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城市建设中文化的解读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遗产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遗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文化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堆砌,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本文将探讨智慧城市中智慧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文化传承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之中,实现智慧文化传承。
智慧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生活的新内涵。
在智慧城市中,智慧文化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智慧城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文物、艺术品等进行高清晰度的数字化保存,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向公众展示。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建筑的壮丽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智慧城市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古代文献进行翻译和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智慧城市还可以通过智能导览系统等方式,让游客更加便捷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智慧城市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来促进智慧文化传承。
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可以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和下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延续。
二、创新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创新城市文化遗产同样至关重要。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底蕴。
创新城市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创新城市文化遗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城市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何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何独特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元素。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象征,更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使其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以苏州为例,其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利用。
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与现代城市建筑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也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的规划方式,让苏州成为了一座充满魅力和个性的城市。
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们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的地方。
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承载着居民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当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时,居民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它们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北京市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生活在胡同和四合院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邻里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对这座城市产生深厚的感情。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共同为城市的繁荣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南京等,凭借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同时,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可以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传统文化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

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现代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加宜居、安全、美好的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然而,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更是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体现。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文关怀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城市的建设应该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市民提供一个宜居、舒适、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城市建设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建设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交通体系的完善,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乘坐体验。
此外,城市建设还应该关注市民的文化需求,建设多元化、开放式的文化场所,为市民提供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
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文明的建设,创造一个和谐、和睦、充满爱心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城市里推广文明礼貌,鼓励市民热爱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城市文化进行研究和挖掘,让每个市民都有文化的感召和引领。
城市里加强公共安全,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加强执法力度,严惩严打各类犯罪。
同时,城市里也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切实增进社会和谐。
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只有注意到和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理解和尊重人性,关注和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
同时,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和进步,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提高,让城市建设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总之,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建设工作。
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的智慧和思考,创造和营造人文和社会文明的城市氛围,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复兴。
建设方案中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

建设方案中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建设方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将探讨建设方案中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社会文化需求的重要性社会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期望和需求。
在建设方案中,考虑社会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繁荣,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
其次,社会文化需求的满足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人们对于文化活动和社交交流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之一,如果建设方案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将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凝聚力的提升。
二、利益平衡的挑战在建设方案中实现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建设方案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建设方案的期望和需求往往不尽相同,如政府、企业、居民等。
其次,建设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
有时候,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忽视社会文化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在利益平衡中做出权衡。
三、解决方案为了实现社会文化需求与利益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元化文化活动的推广建设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艺术展览、演出等方式,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活动的举办中,以实现公私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2. 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建设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交交流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应该注重其舒适度和多功能性。
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到绿化环境的建设、文化设施的设置等,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和文化需求。
3. 利益主体的参与与沟通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重利益主体的参与与沟通。
中国现代都市化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中国现代都市化与城市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从上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城市人口流动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中国纷繁复杂的城市文化,在现代都市化的不断推进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商周时期,城市就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城市文化不断演变,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影响,在20世纪的中国城市中,城市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激烈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文化与历史紧密结合。
例如,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广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互通有无。
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各城市之间逐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楼宇、花园、池塘和绘画等艺术也相继诞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产物。
二、现代都市化的趋势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为迅速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之一,中国将有4亿人口涌入城市。
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例如,城市交通瓶颈、公共设施滞后,环境污染、土地过度开发等问题也逐渐增多。
同时,现代都市化的趋势也使得城市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城市文化,受到不同城市文化的影响,但整体来看都呈现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面貌,更注重互动和民间文化。
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已经不再只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演变,它们也开始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元素而变得更为丰富、多元和复杂。
三、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化进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让城市文明和精神文化得到宣扬和传播。
其次,城市文化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此外,城市文化还可以推进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对于加强我国城市文化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采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打造城市轴线、实施文化工程等举措,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当今城市的面貌似乎逐渐朝着具有统一的,模式化的,无区别的形态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前提下人们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回归与追求越来越缺失。
因此,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深刻而紧密的关系,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通过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构建城市轴线等举措,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在当代中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城市文化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发展的意志,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意志安排,是人类生活的意志导向,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客观表现。
