主义语言学(2)
三个学派: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学派 。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代表著作:《语言论》,1933年出版,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纲领性著作。 美国学派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语言事实,而不用语言的历史知识来影响共时
专八语言学知识要点

第三章英语语言学第一节语言学基本概念知识点较多,但是多集中于基本概念和运用,不需要深入挖掘,记住基本概念即可。
1 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特点:Creativity 可创造性Duality 两重性(声音和意义)Arbitrariness 任意性Displacement 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递性Interchangeabilty 可交换性Reflexivity 自反性人类的语言可以描述语言本身功能:Informative 信息功能(功能语言学中称之为ideational function)Interpersonal 人际功能通过语言来建立社会联系Performative 施为功能通过语言来完成任务,来自于语用学Emotive 感情功能可以改变听者的感情Phatic Communion 交感功能特定的表达方式来维护关系,例如打招呼Recreational 娱乐功能,例如唱歌Metalingual 元语言功能可以用语言来谈论语言本身2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内部分支:Phonetics 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 发音语音学语音产生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研究物理特性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发音的潜在机制Consonants / VowelsPhonology 音系学研究语音和音节结构分布和排列Phone 音素语言的一个单元或是音段Phoneme 音位在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Allophones 音位变体put spanContrastive Distribution 对立分析能够找到的最小的语音对bear pear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析从不在相同环境出现的音位变体peak speakFree Variation 自由变体同一个词由于某个原因发了两个音,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方言或是习惯increaseSuprasegemental Features 超音段特征(音节、重音、音调、语调)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英语中最小单位——语素和成词过程,即单词的内部构造Morpheme 词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Free Morpheme 自由语素(有自己构成英语单词的称为此,是单词root/stem)和BoundMorpheme 粘连语素(需要和自由语素联合构成单词的称为此,是词缀,进一步分为Inflectional Affixes 屈折词缀,在现代英语中主要指单复数,时态比较级等等和Derivational Affixes 派生词缀,这是形成新词的关键)。
语言的四大类型

语言类型学分类范本1.分析语,孤立语(易和孤立语言混淆,建议少用),词根语2.综合语,屈折语(不称曲折语)3.黏着语(不称胶着语)4.抱合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等等①越南语、苗语、华语是典型的分析语文法的词根语类型②拉丁语、梵语、俄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屈折语类型③蒙古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黏着语类型④因纽特语(爱斯基摩)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抱合语类型分析语>>又称孤立语(注意,“孤立语言”并不等同于“孤立语”,前者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会采用“分析语”来称呼后者)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特征:1、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本身显示与别的词的关系。
2、既无内部屈折也无外部屈折,靠语序和虚词。
3、一种语法手段可表多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表示。
4、没有词尾语素。
由来:汉语的发展过程是由综合语发展到分析语。
我们试用构词方法来看,古汉语大都是单字词(除了少数联绵词外),例如,查查从“马”字部的汉字,可发现各类“青马”、“黄马”、“白马”……等等不同类属的马,古时都是用具综合语特色的单字词表达:骠:黄毛白点马骢:青白马骓:青白杂色马骐:青黑格子纹马骥:好马骏:好马骕:一种良马駃:另一种骏马。
语言特点具综合语特色的古汉语单字词占版面的空间的确是少很多,但如果要全记得并纯熟应用这些单字词,难度会比学习具分析语特色的多字词高很多,而且汉字/词的数量也会无止境的增加下去,因此,这种方法渐渐发展到尽头。
今天,汉语改用分析语的方法,用有限的字构成无限的词,而放弃了为每个词造一个新的单字的做法。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汉字的数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下去,新词均用既有的旧字构成,因此很多词均能顾名思义,懂汉语的人学习新词时不一定需要查词典,因此,中文词典的改版密度,也远远不及英文词典来得频密。
语言学

一、名词解释1、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永久性的混合语言。
克里奥耳语在英语中是混血儿的意思,这种语言是在洋径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就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例如英语、法语等同中美洲、中非洲的当地语言混合形成的混合语2、洋径浜(皮钦语):洋泾浜语言,是在缺乏共同语或者不懂外语的情况下,在当地民族语言和外民族语言接触中自然形成的起临时作用的简单的混合语言。
“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这种语言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
在多民族接触地区,特别是有商业往来的边境地区,都可能出现洋泾浜语言。
3、尖音和团音:①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
②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③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4、音位:音位是语言中能表示语义的单位,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根据国际语音学协会的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里不加分别的一族相关的声音”。
它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近年来出版的北京大学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则指出“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5、雅言:①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
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
现在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语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发音。
②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
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
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
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
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
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
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
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
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
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
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
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
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
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
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
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
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
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
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
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
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约公元五世纪)。
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
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
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
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
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
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
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
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
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
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
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
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
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
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
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
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
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
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
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
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
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
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
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
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
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
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
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
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
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