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欣赏

合集下载

舒婷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舒婷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原文及赏析【导语】:会唱歌的鸢尾花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题记一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用你宽宽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二现在会唱歌的鸢尾花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题记一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用你宽宽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二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雪地。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菁选(优秀)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菁选(优秀)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菁选(优秀)《致橡树》赏析:篇一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舒婷神女峰原文与赏析

舒婷神女峰原文与赏析

舒婷神女峰原文与赏析神女峰,位于四川阆中市境内的一个山峰,其山脉蜿蜒起伏,云雾缭绕,景色秀美,因此被誉为“川南第一峰”。

而舒婷的《神女峰》则是以这座山峰为题材的一首诗歌。

在这首诗歌中,舒婷不仅描述了神女峰的自然风光,更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现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以“神女峰,雄伟菩提挂山的梦笔”开头,直接点出了神女峰的雄伟和美丽,以及它被人们视为圣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历史背景。

而“梦笔”则是一个比喻,指出了诗人笔下的神女峰并不是真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印象,即表现了诗人对神女峰的情感回应,也展现出她自身独特的艺术造诣。

第二句“浓云深处,向阳鲜花温柔”则用深入云雾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神女峰四季花海的美丽景象,其中的“向阳鲜花”更是暗示了生命的坚韧和勇气。

这一句不但在从画面上为现场未曾亲临者提供了视觉上的风景,也把整个山脉融为一体,增强了听众对于神女峰奇妙、神秘的感知。

接下来的几句“蜂蝶跳跃着音符,寻找生命的旋律”则层层深入,把读者引向人类自身的内在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现实的追求。

蜂蝶与音符作为两个不同的元素,交织成一条自由跳动的生命之河,隽永而舒适,仿佛在为诗人及诗歌的灵魂带来丰富的内涵,揭示了生命的奥妙、美好及生命的力量。

最后一句“而人们,却在尘土里追逐岁月的脚步”的真切、深刻为这首诗画上了句号,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类将精神降格到物质的令人唏嘘的感叹和思考,敦促大家反思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诗人以此差异的对比和较量,探讨作为生命意义的无限主题和内涵,进而引起人们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舒婷的《神女峰》是一首艺术气息浓郁、内涵丰富的诗歌。

她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深情思考,也呈现了人类精神与物质对比的对比,进而表达对人类灵魂的关注和爱护。

让我们从舒婷的诗歌中,感受到生命的不可思议和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

墙(舒婷著现代诗歌)

墙(舒婷著现代诗歌)
墙(舒婷著现代诗歌)
舒婷著现代诗歌
01 作品原文
03 作品赏析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名点评
《墙》是当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作首段用两行简短的诗句扼要地概括了我想反抗“墙”,但 又深感力不从心的迷惘心态;第二段写我开始思考我和“墙”到底是什么;第三段写“墙”在黑暗中“挤压我、 勒索我”,迫使”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甚至大街上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一样的噩梦;末段写我终于觉醒,要反 抗“墙”,要战胜“自我”,克服妥协心理,排除心中“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当时文艺界对她的创作进行了长期的讨论,然而有些人实际上却在恶性毁谤和人身攻击,这就难怪她在晚上 了一场恶梦,梦见这墙“挤压”、“勒索”着自己,要自己去“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即去适应某些讨论者事 先计好的僵化的理论模式。
有些人所以看不惯这首诗,其中一个原因是此诗写了变态心理。这个变态主要表现在对墙所发生的错觉。众 所周知,墙本来是坚固的,可在“我”的梦魇中它变得柔软起来;墙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可它在夜晚中居然可以伸 出“伪足”来回走动。这种对墙产生的错误知觉,是现实中那些令人憎恶的条条框框刺激作者所致。
名家点评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教员李书磊:墙在这里是异化了的社会机器的象征;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有 “墙”,同时还有怀有反抗愿望的”我”。惟因有这个“我”的存在,“无法反抗墙”的陈述与控诉同时又是一 种真实的反抗。(《谢冕评说三十年》)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宏印:第三节诗比较感性,但正是在感性中体现了诗人更为深入的观察、思考和 体验,升华了原来的推理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当然,第二节也有感性的东西在里面。那些皮肤、米兰、车前草, 一个一个的意象,都是主客体双关的,或者说具有双重性质。(《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这是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

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观察舒婷诗歌创作的常见方式。

她在单纯的爱情表象下,总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

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

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

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

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诗作赏析

舒婷诗作赏析

作者介绍: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被誉为我过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顾城齐名。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

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神女峰》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沿着江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981年6月长江赏析:《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赏析1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

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

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诗歌欣赏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舒婷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北戴河之滨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1980.2向北方一朵初夏的蔷薇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1980.8
北京深秋的晚上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桔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和你站在一起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假如没有你
假如不是异乡
微雨、落叶、足响
假如不必解释
假如不用设防
路柱、横线、交通棒假如不见面
假如见面能遗忘
寂静、阴影、悠长

我感觉到: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为往事
成为记忆
你闪耀不定的微笑
浮动在
一层层的泪水里
我感觉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岁月
才能在世界那头相聚
我想请求你
站一站。

路灯下
我只默默背过脸去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1979.12初春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1975.2致大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悼——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
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请你把刚写完的歌,交给我
我要一路播种火花
你已渐次埋葬了破碎的梦
受伤的心
和被损害的年华
但你为自由所充实的声音,决不会因生命的消亡而喑哑
在你长逝的地方,泥土掩埋的
不是一副锁着镣铐的骨架
就像可怜的大地母亲,她含泪收容的那无数屈辱和谋杀
从这里要长出一棵大树
一座高耸的路标
朝你渴望的方向
朝你追求的远方伸展枝桠
你为什么牺牲?你在哪里倒下
时代垂下手无力回答
历史掩起脸暂不回答
但未来,人民在清扫战场时
会从祖国的胸脯上
拣起你那断翼一样的旗帜
和带血的喇叭……
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
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 1976.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