自城市创立之日起,城市文化就已经成为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快,就必须全面构建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特色的竞争,要想使城市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取胜,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人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而流于平凡。
因此,城市特色、城市形象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特别是民族特色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城市建设中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为媒,发掘和整合民族、历史和人文资源,促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有机融合,在打造特色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一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城市建设因文化而生动,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和推动,而是借助知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因一代伟人成吉思汗陵园坐落于此而闻名于世,还有距今4000年的朱开沟遗址,有保存完好的郡王府、吉祥福慧寺、战国秦长城遗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可以说,伊旗是蒙古民族心目中的圣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最为完整,是打造蒙元文化中心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把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是保持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需要。
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经济就会更具活力。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更强的竞争力,并成为生产力中不可分割的要素。
由此可见,文化也是资本,也是资源,是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伊金霍洛旗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以文“兴”产业,以文“兴”城市的理念,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名城。
建立城市文化体系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建立城市文化体系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城市文化体系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城市在建设中都会很注重文化的融入和展示。
但仅仅注重文化展示和营造并不足以构建完整的城市文化体系,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目前很多城市文化机构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多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流通。
各个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更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群众相互沟通和交流。
2.城市文化活动单一化很多城市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重复性较强,没有很好的创新和跨界融合。
这使得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3.城市文化机构管理粗放一些城市的文化机构管理粗放,机构设置冗余,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较差。
这也让城市文化机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方案1.加强文化资源整合要想解决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城市文化统筹机构,负责协调各个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工作;(2)加强文化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各种合作项目和活动;(3)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让市民更便捷地获取文化信息和资源。
2.创新城市文化活动为了解决城市文化活动单一化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开展创意文化活动,挖掘并发掘出地方文化特色;(2)打造主题文化节庆活动,依托文化资源丰富的节庆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3)文化活动跨界融合,如将文化艺术与科技进行融合,创造出更为新颖的文化活动形式。
3.提高城市文化机构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城市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优化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层次,避免重复建设;(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管理水平;(3)建立并完善制度,确保机构的规范管理。
三、结语城市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我们可以从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创新城市文化活动、提高城市文化机构管理水平等方面来解决问题,让城市文化更好地服务市民,展示城市的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城市建设中文化的解读
提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阐述了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当今城市建设中风格的雷同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设;规划
一、城市文化的概述
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东西,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
它具有群体性,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个人行为,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和认可的行为模式,是维系人与社会存在关系的最本质的表现形态。
作为文化现象的城市应体现出它既有的文化特征。
城市是人类长期文化创造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特质的承载体。
城市又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们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
城市的建筑、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各类空间,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生存空间,还是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
城市还是文化的基因库。
城市不仅是每一代居民现实生活的场所,还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城市也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当代城市新文化的创造对于后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之现状
1.城市风格雷同——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发生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新兴的城市以大广场和“火柴盒式”的塔楼为基本格局,面孔单调雷同,缺乏文化意蕴。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昔日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迅速消退。
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趋于同一。
人们从绝对的经济角度、旅游角度强调城市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城市的另一面——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是公共交流的介质和文明社会的结晶。
正如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所在。
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上,我们应更好地继承先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国的许多老城在当初选址时就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泉城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这些宝贵的经验不能丢掉。
而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性在不断减弱,彼此雷同,主要体现在:
功能区划分:最流行也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使用功能重新分割城市,在市中心造一个商业区和步行街,行政办公区、住宅区、旅游风景区,以及什么文化长廊等等。
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深厚而丰富的肌体被“解构”,全都变得生硬、单调和乏味。
高楼大厦:最普遍最雷同也就是这些高大建筑物了,各式各样,气势宏伟,富于现代感,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了。
广场: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
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
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
浪费土地,对于居民的生活意义不大。
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住宅楼:全国许多住宅都像是一个模板出来的,好似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尖顶小房,全都一样,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四季花园等等。
烟花灯:一种仿照烟花的装饰灯,从江南到塞北,无一座城市没有,到处闪烁不停。
水泥或塑料树: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除了增加所谓的美观,好像没有什么用处。
明清一条街:现在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一条明清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
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
如,我们最熟悉的济南芙蓉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上述雷同现象,随着时间有的可以渐渐改变。
比如烟花灯过时便会不再用,水泥树也可以拔去,假瀑布只要关上水门就行了。
但那些千篇一律的庞然大物呢,至少要用几十年吧。
城市之间在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和攀比。
而今,哪个城市可能获得如当年梁思成对老北京城的评价——“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2.旧城建筑随意拆除
今天许多城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却是随处可以见到。
1992年7月1日,最具日耳曼风格,矗立八十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实在令人惋惜。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的千年古城墙惨遭摧毁。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
市文明的起承转合,被梁思成认为是“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
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
旧城改造中所面对的另一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的狂热。
官员的盲目决策和开发商的算盘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
“拆”,成了城建的专用语汇,旧城被拆之后,宝贵的文化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大力兴建广场和标志性建筑,为自己代言。
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经久不改。
可当今大多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只是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建筑景观热中的一大误区。
苏州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古城,形成了新城、古城各具风采的城市风貌。
北京的隆福寺、北大的新图书馆就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建筑。
我们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不妨借鉴。
三、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城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最大的文化博物馆,城市发展的空间方位和时间方位都贯穿了文化发展的足迹。
城市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必然消亡,反而是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历史机遇。
第二,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文化重构。
文化的发展需要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地理空间,也是理念当中的空间。
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地理空间和理念空间都在发生变化,必然带来文化的重组与重新构建。
第三,文化传承首要的是抓好保护。
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挤压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二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而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历经千百年积淀形成,一旦遭受破坏,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城市“文脉”发展链条将会中断。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保护好能够体现重庆人文精神的文物、建筑和文化符号。
第四,文化传承重要的是不断创新。
文化重在建设,贵在积累。
创新贯穿于文化建设的整个历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及传播途径,文化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力。
四、结束语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文化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将使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品位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未来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
在世界大融合的背景,中国城市要有开放的眼光,要与外来的文化相互交流,要彰显自己的独特魅力,守住城市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